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皇帝顺序 唐代皇帝

唐代皇帝顺序(唐代皇帝中,谁最能打)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9 20:20:04 浏览6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唐代皇帝中,谁最能打

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冠绝古今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李世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显示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在重大战略决策上,他能够综观全局,深谋远虑;在制定作战方针时,他能够知己知彼,出奇制胜;他治军有方,严明军纪,在战斗中能够不畏强敌,身先士卒。军事家毛泽东对李世民的战争指挥艺术和在军事理论上的建树,非常推许。他在冯梦龙的《智囊》里读到李世民“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诸语时,旁批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对于自己的军事才能,李世民也很自负,他曾对臣下说:“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

李世民之“能军”,首先体现于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一些重大的战略决策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隋末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挥师向关中进军,在霍邑遭到隋军顽强抵御。此时,秋雨连绵,军中乏粮,李渊等有退兵之意。但李世民力排众议,力主“鼓行而西”,主张“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坚持了正确的战略路线。这表现了李世民战略家的远见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霍邑战后,李渊率领大军南下,准备渡过黄河,然后直取长安。屈突通率军镇守河东,下令拆毁河桥,对李渊进行阻击。黄河岸边的百姓主动为李渊提供过河船只,李渊的队伍,有一部分已经渡过黄河。李渊虽然与屈突通打了几仗,但是没能攻克河东,打算丢下河东不管,兵锋直指长安,但是又担心屈突通在后面牵制。谋士裴寂说:“今通据蒲关,若不先平,前有京城之守,后有屈突之援,此乃腹背受敌,败之道也。”李世民却说:“不然!兵法尚权,权在于速。宜乘机早渡,以骇其心。我若迟留,彼则生计。且关中群盗,所在屯结,未有定主,易以招怀,贼附兵强,何城不克?屈突通自守贼耳,不足为虞。若失入关之机,则事未可知矣。”李渊折中二人意见,他一方面留下部分人马围攻河东,一方面率领主力入关。在以上事件中,李世民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正确的路线,从而为李渊军队直下长安,建立李唐王朝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之“能军”还体现于他打仗很讲究战略战术,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切合实际的判断,然后施以不同的战术,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李世民曾对群臣说:“朕自兴兵,每执金鼓必自指挥,习观具陈即知强弱,常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返击之,无不溃。多用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他又说:“夫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对于强大的敌人,李世民往往用“坚壁挫锐”“敌饥以持久弊之”之法,使敌人虚弱疲弊;待敌人虚弱疲弊之后,就采用“吾强对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返击之”的战术,打垮敌人;敌人溃散后,再“见利速进”,彻底消灭敌人。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在平定陇右割据势力薛举部的战斗之初,李世民深沟高垒不与薛举决战。因为薛举军队悬军深入,利于速战,故李世民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以逸待劳、坚壁不战的办法。可是李世民突患疟疾,便把军事事务委于长史刘文静等人。刘文静未听从李世民“深沟坚壁,以老其师”的命令,轻举出兵,陈兵于高摭城西南,“恃众不设备”,结果遭到薛举的突袭,唐军大败。高摭兵败之后,李渊为了挽救局势,于这年八月再次命李世民率领刘文静等人进击。九月初,李世民率诸军向高摭,薛举军十余万拒之。薛举子薛仁杲数次挑战,李世民坚壁不出。诸将咸请战,李世民说:“我士卒新败,锐气犹少。贼以胜自骄,必轻敌好斗,故且闭壁以折之。待其气衰而后奋击,可一战而破,此万全计也。”并且下令说:“敢言战者斩!”于是两军相持六十余日。十一月初,薛仁杲军粮尽,将士离沮,于是李世民抓住战机,发动了攻击,获得大胜,逼降薛仁杲。这次胜利,解除了来自西面的威胁,巩固了唐在关中的统治。

李世民对刘武周的战争,也是如此。当时刘武周据有马邑,为“争天下”,其兵锋必然“南向”并州、河东。在强敌面前,唐军姜宝谊、李仲文、裴寂接连打了败仗,李元吉弃城而逃,唐相继丢失介州、并州、晋州及龙门。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李渊下令“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李世民则认为太原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且河东“殷实”,为“京邑所资”,坚决反对李渊“举而弃之”。于是,李世民临危受命,率兵出征,并在柏壁屯兵,与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对峙。这次,李世民仍然采取了坚壁挫锐、后发制人的战术,休兵秣马,养精蓄锐,只令偏将乘间抄掠敌军,而大军则坚壁不战。

李世民分析说:“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集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扦蔽。军无蓄积,以掳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汾、隰,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两军相持近半年以后,宋金刚果然粮运不继,军中乏食,他不得不后撤北去。李世民领兵追击,刘弘基以“士卒疲顿”相劝阻。李世民驳斥说:“功名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金刚走到汾州,众心已沮,我及其未定,当乘其势逐之,此破竹之义也。如更迟留,贼必生计,此失机之道。”李世民乘胜追击,一举击败了刘武周。

在取得对刘武周的胜利后,唐统一全国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在讨论发兵东征时,唐的谋臣武将中,“唯秦王请行,封伦赞成此计”,李世民竭力支持李渊的主张。发兵以后,唐军猛攻洛阳,十余日不克,将士疲弊思归,总管刘弘基等请班师。李世民分析形势,认为功在垂成,下令说:“敢言班师者斩!”尽管李渊“亦密敕世民使还”,但他还是说服了李渊,同意继续攻打洛阳。接着窦建德将兵援助王世充,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二打一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他驳斥了错误的意见,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进行了英明的战略决策。对王世充,他指出其军“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对窦建德,他认为只要唐军入据武牢,就可扼其咽喉。这样,“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到时“城破兵强,气势自信,一举两克”。他指出战争的关键是入据武牢。因此,李世民留李元吉等围困洛阳,自带骁勇3500名急趋虎牢。这时,窦建德布置全军“自板渚(今汜水镇北)出牛口(汜水镇东北)置阵,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在汜水南),亘二十里,鼓行而进”。李世民登高对敌阵观察后,对诸将说:“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阵久卒饥,势将自退。追而击之,无不克者。与公等约,甫过日中,必破之矣!”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欲退”。这时,李世民抓住战机,率轻骑先行出发,使大军随后跟上,东涉汜水,直逼窦建德阵。窦军大败,窦建德被俘。此战李世民通过对窦建德军的探察,发现他们是无纪律,有轻我心,因此按甲不出,待其勇气自衰,阵久卒饥,势将自退时,再追而击之,结果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窦建德兵败后,王世充也因势孤援绝而降。

李世民对待战争,有一定程度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彫;邦境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他认为战争是国家使用的暴力手段,使用多了,则民生凋敝,国家无法保全;如果不使用,则人民懈怠,敌人无法抵御。因此,不可不使用,也不可经常使用。由于对战争认识深刻,态度慎重,所以李世民在战争中很少犯战略错误。

《旧唐书》和《新唐书》同时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李密作为瓦岗军的领袖,身经百战,攻无不克,一向颇为自负,降唐后奉李渊的命令去犒赏三军,见到李世民后,不敢仰视,私下对殷开山说:“这才是真正的真龙天子啊!”由此可见李世民有“胸有百万雄兵”的不凡气宇。明代著名军事家刘基,也曾在其所著兵书中以李世民指挥的战役作为战例,来阐述他的军事见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李世民精于韬略,战功盖世,无愧于毛泽东对他的“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之美评。

唐朝的皇帝从先到后的顺序是什么

唐朝共22位皇帝:

1、唐高祖李渊(566于安635驾崩于安),唐朝第一位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

3、唐高宗李治(628~683);

4、武则天皇帝武媚娘(624~705);

5、唐宗李显(656~710);

6、少帝李重茂;

7、唐睿宗李旦(662~716),其父唐高宗李治,母武则天;

8、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9、唐肃宗李亨(711~762);

10、唐代宗李豫(726~779);

11、唐德宗李适(kuò)(742~805);

12、唐顺宗李诵(761~806);

13、唐宪宗李纯(778~820);

14、唐穆宗李恒(795~824),原名宥 ;

15、唐敬宗李湛(809~826);

16、唐文宗李昂(809~840);

17、唐武宗李瀍(chán)(814-846) ;

18、唐宣宗李忱(810 ~859);

19、唐懿宗李漼(83311月14~873);

20、唐僖宗李儇(xuān)(862~888);

21、唐昭宗李晔(867~904),原名杰名敏;

22、唐哀帝李柷(892~908),原名祚。

唐朝按顺序有几任皇帝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扩展资料

1、唐高祖李渊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攻占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2、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3、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4、唐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5、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