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德

盘点曹操手下六大谋士,个个运筹帷幄,料事如神?三国演义中人物名字中带德字的你知道几个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9 23:11:34 浏览9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盘点曹操手下六大谋士,个个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曹操手下主要有六大谋士,为郭嘉、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

郭嘉

字奉孝,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出身颍川郭氏。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号贞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贾诩

字文和,汉末至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轻骑将军贾龚之子。

贾诩以举孝廉出身,起家拜郎官。后成为董卓部将。

董卓死后,先后依附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两次献计打败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随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力主决战。在赤壁之战前,主张先安楚地,后图江东,没有得到采纳。

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献上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支持曹丕成为世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拜太尉,册封寿乡侯。反对曹丕征吴,没有得到采纳,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荀攸

字公达,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

在官渡之战中,计斩颜良,又计斩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又力劝曹操采纳许攸之计奔袭乌巢,又力劝曹洪接纳张郃、高览,皆立下大功。

建安八年(203年),刘表强盛。荀攸力排众议,主张趁袁绍诸子不和而先攻河北,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

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谥曰敬侯。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他生前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另著有《魏官仪》,今已佚。

荀彧(xún yù)

字文若,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程昱(yù)

字仲德,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名臣、将领。

本名程立,因梦中在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

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其出谋献策、征战四方。

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后,任命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

讨平袁谭、袁尚后,拜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拜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同年逝世,享年八十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

程昱多谋,善断大事。性格刚戾,与人多迕。

汉末三国时期,唯有程昱、曹仁、袁涣三人被评价为勇冠贲育。

司马懿

字仲达,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三国演义中人物名字中带德字的你知道几个

有21个吗?我试着回答一下。

曹操,字孟德。

刘备,字玄德。

张飞,字翼德。

程昱,字仲德。

杨修,字德祖。

司马徽,字德操。

庞德,字令明。

庞德公,字不详。

程秉,字德枢。

李恢,字德昂。

夏侯德,字忘了。

蔡瑁,字德珪。

韩德,字忘了。

张既,字德容,好像是。

数了数一共14个,别的想不起来了。

火烧赤壁时,除了徐庶外,曹操手下的谋士没人看出点猫腻吗

事实上,整个曹营内,除了徐庶,至少还有三人看出了火烧赤壁的猫腻,包括曹操自己都看出了其中的问题!那么既然他们都看出了连环计的猫腻,却为何都对此置之不理,最终酿成惨败呢?

赤壁之战

关于赤壁之战,其实正史中远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精彩,所以我们今天就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曹操在彻底统一北方后,选择南下进攻,要一统天下。当时的荆州实力其实并不弱,只不过刘表去世得不是时候,导致荆州群龙无首,最终都选择了投降曹操,原本曹操还打算耗费大精力和荆州军作战呢,没想到荆州集体投降了,这给了曹操极大的自信,相信自己能趁势拿下江东,一统南方!于是赤壁之战便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

当时的整个曹营,其实都是非常自信的,因为荆州得来太轻松了,不费一兵一卒,以他们当时的兵力(演义中号称70万),每人吐一口唾沫,估计都能淹死东吴众人,所以说,其实整个曹营对于拿下江东,都是比较乐观的!

反观东吴这边,情绪则比较悲观了。他们和荆州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都无法拿下荆州,结果曹操一来,轻松拿下荆州,那还打什么?曹操这么猛,军队这么多,怎么打?不如投降算了,反正大部分人都是打工的,给曹操打工似乎和给孙权打工没啥两样,倒霉的是孙权,又不是自己。于是整个江东朝堂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大部分人都劝孙权降了算了,连孙策留给孙权的辅政大臣张昭也是这种态度,可见当时孙权的处境是多么差!

也幸亏当时的孙权还年轻,还有一点血性,不愿意就此投降,最终逆风翻盘。要是换成后来的孙权,估计他也就直接投了!

孙权坚决抵抗,周瑜也鼎力支持,鲁肃还把刘备给拉了过来,看起来孙权阵营能勉强抵挡曹操了,不过实际上孙权阵营仍然没有多大的胜算。虽然周瑜乃是天纵奇才,能力非常强,但曹操也不差,人家能一统北方,手下人才也是一大堆,根本不输于周瑜,更为重要的是,曹操手下的军事实力是远远超过周瑜的,所以周瑜根本不敢和曹操硬碰硬!自始至终,其实曹操都是处于胜势的,只不过因为长江横亘在面前,而曹操手下很多人都是北方将士,不通水性,所以无法杀过长江,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东吴也就凉凉了!

正在曹操发愁之时,庞统送来了连环计,建议曹操将大船用铁索连起来,这样的话士兵们在船上就如履平地,根本不会晕船了。驾驶着这种船横渡长江,杀进东吴,曹操一统南方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

原文:统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簸,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曹操下席而谢曰:“非先生良谋,安能破东吴耶!”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曹操采用了庞统的连环计,把大船都用铁索给串联起来了,最终被周瑜一把火烧得精光,落得个赤壁大败,他一统天下的美梦也就此破灭。

对于蜀汉和东吴阵营的人来说,曹操大败,乃是天下之幸事,然而对于支持曹操的人来说,这场大败无疑是令人惋惜的。而在惋惜之余,也有不少人疑惑,曹营中那么多人才,难道就没人看破庞统的连环计,难道没人看出火烧赤壁的猫腻?

事实上,整个曹营中,至少有4人曾看出了火烧赤壁的猫腻!

一、徐庶

徐庶应该算是第一个看破庞统的连环计之人!庞统刚刚向曹操献出连环计,准备走人时,徐庶就拦住了庞统,当面拆穿了庞统的连环计,把庞统给吓了个半死。

原文:统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吓得庞统魂飞魄散。庞统闻言,吃了一惊,急回视其人,原来却是徐庶。

不过当庞统发现来人是徐庶时,也暂时放下心了,因为他和徐庶早就相识,而且知道徐庶虽然在曹操手下,但是他其实本是刘备阵营的人,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他最终劝服了徐庶不要声张,并为徐庶安排了远离之法!庞统给徐庶的建议是散布谣言说西凉韩遂、马腾谋反,自己请命去阻挡西凉军!徐庶按照庞统给的方法,果然成功地撤离了赤壁这个是非地。

总得说来,徐庶是看穿了庞统的连环计的,只不过他一直忠心于刘备,发誓不给曹操献出一谋一策,所以他并没有将此计谋告诉曹操,而是选择了自己独自逃离!

二、程昱

在演义中,程昱乃是一个颇具谋略之人,他经常跟随在曹操身边,为曹操出谋划策,多次立下大功。程昱如此聪明,自然也是发现了连环计的猫腻!

当时曹操下令打造铁索,并将大船连在一起,让士兵们去大船上操练,并邀请众将一起观看成绩,正是在此场景下,程昱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原文: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从程昱的这番话,我们可以发现,他其实是看出了铁索连环的问题的,那就是容易遭到火攻!程昱不愧是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不得不说,曹操之所以能取得半壁天下,并非运气使然,人家是有真正的实力的!手下人才这么多,不崛起才怪呢?不过遗憾的是,对于程昱的提醒,曹操并不以为然,接下来,又一员谋士出言附和程昱,指出连环计中的猫腻!

三、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儿,才能非常出众,被人评价为曹操手下的谋主,足见荀攸是多么的厉害!程昱说出自己的担忧之后,曹操不以为然,说程昱杞人忧天,荀彧以为曹操没有看到这一点,于是也出言附和,说程昱说得对,应该小心被火攻。

原文: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从荀攸和曹操的对话来看,很明显,他也是看出了铁索连环的猫腻,他认同程昱的观点,认为将大船用铁索相连容易遭到吴军的火攻,到时候真的燃起来了,大家根本跑不掉!不得不说,曹操手下的能人确实是比较多的,要是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在此,估计也同样能看出问题,会提醒曹操。然而大家都看出猫腻了,曹操却执意不听,这又是为何呢?

四、曹操

事实上,不仅是徐庶、程昱、荀攸三人看出了铁锁连环的猫腻,曹操自己也看出来了。这有点出人意料吧?要是曹操早就看破了连环计呢?又为何会有赤壁大败呢?事实上,我们从曹操和程昱、荀彧二人的对话便可以看出,曹操为何在明知铁索连环有问题的情况下,却仍然要这么干,最终导致大败!

在程昱提出大船相连,有被火攻的危险后,曹操直接回复了一句:“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这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曹操知道大船连起来有被火攻的危险,但是他认为这是远虑,暂时用不着操心。而他说的程昱有“见不到处”指的便是东风!

原文: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看看曹操的解释,他说火攻要想有效,必须得借助风力,而当时是隆冬季节,江面吹的都会西风和北风,根本没有东风南风,既然没有东风南风,火自然就吹不到曹操的营地。这番话其实这说明曹操是提前就关注过天气的,而他之所以提前关注,其实就是在评估火攻的风险!他认为此时遭受火攻的风险很小,所以采用了铁锁连环的计谋,因为要是不这么干,他几十万人根本不可能打过长江,去进攻江东。

原文:操顾诸将曰:“青、徐、燕、代之众,不惯乘舟。今非此计,安能涉大江之险!”

最后,曹操又补了一句,说“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这句话更加说明曹操早就考虑到了火攻的风险,只不过经过他的评估,此时是不会有东风南风的!最终,大家都被曹操给说服了,并没有再提出不同意见,因为大家也知道,这个连环计虽然有风险,但是确实能很好地解决曹军无法适应水面作战的困难,行军打仗嘛,哪有万全之策,总归是有风险的,况且这一次的风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原文: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

事实上,曹操的安排其实是非常妥当的,无需指责!曹操之所以会遇到东风,之所以会导致如此大败,其实并非他的错,而是诸葛亮借来了东风,或者说,是罗贯中强行刮来了一阵东风,这是天意,曹操改变不了!在正史中,其实曹操在此战中最大的损失并非是火烧赤壁,而是瘟疫导致的战斗减员!

结语

综合来看,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还有另外三人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他们分别是程昱、荀攸、曹操!你没看错,曹操确实也看出了铁索连环的猫腻,只不过他认为当时的隆冬季节不会刮东风南风,而且曹操如此自信,且能说服手下众谋士,说明他们是经过多方考证的,至少在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经验中,隆冬季节确实不会有东风!所以说,曹操并非败在了没看明白连环计,也并非败在了骄傲自大,而是败在了诸葛亮的逆天本领,败在了罗贯中的上帝视角,竟然给刮来一阵东风,这还怎么玩?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