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夺位

雍正即位过程充满悬疑,“八爷党”为什么不反抗?雍正皇帝有没有弑父篡位雍正皇帝弑父杀弟是否确有其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0 01:02:48 浏览16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雍正即位过程充满悬疑,“八爷党”为什么不反抗

感谢邀请

笔者以为,雍正继位的过程其实并不悬疑,我们在研读历史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小说和影视剧给带偏了。而“八爷党”之所以不敢反抗的真实原因,其实是“没有兵权”,没有兵权的原因是康熙压根儿内定了四阿哥继位,早已为他铺好了路。

一、为什么九龙夺嫡胜出的是四阿哥?

康熙晚年的储君之争有个很响亮的名字,九龙夺嫡。

九龙分别是:胤禔(长子直郡王)、胤礽(太子)、胤祉、胤禛(四阿哥)、胤禩(八阿哥)、胤禟、胤䄉、胤祥(老十三)、胤祯(十四爷)

以上皇子中,只有大阿哥、太子、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实际参与了夺嫡,其他阿哥都只是陪跑。

在早期,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只有太子胤礽而已,由于自幼受封太子,在宫中一直享有储君待遇,胤礽难免有些骄纵,但平心而论,太子也是有才学且精于弓马的,康熙更授予他监国重任。

在外人看来,继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胤礽却没有看懂康熙心中最看重的两件事。

  • 一、康熙需要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即是皇帝不喜欢大臣结党营私,因为一旦大臣结党,一人做不成的事情,一帮人却能做成,这就使得皇权存在潜在的威胁。

而康熙最不安全的因素来自赫舍里家,准确的说,就是赫舍里•索额图。索额图自幼陪伴康熙,参与了康熙王朝的绝大多数事情,家族显赫、兄弟均居高位,朝中遍布党羽,太子又是他家女儿所生,索额图若有反心,天下难安。

于是康熙有计划地削弱索额图的权柄,以致索额图被迫辞去相位。若事情就此打住也就算了,但索额图却“人身朝外,手在朝内”,依然干涉朝政,康熙四十一年,甚至“妄议国事”、与太子“图谋不轨”,遂被康熙处死。

索额图死后,太子多为不平,加上索额图被认为是太子死党,太子遂感不安,为求自保,他的行为渐渐狂悖起来,甚至将索额图的党羽招入麾下,结党自保,这就让康熙失去了安全感。

  • 二、康熙看重孝悌

康熙看重的不仅是才学,还有孝悌,这个孝悌包括的不只是子对父的孝,还有兄弟友爱。

康熙四十七年,十八皇子身染疾病,康熙很是心疼,明眼人都能看出康熙有多焦虑,但太子却无所谓,并没有关心弟弟的举动,放在寻常人家其实也能理解,一个家庭兄弟姊妹那么多,又平常各居深宫、疏于来往,自然没有感情。

然而,康熙却不会谅解太子,他认为这是不“孝悌”的表现,于是怒而训斥太子,太子一气之下竟然与康熙争吵起来,这就更加“不孝悌”了。

综上两点,康熙两废又两立太子。太子胤礽的失败,其实已经为诸皇子指明了道路,那就是“不结党、守孝悌”,这才是康熙所看重的事情。

其他八龙是不是都看明白了呢?答案是没有。

  • 大阿哥的倒台

太子一倒台,大阿哥也跟着倒了。大阿哥之所以倒,同样犯了与太子相同的错误,他首先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儿愿代行此事。”

哥哥请求杀弟弟,这就是典型的“不孝悌”,别说普通人听了害怕,康熙听了也害怕。如此不念兄弟情义的人,如果继位为帝,其他阿哥还能活命吗?

于是大阿哥就这么出局了。他出局也就罢了,接着又愚蠢的支持八阿哥,甚至搞了一个“相面”的说八阿哥可以富贵,结果康熙派人一查,轻易就查出是大阿哥的搞得鬼,而且还查出他用巫蛊之术诅咒太子,这下马蜂窝捅得更大了,因为大阿哥不仅不孝悌,还结党帮助老八。于是他的结局就算是彻底锁死了。

  • 八阿哥失宠,十四阿哥疏远

从大阿哥的倒台就可以看出,他私下为八阿哥相面等于是踢了八阿哥一脚,不仅让康熙觉得老八“妄蓄大志”,而且还是有谋害太子的嫌疑。

当康熙询问何人可以立为太子时,大多数大臣都赞誉八阿哥,这更让康熙怀疑八阿哥“结党”谋夺大位。虽说八阿哥可能没有谋害过太子,但大阿哥突然加入“八爷党”,不仅没有给八爷加分,反而让他背上了诅咒太子的黑锅,再加上他结党的事实,八爷其实已经被康熙放弃了。

八爷自知被康熙放弃后,又转而推举“八爷党”中的十四阿哥。八阿哥的思路其实和大阿哥相同,“既然自己不能当太子,就让本党成员上位,将来也不失富贵”。

结果,十四阿哥也成了结党的一员,虽然被授予了“大将军王”的特殊封号,但长期远派外地,并没有让他参与中枢。

  • 名虽未定,但心已所属,四阿哥

这么一看,九龙中老大、老二、老八、老十四都有结党的嫌疑,只有四阿哥是最符合康熙“标准”的人选。因为四阿哥平时的朋友最少,除了老十三外没有皇子挺他,而且朝中大臣支持他的也很少,显然是没有结党威胁皇权。

而且四阿哥还做出一副不关心朝中政事,并寄情山水的姿态,平时也对康熙问候有加,对弟弟们也关怀备至,康熙这么一看,自然在心中认定了四阿哥是“孝悌”的。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康熙不希望再发生诅咒太子的巫蛊之术,刻意没有再立四阿哥为太子,这其实是在保护他,但同时他又故意为四阿哥添加翅膀,让隆科多接近四阿哥,等于是为将来登位做铺垫。

所以“不结党,守孝悌”的四阿哥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康熙早就认定了老四才是接班人。

二、为什么“八爷党”人不谋反?

笔者以为,八爷等人不敢谋反,是有“三忌”。

  • 一忌九门提督

康熙驾崩后,雍正继位。

雍正继位前,康熙就已经让隆科多“辅佐”雍正,虽然隆科多的级别不高,但他的位置却至关重要,因为他是“九门提督”,专门负责京城的治安,他的手里握有一支戍守京畿的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关键时刻可以出兵控制京城,甚至能将“八爷党”就地弹压在京城内。

有了九门提督保驾护航,“八爷党”自然无法行动,这是八爷的第一忌。

  • 二忌丰台大营

雍正继位的第一要务就是安抚“八爷党”,所以当时雍正授予了八爷等人实打实的政权,看似虽然没有失势,实则没有军权。

那军权给谁呢?当然是给“四爷党”的成员,十三阿哥。

雍正立刻将十三阿哥解除了圈禁,并让他去接管丰台大营。当时的丰台大营正握在成文运的手中,十三阿哥久经沙场,对军务非常熟悉,以雷霆手段控制了丰台大营。

而丰台大营到底有多重要呢?

首先,丰台大营有军力3-4万人。而且兵种齐全,既有骑兵、步兵,也有火器部队,全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

其次,丰台大营是当时距离京城最近的一支野战部队。也就是说,如果要发动政变,丰台大营可以立刻进京勤王,想必“八爷党”不会不忌惮丰台大营的威胁。

故而,当雍正夺取了丰台大营后,八爷党就只能坐以待毙了,此乃八爷的第二忌。

  • 三忌十四失权

相信从“八爷党”的名单就不难发现,八爷一方也是握有兵权的,握兵之人正是十四阿哥,大将军王。

当时康熙派十四阿哥出征边疆,交给了他整整10万大军,有了这支人马,“八爷党”还是可以与雍正一搏的。

然而,十四阿哥这支军队离京城太远,在康熙驾崩的时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压根儿就来不及发动政变。

而且如果十四阿哥带兵进京夺位,他也没有这个实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雍正继位后,他的名分就正了,他可以昭告天下,为自己正名,如果十四阿哥此时谋反,就是叛逆,自然被天下所不容,但是后勤王的军队一起讨伐十四阿哥,就不只是10万人那么少了。

其二,雍正掐住了十四阿哥的命脉。因为时任川陕总督的正是四爷党成员,年羹尧。年羹尧不仅挡在十四爷进京的陆上,而且他专门负责10万大军的补给和后勤,如果十四在这个时候起兵,年羹尧自然断水断粮,这使得老十四不敢轻举妄动。

其三,十四虽然久经战事,但他还是个顾全大局的皇子,他虽然不甘心,但不会,也不敢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战争,他的这种心态决定了“八爷党”不可能起兵,这也是康熙敢于把军队交给他的原因。

基于以上三忌,当雍正派人夺取十四阿哥兵权后,“八爷党”也只能俯首听命。

小结

综上所述,康熙生前最看重的是“不结党,守孝悌”,凡是参与结党或者谋害兄弟的,都被康熙放弃了,大阿哥、太子、八爷、十四爷都是如此,只有四阿哥摒弃群朋,让康熙最有安全感,所以他的继位并不悬疑,而是康熙早已内定的接班人。

至于“八爷党”,他们不是不想起兵夺位,而是雍正早已掌握了兵权,不但拥有九门提督、川陕总督的支持,而且还及时夺取了丰台大营。八爷等人虽然都居于高位,但没有兵权在手的他们,如何才能逼宫成功呢?所以这场九龙夺嫡最终以四阿哥获胜而结束。

不难发现,四阿哥是所有皇子中城府最深的,也是最懂帝王之术的,这是其他几龙远不能及的。

雍正皇帝有没有弑父篡位雍正皇帝弑父杀弟是否确有其事

咱们可以先把问题弄明白。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1)雍正是否弑父

(2)雍正有没有杀兄弟

(3)雍正有没有篡位

我一个一个来给大家说明我的观点:

第一个问题:雍正有没有杀康熙?

我的回答是:没有。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但是这并不影响康熙的地位,康熙仍然大权在握。

据史料记载:

雍正七年,雍正亲自写了《大义觉迷录》颁布天下。其中有他对即位情况的自述:“当时胤禛替代其父在天坛祭天, 听闻康熙身体不适,屡次请求探视均未果。”

不论雍正写的是不是实情,很难否认的是,如果真的是雍正杀父,那么他应该可以经常探望康熙,营造一个父子和谐的局面,为后来的即位诏书做准备。

第二个问题:雍正有没有杀兄弟?

毫无疑问,回答是杀了。

雍正即位之后,一边稳定统治,一边就开始了找兄弟的茬。

最终:老八胤禩被更名为“阿其那”,意为“猪”;老九胤禟被更名为“赛思黑”,意为“狗”。老三胤祉、老十四胤禵、老十五胤禑这三人被派去看守皇陵。其中老十四还是他亲弟弟呢。还有把老大胤褆(康熙时开始幽禁)、老二胤礽(原太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幽禁。

毋庸置疑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这些也不算什么。毕竟是敌人,对敌人心软就会害了自己嘛。

第三个问题:雍正有没有篡位?

这个问题也是历来史学界最为头疼的问题,至今仍没有答案。当然啦,我也不能在这盖棺定论的说是或者不是。

无论是继位派还是篡位派,都有许多证据。

但是其中一点:电视剧中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可能的。

前几年,辽宁省档案馆展出了“康熙遗诏”,此次遗诏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是以满、 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写成。

这可能会为继位派增加证据,但不能排除的是,这三份诏书依旧是康熙死后写的,就是不知道在谁的指挥下写的了。

历史就是这个样子,扑朔迷离,等着你去探索,可能唯有等到真正的石锤出现,这个问题才有解吧。

毕竟大家只能去探究历史,而不能真正定义历史,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奥妙吧。

雍正是正常即位吗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雍正这个勤奋的皇帝的,所以我的回答是偏向雍正的,我认为雍正的继位是合法的。持反对意见的朋友姑且忍受一下!

雍正帝在民间的名声不太好,我觉得主要是两个人发挥了作用,一位是古人曾静,另一位是现代名人金庸。

曾静是一个落第的秀才,在民间听说雍正是谋害康熙,篡改诏书继承皇位,就散布谣言,编写雍正“十大罪状”抹黑雍正,雍正也得知在民间有很多抹黑的消息,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在雍正七年谢了《大义觉迷录》一书,驳斥曾静污蔑他的十大罪状,结果适得其反,被民间误解的更多了。

另一位就是金庸老先生了,在金庸的小说中雍正和乾隆可没少被黑,那金老先生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呢?金庸,原名查良镛,海宁查氏二十二代孙,海宁查氏在康熙年间很了不起,有“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的时光。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担任考官时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被有心人利用,陷入文字狱,备雍正下令满门抄斩,族中被牵连者多达数十人。所以,金老爷子歪写雍正和他儿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这二位只是被说的最多的两位,也有被枪打出头鸟的无奈,在雍正推行摊丁入亩、火号归公的过程中,骂他的人多了去了,估计也有一些歪理邪说流传后世,被后人当做正史传播开去。二月河先生的小说虽说正面描写了雍正,但毕竟是小说,不过对于看雍正顺眼的人来说,也就不过分了。

感谢各位看到这里,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谢谢!

《雍正王朝》胤禵为何不挥师回京夺位,是因为年羹尧牵制粮草吗

邬思道说:西北平叛,打的是粮草是后援,陕甘总督主管大军的粮草供应与运转,只要争取到这个位置,他纵有十万百万大军也不用怕。邬思道可谓一针见血,这也才有了老四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事儿。

康熙这个老谋子一看正和心意,封了胤禵一个“大将军王”的称号,点头准允了。在这里,也就正式宣布,老十四胤禵基本与皇位无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若是康熙有意传位与胤禵,在康熙身体欠佳之时,怎么会将意中的继承人外派这么远呢?二,此时的胤禵还是个贝子,距离亲王的爵位都还差三个层次,十分看重等级的康熙怎么会将皇位传给一个尚还是贝子的皇子呢。三,老十四和老十三都是乌雅氏养育长大的,性格都很冲动,都有军事才干,此番让他带兵出征,是想历练他,培养他,对于他是否会成为储君,史载康熙并没想过他。

掌握了几十万兵马的胤禵在西北也干出了成绩,康熙驾崩的时候,雍正即位,传令胤禵回京奔丧,是在图里琛的监护下回来的,也就是说,是单骑而回。为什么胤禵不敢羁押图里琛,挥师东进,难道仅仅是因为邬思道所说的粮草问题吗?如果是这样,胤禵只要挟制住了年羹尧,不就可以解决粮草了吗?

事实上,并未那么简单,我们逐一来分析这事儿的可行性有多少。

先简单说说陕甘总督职权。陕甘总督年羹尧主管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军政大权,当时年羹尧还兼任甘肃巡抚,也就是说,年羹尧的权力比之于一个单纯的总督还要大。总督是正二品官,兼挂兵部尚书衔,可为从一品或正一品,一般总督主管1-3个省,能够提调本辖区军马,数量可达万人左右。另外所辖之地还有提督管理的军马,虽然只有朝廷军机处可以调动,但是关键时刻,一定会整合辖区所有可用的军马,这样,连同绿营兵,总量加起来几万,十几万人。关于总督与兵权更详细的关系,大家可以网上查看,总之一句话。总督常规可以调动的兵马在五千左右,但是一旦和提督的兵马会和,就会上万。如果临时有事,邻省救援,可达几万十几万。这就是说,粮草牵制只是一方面,陕甘总督的人马组织起来也是很吓人的,胤禵不敢随便乱动。

然后说地势地理情况。甘肃往西就是青海叛军所在地,整个青海就像是一个大盆,四周都是高山峻岭,甘肃就像是个盆檐或大门,将青海通往东边甘肃陕西的通道阻断关闭起来,如图所示:西宁大将军胤禵驻扎在兰州以西的山脚下,年羹尧则驻扎在兰州,整个甘肃地形全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自西向东的通道唯有兰州一处,年羹尧可谓是卡住了自西向东的咽喉要塞,明显是易守难攻之地。胤禵要是挥师东进,不说甘肃地形奇特难行,就算是粮草充足,兵马辎重基本可以说是难出青海半步,加上唯一的通道又被年羹尧卡住,他是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的么?

最后说粮草。这个就不多说了,胤禵靠着年羹尧给他粮草,青海地大物薄,清朝又没有屯田制,要说自给自足还真难为了他们。年羹尧要说断了胤禵的粮草,莫说是打仗,就是把这个风吹出去,胤禵几十万兵马的军心只怕就散了。

所以说,邬思道只说对了一半,另外两半也是胤禵的致命因素,他只有乖乖的在图里琛的监护下回京奔丧。

康熙驾崩之谜,雍正真的有弑君夺位和篡改诏书吗

关于雍正是篡位的传说,在民间十分流行。传言大概是雍正和康熙末年康熙十分信任和宠幸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一起谋害了康熙,并且把传位诏书由“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并且很多人一度信以为真,并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史实,但是历史上和任何典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说,运用中有篡改诏书和谋害康熙的迹象,只是野史和某些电视剧中大肆渲染。

雍正是清朝历史上的第4个皇帝,入关后第3位皇帝,因为康熙末年爆发了九子夺嫡事件,当时看起来没有夺嫡机会的雍正成了最大赢家所以很多人就开始臆测其登上帝位的途径,毕竟当时四阿哥胤禛虽然作为雍亲王却自诩天下第一闲人,也基本上没有显露任何夺嫡意图。四阿哥登基为雍正皇帝以后党派最大的八阿哥胤禩一党表示不服,并且四处散播谣言,雍正三年,雍正在民间的形象基本妖魔化,他的对手八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反而形象大好。所以这样情况下坐稳帝位的雍正皇帝,在雍正四年进行了一次清算。

事情的导火索是八爷胤禩借葡萄牙传教士编写通信密码让雍正十分警觉。雍正最后将八阿哥允祀,九阿哥允禟削去宗籍,赐名阿其那,塞斯黑,雍正五年八阿哥病死监狱,八爷党告一段落。不过也有传言说雍正毒死了弟兄,不过这也是雍正形象不好,就有一万个不好的原因吧。所以雍正形象不好,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八爷党孜孜不倦的在民间制造舆论,口耳相传。

还有一点就是雍正作为历史上勤政皇帝,十分有作为,但是他的政策却得罪了很多读书人。比如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让读书人十分难受,所以很多人写书故意抹黑雍正者有之。所以雍正的黑历史总结起来,真实者有之,抹黑者有之且数量庞大。雍正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个性的皇帝,人们说他刻薄寡恩,豺狼声顿,其实他刻薄却不寡恩,年羹尧,李卫,田文镜都是很好的例证,对胤禩也没有一下打击至死的想法,只是胤禩后来颇有破罐破摔的意向了。

文/红雨

《雍正王朝》中的丰台大营是雍正夺位的关键,历史上真的如此么

《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非常关键,是胤禛能够顺利继位的重要保障;在历史上,丰台大营与雍正登基关系并不大,真正确保雍正顺利坐上龙椅的是他。

在《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太关键了,如果不是十三阿哥胤祥拿着雍正给的金牌令箭,彻底地控制了丰台大营,四阿哥胤禛是否能够继位就不一定了。

在电视剧中,康熙驾崩,矛盾的冲突是皇位由谁来继承,此时康熙皇帝的遗诏其实并没有多少作用,谁的势力大,皇位就归谁。简单地说,谁能够掌握住北京城的军权,谁就能当皇帝。当时夺嫡两派人,一方时四阿哥胤禛,一方是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的实力有两方面,一是老九、老十在玩命耍泼的支持,公然质疑康熙皇帝的遗命,这是舆论基础;二是丰台大营的统帅是他的人。

四阿哥胤禛手上的牌其实并不多,最大的支持是无权无兵的张廷玉,至于九门提督隆科多,他的态度相当的暧昧。胤禛当机立断,立刻启用了与邬思道商量好的对策,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出了宫,放十三爷胤祥出来,胤祥前往丰台大营,杀了丰台主帅,控制了2万多丰台大营八旗精锐,稳定了局势,隆科多才顺水推舟,拿出康熙的遗诏,胤禛顺利继位。

在电视剧中,丰台大营实在太过关键了,当时北京城的卫戍重任就交给了丰台大营,这是清军中精锐中的精锐,下辖三大营:骁骑营、前锋营和护军营,另外还有一个从大明朝接收过来的特种营——火器营

丰台大营的士兵都相当的可靠,必须是八旗子弟,不允许汉军入营,统管丰台大营的首领都是皇帝亲自任命,而且丰台大营不归兵部管辖,只能是皇帝圣旨调动。

丰台大营是北京城绝对的军事主力,这股势力支持谁,谁就能坐上龙椅。至于电视剧中的九门提督,也就是隆科多管辖的2万北京城的步兵统领衙门,这支武装不过是北京城内、紫荆城外的治安管理部队,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丰台大营相当于驻北京城外的野战部队,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步兵统领衙门的营部也设置在丰台大营之中。

《雍正王朝》里面胤禛能够危机四伏的登基继位,靠的就是十三爷在关键时刻掌握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那么历史上真的也是如此吗?

康熙驾崩,雍正继位这个过程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既无趣,又诡异。

首先,康熙在驾崩之前,就已经向朝臣公布了皇位继承人,不过康熙用的方式很委婉。在康熙驾崩三天前,康熙下旨让四阿哥胤禛代替皇帝去天坛祭天,这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胤禛继位

康熙驾崩的当晚胤禛并没有在身边,他还在天坛没回来呢,当时在康熙身边的除了一堆皇子之外,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连张廷玉都没有在。

当然,这群跪在地上的皇子之中除了远在西北当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外,还有《雍正王朝》里面被关在宗人府的十三阿哥胤祥。

对胤禛继位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丰台大营,而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隆科多是康熙晚年非常信任的大臣,他掌管着除了丰台大营大军外,北京城内的所有武装,他统领着护卫紫禁城的拥有3万精锐的步兵统领衙门。按照当时隆科多的权势来看,只要康熙驾崩,隆科多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利确保任何一位皇子登基继位。

因此,无论后世说雍正是“遗诏继位”、“矫诏继位”、“无诏夺位”都无法绕过一个人——隆科多。无论这些阴谋是不是胤禛设计,实施的,都必须得到隆科多的支持。

那么,隆科多是否支持了胤禛呢?

康熙驾崩当晚,九门提督隆科多就宣布北京城立刻戒严,特别是紫禁城,不准许任何人进入,包括皇子也不行,唯一一个可以自由进入紫禁城的人就是隆科多本人。

北京城的戒严实行了7天,在这期间,别说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自由进出紫禁城了,连十三阿哥就得老老实实地在宫里呆着,更别提去什么丰台大营调动兵马。

因此,四阿哥胤禛其实是相当的顺利的继位,根本不是野史传闻中杜撰得那么凶险,更谈不上什么阴谋诡计,这是历史的无趣。

那么,胤禛继位为何又有诡异的部分呢?还是在九门提督隆科多身上。

前面说了,康熙驾崩的时候,胤禛并没有在场,他还在天坛祭天。康熙驾崩,隆科多令人急命胤禛进宫,当胤禛进宫后,又过了差不多半天的时间才由隆科多宣布胤禛继位。

问题就在这消失的几个小时,胤禛进入紫禁城后,无法再接触到任何朝臣,更别说什么邬思道(历史上没有此人),他唯一能够接触的只有九门提督隆科多。

胤禛与隆科多为何要过几个小时才来宣布新任皇帝继位,而且这个继位的遗诏到底是康熙生前所写,还是这几个小时之中补写,康熙皇帝在临死之前的遗言到底是什么,这就谁也说不清楚了,到底隆科多是遵照的遗命,还是遵照的遗诏呢?也只有隆科多和胤禛本人才清楚。

而此时的丰台大营并不知道康熙皇帝已经驾崩,对于皇宫内发生的任何事情,上至统帅,下至士兵无人知晓,等到一切尘埃落定,胤禛顺利登基继位以后,丰台大营才知晓大清帝国已经完成了新老皇帝的权力交接,丰台大营下一个效忠对象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是夺位,篡位,还是正常继位

大清朝的帝位传递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完善的一种制度了。在此之前,中国历代王朝的继承制度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其中父死子继又以先嫡后庶,先长后幼,皇帝在位基本上就能确定继承人。当然每个王朝都有权利更迭时的残酷斗争,骨肉相残也是不绝于史。能力超强但继承顺位靠后的皇子只有铤而走险才有可能争得王座。清朝吸取了历代王朝权利交接过程中血的教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皇位交接制度。当朝皇帝在其尚能理政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皇位继承人,以满汉蒙三种文字写下传位诏书,贴好封条藏于指定位置。皇帝归天后由指定的大臣及内庭侍卫大臣在诸皇子面前查验封条后打开诏书当众宣读,篡改诏书几乎不可能。这也是清朝皇位传承中基本没有骨肉相残的惨剧。这也是清朝基本上没有出现昏君暴君的原因。至于一些野史中质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也主要是由于康熙皇帝的诸位皇子中确实人才辈出,难免有人不平。而雍正皇帝的治国理政能力也是清朝皇帝中比较突出的,康乾盛世的出现雍正皇帝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功不可没。因此这种质疑也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罢了。

《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后回到府中,十七皇子为什么突然来见雍正

十七皇子胤礼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压根就没有露过脸,只是提到过他几次。但是在二月河的原著中,我们发现,十七皇子其实是老四胤禛的嫡系,也是帮助雍正夺嫡的重要帮手。老十七为了帮助胤禛夺位,还自掏腰包花了三十万纹银出来活动。

在雍正继位当晚,隆科多劝老八老九老十去拜见新皇,老八胤祀说:老十七还没来,等他来一起去。隆科多说道:十七爷此时正率领丰台大营的主力在畅春园外守卫。吓得老八胤祀冷汗直冒,也让胤禛彻底放松了。

可见,老十七胤礼与老十三胤祥一样,都是武将出身,并且都是胤禛的走膀右臂,只是在《雍正王朝》里没有刻意表现出来。

当胤禛继位后深夜回到府中,老十七也来到了雍正府上。

为什么老十七胤礼也来到了雍亲王府呢?

我认为,表面上看是雍正即位后成为了皇帝,胤礼还没有见过自己的四哥,此刻一切尘埃落定,胤礼也抽出了空来到府上,向雍正祝贺。

其实真实原因只有雍正、邬思道、胤礼知道,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雍正即位之初,形势波诡云谲,但雍正还是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了自己府里。所为何事呢?其实还是为了解决“邬思道的问题”。雍正是一个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的人,来到府上第一句话就问“邬先生在哪里?”生怕邬思道溜了。

并不是说雍正一定会杀了邬思道,但雍正肯定是准备了两手,就看邬思道是如何回答雍正的问题了。如果邬思道贪恋权位,想谋求个一官半职,那老十七的到来就是解决邬思道性命的。

好在邬思道有自知之明,没有流露出一丝的恋栈权位的意思,并且提出“半隐”来解决雍正的担心,这才让雍正放下了杀心。

这时,张五哥来报,说:十七爷觐见。还没等雍正回话,邬思道就跟张五哥说了那句有名的话:武找十三爷,文找张廷玉,天子无私事。就打发走了十七爷。

雍正听完也没有说什么,其实邬思道的话里有话,雍正也是明白的。而且雍正的那点小心思,怎么能瞒过邬思道呢? 当然,邬思道这句话的出发点,也是为了雍正好,毕竟雍正已经是皇帝了,而不是平时胤礼口中的四哥了。

此时夜已深,胤礼的到来只会加深别人对雍正的误解,认为胤礼是在和雍正合谋什么事,所以才说“天子无私事”,打发走了胤礼。

当然,这里也可以看出,雍正其实还是有自己的圈子的,只是没有太子胤礽和老八胤祀那样实力雄厚,仅有老十三胤祥和老十七胤礼。雍正即位后,胤祥当上了铁帽子王,胤礼也当上了果毅亲王,可见,雍正对他们也算不薄。

对此,你觉得十七爷胤礼为什么会深夜到访呢?欢迎留言评论。

雍正是谋权篡位夺位,还是康熙传位上台之后,为何很快杀掉隆科多和年羹尧

这个问题提出就有问题。雍正应该是继位,沾了弘历的光。雍正也没有马上杀了隆和年。最后也是形势所逼。

《雍正王朝》假如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当晚雍正是否能成功夺位

既然是假如,那就来看看《雍正王朝》里,如果康熙没有意思传位给雍正,那雍正能否绝地反击,夺位成功呢?

按照剧中安排,康熙已经圣心眷顾老四胤禛,在临死前几个小时就把他秘密接入畅春园叮嘱后事,可如果康熙没有传位给胤禛的心,那康熙在去世当晚就不会传召胤禛,而是会传召其他皇子了。

除了胤禛,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莫过于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我们就从这两人来说

如果康熙属意胤禩的话,去世当晚肯定会单独叫他去畅春园面授继位事宜,而在此之前“八爷党”早已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力。胤禩单人入宫,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就可以去丰台大营坐镇,随时准备出动保胤禩或者救胤禩。

康熙在受到“死鹰事件”的刺激后,把自己藏了起来不见人,这样做不但可以保护自己,同时让外界无从得知自己的情况,让外面那些人捉摸不透情况,自乱阵脚(像老四胤禛甚至都想着解散班子,去乡下养老了)。

胤禩在畅春园当晚就是如此,他本来掌握了大军,可诏令一来,三兄弟就全部去了畅春园,导致康熙去世后,三人都被胤禛看管起来,连一个能出来报信的没有。而丰台大营成文运没有接收三人的任何消息,自然不敢随便行动,这才刚出狱却拿着象征皇帝的金牌令箭的老十三钻了空子。
如果康熙要让胤禩继位的话,肯定会为他做好安排,图理琛、张廷玉等人只听康熙的,康熙要谁继位他们就听谁的,所以他们会支持胤禩。而隆科多也不需要再观望了,以八爷党的实力加上丰台大营的兵力,隆科多的那份遗诏或许很快就可以拿来宣读了。

就算邬思道真的用那颗钦差关防大印放出了老十三,让他赶去丰台大营夺权,可那时老九、老十早就在那里等着,老十三夺权不成反而可能会被以“私自调兵”的罪名,再次给圈禁起来。没了老十三的胤禛就等于自断双臂,就算他一千个不甘、一万个不愿,结局恐怕也只能和老三胤祉一样,争着第一个下跪,混个“御前免跪”的恩典了。
至于康熙传位给老十四那就更容易了,早在他授命胤禵为“大将军王”的同时,“天命所归”的光环就笼罩在了胤禵头上,所有人都认为胤禵就是那个“圣心默定”的继位人,康熙如果要传位给他,只需要在他立下战功后把他召回来,在自己身边呆着,一直呆到康熙去世就可以了。

而在这段时间内,胤禛是完全无还手之力的,丰台大营被老八控制住,兵部是胤禵的天下,九门提督隆科多谁实力强就帮谁,善扑营图理琛、德楞泰还是老皇帝康熙的人,比起胤禩还是胤禵,胤禛是真真正正的孤家寡人,要兵没兵、要人没人,掀不起什么大浪来,只有面对现实、坦然接受才是他唯一的出路,或许还能保住自己“悠闲王爷”的名头。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