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朱元璋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度
明初,有三大问题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一是外部形势很不乐观。
明军北伐,虽然推翻元朝,收复汉地。但明军未能将退回漠北的北元残余彻底歼灭。而未能彻底歼灭北元残余的结果,就是蒙古人虎踞漠北,复辟之志犹甚。始终对中原虎视眈眈。明朝外部形势很不乐观。
二是内部存在统治隐患。
明军推翻元朝前,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原汉地,有两百多年被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历史。长时间的不统一,导致明朝初年时,南北方汉人在很多方面都有隔阂。这种隔阂,不小于今天的海峡两岸。
三是都城的选址不理想。
这个不必多解释。南京位置偏东南,对北方鞭长莫及。朱元璋其实也很早就意识到了都城问题,有过迁都考察。
西安、洛阳、开封,都在他的考察范围内。
只是迁都一事,牵扯太大。需要朱元璋做通盘考虑后,再下定夺。
因此朱元璋在迁都考察前,便想到了委派儿子镇守边关,以分封暂代迁都的办法。
而这也正是朱元璋在1370年,要重启分封制的原因。
搞清楚了朱元璋重启分封的原因,再来看明朝分封的特点。
相比于西汉和西晋,明朝的分封不太一样。
具体区别表现为两点。
第一点是西汉和西晋的藩王,都是对内的。
西汉建国之初,六国遗民不认什么皇帝,就认他们的齐王、楚王、赵王……
谁来做齐王、楚王、赵王……。不重要。
反正老百姓也不认识以前的王。
但是,一定要有人来做这些王。
刘邦搞郡国并行制,在帝国的西部实行郡县制度,东部实行分封制。初衷,是希望藩王治理关东,稳定内部统治,争取不再重演秦朝二世而亡的局面。
西晋也一样。
晋之前的秦、汉、魏三朝。
秦朝不搞分封,二世而亡。
西汉实行分封,虽然搞出了七国之乱。但汉室成功摆脱了二世而亡的命运,依靠藩王完成了中央集权,国祚延绵了近两百年。
曹魏不搞分封,建国仅29年,皇帝就失去了权力。差不多也是三世而亡。
司马氏和曹氏一样,都是以士族为基础,篡权上位。
有秦、魏这些珠玉在前,司马炎建晋后,自然是吸取了秦、魏教训,以宗室掌兵,抑制各地不断膨胀的士族。
因此,西晋的分封也是对内的。
皇帝以封藩,压制士族势力,慢慢完成中央集权。
不过相比于西汉,西晋的封藩策略明显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那就是皇帝过分信任藩王,把藩王都封到京城周围,寄希望藩王能和中央联手,制衡士族势力。
而这会导致士族与皇帝离心离德。
一旦当藩王造反,反噬皇权的时候,没人能站出来制衡藩王,拱卫皇帝。
相比于司马炎,刘邦当年的手腕明显要棋高一着。
他把藩王分封到关东,把功臣集团和外戚笼络在关中。
功臣或外戚反噬皇权,藩王能起兵勤王。
藩王在外地造反,功臣和外戚在中央能协助皇帝平叛。
皇帝始终能平衡各派势力,保持一个比较稳固的统治基础。
西汉和西晋的分封都是对内的。
明朝的分封则是对外的。
朱元璋把辽、宁、燕、谷、代、晋、庆、肃王分封在九边,扼守边境要塞,直面外患。
这是外屏藩王防线。
把秦、周、鲁、齐、楚王分封在二线。刻意与驻守九边的一线藩王拉开几百里的距离。
这是内屏藩王防线。
至于南京附近,则不封王。
他此等操作的目地,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想让藩王在外线镇守,做为中央的屏障存在。
蒙古人要想入侵,先得过外屏藩王一关。
过了一线屏障,还有二线屏障。中央有充足时间调兵遣将。不至于像宋朝一样,北方防线形同虚设。只要外敌入侵,就能杀至京城附近。
另外,两道屏障的设置,对藩王也是一种天然制衡。
一线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线内屏藩王在中间顶着。前者的造反很难成功。
二线内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线外屏藩王负责抄后,配合中央两面夹击。后者的造反也很难成功。
中央附近因为没有藩王,不担心重演西晋藩王反噬皇权,导致八王之乱的一幕。
也不必担心像唐朝一样,边境藩镇造反,皇帝拿藩镇一点办法没有。
很多人批判朱元璋,说他小农心态,分封就是为了宠儿子。
这是不对的。
因为朱元璋分封,如果真的是为宠儿子,那他没必要把儿子们分封到北方边境,让儿子们替他戍边。把儿子们养在富庶的江南,吃香喝辣的,这不是更宠儿子?
实际上在朱元璋眼里,他的儿子就一个。
就是朱标。
其余儿子,在他眼里,都是为了维护朱标地位而存在的人形工具罢了。
第二点是汉、晋的藩王,都有很大权力。
西汉藩王在自己封国内,政军财一把抓,说翻脸就能翻脸。
西晋的藩王弱化了一点。在封地内有收税权和拥兵权,没有行政权。
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政权出自枪杆子。
藩王有钱有枪,还怕没政权?所以西晋的藩王还是可以说翻脸就翻脸。
相比于西汉和西晋,明朝的分封更像是元朝诸王出镇制的翻版。
藩王没有地盘,所谓的地盘就是王府。
藩王也不能拥兵,所谓的拥兵权,就是自己王府的护军。
朝廷的军队,没有中央命令,藩王调不动一兵一卒。
藩王在没有地盘,没有兵权的情况下,实际地位只相当于总兵。
他们与总兵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是皇子。
朱元璋的这种操作,明显就是仿效元朝的宗王出镇制度,试图把一部分兵权捏在自己家人手上。避免兵权旁落,陷入唐朝、宋朝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
综上。朱元璋重启分封制的初衷,是为了巩固统治。
他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把藩王封到外地,刻意得封在一、二线,也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切,都是为了巩固朱家的统治服务。
不过,尽管朱元璋老谋深算,尽可能的想避免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但他还是失策了。
他的失策,具体表现为两点。
一是他挑选的继承人朱允炆,以及他给朱允炆选的辅臣黄子澄、方孝孺都太迂腐了。
朱允炆继位后,启动削藩。
削藩,这本身没问题。如果朱允炆采纳齐泰的建议,直接派人逮捕朱棣,就没后来的靖难之役了。
但朱允炆偏偏要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先削周王等二线内屏藩王。
这么搞,既打草惊蛇,导致朱棣有所防备。
也导致朱元璋布置的第二道内屏藩王防线出现了漏洞。
齐王和周王被废黜,鲁王又是个娃娃。
当朱棣起兵靖难时,北平与南京之间,缺乏内屏藩王拱卫。燕军就像进菜园子一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第二个失策是朱元璋滥杀功臣,导致外姓功臣集团与皇帝缺乏之间起码的利益绑定。
前面说了,西汉分封比西晋强的地方,在于刘邦把功臣和外戚的利益与皇权绑定了。
功臣和外戚只有效忠于皇帝,才能维持家族荣耀。一旦帝位易主,藩王登基,重用自己的一班心腹,大家都可能要靠边站。(实际上从文帝继承大统开始,旧有的功臣集团就渐渐退出了西汉的政治舞台)
皇帝有周勃、陈平、灌婴、周亚夫这些强人的辅佐,饶是不可一世的吕氏,兵强马壮的关东藩王,最终都被强大的中央给碾碎。
如果,我是说如果。
如果朱标不死,靠着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太子党辅佐,朱棣根本不可能造反。
即便造反,也会被中央碾碎。
但朱标的死,打乱了朱元璋的部署。
为了扶持朱允炆上位,朱元璋不得不对太子党痛下杀手。顺带手,还把晋王朱济熺的老丈人傅友德,周王朱橚的老丈人冯胜给一并弄死。
而朱元璋滥杀功臣,让不谙世事的朱允炆继位的结果,就是中央的政治军事失衡,藩王对中央离心离德。非功臣家族出身,靠科举上位的职业官僚对皇帝也离心离德。
在藩王和一班职业官僚看来,无论是奉建文帝为正朔,还是改尊永乐帝。大家都是效忠朱明皇室。
他们利益、志向取向,是多元的。不像功臣集团,是与皇帝高度绑定的。
朱允炆在在位时,缺乏强人辅佐,就连可用的次阶储备人才也极度匮乏。他自然也就无法遏制朱棣的谋反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了。朱棣造反成功,一大半的“贡献”都来自朱允炆。
他但凡听一点齐泰建议,快刀斩乱麻。都不至于沦落到兵败失踪的下场。
所以我们也不能因为朱允炆的失误,就把朱元璋恢复分封制的举动,给一棒子打死。
毕竟一个政策推出之初,肯定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当时实际情况的。
咱们现在看历史,一眼争百年的同时,也要理解当事人的选择。
作为当事人,是很难感知到错误,尤其是感知到几十年之后才可能出现的错误。
出现了错误,后世子孙在根据新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进行一定的改革就好了。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永远的真理,只有不断的革新,社会才能进步。所以我们没必要追根溯源,揪着辫子不放,老是把靖难之役的责任归咎于朱元璋。
除了“张”姓,还有哪些大姓没出过皇帝
关于这个问题,为了减少争议,以及保持答案和问题的严谨性,有些情况必须做一些交代和补充。
首先,「皇帝」称谓始于秦始皇,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夏商周天子称王,诸侯称国君。当然这种惯例在春秋后期随着周天子威望的日渐衰落开始改变,诸侯也开始称王,也就是孔子所哀叹的「礼崩乐坏」。
自秦始皇启用「皇帝」这一全新头衔开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被正史记录的皇帝共有494位。除了耳熟能详的大一统王朝外,还包括蒙古,大理,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各种乱世时期的地方割据政权。
所以,提问师友才犯了一个小错误。「张」姓在历史上出过11个皇帝,南北朝时期前凉皇帝就姓张,而且传了9个皇帝。起码「玉皇大帝」名叫张友人,不但姓张当皇帝,还是管天管地的超级皇帝呢。
小国林立,皇帝林立,还不包括张献忠李自成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草头天子和地方政权。照这个节奏回答,很难有答案,正史没有,就去野史里找,到时候又扯真实性问题,叽叽喳喳,难有定论。
央视「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叫「国号」,讲了中国14个大一统王朝国号的来历,有兴趣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范围定在这14个大一统王朝,就清楚了。除去不用皇帝的夏商周,还有11个大一统王朝,分别是
秦朝 嬴政
汉朝 刘邦
新朝 王莽
晋朝 司马
隋朝 杨坚
唐朝 李渊
周朝 武则天
宋朝 赵匡胤
元朝 孛尔只斤氏
这 11个大一统王朝姓氏,难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中国比较大的姓氏呢?古今不同,权且以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十大姓氏作参考吧,
王 李 张 刘 陈
杨 黄 赵 吴 周
答案出来了,张陈黄吴周也。
明朝 朱元璋
清朝 爱新觉罗氏
草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草木皆兵、
草菅人命、
草草了事、
草长莺飞、
草船借箭、
草蛇灰线、
草莽英雄、
草芥人命、
草衣木食、
草行露宿、
草庐三顾、
草创未就、
草头天子、
草木知威、
草偃风从、
草木萧疏、
草木愚夫、
草木俱朽、
草间求活、
草草收兵、
草率从事、
草率了事、
草草不恭、
草率行事、
草木同腐、
草茅之臣、
草莽之臣、
草茅之产、
草木黄落、
草满囹圄
刘备在丢失荆州后,为什么还有实力称帝呢
刘备丢失荆州后,他称帝不在乎地域多广、人口多少、物资充足、综合实力……刘备称帝主要延续汉统,树立一面旗帜,在当时来说凝聚向心力。再次,将相跟随你刘备几十载,终究要有个职位的归宿,否则,寒了将士们的心……因为当时,魏已经代汉,汉已亡。刘备让世人依然知道有汉。立蜀国称帝是政治需要,时代需要,人心需要……
如果秦琼当初在瓦岗当了皇帝会怎样
历史是有遗憾的,历史是带感情的,历史的车轮一直在滚滚向前,任何妄图改变历史,都只是螳臂当车徒增烦恼而已。假设历史不过是为历史故事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切历史自有它规律自有其定数,如果秦琼当了皇帝,可以在电视剧有多种剧情假设。
山东省历代以来没有君王,只有将臣,是什么原因
山东属于孔孟之乡,自古以来,祟仁尊礼,讲求忠诚厚道,为臣则忠,为人则善,很少违背人臣之道。
所以,山东历史上基本上没发生过较大规模的谋君篡位事件。但山东人又具有忠诚实干的精神,做事执著,不怀异志。因此,历朝历代,又不乏忠臣良将,实乃忠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