本文目录
鄢国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存在
鄢地在哪
《路史·国名纪》:鄢地有三,楚之鄢都,襄阳之宜城也。郑伯克段于鄢,开封之鄢陵也。若穆叔如莒及鄢陵,则沂之安陵也。
由此可知,鄢国本是周代诸侯国,春秋时期为郑国所灭,后改名为鄢陵。
晋楚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邲之战之后,晋楚争霸中最后一次主力会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场晋、楚两国为争取小国附庸而进行的战争,最后以晋军获胜结束。
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
郑国与楚国公开结盟,又趁着宋内忧外患时出兵于宋;面对宋国的求援、郑国的背叛,晋厉公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五月,晋厉公与齐鲁卫等国相约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
楚军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然而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有序列队应战。
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分别为郑军和蛮兵,队列不整。
此法于田忌赛马原理相同。
首先要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再以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
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受伤,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追击中晋下军将军韩厥数次几乎生擒楚王。
激战了一天,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天亮再战。但是主帅子反却醉酒不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也因为贻误军机自杀。
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在晋军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晋国借助鄢陵之战巩固了霸业,其创造的攻弱避坚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
唐睢不辱使命
秦国就统一天下之后,安陵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用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作为区区五十里小国之臣,唐雎在孤立无缘的危难情况下,临危不惧,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李白访道安陵
公元744年秋冬之际,李白先后与高适、杜甫分别后,到陈留访问采访使李彦允。
由李彦允介绍,李白到齐州(今山东历城)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成了道门一位真正的道士。这也算圆了李白多年向道、学道的仙道梦。
为了巩固这次受道箓的信念,李白又北到安陵,请当时著名的高道盖还,为他造真箓,并特意作此长诗《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来纪念。
诗共三十二句,前十六句,描述盖还道士的功能及在山东的影响;后十六句,写盖还为自己草真箓的作用和批判世人追求名利的虚无下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实踏实地地回归道门的平静心态,此时此刻,他完全摒弃和否定了常人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和行为。
刘焉是怎样在益州从无到有的
刘焉是湖北天门人,汉室宗亲后裔,其地位比刘备那一支要名正言顺的多,家世也还好,年轻时的刘焉就因为家世身份而为官,经司徒府征辟,至灵帝朝时官至太常。
太常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的官,居九卿之首,位高而权轻。因为东汉末年的乱世,在朝中为官的刘焉一度想去交州避祸。
当时同在朝中为官的侍中董扶对刘焉说:京城将会大乱,而益州有天子气息。正是这句话,让刘焉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董扶是益州广汉绵竹人,当时有名的占卜家,那个时候的人又信这个,于是刘焉相信董扶的话,就开始想办法挖空心思去益州。
当时的东汉末年,皇权衰弱,宦官当道,吏汉腐败,汉灵帝昏庸,大肆卖官聚收钱财,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而地方官吏大多贪腐成风,割据自重。
刘焉向汉灵帝上书,设置州牧,以汉室宗亲和受信任的重臣出任,总揽一州之大权,以管理地方,明正吏治,刘焉自请益州牧,汉灵帝同意了, 设置了三大州牧,分别是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虞、豫州牧黄琬,这三大州牧是灵帝朝名正言顺的州牧,而其它的州牧都是自立或后来董卓乱政时封的。
当时的益州刺史是郤俭,郤俭的益州刺史一职是花钱买的,而郤俭到任益州后,大肆盘剥百姓、贪污受贿,似乎想把买官的钱赚回来,在益州名声非常差。
刘焉得到朝廷的任命,就与董扶一起去益州上任,刘焉是从洛阳南下,途经南阳、荆州,到达荆州东部边界时,此时由于黄巾军作乱而道路不通,而益州也正因为黄巾军马相的叛乱而发生战争,马相率军杀了益州刺史郤俭,而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率军击破并斩杀,贾龙之后迎接刘焉进入益州。
刘焉进入益州后,开始巩固自已的地位,采取了一些安抚的手段,刚开始拉拢益州本地大族和南阳、三辅流民,当时的黄巾军之乱,主要是在北方,益州虽然也有,但规模小,持续时间短,而当时南阳及首都三辅地区有大量的流民进入益州,这些人约有数万户,刘焉将这些人称为东州人,将这些人编入军队,称为东州兵。
刘焉站稳脚跟后,开始对益州本地大族动手,为了树立威信,诛杀了不太服从命令的益州本地大族十多人,这直接导致了刘焉与益州本地大族的不合,犍为太守任岐与贾龙因此而怨恨刘焉,并起兵反叛刘焉,被刘焉的东州兵击败被杀。
张鲁的母亲因为长得漂亮,又懂鬼神之道,因而与刘焉家有往来,因此张鲁也得到刘焉的信任,被派往汉中与张修一起进攻汉中太守苏固,击败并杀了苏固,张鲁之后又杀了张修,独占汉中,自立门户,因此与刘焉结怨,而刘焉同时与朝廷断绝往来。
刘焉来到益州就是因为董扶的一句话,益州有天子之气,在巩固地位后, 刘焉的野心逐渐显露,私自制造天子所有的车驾千辆,图谋不轨,这事还被荆州刺史刘表告到朝廷。因朝廷自身也是乱作一团,没有精力来管这些事。
之后, 刘焉制作的这些车驾被一把不明不白的大火烧得干干净净,连同刘焉的州牧府也被烧了,之后刘焉将益州治所从绵竹迁到成都。
而同时,刘焉密谋,征西将军马腾及刘焉在朝中的几个儿子一起率军进攻长安,因计划外泄,刘焉的两个儿子刘范与刘诞被杀,194年,刘焉病死。
刘焉从进益州到病死,不过五六年时间,根基不是太稳,刘焉去世后,他最软弱的儿子刘璋在益州大族赵韪的支持下继承刘焉的事业,直到214年被刘备拿下益州。
《三国演义》中刘焉初登场为幽州太守,为何中期其子刘璋又成为了益州牧,那刘虞呢
刘焉、刘虞都是汉室宗亲,东汉末年一方州牧。刘焉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鲁恭王刘余之后,出生江夏郡竟陵县;刘虞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出生东海郡郯县。
《三国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改编而成的,与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有许多区别的。历史上真实的刘焉从未出任过幽州刺史,相反刘虞曾经出任幽州刺史,并且幽州作为东汉十三州之一,最高长官是刺史而不是太守。
刘焉早年因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后来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刘虞最初被举孝廉,从担任曹吏,到获升为郡吏,后因累积政绩迁为幽州刺史、甘陵国相、宗正等官。
州牧是刘焉向汉灵帝建议设置的,此前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因为东汉末年,朝纲混乱、王室衰微,刘焉就建议汉灵帝挑选清廉的朝中要员、宗室出任地方州郡长官,并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就在刘焉还没有前往交州上任时,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正好此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肆敛财,刘焉就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汉灵帝于是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不久,郄俭被黄巾军所杀,刘焉被益州士族迎接进入益州,地位稳固后,刘焉又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直到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逝世,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
刘虞在出任幽州刺史期间,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少数民族中威望崇高,使边境相安无事,后来因公事被免官。后来,前中山国相张纯、前太山太守张举与乌桓大人连盟,发动叛乱,部队达到十余万,朝廷因为刘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为幽州牧。刘虞到任后,很快就平定叛乱,被汉灵帝拜为太尉、封容丘侯。由于与公孙瓒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初平四年(193年)因而进兵攻击公孙瓒,兵败为其所执,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