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一个家里红事和白事撞在一起,应该先办哪一个
- 农村土葬,不开火化证明,如果不去销户口的话,退休工资可以一直领取吗
- 刘邦去世后,吕雉为什么密不发丧,还要杀光元老大臣
- 大明风华:朱棣死后秘不发丧,还用咸鱼掩盖味道,为什么要这样
-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 历史上四位秘不发丧的皇帝都是谁为什么要秘不发丧
- 除夕晚老人过世怎么处理后事
一个家里红事和白事撞在一起,应该先办哪一个
看是什么情况。
我表哥结婚的早上,大娘家的婆婆去世。也是隐瞒下来了,密不发丧。等我表哥结婚的事情完全过去了,第二天才告诉大家这个信息。
农村土葬,不开火化证明,如果不去销户口的话,退休工资可以一直领取吗
这个想钻空子的问题,还是不要想得好,以我父亲为例子吧。
我父亲上个月3号,永久离开了我,8号办的丧事,等家里的所有事处理完以后,拿上户口本,将他所有的卡里面的钱取了出来,然后注销了账户,最后户口注销了。
首先,在我们这地方,全是土葬,农村也没有那里有火化场的,自父亲生病以来,就自己在家割好了木头,做好了棺材,甚至连最后的住址都选好了的,只是没想来的那么快。
其次,家里有病人是瞒不过村干部的,更别说是去世了。在农村不管是什么葬,老人去世都是一件大事,就像我家,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多办酒席,队长、村长、副镇长来意一趟又一趟,办酒席那天还蹲点拍照来的。
再次,老人去世前,应有的补助,最多延迟3个月的样子,要不就会接到村干部谁谁谁的通知,喊去销户,我家上月十几号就有人要材料的,你不考虑,有人都会催着你赶紧办。
最后,想要瞒着上面一直领工资,那是不可能的,拖得越长,只会处理起来更麻烦,也会惹麻烦上身,最好是及时办理,想钻空子就不要想了。
刘邦去世后,吕雉为什么密不发丧,还要杀光元老大臣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在未央宫驾崩。吕雉做的第一件是就是封闭宫门四天 ,和心腹审其食商议如何处理那些功勋集团和地方诸侯国和宗室。应该说,在诛杀功勋集团的问题上。刘邦和吕后的利益是一样的。但刘邦死后,吕后面临的两个巨大危机,一个是功勋集团,一个是觊觎皇位诸侯国集团。可以说,吕后包括吕后的支持者在内,他们是最大程度地完执行了刘邦的遗命。杀光功勋集团也是为了皇权的稳定。
刘邦死后。汉朝有三大政治势力在左右国家政局,一个是吕后刘盈派,一个是开国功勋集团派,一个是地方诸侯王国派,功勋派和诸侯派都比较怕吕后。这是连韩信都敢杀的人,难免有些有些忌惮。但此时刘邦在世。但刘邦一死,吕后心里也没底。
在《史记》,《汉书》都把吕后当皇帝看,吕后的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女性执政者。按帝王本纪记录,汉朝历代对吕后评价都不错。在两宋以后吕的形象才走向反面。刘邦刚刚去世,吕后就觉得局势不稳,就想先下手为强,把功勋集团一刀切,但被审其食后劝住了。言讲:如果把功勋集团杀绝了,诸侯王造反,后果更严重,吕后这才住手。但吕后主政以后应该是延续和坚定地按刘邦的政策走,而吕后封本家为王,这吕后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吕后无人可用,也没有信任的人,怕功勋集团造反,也怕诸侯国篡位。麻杆打狼两头怕。两个方面吕后都打击,都限制。首先打击的就是功勋集团,因为功勋集团被刘邦杀的 差不多。 而功勋集团派系林立,可以拉一派,打一派,在这一点上,吕后和诸侯国集团利益是一致的。说白了。就是皇帝与功勋集团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吕后封诸吕为王,就是怕镇不住功勋集团,也怕诸侯王篡位,吕后唯有加强自家人的力量,来威慑群臣和诸侯王宗室。
但后来吕后发现,诸侯国的威胁更大,自己唯一 的儿子没有儿子,面临最大危机,吕后是绝对不会把帝位传给诸侯国后裔的。这才将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了赵王张敖(张耳的儿子),让外孙女嫁给了自己的亲儿子,(孝惠皇后)可惜依旧不成功,吕后这才开始诛杀诸侯王。但如此一来,吕后就把两大政治集团都得罪了,而且吕后违背非刘氏不得遗命。所以才在吕后薨世以后,两大政治集团联手诛杀吕氏满门。既是出于报复,也是为了夺取最高权力。诛杀吕氏满门不在于忠与奸,也没有对错,而是吕后在位的时候,夺取了宗室和功勋集团的实际利益,这是贵族政治最后一次博弈。是对于皇权势力的必然反击,而吕氏与刘氏的矛盾,只不过是最表相而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大明风华:朱棣死后秘不发丧,还用咸鱼掩盖味道,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朱棣太自负又太爱打仗了,而且因为儿子少又都太有打仗的才能,所以每次他都会除了留下太子监国外,把其余两个儿子带在身边,而且有时就连孙子也会带上。
就连这次来说,本来朱棣年纪就大而且身体又不好,在不顾太子的阻拦后还是不顾自身安危不顾家国地带着另外两个儿子和太孙去打仗,结果人算不如天算,这次因为敌人太有谋略而且自己的儿子又有了外心,所以导致了他被围,最后虽然侥幸没被活捉,可身体也已经因为常年的打仗而油尽灯枯,最后终于没能挺到回国,死在了打仗的地方。
前面说了他儿子少。因为朱棣常年在外打仗,虽说他有许多亲信誓死保护他,但是战场刀枪剑箭雨你来我往的,所以难免身体有损伤,所以除了和他的结发之妻徐皇后有三子外,此后当了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也没见他再生出一个有把得来,所以说朱棣的这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出,在名分上都是嫡子。而朱棣也是造自己侄子的反才当上的皇帝,且朱棣除了太子孱弱一直在后方当后勤,他的其他两个儿子一直是朱棣的左膀右臂帮他冲锋陷阵,而且汉王和赵王在军中的势力也不容小觑,所以难保朱棣的其他两个儿子不会学他,走他的老路。
老二汉王一直有外心。因为朱棣的嫡长子从小身体不好又体态肥胖,而朱棣又从小是个跳脱性子,所以朱棣从小就不喜欢自己的嫡长子,而是更喜欢和自己性格形象更相近的二子汉王,但当时迫于祖宗家法和朱元璋还在世只能立长子为世子,也就是后面的太子。后面因为太子身体太差,而朱棣因为反了自己的侄子,而又要每天的南征北战,所以后面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都压在了身体不好的太子身上,估计朱棣都没想到自己的太子这么能活,所以后面在汉王不止一次不顾生死的救了他命后,朱棣感动之余说下了“太子死后立他为太子”的这句令朱棣后悔终身的话,后面因为太子太能活,又因为太子仁爱拥有了许多拥立者,所以朱棣后面对太子的评价也有了改变,而且后面还生下了令朱棣都喜爱的皇太孙,所以朱棣后来已然后悔当时对汉王说下的话,可汉王确当了真。因为后面皇太孙的才能令汉王感受到了威胁,所以汉王一直在军中明里暗里的培植自己的势力,而且也和当时朱棣另一个儿子赵王结了盟。
所以才有了前边所说的秘不发丧。
朱棣出去打仗时带着全国不少的精锐兵马出关,所以他倒是死得干脆,可他这一死,在太子不知情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如果汉王和赵王先发现又带着朱棣的尸体打回京城的话,那太子一家和大明都会遭到血洗,因为哪怕汉王再是嫡子,可他暴略成性,好多中央的大臣都不是服他也不是他的派系,那么前朝的惨案又会再发生一次。
所以军中的许多人在朱棣死后会秘不发丧,让太孙带着亲信先回朝找太子和大臣商量对策,可来回又路程太长,军中也没有太好的药材,所以朱棣的尸体因为长时间没有太好的保存,已然散发恶臭,军中剩下的将领没有别的办法,为了不被汉王的人发现,只能拿咸鱼的味道来掩盖尸体的恶臭,这样虽然对朱棣的尸体不尊敬,可也是为了明朝不再血流成河。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大明风华》是由张挺执导,汤唯、朱亚文等主演的古装戏。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六朝纪事》,讲述了明朝孝恭孙皇后孙若微,从选秀入宫被封为嫔妃,后立为贵妃,最终登上皇后宝座,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
豹眼不太喜欢看现在的古装历史剧,也没有看过《六朝纪事》,不清楚朱棣死后秘不发丧,是否有采用咸鱼掩盖气味的描写。但看了友友们的回答,几乎都说这是扯淡。不管是电视剧在扯淡,还是小说原来就已经在扯淡,无非就是个娱乐,为了博一下眼球,图个热闹就是了。
作为艺术形式,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都是一脉相承的,从《诗经》到《汉赋》、建安文学,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出于艺术的需要,适当地虚构一些情节,都是必要的手法,但只要合情合理,就是好的作品。但是不是扯淡,那就需要了解一下历史背景,是不是符合历史基本事实和艺术本身的规律。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1402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进攻南京,赶走了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了皇帝宝座。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于是在北平大修土木,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北征得胜回朝,病死于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据白话《明史·成祖本纪》记载:
(1424年)七月七日,刻石于清水源崖壁上。十五日,派吕震告诉皇太子随即回师,诏告天下。十七日,到榆木川,病情突然加重。留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尊从高皇帝遗制。十八日,成祖死,终年六十五岁。
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秘密商量,保守秘密不发驾崩消息,用锡熔化后制成内棺装殓成祖遗体,用龙车运载,所到之处早晚饮食同往常一样。
豹眼专门查阅了《明史·成祖本纪》原文,与白话版本的记述基本一致,此段情节没有出入。
根据传记记载,朱棣驾崩后,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密谋,秘不发丧,用锡融化后制成内棺装殓明成祖遗体,用龙车运载,所到之处,早晚饮食同往常一样。
从其遗诏传位皇太子,在朱棣灵柩回到京城之后,皇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来看,太监马云等采取这些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政局,不希望节外生枝。
当年秦始皇驾崩后,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了遮人耳目,胡亥与赵高、李斯等人购买一些鲍鱼装在车上,用鲍鱼的味道掩盖尸体的腐臭味,迷惑大众。
当时,胡亥等人的做法,纯粹就是一场阴谋。为得是矫诏斩杀公子扶苏和蒙恬,让胡亥能够顺利篡位。皇帝的车驾弄一些臭鱼烂虾陪伴,这本身就是欲盖弥彰,自欺欺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有总比没有要好。
而马云等人的做法就高明多了,当时也是在秋七月,天气依然很热,尸体也会腐烂发臭。由于技术的发展,他们采用熔锡的方法,制成封闭的内棺,尸体就不会发臭。即便发臭也不会有异味出来。
他们之所以如此,也不是出于阴谋,而是为了政局的稳定,帝王在外驾崩,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棣每次出征,都是太子监国。
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官、寺人,阴谋夺嫡。后因为侍郎胡濙秘密上疏,朱棣才打消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但是,朝廷中觊觎太子之位的依然大有人在,绝不会就此消停。如果朱棣驾崩的消息传到京城,很可能发生变故。马云等人秘不发丧,而且以此方法处理,是非常合适、聪明的。
因此,《大明风华》移花接木,把秦始皇的故事,演绎到朱棣身上,没有大错。为了艺术效果,这是通行的手段。符合历史基本史实,做一些艺术加工是完全可以的。至于观众、读者是否认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做得好观众就买帐,否则就被吐槽。
但就艺术本身来说,没毛病,不算是扯淡。如果绝对按照史书来,那就不是再创作,而是考古历史、历史探秘啦。
历史上四位秘不发丧的皇帝都是谁为什么要秘不发丧
历史上秘不发丧的帝王有:齐桓公、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明成祖朱棣。秘不发丧的原因就是死的不是时候。继承人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好,派系斗争激烈。
齐桓公
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十二月乙亥,赴。辛巳。夜殡。《左传·僖公十七年》齐桓公作为春秋第一霸,在管仲在世的时候处理国事和外交还算得当,但他有个贪恋酒色之徒,喜欢做甩手掌柜,管仲去世前夕,劝齐桓公不要重用易牙和竖刀等小人,没想到管仲一死,齐桓公立马就忘了管仲的谏言。
齐桓公虽有三个夫人,却没有嫡子,后来同管仲商量立公子昭为太子。晚年的齐桓公又想立别的儿子为太子,致使其中的五个儿子都争着做太子。
公元前643年10月7日,齐桓公去世,易牙和竖刀发动兵变准备立公子无亏为君,公子昭跑到了宋国,其他公子知道了齐桓公的死讯,也开始争权夺势,齐桓公的尸体被固定在宫中的床上,任何人不准前去看望。这场内乱持续了两个月,公子无亏继位,才发出讣告,齐桓公的尸体早生了蛆。又过了六天,才殓棺。
秦始皇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继续东巡,随行的有李斯、赵高、胡亥等,走到平原津的时候开始生病,七月,秦始皇死在沙丘平台。左丞相李斯害怕秦始皇在外地去世,皇子们会发生政变,天下大乱,就将秦始皇的死讯隐瞒了下来,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温凉车中,秦始皇生前最受宠的几个宦官轮流伺候。
从井陉到达九原的时候,因为夏天的缘故,秦始皇的尸体开始发臭,李斯命人弄来很多腌鱼来混淆尸臭味。
就在这段时间,赵高说服李斯扶立胡亥为帝,两人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又逼死了公子扶苏和蒙恬。然后回到咸阳,才发出讣告,将秦始皇葬在骊山。
汉高祖刘邦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史记·高祖本纪》公元前195年,已经六十一岁的刘邦亲自出兵讨伐叛变的英布,不幸被流矢所伤,一病不起,四月去世,吕后与亲信审食其商量秘不发丧,那时候的太子刘盈才十六岁,吕后害怕刘盈继位不足以服众,会引起那些开国功臣的叛乱。所以吕后想将他们诛杀殆尽。
幸亏有人将消息透漏给了郦将军,郦将军找到审食其说明利害关系,倘若吕后杀功臣,必然引起陈平、灌婴、樊哙、周勃等人带大军作乱,到时候就真的天下大乱了。
审食其对吕后说起,吕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很快发出讣告,刘邦得以很快入葬。
明成祖朱棣
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明史·卷七》1424年,在第五次远征蒙古的返回途中,朱棣病倒,留下遗诏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并在榆木川去世。杨荣、金幼孜等商量,害怕皇子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于是秘不发丧。
他们用军中的锡器熔化制成一口棺材,装上朱棣的遗体,用龙车运送,其他一切和朱棣生前一样,按部就班的回师京城。然后杨荣和御马监少监海寿一起骑马提前赶回去向朱高炽报丧。
这样,朱棣7月18日去世,一直到8月7日,朱高炽的儿子发出讣告,8月10日,装殓入葬。避免了一场可能会出现的内乱,保证了权力的顺利过渡。
除夕晚老人过世怎么处理后事
在除夕晚上,恰巧遇到家中老人过世,这种事情一定也有,但很少很少。就拿我们十里八乡的农村来说,只是听老人们说起过此事,但近几十年来还没遇见过。
老人们讲的是:在很多年以前,村里一户人家的老人,在年除夕的晚上,突发疾病去世。在这种特别的日子里,家家喜迎新年,也没法举办丧事;只得把老人遗体放置妥当,对外不发布去世的消息,免得影响左邻右舍过年的雅兴。等到初二这天,再对外宣布老人去世的噩耗。
过去农村办丧事,都要举行三天的悼念仪式,而且是全村的父老乡亲都来帮忙。如果老人在除夕这天去世,正是大家欢度新年的时候,初一即要放鞭炮,还要举行祭祀上天等活动,更多的是还要给长辈们拜年。所以,村民也没有功夫帮助料理后事,况且让人觉得即晦气又不吉利。等到过完初一,大家也就觉得过完年了,这时再举办丧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随着丧葬习俗的不断改革,过去的老办法已经逐渐淘汰。现在,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马上联系火葬厂,将遗体保存到殡仪馆,等到初二那天,再到那里举行掉念活动。也不必惊扰四邻八舍,做到丧事简办,这也是各地政府所积极昌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