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什么《光绪南阳县志》说岳飞手书出师表的题跋是伪造的
答:实际上,提问问题的人已经在问题的下面用小字自行回答了。
《光绪南阳县志》为什么会说岳飞手书出师表的题跋是伪造的呢?
光绪年间的南阳知府任恺已经说得够明白了:跋语中写:“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要知道,绍兴戊午即为绍兴八年,但岳飞得授少保的时间是绍兴十年,跋后却赫然盖上了一个少保印章,这造假不就很明显了吗?!
不但题跋是伪造的,就连整个“岳飞手书出师二表”也是伪造的。
这一点,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以笔迹学为依据,进行过认真对照,科学分析。
南宋嘉熙、淳祐年间曾宏父汇编的名人书法真迹《凤墅帖》中,收录有三幅岳飞宝墨。
这三幅宝墨,其实是岳飞从军营中发出的书简。
邓广铭先生以这这三份书简的字迹与“岳飞手书出师二表”一笔一划的比对,认为笔法明显不同。
尤其是三份书简的签名与“岳飞手书出师二表”的签名,更是差别巨大。
即:“岳飞手书出师二表”为伪。
应该说,以笔迹来验证真伪,是最科学、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方法。
举一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传说为曾国藩呈上了洋洋洒洒数万字供状。很多人怀疑所谓供状是曾国藩安排手下幕僚伪造。而等《李秀成供状》影印本发行,太平天国研究专家罗尔纲从笔迹学角度出发,以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军中签发文书的笔迹进行对照,推出结论:《李秀成供状》为李秀成亲笔所书!
从此,李秀成被擒后写数万字供状便成为了所有史家都接受的定论。
所以,通过笔迹学科学分析,“岳飞手书出师二表”为伪,也应该成为史家可以接受的定论。
再有,另一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通过严密的考证,发现“岳飞手书出师二表”跋文中自述是“绍兴八年八月望前”书写的,但岳珂收集岳飞给宋高宗的奏请中却有“臣已择今月十二日起发,于江、池州(赴)行在奏事”的记录,即八月望前,岳飞已奉命离开鄂州,在前往临安途中,从时间上说,并无没有离开鄂州北上邓州南阳县去“谒武侯祠”的可能。
另外,清史专家王戎笙先生也提出,“岳飞手书出师二表”中,在书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时,居然不避宋钦宗赵桓的“桓”字御讳,即这幅作品非但不可能是岳飞所作,也不大可能是南宋人所作。理由很简单:岳飞作为一个大臣,绝不会做出犯御讳之事。
以南宋晚年高斯得为例,其在奏中有写:“君臣之间,相觌以货,相赂以利,此元、灵污浊之事,岂盛世所宜有哉?”这里说的“元、灵污浊之事”就是说汉桓帝和汉灵帝两朝情况,将“桓”改为“元”,即是为避宋钦宗的御讳。
最后补充一句,“岳飞手书出师二表”虽属伪作,但也不能否认岳飞的书法成就。
证据是:岳飞有一端砚,上有岳飞亲笔草书铭文八字,为“持坚守白,不磷不缁”,此八字坚毅沉雄,气贯日月。砚后来被宋末进士谢枋得收藏。谢枋得南宋陆沉之际,赠砚与文天祥。文天祥又在砚上刻铭云:“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对于岳飞的书法,文天祥称赞说“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现观《凤墅帖》中所收录的三份岳飞宝墨,亦可知窥知岳飞的书法成就。
顺带说一趣事,曾有“高人”自显高明地说:“岳飞手书出师表中出现了简体字,可知是1958年后的后人伪作。”
此“高人”说的简体字,是说跋语最后“岳飞”落款中的“岳”字是简体字,没有写成繁体字“嶽”。还称,诸如有“言”字偏旁的字写成了“讠”字偏旁,诸如此类,等等。
对于这个半瓶醋所谓“高人”的说法,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实际上,“岳飞手书出师二表”的出现时间绝对在明成化之前,清人欧阳辅就疑其为明成化年间士人白麟的伪作。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的名字里喜欢用“桓”这个字
既然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都喜欢用“桓”这个词,那就不得不提到与之相关的谥号了。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和桓一起出现,那么让我想到最多的便是齐桓公,秦桓公之类的诸侯,而这些名字都属于谥号。
谥号的解释
谥号,是对死去的天子,诸侯或者地位很高的人,按照其身前的所作所为,或褒奖或贬低的一种称号,始于西周。
谥号一般分为三种,即上谥,下谥和平谥。
上谥就是对死者生前的一种褒奖,比如汉武帝刘彻的谥号为孝武皇帝。汉朝以孝治国,因此历代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而武字则是夸奖汉武帝生前开拓疆域的伟大功绩,同时又有稍微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无论如何,武都是属于上谥。
下谥则是对死者生前的一种贬低,比如周厉王中的厉代表了其残暴无道,周幽王中的幽代表了其一意孤行。这些都属于带贬义的谥号。
平谥更多地表达了对死者生前的同情,最有代表的人物便是楚怀王,楚怀王多次受骗于张仪,甚至被骗至楚国囚禁,最后孤死异乡,以至于“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因此怀这个谥号更多的就是对楚怀王的同情。
“桓”字谥号的意思和春秋战国时期“桓”字谥号的代表人物
上面说了谥号大概的种类,我们再来谈谈我们的主人公“桓”。
《逸周书·谥法解》中对桓的定义为:“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大概意思是说对外能够开辟疆土,威慑诸侯,对内能够谨言慎行,勤政为民。
而春秋战国时期以桓为谥号的,我第一个能够想到的便是春秋第一霸,齐桓公。春秋五霸,历来有许多种说法,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于诸侯,对内任用管仲,积极改革,使人民安居乐业。虽说齐桓公晚年昏庸,但也掩盖不了他的功劳,正所谓瑕不掩瑜。因此,桓这个谥号便是对齐桓公生前最好的诠释。
结语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地名字里都带有“桓”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桓”作为谥号,既有对外称霸于诸侯,兼并土地的意思,又有对内使人民生活富足的意思。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每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诸侯都想做的事情,这也就不难解释,桓这个谥号能够多次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