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枢密使

北宋枢密使和丞相,谁的权力更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把兵权给了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1 05:03:25 浏览1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北宋枢密使和丞相,谁的权力更大

先下结论,当然是丞相的权力更大。

在宋代,大丞相、丞相是宰相的别名。从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南宋左右丞相,总名都是宰相。

宋初沿袭唐代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一职,没有定员。在宋朝前期,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到三师都有资格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品则由本官的官阶而定。此时首相领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带兼修国史,末相领集贤殿大学士。

【吕蒙正】

元丰改制以后,以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行(元丰改制之后,寄禄官官阶高出职事官一品的情况,带行字)侍中;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行中书令。官品为正一品。

【蔡确,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政和二年九月(1112年),徽宗下诏改三师为三公,以三公官太师太傅太保为真相(也就是“实任宰相”的意思),以左辅、右弼为宰相。官品为正一品。

靖康元年(1126年),又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官品为正一品。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他的职责是辅佐皇帝,职掌军事,凡是边防军旅事务,和中书分班禀奏,由此可见枢密使并不是独揽兵权。

  • 北宋在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就没有设置枢密使这个官职了。

  • 元丰改制后,中书为三省,即中书门下,是宋前期宰相治事的地方。

【狄青,仁宗朝曾任枢密使】

宋代的相权还是很强的,虽然宋代设立了枢密院来分割宰相的兵权,设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财权,但是从总体来说,并没有改变宰相辅佐天子总领百官的格局。

宰相节制着枢密院政务和事务,行使着自己“事无不统”的职权,所以枢密院并不能甩开宰相独立行动,在一些重大军事决策上面,必须得到宰相的支持。有的宰相为了保证自己的军事权力不惜辞官。

宋初多宰相兼任枢密使或者宰相由枢密使升任的情况,所以当时枢密院的权力和相权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统一,加上皇帝善于调配,也就相安无事。

到了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当时的真宗每次得到边地的奏报,都要先送到中书门下,并且对毕士安、寇准说,军旅之事,虽然份属枢密院管理,但是“中书总文武大政,号令所从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7),可见宰相军事权力都是超过枢密使的,更不提其他方面了。

【寇准,景德元年与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把兵权给了谁

前面回答这个问题的高手都有点答非所问,人家不是问“杯酒释兵权”的来龙去脉,而是问“杯酒释兵权以后赵匡胤把兵权给了谁?”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明了——兵权总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实际运作是“枢密院+三衙+帅臣”三位一体、分权制衡的军事体制。

一、“杯酒释兵权”释的不是“藩镇”兵权,而是“开国功臣和禁军将帅”兵权

以前大家都认为“杯酒释兵权”是削弱藩镇的举措,把它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联系在一起,但这完全是一个错误。历史上赵匡胤先后导演了两次“杯酒释兵权”。

1、第一次“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 年) 七月,被解除兵权的是开国功臣和禁军将帅,包括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罗彦环、赵光义等人,他们被解除的军职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都虞候、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等,跟藩镇没有任何关系。

2、第二次应该叫“设宴罢藩镇”,发生在开宝二年(969 年) 十月,罢的是前朝藩镇,包括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等人,他们被罢的是安远军节度使、护国军节度使、定国军节度使、保大军节度使等节度使之职,被解除的不仅仅是兵权。

因此,详细介绍“杯酒释兵权”过程以及“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三大纲领的同学基本都是答非所问,驴唇不对马嘴,人家问的就是禁军兵权给了谁?

二、赵匡胤曾动过让符彦卿执掌禁军兵权的想法,但被赵普劝阻

“杯酒释兵权”后不久,赵匡胤感觉没有总领禁军的将帅很不方便,动起了启用符彦卿掌管禁军的念头。赵普得知此事强烈反对,他认为符彦卿已位极人臣,不可再授以兵权,以免不虞之忧,但赵匡胤相信符彦卿的忠诚,不顾赵普再三劝谏,执意征召符彦卿。

赵普不肯放弃,他私自留下任命符彦卿的宣敕觐见皇帝,不断向赵匡胤兜售那套“预防为主”的理论,提醒赵匡胤想清其中利害,免得日后后悔。”

赵匡胤不耐烦了,质问道:“你如此猜疑,一再提防符彦卿,究竟所为何故?朕一向厚待符彦卿,他又怎么可能辜负朕,做出不忠不义之事呢?”

赵普做了一个大胆的回答:“陛下当年何以负周世宗呢?”

赵匡胤沉默了。当年的周世宗柴荣待他不也是恩遇有加,委以重任吗?他却趁孤儿寡母之危,窃取后周江山。自己尚且如此,又怎能担保别人不会效仿为之呢?在至高无上的权力诱惑面前,任何忠诚、正直、义气都那么不堪一击,随时可以被抛弃。

就这样,那道原本要发出的宣敕又被收回,符彦卿掌管禁军一事不了了之,赵匡胤此后再也没有动过找人总领禁军的心思。那么禁军这个“危险的武器”应该交给谁呢?

三、赵匡胤在军事上,主导建立了“枢密院+三衙+帅臣”的分权制衡体制

如何才能将中央禁军这支最重要的武装力量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确保天下安定,赵宋江山永固呢?赵匡胤的答案是——交给制度,依靠体制的力量。

1、枢密院。按《宋史·职官志》记载,北宋枢密院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和决策机关,核心权力是掌握兵符,调动军队,任免中高级将领,掌握“军政权”。

2、三衙。按《宋史·职官志》记载,三衙(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殿前司,宋初为二司,马军司和步军司尚未分离,合称侍卫亲军司)是最高统军机构,核心权力是掌管禁军,负责军队训练和日常管理,所谓“天下兵柄尽归三衙”,掌握“管军权”。

3、帅臣。宋沿唐制,凡出师作战,往往临时委派都部署,作为大帅(帅臣),即所谓“驻泊、行营都部署,即古之大将军、大总管之任也”,掌握“统兵权”。

五代宋初,帅臣多以禁军将帅充任,相当于“管军权”与“统兵权”合一,容易导致禁军将领个人威望过高,酿成兵变,后来赵匡胤逐渐以非禁军将帅充任,使得三衙将帅逐渐脱离统兵作战一线,蜗居在汴京,专门负责在京禁军的日常管理。

赵匡胤将禁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在兵权的具体运作上,他将“军政权”与“管军权”分离,由枢密院和三衙分领;将“管军权”与“统兵权”分离,由三衙将帅和帅臣分别承担,“枢密院—三衙—帅臣”三位一体、分权制衡的军事体制就此定型。

对这套军事体制的作用,《范太史集》是这样评价的: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这个评价大体是公允的。

【专注深挖两宋历史,重构被误读的宋朝。喜欢我的回答,请记得关注、点赞或分享】

水浒传中,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三人的官职哪个更大

宋朝官制比较复杂,且进行了多次改革,许多官职变化巨大,《水浒传》中也出现了Bug,就北宋时期而言,太尉、枢密使、太师的官职究竟哪个更大?书中和历史上有一定的出入,官级排序不太一样。

太尉

太尉原本是个很高大上的官职,不管是以前作为最高军事长官,还是后来成为对元老级功臣的加封荣誉,基本上都是位列三公,位极人臣,但到了北宋情况就不一样了。

政和二年九月,宋徽宗下诏废除了旧“三公”,改以“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为新“三公”,并称:

“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罢之。”

至此,“太尉”原来的尊贵地位不复存在,作为官位也撤销了,而是将太尉改为冠武阶,也就是说“太尉”这个称呼并没有消失,只要是够一定级别的武官,都可以被叫做太尉。故而北宋时期太尉泛滥,《水浒传》中就至少有6人被称为太尉。

高俅的具体职务,在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只是笼统地写道做了殿帅府太尉,被人称为“高殿帅”或“高太尉”,按照北宋的官制和他的地位来推断,高俅的职务准确来讲,应该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品秩为正二品。

枢密使

宋朝设有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号为“二府”,分掌军令与政令。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掌握军权及军令,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就是枢密使,品秩为从一品,地位略低于宰相。而平时统帅兵马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有三个即“三衙”: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各司的主要长官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分别称为殿司三帅、马军三帅、步军三帅。从《水浒传》中描写一些细节来看,高俅正是殿前都指挥司的最高长官。

这样的机构设置,将兵权分解成了发兵权管兵权,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而且枢密院的地位在“三衙”之上,消解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童贯作为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不仅权倾一时,在职务上也算是高俅的上司。

然而,《水浒传》中却将这一上下级关系弄混了。在第七十六回,枢密使童贯奉旨剿扫梁山,出发前高(高俅)、杨(太监杨戬)二太尉设筵饯行,在叮嘱了一番之后,书中童贯有这样两句话:

“重蒙教诲,刻骨铭心,不敢有忘。”

“下官到彼,见机而作,自有法度。”

这里的童贯毕恭毕敬,语言谦卑,完全是一副下属的姿态,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也许是因为高俅与皇帝关系过于密切,施耐庵有意这样写也不得而知。

太师

太师这一官职,历史上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太子的老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另一个是高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权。

但是在宋徽宗时期,太师这个官职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徽宗废除旧“三公”之后,“太师”成为新三公之一,蔡京以实权太师担任北宋的宰相,品秩为正一品,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号称“公相”,协助皇帝处理所有的朝政事务,成为当时最有实权的头号大臣,“太师”不再是以前的空衔职务了,终于辉煌了一把,迎来了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权力巅峰。

结论

综上所述,太尉、枢密使、太师这三个官职,在《水浒传》中,太师蔡京的官职最大,其次是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官职最小,而在北宋时期的真正历史上,太师官职最大,其次为枢密使,太尉官职最小。


请关注@琳琅文斋,我的世界里希望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