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闳

容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是中国留学第一人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0 21:45:37 浏览1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容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詹天佑,就是容闳(hóng)倡议的“留美幼童计划”中的一位。容闳出生于道光年间(1828年),家里是贫困的广东百姓。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听从邻居的建议,将他送到澳门读书,一所教会学校。容闳还有一个哥哥,按部就班的读私塾,念着四书五经。

图/青年容闳

7岁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孩童,见到教会学校那些外国传教士,惊惧的不知所措,拽着父亲的衣服,躲在身后。他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要把他送到这儿读书,后来在自传中,他分析认为,当时时代巨变,送一个儿子去学习英文,将来或许也是家里致富的一条路,而且家里已经有哥哥在考科举。

容闳父母不知道,他们的这个决定意义重大。此时距离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还有5年,距离《海国图志》问世还有7年。父母没有什么传统礼教方面的顾虑,贫困的他们只想多一个使家里富裕的可能。

可惜,几年之后,父亲去世,学校因故解散,容闳成了失学儿童,还要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凌晨三点起床去兜售糖果,一天只能赚2毛5分钱,收割的季节,去田里拾稻穗,又在印刷所里做了4个月的折页工。一位英国医生找到了他,受之前教会学校郭实腊夫人的委托,找到容闳,带他去马礼逊学校继续学习。

在这里,容闳接受的是美国老师的教诲,他感受着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当老师塞缪尔·罗宾·布朗(Rev. Samuel Robins Brown)宣布召集学生赴美深造时,容闳积极响应,他想去大洋彼岸看一看。

横渡大西洋,1847年4月,容闳在纽约上岸,曾经的幻想实现了。布朗先生安排他们在蒙森学校学习,筹集的资金只够两年时间学习的。容闳等一帮同学也在计划两年后怎么办的事?他和同学黄宽商量后决定继续留在美国深造,那么学费哪儿来呢?

他们的香港资助者回复,如果想继续学习深造,那么两年后,要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完成一门专业课程。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两年后1849年,同学黄宽前往苏格兰学习,而容闳却不想离开美国,他想去耶鲁大学学习。

蒙森学校建议容闳申请学校资助贫困学生的应急基金,但是申领这项基金必须承诺日后担任传教士,回中国传教,相比那些扣押毕业证或者毕业后还资助金的学校,这个条件也不算苛刻,然而容闳再次拒绝了。

当时容闳没钱,没工作,没有谋生技能,如果能拥有一份教会的工作,收入还不错,也是衣食无忧而且非常体面。他坚定地拒绝了,相信他是有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予虽贫,自由固所有。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若限于一业,则范围甚狭,有用之身,必致无用……况志愿书一经签字,即动受拘束,将来虽有良好机会,可为中国谋福利者,亦必形格势禁,坐视失之乎?

这是他给学校的回复,他要行动自由,以便将来选择最有益于中国的职业,如果只限于一业,太狭隘,有用之人也会变得无用,签订协议后,行动受拘束,极有可能错失为中国谋福利的良机。

可见,容闳的理想是为中国服务,如果成为传教士布道,是废了。他放弃资助,想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也是不可能,根本找不到什么工作支付高昂的学费,就在走投无路,准备回国时,他的老师布朗先生四处奔走,找到了愿意资助他的慈善机构。

能获得老师和慈善机构的资助,相信也是容闳的学习和品质得到了认可,让人们觉得这个学生值得被支持。在耶鲁学习的几年里,容闳过的非常艰苦,他的朋友约瑟夫·特维切尔(Joseph Twichell)牧师后来说道:“求学期间,容闳一直和贫困作斗争。”

为了保证学业,他一度学习到深夜12点,还有许多兼职工作,担任食品俱乐部管理员、做过食堂服务员、“兄弟联合会”图书管理员,还是辩论俱乐部和划船俱乐部成员,刚入学的时候,他还是长衫和长鞭,不过很快丢弃这些,融入校园生活,数次登上光荣榜,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1854年耶鲁大学毕业典礼,很多人观礼,就是想看看首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很多人劝他留在美国,按照他的条件当时可以获得美国国籍了,然而同年他就回到了祖国中国,根据他同学卡罗尔·卡特勒回忆,容闳和他散步时,就讨论过中国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可以理解,容闳当时的想法大致是尽力让更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学习,看看世界。

图/李善兰

回国后,容闳并没有飞黄腾达,相反频繁地换工作,因反对行业潜规则离开律所,因升迁无望辞去海关职员,甚至贩卖过茶叶等等。

予尝谓世上之事,殆如蛛网之牵丝,不能预定交友之中,究何人能解吾毕生之结。

面对纷乱的晚清,他不知道何人能解他的结,与他的“教育救国”计划同行,他甚至给太平天国递过改革意见。他努力扩大交际圈,去认识更多的人,翻译工作让他有机会认识名流李善兰。

李善兰14岁,靠自学读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此时正帮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他没事就在曾国藩面前提起容闳。正是李善兰的引荐,容闳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曾国藩。两人1863年冬才见面,距离容闳回国将近十年,十年里容闳几乎在“流浪”,在找能解他结的人。

容纯甫……广东人,熟于外洋事,曾在花旗国寓居八年,余请之至外洋购买制器之器……。

这是曾国藩在日记里的记录,他对容闳十分满意,拨6.5万两白银让其从海外购买机器,委托他全权办理,用于建造江南制造总局。三年后,容闳完成任务,江南制造总局可谓当时最先进的机器工厂。

平时一有机会,他就会在朋友圈里侃侃而谈自己的想法,还翻译了《契约论》《格尔屯氏万国图志》等内容。

1870年,江南制造总局进入稳定生产阶段,曾国藩视察工厂,容闳指出洋技工不可靠,应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曾国藩立刻同意在制造局设立机械学校。江苏巡抚丁日昌与容闳已成为老朋友,他建议容闳把自己的计划写下来,他与军机大臣文祥关系要好,可以请他代为上奏朝廷。

彼当上之文相国,请其代奏。

奏书里,容闳写了四条计划,其中第二条就是:幼童海外留学计划。然而,文祥的离世使计划又搁置了。

“天津教案”爆发,容闳担任翻译,他再次借机向丁日昌提出他的教育计划,指出症结源自民众对西方的无知,无知生猜忌,猜忌生谣言,谣言生冲突。之后,丁日昌与曾国藩私下召集多位大臣会谈,最后决定联名上奏,恳请清政府重启留学计划。

……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

这是容闳得知联名上奏后的喜悦,很快曾国藩带来了皇帝的批复:普照所请。幼童留美的提议通过了。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容闳安排他们寄宿在美国家庭,分散在不同的学校学习,他们中大多学习优秀,表现活跃。

这里有主持京张铁路修建的詹天佑,开滦煤矿的工程师吴仰曾;有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

晚年的容闳对清政府十分失望,他曾提出建立中国国家银行,修建津镇铁路。

……尊自太后,贱及胥吏,自上至下,无一不以贿赂造成。

他参加革命,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成了通缉犯,余生就是在帮助各路革命力量,临终叮嘱两个儿子回国效力,两个儿子都是耶鲁大学毕业,在美国有体面的工作,表示不愿意回国。容闳训斥两个儿子:

吾费如许金钱,养成汝辈人才,原冀回报祖国,今不此之务,唯小人利喻,患得患失,殊费我所望于汝二人者。

两个儿子感佩父亲的精神,纷纷回国,参加革命。

容闳是坚定的爱国者,艰难困苦面前,丝毫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也许正是有许多“容闳”堆砌出了新生的中国。

容闳是中国留学第一人吗

谢邀。容闳确实是中国留学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更是为数不多的全程参与近代史的中国人。

▲容闳画像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容闳怀揣着以留学为核心的“教育救国”计划,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归来。作为中国第一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容闳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组织官费留学幼童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踏上回国航船之后,容闳反复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毕生理想。由于对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有清醒认识,一开始他就将目光投向了太平天国。早在香港驻留时,他就与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交好,深知其思想开明。加上洪仁玕深受洪秀全重用,容闳便试图以此在太平天国实施自己的计划。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容闳不顾个人安慰,冒险前往天京(今江苏南京)考察情况。经过实地考察后,容闳发现这场旧式封建农民起义运动比起清廷更加不如,丝毫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抱负。他向洪仁玕提出设立武备学校、组织现代军队、建立高效政府、修改教育制度等七条建议,并表示如能采纳愿为太平天国效力。可惜囿于形势,洪仁玕虽能理解接受却无法实施。于是容闳谢绝了洪仁玕授予的四等爵位,启程离开天京。此后容闳常因感到报国无门而郁郁寡欢,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油画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容闳接连收到好友张斯桂、李善兰的来信,信中提到曾国藩盛情邀请容闳到安庆为创办工厂出谋划策。这对终日抑郁的容闳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同年9月,容闳前往安庆出任曾的幕僚。对于曾国藩想要创办机器造枪厂,容闳毫不讳言地提出当下最缺的是“制器之器”,希望曾国藩可以先创办工厂以生产制造武器的机器,并促进民用机械的生产发展。

对于这一提议,曾国藩大为赞赏,当即命令容闳前往美国购买新式机器——而依靠这批机器所组建起的工厂,便是江南机器制造局。因办事妥帖,容闳被保举为江苏省候补同知,在省衙署任通事译员,为正五品。此外,容闳深知清朝之所以落后,不仅在于武器的落后,更在于经济的落后。他的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曾国藩,也影响了日后的“洋务运动”,使得中国近代工业化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留美幼童旧照

更令容闳欣喜的是,曾国藩的理解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令其再度燃起“留学兴国”的希望。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曾国藩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向朝廷奏请派留学生,两年后最终得到批准。可是此时民间整体仍视四书五经和科举为“唯一出路”,将出国留学看作“有辱门楣”的事。因此容闳费劲心思,才在临行前才勉强凑足30名年龄在12岁以下的幼童,其中一半幼童的长辈都与“洋务运动”有关。

按照容闳的计划,这批幼童留学生在美国上学时努力融入当地社会,行为举止慢慢就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运动,部分幼童剪去辫子,脱下长袍马褂。当清廷驻美官员得知后,将此视为“大逆不道之举”,并添油加醋地往国内汇报。一时间,清廷上下对留学一事议论纷纷,无数保守派跳出来指责容闳的留学计划弊大于利。慈禧太后思考再三,最终断然下令撤回全部留美学生,容闳的宏伟计划就此功亏一篑。

▲张之洞蜡像

对容闳而言,此事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打击,最后与几名不愿回国的幼童在美国友人家安顿下来。虽然身处异乡,但他仍时刻心系祖国,关注着国家政治和最新动向。“甲午战争”爆发后,容闳急得坐立不安,立即通过关系联系到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示愿意回国效力。后者自然是欣喜不已,于是敦促容闳即刻动身前往南京会面。可惜的是,张之洞无法采纳容闳有关制度改革的建议,而后者提出的兴建国家银行、修建全国铁路等计划也因官场内斗而惨遭否决。

直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出现,年逾七旬的容闳才又看到了希望。为此他积极参加维新活动,同康梁等人共商变法大计。然而“维新变法”仅仅三个月,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瀛台,“维新派”人士或被通缉或遭杀害,容闳也是辗转逃至上海租界才得以脱险。就这样,容闳复兴祖国的计划又一次失败。

▲孙中山剧照

没过几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又悄然兴起,孙中山认为革命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希望借助容闳的崇高社会声望,并表示愿迎请后者主管新政府外交。事实上,在漫长的改革历程中,一次次遭受挫折打击的容闳,其立场也从“改革”逐渐转向“革命”。二人起初相约在上海见面,却因清廷的搜捕被迫在日本轮船上碰头。就这样,一见如故的二人在船上畅谈国家大事。

此后,容闳公开表明要支持革命。一些革命党人为此曾商议,在起事成功后推举其为大总统,但容闳却坚辞不受,称赞孙中山才是最合适的总统人选。为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容闳向美国军事专家荷马李和财政界大佬布思提出了“中国红龙计划”,积极为革命党人筹集资金和弹药武器。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成功,久卧病床的容闳兴奋异常。

▲袁世凯民国时期戎装剧照

不过与狂喜的革命党人不同,远在美国的容闳很快就恢复了冷静,连续向国内写了三封信,一方面表达祝贺,一方面也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他明确提醒革命党人要精诚团结,警惕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还表示病愈后想回国看看新生的民国。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便亲笔写信给容闳,邀请他归国担任要职,并寄去一张照片。

遗憾的是,仅过了3个月,容闳的病情便急剧恶化。在弥留之际,他要求长子容觐彤必须回国,以实现他为新生政权效劳的毕生夙愿。4月21日上午,容闳因抢救无效逝世于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城沙京街寓所。

▲容闳墓

从容闳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我们不难瞥见中国由封建走向现代化的艰辛过程,而容闳的爱国激情从始至终却不曾消褪半分。为使中国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屹立世界,他放弃在美国的安逸生活,带着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回到祖国。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容闳一次次尝试,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救国理想,超然地辗转于各大政治团体之间,努力寻找着能借以实现救国理想的政治力量。就这样,容闳以一己之力,推动着古老中国走向近代。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参考文献:

《容闳回忆录》《中国近代史》《清:嬗变中的东方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