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张北周

李鸿章坐镇直隶兼北洋大臣时的班子里的僚属都有谁有何依据?历史上周姓有杰出的人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9 17:12:57 浏览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李鸿章坐镇直隶兼北洋大臣时的班子里的僚属都有谁有何依据

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有天下第一督之称,由此李鸿章的权势与声望正式超越曾国藩,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

李鸿章虽是旧科举出身,但其人悟性高,也懂得跟上时代潮流,对于近代洋务诸项要政,他认识的比曾国藩早,在实干上也更与时俱进。

晚清的官场有两大幕府,先有曾幕,后有李幕。比起曾幕多以旧式文人为主,李幕招揽人才更多元,也更开放,这些人才与李鸿章既是主仆关系,也是朋友或者师生,有时候甚至互为师生。

对于李鸿章幕府,美国知名学者福尔索姆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价:“李鸿章可以名副其实地被称作是幕府制度最伟大的产儿、幕府制度最熟练的运作者和幕府制度最后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据福尔索姆统计,前后进入李鸿章幕府的有数百人。李鸿章成功指挥了这数百人的精英,不仅是北方的军事、实业、税收、人才培养,甚至整个清廷的内政外交,事无巨细,常常都在他的运作之中,有时朝廷也要仰仗他巨大的影响力,除了甲午战败,清廷从未给他使过脸色。

李鸿章幕府中的中国人无疑都是当时洋务和外交方面最优秀的人才,其中著名的有: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周馥、刘铭传、张树声、刘秉璋、朱其昂、丁日昌、唐廷枢、徐润、盛宣怀、郑观应、容闳、马建忠、罗丰禄、伍廷芳、吴汝纶、袁世凯、唐绍仪等等。

在李鸿章的亲友中,只有他的大儿子李经方和女婿张佩纶进入了他的幕府,其他人均没轮上。在李鸿章看来,张佩纶有清流辩才,粗中有细,富有见地;而李经方有译才,通晓五国文字,性格沉稳,勇于任事。

至于其他各路精英,鉴于篇幅有限,在此咱们就挑几个出来说一说。

周馥(1837年—1921年)是跟随李鸿章时间最长,最忠诚可靠的幕僚。李鸿章初建淮军,在安庆招兵买马时,周馥就在其身边,前后“风雨龙门四十年”,中途只短时间到内地任过职,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李鸿章最铁的人,一旦李鸿章召唤,他立马就返回。

周馥为李鸿章办过很多重要大事,筹饷、治河、开矿、修铁路、办学——凡是交给周馥的事,李鸿章都是尽可以放心的。

周馥虽不具雄才大略,但却如同李鸿章的手臂,最可靠放心的拐杖。有一种说法,李鸿章去世前曾选定袁世凯为接班人,其实李鸿章心目中的人选是周馥,只有他才能忠诚地继承李鸿章的遗志,只是当时清廷早已处在风雨飘摇中,慈禧急需雄才坐镇直隶,所以李鸿章死后,周馥只简单过渡了一下,袁世凯就上位了。

盛宣怀(1844年—1916年)是李鸿章一手栽培出来的北洋商场主将,晚清最大的红顶商人,他既是李鸿章的钱袋子,也是李鸿章洋务实业的主要操盘人,还是李鸿章放在东南的重要眼线。

比起晚清另一红顶商人胡雪岩,盛宣怀身上的情怀少了一些,但层次更高、格局更大,对官场吃得更深,所以胡雪岩最终被他搞垮一点不奇怪,从搞垮胡雪岩这一点也可看出来,某些时候,盛宣怀还是李鸿章的“政治打手”。

当然,除了搞垮胡雪岩这一内斗代表作,盛宣怀的洋务实绩还是很牛掰的,他帮李鸿章办轮船、办铁路、办电报、办汉冶萍公司、办棉纱厂、办海关,当时所有的洋务高精尖以及优势能源、资源,近乎都掌控在盛宣怀手里,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拿下晚清实业之父的桂冠,创造十一项“中国第一”。

但另一点也必须说一下,盛宣怀是能力大,破坏力也强,清廷覆灭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拜他倡导的将铁路收归国有所赐。

再来说一位当时最牛叉的职业经理人,唐廷枢。

唐廷枢原先是英国人在中国的最大洋行、号称“洋行之王”的怡和洋行总买办,帮英国人经营丝茶出口贸易,在当时的商界名声很大。

李鸿章挖人还是很有魄力的,唐廷枢被感召前来效忠后,先后为李鸿章主持过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唐山细棉土厂等几个中国近代史上数得着的大企业。

最后说一位为李鸿章忠劳而死的幕僚。

马建忠是“马氏三杰”中的老三,出身天主教世家,精通外语。李鸿章还在打太平军时,其兄马建勋便将他引荐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见马建忠是难得的外语人才,除了精通英、法语,在希腊文、拉丁文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于是格外器重。

1876年他被李鸿章派到法国留学,兼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是当时公派留学生中学位最高者。

著名的《马氏文通》就是他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回来为李鸿章办洋务期间,马建忠曾受命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也曾管过轮船招商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攻京城后,李鸿章受命议和,在与十一国公使展开谈判时,每天各国各地的电文堆积如山,马建忠担任外电翻译,随来随译,不分昼夜,每天要精准翻译七八千字。

那时正值大暑,他因劳累过度,最终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除了这一些甘心为李鸿章效命的中国幕僚,李幕中还有一道特殊的风景,那就是洋幕僚。

李鸿章特别器重、信任的洋幕僚有两位,一个是德国人德璀琳,一个是美国人毕德格。

德璀琳是那些在李鸿章的工商企业中任职外国人的联络官,也是那些为李鸿章办理外交事务的外国人的联络官;毕德格则负责联络管理在北洋海军中任职的外国人。

尤其是这个毕德格还担任李鸿章的私人外文秘书和翻译,而且还是李家几个儿子的家庭英语老师。

据说,毕德格在担任李氏外文秘书期间,曾为李鸿章翻译朗读了八百部英法德文书籍,这个细节告诉我们,李鸿章开眼开世界的程度还是很让人吃惊、钦佩的。

末了再来聊一个有趣的细节。

既然李幕中又有洋人,又有中国人,那洋幕僚与土幕僚发生争端冲突时,李鸿章站在哪一边呢?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李鸿章从来都是站在中国人这一边,即便洋人是对的,他也如此。

历史上周姓有杰出的人吗

推荐几位近现代姓“周”的名人,共同分享!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周扬——

周扬(1908—1989),湖南益阳人。作家、文艺理论家、文艺活动家。1937年到延安,曾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

建国后,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联主席。

——周巍峙——

周巍峙(1916—2014),江苏东台人。

著名音乐家。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

——周建人——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绍兴人,鲁迅胞弟。建国后,历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培源——

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校长。

——周荣鑫——

周荣鑫(1917—1976),山东蓬莱人。国务院秘书长,教育部部长。

还有:周树人(鲁迅),作家周立波,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开国上将周士第、周桓。

民国时期的工厂落后吗你怎么看

列点数字吧,根据《中国全史(百卷本)·民国经济史》记载,1936年全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约306.12 亿元,其中工矿业总产值106.9 亿元,其中近代工业生产总值33.19亿元,近代工业生产总值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0.84%。对比1952年,近代工业生产总值已经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59.85%,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上的水平。

而且民国时期的工业主要是集中在轻工业上,重工业基础极差,1936年扣除东北日占区钢产量只有5万吨。网上也有说法东北曾经造出过自己的汽车,江南造船所造出过万吨轮卖给美国,不过前者只是来料组装,一切零件都是国外生产,后者更加糟糕,不仅材料、图纸全部来自美国,连工程人员也都是美国人自己担任,江南造船所主要只是出个场地和提供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力工,毫无技术含量。

所以说民国时期的工业不仅占比低,而且技术含量也低。

清末的时候(1896年左右)为什么清廷开始鼓励了民间设厂投资了

原因有三:

第一,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浪潮,像张謇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开始呼吁投身事业,还有孙英德和方举赞这样民族工业的先驱的指引,周学熙也是当时有影响力的民族实业家,他与张謇一同被称为“南张北周”。

第二,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一条影响很深,就是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内容激起中国有实力的士绅开始积极推动中国人也可投资设厂。

第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清政府认识到:资本主义企业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新开的工厂使税收大幅度增加,有利于维护清朝的政权稳固。

张謇创造了哪些全国第一

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

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02年)

第一个商会——南通州商务总会(1902年)

第一个渔业公司——吕四渔业公司(1903年)

第一个官办民营渔业公司——江浙渔业公司(1905年)

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

第一个世博会酒类金奖——颐生茵陈酒(1906年)

第一所警察专业学校——巡警教练所(1906年)

第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大生集团(1907年)

第一个县级图书馆——南通图书馆(1912年)

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2年)

第一个水利高等院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4年)

第一所培养盲哑师资的学校——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1915年)

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独立设置的聋盲学校——南通狼山盲哑学校(1916年)

第一个民办气象台——军山气象台(1916年)

第一所戏剧学校——南通伶工学社(1919年)

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

水泥是什么年代的发明水泥对现代社会贡献为什么这么大

1824年10月21日,英国利兹(Leeds)城的泥水匠阿斯谱丁(J. Aspdin)获得英国第5022号的“波特兰水泥”专利证书,从而一举成为流芳百世的水泥发明人。

水泥的发明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水硬性石灰 18世纪中叶,英国航海业已较发达,但船只触礁和撞滩等海难事故频繁发生。为避免海难事故,采用灯塔进行导航。当时英国建造灯塔的材料有两种:木材和“罗马砂浆”。然而,木材易燃,遇海水易腐烂;“罗马砂浆”虽然有一定耐水性能,但尚经不住海水的腐蚀和冲刷。由于材料在海水中不耐久,所以灯塔经常损坏,船只无法安全航行,迅速发展的航运业遇到重大障碍。为解决航运安全问题,寻找抗海水侵蚀材料和建造耐久的灯塔成为18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对此,英国国会不惜重金,礼聘人才。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为罗马水泥。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

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Joseph Aspdin)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1893年,日本远藤秀行和内海三贞二人发明了不怕海水的硅酸盐水泥。

1907年,法国比埃利用铝矿石的铁矾土代替粘土,混合石灰岩烧制成了水泥。由于这种水泥含有大量的氧化铝,所以叫做“矾土水泥”。

20世纪,人们在不断改进波特兰水泥性能的同时,研制成功了一批适用于特殊建筑工程的水泥,如高铝水泥,特种水泥等。全世界的水泥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2007年水泥年产量约20亿吨。中国在1952年制订了第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确定水泥生产以多品种多标号为原则,并将波特兰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矿物组成改称为矽酸盐水泥,后又改称为硅酸盐水泥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