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句话谁评价曹操的
- 历史上,曹操到底是乱世之奸雄还是汉室之忠臣
- 曹操听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为什么“大喜”
-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忠,还是奸
- 《三国演义》中盛产“乱世奸雄”,他们都是些什么“奸”法
- 为什么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都说曹操是奸雄,怎么理解奸雄的意思曹操的奸和雄是什么
- 乱世奸雄曹操手下猛将众多,为何偏偏青睐降将关羽
- 曹操乱世奸雄褒贬不一,包拯铁面无私包青天,假如曹操遇到包拯你猜会有什么有趣的事
- 曹操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他有没有可能成为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句话谁评价曹操的
曹操的一生离不开这句话。能把曹操的一生总结这么到位是哪位牛人呢。曹操是否真如他说那样,是奸雄也是能臣。
这句话出自晋朝孙盛《异同杂语》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曹操问许劭我是什么样的人,你给评论一下。许劭上下打量着曹操,不语。曹操坚持着,你必须说个所以然来。许劭就说道,你,如果能治世中绝对是一个有能力的臣子。如果乱世,就是一个大奸雄。总之你是一个牛气充天的人物。曹操听后,哈哈大笑。
这个许劭许子将是谁,汝南人,是天下有名的公知,专门评论当代英雄的人,每个月初一,发表评论,称“月旦评,”经他一评论,身价立马上涨百倍。他评价曹操到底准不准呢。
乱世之奸雄。曹操奸在哪里呢。都在《三国演义》里。
一,杀吕伯奢一家。《三国演义》中成道,曹操与陈宫一起逃跑,到成皋这个地方,曹操说,这地方有个老朋友,叫吕伯奢可以投靠。吕伯奢一看好朋友来了,就出去买酒。曹操与陈宫就坐着等。这时听到后到后面有磨刀声,并有声音传来,缚而杀之,何如。曹操起疑心。他与陈宫持剑直入后面,不问男女,皆杀之。杀了八口后,发现人家正在杀猪,准备招待曹操一行。又在路上把吕伯奢给杀了。曹操此时说出证明自己是奸雄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标准的流氓嘴脸,我可以对不起天下人,但是天下人不能对不起我。
二,官渡之战许攸投降。《三国演义》这样描写。曹操听说许攸来投靠了,高兴的光着脚就跑了出来,拉住许攸的手不丢,说道:子远肯来,吾事济矣。许攸却问道:公粮草尚有几何?曹操答到,可支配一年。许攸摇头,曹操说可支配半年。许攸生气就走。曹操慌忙拉住许攸说道,可支配三个月。许攸这才笑着说: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这就是曹操奸雄出处。
那治世之能臣呢?
一,曹操刚出道。《三国志》记载,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桥玄太尉说,天下将乱,除非有能力的人才能济世安邦。能治理天下,就是你曹操。于是,曹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到洛阳北当了公安局长。他这个局长当的很合格。到洛阳北实行宵禁。可是有个权贵,是汉灵帝的宠臣蹇硕的叔叔。仗着自己侄子的权力,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公然夜游,曹操就把他打死了。使洛阳北一下清明。
二,拒绝换皇帝。《魏书》记载,冀州刺史王芬与其它豪杰,谋废灵帝。太祖拒之,并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曹操说,废立之事,天下最不祥了。我们合在一起把皇帝给换了,与当年的七国之乱有什么区别。从这里可以看到,曹操并不想更换皇帝,也并想当乱臣贼子。而是想好好治理这个国家。
以上几点是从曹操的奸雄与能臣做了简单对比。《三国演义》小说里面曹操是一个奸雄的样子,而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曹操的形象又是汉世之能臣。看样,许劭评价曹操,大家都做了片面的利用。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能臣呢。个人认为,在治世方面,曹操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的北方,并施行屯田制度,使百姓能够得到生息。奉天子,以令天下诸侯。但他并没有取代汉献帝。至于奸雄,处在乱世中,没有手腕怎么行的通,怎么能立足天下。治世能臣是曹操的目标,乱世奸雄是曹操的操作手段。
参考书目《三国志》《三国演义》
历史上,曹操到底是乱世之奸雄还是汉室之忠臣
谢邀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相国参之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下简称《史记》)。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史记》。
黄巾起义爆发,任骑都尉,与皇甫嵩等,镇压黄巾军,迁为济南相。好为典军校尉。中平六年(189),起兵讨董卓。在镇压黄巾军中,逐步扩充军力,初平三年(192)旋占据兖州(今山东金乡东北),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三十多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兴办屯田,整训部伍。
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贵族,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战败后,他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 ,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建安二十一年(216),封曹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于洛阳逝世。
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是乱世之枭雄,亦是汉室之能臣。
(1)曹操以一归乡校尉起兵时,天下大乱,群雄林立,诸侯割据,东汉其实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到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时,汉献帝自长安东奔,大臣冻馁死于沟壑数人,洛阳已成残垣断壁之废墟。汉献帝几与一乞丐无异。
所以曹操要匡扶汉室是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简直是凭空扶起一个汉室朝廷。
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
曹操借汉室之威名,凭空打天下,平黄巾,扫群寇,挟天子,平李郭,灭吕布,破袁术,降张绣,破袁绍,定河北,抚关中,灭乌桓。起家时不过一郡之地,十几年间,天下十三州,定其九州半,得了三分之二之江山。
(2)赤壁之战战败后,他休息养生,注重用人唯才,知人善任,抑制豪强 ,加强集权,兴屯田,修水利,抑兼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改革赋税制度 ,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曹操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大英雄。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曹操黑成阴谋篡汉之汉贼,而刘备、孙权反而成为反汉贼之大英雄,殊不知刘备、孙权竟相迫不及待的称帝了!
而已经是魏王的曹操面对称帝的诱惑,已经是一步之遥,虽近在咫尺,但曹操却没有再跨进一步。
称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欲望,所以已位极人臣的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
据《三国志》载:219年,孙权上书曹操俯首称臣,表示愿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阴谋诡计,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曹操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其一生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正像他所说: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仅此而已。不忘初心,岂能称帝?实际上,不称帝对他非常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曹操清楚的认识到,只有高举汉献帝这杆大棋,挟天子以令诸侯,凭曹魏的实力,谁也奈何不得。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军政、生杀大权在握,只是无皇帝之虚名而已!何况天下大势,吴蜀只占四洲之地,而曹魏占九州之地,满朝文武多是其心腹亲信,一呼百应,篡权称帝易如反掌,所以说他并不愿意背负篡汉的罪名。
陈群等人曾劝曹操称帝,曹操只回了一句饶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
曹操是一个枭雄,目光如炬,他非常清楚称帝之举,是大逆不道之事,在外有吴蜀之患,内有顽固士族势力抵制,势必成为千夫所指。作为一位十分有为的政治家,曹操是绝对不做这样的蠢事的。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 为魏国封国人口,曹操拒绝了,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说他曾经的志向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期待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的时候,墓碑上题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吾愿足矣。明确地表明自己并无代汉之意。
曹操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不想把事情做绝,而要留有余地。所以他说:‘’苟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至于儿子曹丕怎么做,那是曹丕的事。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总要新桃换旧符,所以曹操把能否称帝之题留给了儿子曹丕来解了。
《三国志》载:(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武纵横天下,胸怀若谷,鞭挞宇内,是登高望远眼中只有沧海横流之英雄豪杰!
曹操听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为什么“大喜”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是当时的社会评论家徐邵对曹操的评判。
曹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具有雄才大略,远大抱负。在军伐割剧,赤地千里,白骨蔽野,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他立志涤荡污泥浊水,统一中国,解民于倒悬。
他足智多谋,大智大勇,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威信,号令全国。
他海纳百川,爱贤惜才,勇将谋臣,天下豪杰,齐聚麾下。
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经济。
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措施,使得衰败的社会得以复兴,军事上更是空前壮大,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只可惜,天时,地利,人和,未到成熟。赤壁兵败!畄下千古遗憾。
所以,徐邵: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乃是对曹操最正确的评价。
哈,哈,知我者,徐邵也!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忠,还是奸
我是历史小明王,我来回答。
曹操这一生的经历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确实褒贬不一,关于他到底是奸还是忠我认为可以分三部分去概括,至于结果是什么每个人心里应该都会有相对的评价。
热血青年的爱国者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东汉末年朝廷已经对地方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这时候加上董卓入京把持朝政,那时候的曹操是典型的爱国愤青,他人为董卓罪大恶极,如果能把他铲除就势必能还天下太平,于是他起了刺杀董卓的心思,虽然最后计划失败但是也完全可以证明青年时候的曹操绝对是一个忠臣,虽然平时喜欢耍一些小聪明,但是在大节大义上他是不含糊的。
权力导致的心理变化
刺杀董卓的计划失败之后他逃之夭夭,后来在同族诸多猛将曹仁,夏侯等兄弟率领几千子弟兵前来投奔曹操,有了这个本钱他开始号召全国各路英雄一起讨伐董卓,后来推举袁绍为盟主,他自任奋武将军。同年二月董卓被击败后胁持汉献帝逃离洛阳并且把这千年古都焚毁,董卓虽然失败但是军事实力还在,大家对他的西凉军还是非常忌惮的,由于这个讨贼联盟实际上也是一盘散沙,大家都害怕消耗自己的实力基本都是出工不出力。曹操在对董卓的讨伐中遭遇大败,本人也被暗箭射伤,幸好被堂弟曹洪解救才得以逃命。后来董卓逆贼被义子吕布所杀,汉献帝千辛万苦逃出魔抓,曹操得知此等消息后立刻一路急行军去接汉献帝,此时经过诸多战争的他已经明白了这个乱世皇帝的重要性,他迎接到汉献帝后表现的毕恭毕敬,汉献帝感动的泪流满面他以为大汉中兴有望了,实则他又一次掉入了狼窝并且再也出不来了。
彻底的奸雄之路
有了招牌好办事,曹操得到汉献帝之后就开始以皇帝的名义去抢地盘,一路上过关斩将无所不能,加上手上兵精将猛谋士如云,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七十万大军一举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后来形成三国鼎立之后此时的曹操早就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一个傀儡皇帝唯一的作用是可以以他的名义去占据出师讨伐刘备,孙权的优势,人性是十分复杂的,从爱国青年掌握权力之后变成了权臣,后来又膨胀成了奸雄,试问有几个人能抵挡住权力的诱惑呢?不过曹操终其一生并没有篡汉自立为帝,而是做了魏王,为什么不篡位我想是不想给天下人留下最大的骂名吧,后来曹丕继位之后汉朝才正式宣告灭亡。
《三国演义》中盛产“乱世奸雄”,他们都是些什么“奸”法
奸雄,即不按道德礼法出牌的混世王,三国是乱世,朝庭形同虚设,军阀混战,一切靠实力说话,而不是靠道德礼法立世,所以奸雄最多。
一、混世魔鬼类。代表董卓,完全以杀伐血腥为手段统领天下,杀大臣换皇帝威胁朝庭,屠城式白色恐怖治天下,彻底抛弃了“仁义道德”。
二、奸雄。代表曹操,以匡室安天下为口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私权扩地盘,阴谋诡计取天下,小恩小惠治天下。袁绍袁术孙策孙策等,都是这样的奸雄。
三、小朝庭。代表刘备,不顾国家安危,以皇族身份拥兵自重,发号施令,企图建立世外桃园,偏安一偶。刘表刘彰等,都是。
四、认贼为父,占山为王。代表吕布,以武功或才华,依附军阀或权臣,并努力拥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半独立状态。
五、捞口饭吃的文臣武将。这类人最多,各有春秋。
乱世也有为理想和精神而努力的人,代表是文臣诸葛亮,武将关羽。
(蒋荣清,2019.10.24)
为什么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语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他评价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范晔《后汉书·许劭传》)“子治世之能臣个,乱世之奸雄”(陈寿《三国志·武帝纪》)。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治世之能臣
东汉末年割据,朝廷不稳。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黄巾起义。袁绍据河北称雄,孙策稳江东称霸,刘表拥荆州而自立门户,刘璋捧益州而居于西南。
曹操身为宦官之后,智慧超群,20岁举孝廉,189年,35岁的曹操散家财募兵,参加讨伐董卓,不断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消灭群雄。攻杀徐州吕布,逼死了扬州袁术,赶走了中山靖王之后刘备,降服宛县张绣。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歼灭袁绍。后来他击溃马超,韩遂,平定汉中张鲁,降服鲜卑平定了西北。公元208年一统北方曹操在北方组织屯田,恢复经济,发展农业,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袁绍能臣陈琳骂他“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他都能将陈琳收入自己麾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诗句同样慷慨古直,气势豪迈,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领导者。
乱世之奸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迫汉献帝赐“九锡”,为不臣之臣,肆意造杀,伏皇后和很多汉朝老臣都是曹操刀下亡魂。杨修,孔融,华佗,荀彧等文人名士的死亡都和他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陶谦作孽杀了曹操父亲和弟弟,逼得曹操屠城,殃及无辜。
总之,曹操有才华,有实力,但是性格难以琢磨,曾肆意杀害无辜。但不失为一代枭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比较贴切。
都说曹操是奸雄,怎么理解奸雄的意思曹操的奸和雄是什么
就像现代版的马云,奸是处事的手段,雄是称霸一方的顶尖实力。
乱世奸雄曹操手下猛将众多,为何偏偏青睐降将关羽
谢谢邀请!关羽温酒斩华雄时,是曹操劝袁术让他试试。曹操看关羽气度不凡,拿来温酒给关羽,关羽不喝,只一会就提了华雄首级回来,那杯酒依然是温的,所有诸侯被震住了,曹操也是这时开始注意关羽的。 关羽后来在下邳被曹操围城,刘备张飞也北打散!曹操要收服关羽,派张辽前去说服。关羽为了两位嫂子的安危,与曹操约法三章,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照顾两位嫂子。三是但凡有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都要去相见。曹操答应了。关羽投靠了曹操。 曹操正是看到关羽的约法三章,更是喜爱关羽,佩服关羽的为人忠义,曹操于是上报朝廷封关羽为将军。又是宴请,又是送金银的,又是送美女。关羽一概不受。曹操更是敬重关羽了!后来,曹操利用关羽,斩颜良诛杀文丑,解白马之围,曹操上书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是想关羽留在身边,辅佐自己。当关羽知道刘备消息时,关羽要有,曹操十分的不舍,送行送战袍。终是叹息,云长去矣! 曹操喜欢关羽,是因为关羽的忠义,他能两个应该是朋友关系那种的互相相惜。还有就是曹操是要告诉手下的人,像关羽这样忠义,勇敢的人,我是很喜欢的,大家好好学习吧!
曹操乱世奸雄褒贬不一,包拯铁面无私包青天,假如曹操遇到包拯你猜会有什么有趣的事
如果包拯遇到曹操,估计不会有什么有趣的事,而是成了一场悲剧,这跟东汉末年与宋朝时期世人对统治阶层所尊崇的儒学的不同态度有关。
儒学在曹操所处的汉末,跟保证所处的北宋,有着完全不同的呈现,加之特殊历史环境中曹操所形成的独特人格特征,这些都会就导致了两人的相遇绝对不会是趣事,而可能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有几点探究分享:
1、儒学在两个时代的发展不同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
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室和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曹氏家族,虽然依旧打着儒学的旗帜统治天下,但依旧违背了儒学最起码的君臣之礼,也就是儒学中的“忠”。曹魏篡汉、司马篡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自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崩塌,玄学清谈盛行。名士畏于统治阶层的恶性和不义,纷纷隐居山林。
而宋代的儒学发展是我们古代儒学发展的巅峰阶段,“刑不上大夫”的观念在宋朝人人尽知,包拯一定深知这一点,这才是他敢在朝堂之上与宋仁宗争辩,敢于斩皇亲国戚的底气。
两个特殊时期统治理念的不同呈现,被称为乱世枭雄的曹操,自然不会被如同保证这样铁面无私的包拯左右。即便曹操刑不上大夫,可杀的人还少吗?
2、曹操想要的不是治世能臣,而是开疆扩土的悍勇之士
昏君遇忠臣,才能凸显忠臣的忠正,但曹操是昏君吗?一定不是,作为统一北方,奠定西晋开国之势的曹操,绝对有着不输任何明君的气魄。
而包拯虽然是铁面无私,但仅限于在北宋时期的清廉刚直,是不是有开疆扩土的能力还是未知。而开疆扩土的能力,却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最想要的,相比之下,即便是治世能臣的包拯,也不会被曹操非常看重。
曹操需要的是谋臣,是悍将,而不是一直跟自己唱反调据理力争的铁面无私包青天,若是包拯去到曹操的时代,可能只如孔融之辈,最后逃不了被杀的结局。
3、曹操的用人之道,容不得跟自己“道不同”的臣子
看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一方面非常重视有能耐的有才之人,另一方面对于反对自己,跟自己政见不一样的人却丝毫不留情。
看几个例子便知曹操对人才的态度:孔融作为当时的名士,依靠自己的声望声讨曹操,最后结局惨死;荀彧,早先曹操最倚重的谋臣之一,因不满曹操篡汉的意图,被曹操赐空盒服毒自尽;崔琰,死于曹操的怀疑;恃才放旷,不尊曹操的杨修,也一样被杀。
包拯,比之孔融名望才学如何?比之荀彧治世谋略如何?彼此杨修机智急才如何?士大夫阶层与皇权的对抗,自古就有,可处于汉末乱世之中的统治阶层,没什么容人之心。
像曹操就是很简单的思想,如许攸这般能来投靠自己,对自己有用的人,就倒履相迎;而许攸最后仗着自己有功绩而骄傲自大起来,曹操依旧毫不留情的抹杀掉。曹操之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最后
历史是很难改变的,能在北宋立下功业的保证,遇到一心想要平定乱世的曹操,可能真的不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在大局面前,曹操不会手软,即便再忠诚再铁面无私的包拯,也很难改变曹操的为人和企图。这种前提下,曹操遇到包拯,可能真的不是趣事,而是悲剧。
曹操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他有没有可能成为治世之能臣
在《三国演义》中许韶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在《后汉书 许韶传》中原文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世说新语》中也是差不多的记载,那么分析一下这两种版本,唯一相同的是乱世之中曹操会有所成就,但是如果是清平时代,是治世,曹操会不会成为一个能臣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比较倾向于曹操即便在治世也不会成为一个能臣,理由就是曹操的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自己能够辜负天下人,但是不能有任何人辜负他,用现在的话来说,曹操就是一个高度利己主义者。如果说是在乱世,用这样的方式做人做事尚且还说的过去,毕竟整个社会秩序已经崩溃,强权就是真理,在强权面前当然是不会允许有任何人辜负自己,而不管做错什么,强权当然也不会认错。
但是在古代所谓的治世也有这样一种权利,那就是皇权,皇权的本质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说简单点曹操渴望的就是这种无上的权利。即便是在治世当中,不管是普通臣子,亦或是所谓能臣,权利也是及其有限的,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切的权利都要在皇权的约束之下。而以曹操的能力在治世之下焉能臣服?轻则行权臣专擅独断之事,重则想方设法的攫取这种权利,企图做问鼎之事。
这里有必要说的是,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北方大部分已经归顺的情况下,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行的就是权臣专擅独断之事,但是此时的半壁江山不是治世吗?难道曹操就不能努力复兴汉室吗?非不能,来不为也。
另一个就是司马家族,当时司马昭分兵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 完全可以看成全国统一的治世了,但是不也一样弑帝篡位,代魏称帝,所以就算换了一个历史背景,从乱世变为治世,人的行为逻辑那也是不会变的,尤其是一个人的能力远超同时代大多数人的时候,必然会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许在治世之中,曹操、司马之辈的翻起大浪的机会会小一些,但是作为一个高度利己主义者,总是会不断向上获取权利,一旦有所机会就会去做“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事情。
关于曹操能不能做一个治世之能臣,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