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广难封 难以

骁勇善战的李广难以封侯,背后的原因有哪些?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0 15:56:06 浏览6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骁勇善战的李广难以封侯,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李广难封是成语,可以说是三朝元老,文帝十四年,对匈奴作战英勇封为中郎,景帝在位时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骑兵万余出雁门击匈奴,因孤军深入作战,敌众我寡,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臥于二马之间,途中奋力跃起,夺马飞奔回中原,匈奴敬服,人称"飞将军"他一生对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常以少胜多,匈奴闻之丧胆,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深得将士敬佩;大将军卫青领军出击匈奴,李广向卫青表示自己愿意做先锋,从正面进攻敌人,卫青没有同意,李广很生气,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在执行东路的任务中,向导出了问题,迷失了方向没有到达指定地点,李广与卫青的个人关系并不融洽,这可能是一生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后半句是说李广一辈子名气很大,却未得到实惠,始终没能封侯。导致李广难封的原因,表面上是卫青路线分配的问题,但实际上是西汉对匈奴的战略决策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事儿得怪汉武帝!而再往前追究,还得怪梁王、汉景帝!

策略转变造成军事经验失效

先来说说李广的名气为何大,唐朝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的“飞将”指的就是李广,但也有说法是将龙城飞将连在一起读,指卫青捣毁匈奴龙庭的这件事。不论如何,李广飞将军的称号可是传扬了两千多年,这个称号还真不白给。

既然是将军,那在军事上一定有过人之处,李广开始建立军功是在公元前166年,匈奴南侵萧关,这是关中北面的一个险关要隘,李广就参与这次抗击匈奴的活动,并凭借出色的弓射技能斩获不少首级,由此进入军官梯队。
(李广剧照)

到了汉景帝时,晁错主持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李广跟着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立下夺旗之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但此时有个政治事件我们随后再说。

这件事之后,李广被调到上谷郡任太守,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为汉家守卫边疆,防御的对象就是匈奴。李广守卫边疆的策略就是参照了赵国名将李牧的方法——坚壁清野,这是对付游牧民族最有效的方式。

但李广打仗除了坚守城池,还比较灵活,就是看到匈奴退去的时候,观察期阵型,如果比较散乱,一定会立即出击,歼灭一波后才回城。匈奴本来是抢东西来了,结果什么也抢不到还被追着打,所以都很怕李广。这也成就了李广的一次空城计,在旷野上硬是站着不动,咋退了几千多名匈奴骑兵。

但由此也能看出,李广是比较善于打防守反击战的,依托城池的坚固,拖垮匈奴骑兵的士气后,再一鼓作气的出击,这就是战国时期比较传统的守城战打法。

(汉武帝剧照)

到了汉武帝时期,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不在一味的送钱和亲,汉武帝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长城以北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防守反击战术即将失效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马邑之谋失败后,汉家于公元前129年,派出四路大军北伐匈奴,汉武帝寄希望最大的就是骁骑将军李广,他率军一万军出雁门,随后有车骑将军卫青率一万军出上谷、轻骑将军公孙贺率一万军出云中、轻骑将军公孙敖率一万军出代郡。

四路大军北上后,公孙贺兜了一圈无功而返,连个人影都没找到;公孙敖倒是找到了匈奴主力,结果被一顿胖揍,折了七千人;寄希望最大的李广更更惨,全军覆没后被匈奴活捉,通过装死挣脱才得以逃回;四路军中唯有卫青找到匈奴王庭所在地龙城,并斩杀了数百匈奴。

这场战争其实已经证明了,跟游牧民族打仗,老家伙们的经验只适合防守,并不适合深入大漠远征。卫青包括后来的霍去病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战术的灵活,以及轻装奔袭的战争思想。老将军们总是想着稳住本阵,寻找机会,而年轻的将军却更敢于尝试动起来!

所以在漠北之战中,相对自由的霍去病,能够通过“闪电战”、“锥子战”的打法,一直打到蒙古肯特山一带,建立“封狼居胥”的不朽功业。

而位于西线战场的卫青,得知龙庭具体坐标之后,想让挚友公孙敖斩获头功,于是改变了既定军事部署,命李广改走东路迂回,公孙敖改领前军。这就相当于让李广迂回包抄,要知道在大漠中,一旦与中军分开,想要准确的迂回至集结地点,难度是很大的。李广也确实在迂回中迷失了方向,错过了集结的时间。

汉军在王庭周围与匈奴展开肉搏后,李广仍未到达指定地点,以至于匈奴王领着二百残余突围逃跑。待李广到达指定位置时,战争早已经结束,这位老将军也就带着对卫青的怨气自杀谢罪了。

在这件事情上,卫青有私心不错,因为当年卫子夫身怀龙胎引起了陈皇后嫉妒,她的母亲馆陶公主抓住卫青以示威胁,是公孙敖在屠刀下救了卫青。卫青只不过想通过漠北之战的头功来报答救命恩人,这并没有什么错,他不可能预料到经验丰富的李广会迷路。倘若李广按时到达指定作战位置,合力抓住匈奴王,李广封侯并不难。

站错队的原因

当年昌邑一战,李广陷阵夺旗吸粉无数,其中就包括梁王刘武。在梁都解围后,刘武就设宴接见了李广,想目睹一下将军的风采,而且还私下授予李广将军印信,这很明显是做给见死不救的周亚夫看的。

作为一个吃着中央俸禄的武将,接受了地方诸侯的将军印信,这个性质就比较恶劣了。但李广之所以接受了印信,主要是因为梁王是窦太后最宠爱儿子,而且汉景帝曾亲口承诺过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弟弟。李广此举动要么是想提前巴结下一任皇帝,要么是骑虎难下不敢不受。可事实上,汉景帝的承诺无非是为了削藩赢得支持,顺带着逗老太后开心,儿子那么多,又怎么可能传位给弟弟?

(梁王刘武)

所以大军凯旋后,李广并没有在中央任职,而是被汉景帝下放到上谷郡镇边。所以在西汉尚未改变对匈奴的策略时,李广能够在边关树立起名气,却很难获得进一步提拔。李广在景帝朝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各边郡间平级调动,边防之将是很难得到交好的提拔的,封侯就更不可能了。

综上,如国将汉景帝与汉武帝两个时期结合来看,李广难封的原因就比较清晰了。汉景帝时期虽然成名,但因站错了队,受到打压,一直混迹于边关要塞,虽然成就了飞将军的美名,却落不到实际的好处。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战略决策的改变,李广在边关数十年的守备经验完全失效,并不适合远征漠北的战争,所以在暮年犯下逾期不至的大错,終以自杀谢罪的方式,彻底失去封侯的机会。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呢?因为,李广站错队,曾被俘虏,运气差,苦战无功,被排挤迷路受责,最后自杀身亡,因此,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一.年轻李广曾经虽然有立下战功,但是政治上犯错,站错队,无缘封赏。

西汉七国之乱时,李广担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与吴楚叛军作战,并在昌邑城下,李广勇夺叛军军旗,立下了大功。但是,李广政治上犯错,头脑简单,站错了队,私自接受了梁王刘武授给他将军印,卷入当时皇权的争斗。因此,李广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并被调去镇守边关。

二.李广曾作战失利,并被匈奴俘虏过,后面趁机逃回,因此,李广被贬为庶民。

李广曾领兵从雁门出击匈奴,但是,此役匈奴兵势强盛,李广兵败,并被匈奴人所俘虏。匈奴骑兵把李广放在两匹马的网兜中,李广趁机跳上旁边匈奴骑兵的马,并成功跑了回去。李广回到汉朝后,朝廷把李广交给相关衙门处理,此战李广战败并造成巨大损失,又被敌人活捉,按例应当斩首。经过一番考量,最后,李广只是被贬为庶人。

三.李广运气不佳,作战不但徒劳无功,而且苦战无功,只能功过相抵。

李广升任将军后,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郡出击匈奴,许多将领因功封侯,唯独李广徒劳无功,可见,李广运气不佳。

后来,李广与博望侯张骞率领骑兵同行,两军分开走。李广运气太差,竟被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骑兵包围,李广的军队损失惨重,在李广指挥下仍然苦战。终于,张骞军队赶到,匈奴军队才渐渐解围散去。此役,李广几乎全军覆没,苦战无功,功过相抵,李广仍然没有任何封赏。

四.晚年李广被排挤,迷路无功受责,最后,自杀身亡。

晚年李广随卫青攻击匈奴单于,由于卫青排挤,调李广执行迂回任务,偏偏在行军中李广军队又迷路,贻误了战机,事后李广因此受到卫青责备。

此时此刻,李广不禁感叹“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最后,李广自杀身亡。

总而言之,李广早年就因战功而出名,但是,到晚年自杀身亡都未封侯,可谓“李广难封”。但是,李广无法封侯与本身的站错队,被俘虏,运气差和被排挤有关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冯..塘易老,李广难封“乃王勃的一句诗词,牵引出两个历史人物。一个生不逢时,一个功劳无边。皇上犹叹李广难封。封低了怕引来不满,封高了又怕他功高盖主,会生异心,索性不封。正应了一句老话:五升满五升浅,多了一点往外减。命里富费有天定,无翅怎能上天庭。

感谢邀请!

一代名将李广为何会出现“李广难封”的悲剧命运

谢谢邀请!我是和您一样喜欢历史的小熙。

李广难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

李广虽未封侯,却因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流芳百世,李广在天有灵,也该欣慰了。

李广具有传奇色彩,小学课本里就学过他的故事。“飞将军”、“没石饮羽”等都耳熟能详。

很奇怪!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却没能封侯。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将各种原因归纳如下:

一、政治原因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

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

②斩敌千级以上;

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

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两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有人说,李广难封跟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有关系。那么,人家封侯的26人又是怎么做到的?

说到这里,就该谈谈性感与能力问题了,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咱们一同看看李广的性格吧。

二、性格原因

①不服从三军统帅指挥。

②缺乏大局观念。

③心胸狭窄。

④过于自负。

⑤没有将才,且治军不严。

以上都出自《史记》。

以他的这些性格,即便是放到现在,也是很难得到提拔的。

综述: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打的大规模胜仗却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加上一些性格缺陷,不被封侯也不足为奇了。

对此,您是否有不同看法?请下方留言。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原创问答】谢您邀请!

首先来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最早出自于唐朝诗人王勃的著名赋章《滕王阁序》中,原文有:“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在王勃的这篇骈文中,用了很多典故,其中的“冯唐易老”:冯唐容易衰老,冯唐是谁呢?《史记·冯唐列传》载“冯唐以孝著,事文帝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冯唐从汉文帝时就开始做官,一直到汉武帝。武帝想重用他时,他己九十多岁了,当不成官了。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侯。李广是谁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灭匈奴的名将,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最终因行军途中迷路,错失战机而愧疚自杀。可谓是战功显赫却终生未被封侯。

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是一腔热血、报效国家、尽忠职守的老臣和英雄,然而却时运不济,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令人惋惜。

其次来说,文有所指。王勃,初唐四杰,年少成名,六岁为文,被称“神童”。他十六岁科举中第,但仕途不顺,因一篇斗鸡文惹怒唐高宗而被逐,后又因被人陷害,私杀官奴而终结仕途。

王勃感叹这两个历史人物有才华和战功却不得其用,不得赏识,命运悲惨。其实就是借古喻已,感慨个人怀才不遇,举步维艰。他是年少即成名,自负才华,恃才傲物。却屡屡受错,仕途艰难。年少气盛,正当作为时,却无一官在身,沦落漂泊,无人问津,无人赏识。还不如这两位前辈英雄呢!

不过,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赋句确实也是令人感叹与难以企及的: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这番言词,既奉承了皇上,又希望朝中的官员举荐自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昂扬奋发的雄心壮志。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为什么李广难封,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唐代《滕王阁序》,王勃言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因直言不讳而被重用,可怜他年岁已老;李广因屡立战功,近将封侯自刎而亡未能封侯,王勃才发此人生如梦,机会难得的感慨。正是飞将军李广不能封侯的典故出处。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著名的七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P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司马迁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那么,李广不能封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李广有战败被俘而免职的经

历。李将军,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飞将军,躲避他多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武帝继位以后,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李广由上郡太守调往未央宫。4年后,李广以将军的身份率军出雁门关去打匈奴。匈奴兵多李广战败被擒。后侥幸逃脱。回到汉朝国都,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处理,本来由于李广损失惨重,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斩首,但是李广用钱物,除了死罪削职为民。

第二,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卫青从定襄出塞。讨伐匈奴。许多年轻的将领因战功显赫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两年后, 李广率领4000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1万骑兵与李广同时出征,兵分两路行军有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4万骑兵包围了李广。经过激战汉军非常疲惫,博望侯的军队才赶到,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

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期限,应处死刑,后来他用钱赎罪,降为庶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后来李广年事已高。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羞愧难当,引咎自杀。全军将士为之痛哭,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

之所以唐代人又想起李广的往事,我想是唐朝时,将李广供奉于武成王庙内的缘故吧。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冯唐之所以一生难以得志,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在于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不会抓住机会,看时局的眼光也比较差。

如果我们简单捋一下冯唐的人生,我们就会发现,冯唐的运气其实并不算差,家世背景也都不错。在他的一生当中,曾经有好几次都遇到了好机会,可惜这些机会,他却一个都没能把握住。

冯唐的祖父,在战国时曾做过赵国的将军。而他的父亲,则是在西汉建立之后,担任过代国相。

代相这个职务,其实是相当特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一共也没封几个王,这几个王也都是他家亲戚。而在这其中,代王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这段历史说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刘邦去世之后,嫡子刘盈即位。但仅仅数年之后,刘盈就死了,此后吕雉临朝称制。吕雉去世后,西汉的功臣们发动政变,重新拥立刘邦的儿子,也就是代王刘恒即位。

也就是说,冯唐的父亲,当年在刘恒做代王的时候,曾经辅佐过刘恒。而且,那段岁月,对于刘恒来说,可以说是人生当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所以,这种时候的陪伴和辅佐,也就显得格外珍贵。

而冯唐成年之后,则是被直接任命为中郎署长。所谓中郎署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刘恒身边的护卫队长。这个职位,同样十分特殊。

父亲曾在皇帝的少年时代,倾力辅佐;而冯唐成年之后,又被直接调到了皇帝身边。这样的履历,显然是汉文帝当时有意培养冯唐。正常情况下,冯唐以后的仕途,也绝对会一帆风顺。

但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很多年里,冯唐似乎一直都没怎么升过官。

当时冯唐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一直升不上去?这段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从后来的事情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冯唐极有可能是因为性格太过执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才升不上去。

直到很多年以后,有一次,汉文帝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看到了冯唐。然后,汉文帝找来了冯唐,问他:你怎么还在这儿工作?

冯唐如实作答。

汉文帝又说:我在代郡的时候,身边经常有人和我说,秦末的将军李齐不错,您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这个人比不上廉颇和李牧。我爷爷以前打仗的时候,和李牧关系不错。后来我爹和李齐也认识,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此时大为兴奋,拍着大腿说:可惜我得不到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名将。要是有这样的名将,我哪还用担心北方的匈奴呢?

从这段话当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汉文帝此时已经有了想要提拔冯唐的意思。如果冯唐够聪明的话,接下来冯唐应该自我推荐,说自己还不错,请求去北方任职。接下来汉文帝也就能顺水推舟,拉冯唐上去。

但是,接下来冯唐的回答,却让人匪夷所思。

冯唐说:陛下你就算遇到了这样的将军,你也不会用他们。

联系当时的语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冯唐这话是有抱怨的意思。但他忘了,他此时对话的这个人,是皇帝。

汉文帝听完之后,勃然大怒,差点就拂袖而去。不过,汉文帝到底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此时又有提拔之意。所以汉文帝强行压下火气,继续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会用呢?

这一次,冯唐总算没有再抱怨,而是开始帮汉文帝分析局势。当时恰逢镇守北方的将军魏尚,因为错报军功,被汉文帝剥夺了官职和爵位,并且判刑。冯唐便以这件事为例子,劝谏汉文帝,不该刑罚太重,奖赏太轻。

冯唐的这个回答,一直被后世很多人所推崇,被认为是赏罚分明的思想。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冯唐这个思想是有问题的!

魏尚是镇守北地的名将,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不假。但他错报军功,也是事实。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来讲,功过是不能相抵的。尤其是在北方匈奴威胁极大的时候,边军的军法必须要足够严格才行。如果大家都像魏尚这样做,虚报军功,那汉朝北方边境估计就崩了!

冯唐的这番见解,其实也让汉文帝见识到,他到底有多少才能。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文帝此时其实已经有了赦免魏尚的意思。所以,冯唐劝谏之后,汉文帝干脆顺水推舟,让冯唐作为使臣,去赦免魏尚,让魏尚继续担任云中郡的太守。与此同时,汉文帝还让冯唐担任车骑都尉,开始在边境做将军。

此后,冯唐去了边境,开始了他的边境从军生涯。但是他的这段经历,在史书上也没有任何记载。显然,冯唐到了边境之后,也没有立下过什么大功。

这足以说明,冯唐本人的能力,或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强。

又过了几年之后,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此后,冯唐被改任为楚国丞相。但是没过多久,冯唐却又被免职了。

对于冯唐为什么被免职,史书上同样没有记载。但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其实能够找到一些线索。汉景帝即位之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削藩的问题。

而汉朝时所封的楚国,初代楚王是刘邦的弟弟,到此时已经传到了第三代楚王。在西汉所有诸侯国当中,楚国是实力较强的一个,而此时的楚王,和汉景帝的血缘关系又已经相对较远。后来这位第三代楚王,也确实联合其他诸侯王,发动了那场著名的‘七国之乱’。

对于这样一位楚王,汉景帝的忌惮,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而派冯唐前去的意思,自然也不为过。可惜冯唐并没有领会到汉景帝的意思,所以后来才会被撤职。

再之后,等到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并且掌权的时候。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贤良,大家一致举荐冯唐。但此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根本不可能再出来做官。所以汉武帝最后只能让他的儿子冯遂,做了一个郎官。

这就是‘冯唐易老’这个典故的由来。

冯唐最后的结局,听上去似乎很美好。但其实大家可以想一下,当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以古代人的生育年龄,他的儿子,此时估计也已经年龄不小了。所以汉武帝的这个举动,其实更像是一种姿态,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

至于冯唐的儿子,汉武帝恐怕也未必是真心提拔。

李广难封是为什么汉武帝为何不给李广封侯

人怕人比人,货怕货比货。

同样是汉武帝用来痛击匈奴人的大将,咱们且把李广和霍去病比上一比。

霍去病十八岁第一次统兵出战,率八百轻勇骑斩首捕虏两千二十八,战后续功,封冠军侯。

也许有人要说霍去病他毕竟是皇亲国戚,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所以汉武帝才厚赏高封。

其实不尽然,后文再说。

先说说李广初入战阵。

李广是世代名将,先祖李信是战国名将,自小学习的就是打仗,科班出身。

早在汉文帝时期,李广以普通一兵,“六郡良家子”身份入伍当兵。

要知道在汉朝,“六郡良家子”可不是普通的汉朝人物,他们稍微有点能力,就可以出人头地。

所谓六郡,就是长安城周围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这六郡的年轻男女,只有不是从事贱业的家庭出身,女孩子可以入宫做宫女,很出了几个贵妃皇后太后的。男孩子可以去皇宫当卫兵,军队中一般也优先提拔六郡良家子,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用现代语言去形容,良家子就是政治清白的孩子。

李广入伍之后,表现英勇,被征召为“中郎将”。

“中郎将”即是皇帝的卫士部队,所以汉文帝多次亲眼目睹了李广的勇猛,感叹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然而真是如此吗?

领导说的话你莫全信!领导的话你要细细参详,有时候领导的赞赏其实是委婉的批评,有时候领导的批评其实是真心的赞赏。

汉文帝

汉文帝雄才大略,也是经过残酷斗争后才登上帝位的,看人识人用人也是非常准的,他说李广可惜,他就会让李广永远可惜下去,李广也确实有他的 可惜之处。

后来很快李广就漏出了他的“缺点”,解释了汉文帝为什么要让他可惜下去。

李广对士兵太好了!

李广将兵,宽缓温暖,与士卒同甘共苦,如果军中缺粮缺水了(远赴塞外打击匈奴,缺粮缺水很正常),李广也就不食不饮,与士兵一起忍饥挨渴。

在李广的军营中,没有严格的队列和条令,宿营的时候,各自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晚上也不安排太多的士兵值守站岗,因为他爱惜士兵站岗辛苦,只在远处设些警戒哨。同时幕府中的文书和簿记也是能简省就简省,只记录士兵们的辛苦和战功。

一句话,李广非常在乎士兵的福利,他打仗,全凭着他的武勇,个人武艺高强,敢于拼杀冲锋。遇到了朝廷赏赐酒食,他也是与士兵共食,从不独食。

所以,士兵们都很爱戴他。

连长安城中的百姓也很喜欢他。

因为他历任七个郡的太守,领兵打仗四十余年,家里就没有多余财物,从来也不购买产业,妥妥的一个“大清官”。

这就很危险了,军队是朝廷的军队,你李广向军中士兵施恩义,意欲何为?辛苦征战,不置办产业,志向有多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李广没异心,他就是这么个人。但皇帝不得不防啊!李广民望太高了。

反观霍去病

霍去病对待士兵就寡恩少情。

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酒食,他享受不完,情愿臭了扔了,也不给士兵吃一口。

霍去病的态度很明显,我眼里只有皇帝,没有士兵。

什么领导能不喜欢霍去病呢?

最后再说说李广“迷道自尽”,也是因为他对士兵太“好”才导致的,好的根本就是骄纵了。

有人说李广迷路属于运气不好,其实不尽然。

卫青和霍去病以及程不识等将领为什么不迷道呢?

卫青和霍去病以及人家程不识的部队队伍严正,号令严明,组织严密,不允许自由散漫,扎营之地有阵有法,不允许贪图水草丰美。前锋,中军,后卫,斥候,各司其职,各占各位。凡宿营、前进、后退,皆有令可行,有人负责。跟随的幕府工作人员也工作严谨,不怕劳烦,一路行来,举凡地形,水文,物产都一一记录在案,随军携带,一切都有账可查。

这种军队怎么可能会迷路呢!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李广的部队就缺少了这些工作,一大帮子人专检水草丰美的地方宿营,一窝蜂糟蹋完了,拔营就走,既不记录,也不留底。

行军之时,只有少部分斥候在前面一边侦查一边带路,斥候发现了敌人,后续部队一窝蜂冲上去战斗,斥候总是在最前线的,斥候都战死了,也就找不到路了。

李广的军队怎么可能会不迷路!

李广的部队平时不怎么流汗,自由散漫,找不到回家的路,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李广迷路可不是只有一次,先前有一次因为行军路线无章无法,陷入了匈奴人包围圈,李广本人被匈奴人生俘了去,仗着武勇匹马逃回,可是军队也就全军覆没了。

李广领兵全军覆没也不是只有一次,有一次如果不是张骞去救他,他早就被匈奴人又生俘去了,这一次他的军队也全军覆没了。

李广每次打仗伤亡都很大,士兵平时不流汗嘛!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皇帝皆是雄才大略的人主,一个人不封侯李广,也许是个人好恶的关系,勉强可以说李广命运不好。

三代皇帝皆对李广不封侯不是没有原因的,用命运也解释不通。

这么说,李广也就是生活战斗在冷兵器时代,他仗着箭术神奇,枪法精猛,勇猛能打,可以做上领兵之将,边疆太守。

要是李广生活战斗在热兵器时代,个人武勇作用不大,他至多也就是个排长,职务不能再高了,再高就坏事了。

最大可能他会成为一名战斗英雄,受万众敬仰。

指挥热兵器战斗是他绝对不可能建功立业的,只会打败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它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原句: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拼音:féng táng yì lǎo ,lǐ guǎng nán fēng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

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用以慨叹功高不 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

王勃在席上即兴作《滕王阁序》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