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苏城外寒山寺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为何夜半会敲响大钟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1 06:07:25 浏览5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为何夜半会敲响大钟呢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是说夜半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船上。那么半夜怎么会有钟声呢?我理解是这样的,寺庙报时讲晨钟暮鼓,按时辰顺序入夜是子时,也就是现在时间的二十三时,夜半正好是二十四时,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寺院要敲钟报时,而非打鼓报时。

所以夜半听到钟声就不奇怪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还是一个人的名字

“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还是一个人的名字?


前言

中唐大诗人张继曾经写过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时候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总是在想,寒山是什么山? 寒山寺的和尚真辛苦,半夜还要爬起来敲钟,当和尚真倒霉,睡觉都睡不好。

一、寒山寺与寒山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据说始建于南朝萧梁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 之所以叫寒山寺,并不是因为这座寺庙建在一个寒冷的山上,而是因为一个叫“寒山”的和尚。

寒山子,是唐朝有名的诗僧,有人说他生活在李世民贞观时期、也有人说他生活在玄宗或代宗时期。 是《太平广记》卷五十五有《寒山子》,其中写到: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或警励流俗。桐柏徵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馀年,忽不复见。

因为这个爱写诗的和尚因为隐居天台山寒岩,所以自称寒山子。他作诗诗想到哪写到哪,石头上、树上...后来有300多首被抄写下来编集传播于世。

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这首诗中寒山寺最有名的争议来自它的钟声,说道”夜半钟声到客船。“忍不住要说一个小故事。欧阳修就不太认可:

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 《六一诗话》

不过,博学的欧阳修也不是什么都对。宋朝的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说:

六一居士《诗话》谓:“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可见欧阳修贵为一代文坛盟主,也有看不到的书和读不到的诗,他竟然不知道唐朝除了张继,还有诗人说过寺庙里的半夜钟声。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说苏轼看到王安石的一首菊花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认为不对,便填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真得看见了秋风中菊花纷纷落下的情形,这才知道,菊花并非都是“抱香死”

这两个故事,说的是人总有超出自己认知的时候,轻易不要乱下结论,免得被打脸。

三、寒山的白话诗

说到了寒山,不妨说一下他的白话诗。

1、《拾遗二首新添》

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阔四尺,长丈二。汝若会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读到这首诗,估计不少人会想起隋末唐初的白话诗僧王梵志,寒山诗明显受到王梵志的影响。王梵志的几首诗大家欣赏一下: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这种白话诗极其通俗。古代文盲居多, 这种顺口溜式的白话诗更容易理解。北宋黄庭坚认为王梵志 :“是大修行人也“。 唐朝 《云溪友议》 评价王梵志:

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开其语,则吟以王梵志诗……其理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寒山、拾得、皎然等诗僧都有学习王梵志的迹象。

2、寒山自评  

寒山有一首白话诗评价自己的“白话诗”,读起来很有意思 :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意思是说:

王秀才笑话我的诗有太多失误,说我不懂四声八病(蜂腰、鹤膝,是沈约八病中的二项),而且平仄(侧,即仄)不合律,用语随便不讲究。可是寒山我却笑话你的诗,像瞎子咏太阳。有人笑话我的诗,其实我诗也很典雅,不用烦劳郑笺、毛传来解释,我更不用担心读懂的人少,只不过知音少一点罢了。我才不去迁就声韵格律呢,如果遇到明眼之人,我的诗一定会传遍天下。

在中唐时期,格律诗更加讲究和符合标准, 而寒山作诗却不愿意过于拘束,这首诗是寒山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理解。

四、寒山的格律诗

其实寒山并不是不会做格律诗,他也有不错的五律传世: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谿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谿长石磊磊,涧阔水濛濛。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第一首有出律的地方,后面两首可是标准的五律,王秀才不能再笑话“平侧不解压”了 ,语言浅白易懂但是不失典雅,王秀才可不能笑话他“凡言取次出”了。

结束语

寒山生卒年均无准确记录, 寒山与拾得的故事也是亦真亦假,不得而知。二人之间有不少经典的对话,录入此处: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

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老街味道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子写过什么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是由于唐代诗人张继的这一首《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随着钟声的召唤,凡是去苏州观光的人们,都会到寒山寺,去一赏它的古韵禅风。

寒山寺,因唐贞观初年,有号“寒山子”的僧人来此缚茆以居。缚茆,就是自建的茅草棚。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于此创建伽蓝(寺庙),遂命名为“寒山寺”。故此,寒山子被寒山寺世代供奉为祖师。寒山子,唐代著名诗僧,据《太平广记》卷55《仙传拾遗》记载:寒山子曾于贞观年间(627~649)隐居于浙江天台山的寒岩,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看到一个头戴桦树皮帽,身穿百结衣,脚踏大木屐,似疯似颠,且笑且歌的人。

关于寒山子的诗,寒山子在自己的诗中有说明,他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他告诉人们,他共创作了多少诗 ,以及他的诗意不太好懂。而现今流传下来的300多首寒山子的诗,却是如白话般易懂,比如:“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他生长在黄河边。“我住在乡村,无爷亦无娘。”~父母早亡。“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为人耿直。“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世有聪明士,苦攻探幽文。三端自孤立,六艺越诸君。神气卓然异,精彩超众群。”~刻苦学习,文武双全。“去家一万里,提剑击匈奴。”~边塞杀敌。“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人生不得志。“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由于不得志和家庭的嫌烦,我厌弃社会,我出家了。“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伸缩四肢全,勤呼六根具。褐衣随春秋,粝饭供朝暮。”~抛弃世俗的烦恼,使我活的很自在,很舒畅。

寒山子的诗,通俗易懂,恰如清雍正帝的评价,是“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正古佛直心直语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什么意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枫桥夜泊》,意思: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张继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意

诚邀,很有兴趣回答楼主的这个问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唐代张继的一首诗,这两句诗让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声名鹊起,此诗也成就了张继,单纯理解后两句诗无法全面地把握诗意,整体来解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苏州城外的枫桥)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作者经水路到达姑苏城外时,已近黄昏,唐代地方未时城门关闭,因而无法入城,只好泊船松江之上过夜,暂行暂止,我想古人写诗也不会无缘无故,或许借物遣怀,或许咏物言志,或许借景抒情,或许有感四季天象之变化无常,节日花卉,鸟兽鱼虫,游览名胜,遍赏古迹,都市江村,伤离别,思乡思亲,塞外与江南并举,风云雷电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琴棋书画酒,爱情与讽怨,馈赠酬答,甚至偶尔玩个自题简直类似于现在的朋友圈自拍。

(寒山寺)

张继此诗绝妙之处在于用记叙的方式叙述了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又运用了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白描手法描写了人与景的协调。本诗将叙述与描写交织交错在一起,就像织布用的经线与纬线一样,结合本诗的时间观和空间观的把控,更加显的大气磅礴,有经天纬地的从容感。

(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此一句大抵能推理出写诗的时间,农历初七初八,月球在太阳以东90°左右,日落后6小时跟着落下。此刻的月相,就是上弦月,诗中“乌啼”并不是指乌鸦在啼叫,而是指月亮从乌啼山落下的意境,乌鸦生活习性,晚上一般不会飞翔啼叫,但是如果受到惊扰,也会飞鸣。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唐代王王维也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寒山寺历代名钟)

几首诗可以相佐。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月亮落下乌啼山还是月落惊扰了乌鸦而发出鸣叫,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倒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杰出才智与巧妙安排,才恰如其分地将月落的静与乌啼的动揉捏在一起,又应情应景的将画面错落的安置与诗句之中,运用如此的手法,就不难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了,寒山寺前的松江上有两座桥,一座是江村桥,一座是枫桥,当时船夫应该是将船停泊于枫桥之下,所以才有枫桥夜泊的话语,如此推理,可能是江村桥下面的船已经提前停宿了,半夜渔火又是怎么回事呢,渔家辛劳,当然是为一天的劳作而做准备,如半夜动火做饭,缝补渔网收拾渔具都有可能,两桥相对灯火微明,一点灯光,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寂寥之情相伴自然环境的霜寒之境,诗便成!苏州地处江南,农历十一月就有霜,江风微寒,水天相接,地面上的霜广阔而辽远,延伸到江岸的尽头,由此而推测此诗作于冬月七八日。

(寒山寺秋景)

当时科场失意,坐船回家,科场的失意之情,沮丧之情,,失落之情无法言表,仕宦之途渺茫,正所谓“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时荣”,虽然夜已深,但是愁烦之心导致无法入眠,辗转反侧,遂侧立船头,点点渔火引燃诗人情愫,人立于船头,周围远近高低之景将作者置于中心点,像极了摄影中的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两种镜头的切换,自然流畅,没有任何剪辑画面,没有任何PS镜头,没修图没打码没美颜,一气呵成,隽永留长。于情于理也好,揆情度理也好,总之过分牵强附会的解释都是枉然,如果过度的抠字眼,要让诗中每一句都去对应景物,则全诗便索然无味了。

(寒山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侧立船头,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心境看周围的风景,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心境倾听静寂的夜晚声音,忽而远处的寒山寺传来钟声,静动的结合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契合,以诗人为中心,物我合一,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之美,这一声钟声打破了寂静的夜晚,惊醒了乌鸦,荡涤了作者的心灵,让夜晚的一切有了短暂的喧闹,但又很快回复了宁静,人在江湖,怎能置身事外,往往更多的是一份身不由己吧。

(寒山寺古钟)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到底有何问题为何欧阳修认为有语病

题主本意应该是想表达:《枫桥夜泊》(里面有“夜半钟声到客船”句)这首诗有什么问题。

答案是:《枫桥夜泊(张继)》这首诗没有任何问题,不存在所谓语病。

《枫桥夜泊》整首诗的内在逻辑(按事物发展顺序)其实应是:

姑苏城外寒山寺→

江枫渔火对愁眠→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

但是,《枫桥夜泊》无论是从诗的表达手法角度,还是从对诗人遇到(观察到)的这些现实片断的白描角度,均不存在任何问题。

什么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全诗原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文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这首诗通过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