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关于大雁塔的诗
1, 《与吴令游雁塔》明代 殷奎
合尖百丈插秋旻,俛仰千年感慨频。
译文:百丈高的雁塔顶部插入秋天的天空,让人仰视千年留下诸多感慨。
2,《雁塔斜晖》明代 陈学佺
驱霓势欲尽寒潭,叠嶂联溪数树杉。
译文:雁塔霓虹的灯光想要照进寒冷的潭水,山峰重叠溪水相通树影婆娑。
3,《观雁塔》明代 杨旦
岿然古塔倚青霄,胜览何妨去路遥。
译文:巍峨的雁塔倚靠青天直入云霄,游览名胜何必要去路遥。
4,《登雁塔》明代 邓云霄
俯看白雁皆南度,谁挽黄河更北流?叹逝忧时双泪尽,登临不独为悲秋。
译文:登上大雁塔俯视着白雁全部向南飞走,谁能挽留黄河之水向北留呢?
5,《雁塔名》 清代 洪亮吉
大雁塔,小雁塔,进士题名何杂沓。李白杜甫盖代才,可向塔上题名来?
译文:大雁塔,小雁塔,进士来提名何须那么复杂。李白杜甫名气比这些人都要大,他们可来塔上提名呢?
西安大雁塔为什么有点倾斜
史料中关于大雁塔倾斜度的准确测量,最早始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当时测定大雁塔塔身向西偏北方向倾斜了198毫米;1941年,再次测定它已向西北倾斜了413毫米。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从1945年起大雁塔的倾斜速度开始加快。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曾几次组织对大雁塔进行监测,1964年测得塔身倾斜873毫米,1983年测得塔身倾斜998毫米,同时发现塔身及其周围地面每年下沉70毫米至80毫米。从1985年到1996年,平均每年以1毫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倾斜。1996年,经国家测绘单位实地测量,结果显示大雁塔的倾斜度达到1010.5毫米。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经测定,大雁塔塔顶的倾斜量较震前变化了0.62毫米,塔体各层出现了不均匀形变及沉降的现象,表明地震对塔体的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矗立了1300多年的大雁塔为何倾斜了上千毫米?文物和地质部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终于弄清了导致大雁塔倾斜的主要原因:一是这座古塔的自身因素,如材料不够坚固耐用、塔的基础处理不均匀、塔身结构整体性差,经历过70多次地震,在历史上曾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古塔的防水、排水不畅;二是这座古塔周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过去,长期靠抽取地下水维持城市供应,周围群众打井、挖土和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从而造成大雁塔地基的不均匀下沉,加速了古塔的倾斜下沉。 国家测绘局测量发现,2004年大雁塔塔下地势较1985年累计下沉了1189毫米。专家们一致认为:大雁塔的倾斜就是因为其地面不均匀沉降过快造成的,该塔西北地面严重的沉降使得大雁塔向西北方向的倾斜程度加剧。也有专家认为:其塔体向西北倾斜与其所在的地质构造带也有关系,由于大雁塔正处在关中地质大断裂带的边缘而且又同时处在其西北方向漏斗形的下沉结构的边缘,这就无法保证大雁塔塔身的稳定性。 1981年秋天,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因天雨而倒塌,为陕西的文物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当地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大雁塔倾斜的严重性。此后,陕西省、西安市政府从大环境治理方面入手,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整治措施,遏制西安城区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裂缝扩延和地面沉降。 从1997年开始,已向西北方向倾斜了278年的大雁塔的倾斜问题已得到有效遏制,并已出现了缓慢回弹,开始缓慢地“回位”。2006年,根据国家测绘局出具的报告,大雁塔已经向倾斜的相反方向“回位”了9.4毫米,平均每年“回位”1毫米,并且“总体倾斜量相对稳定,且回弹趋势未变”。 西安市水务局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今年,全市83%的监测点地下承压水位有了明显上升,最大上升高度达到6米,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发展得到遏制。与去年相比,今年西安市地下水位上升了0.02米。向西北方向倾斜1米多的大雁塔开始向相反的方向缓慢恢复、归正。 专家认为,按照目前平均每年“回位”1毫米,倘若不出现意外,1000年后,大雁塔的塔身有可能回归原位。
大雁塔为什么是七层
西安大雁塔是唐代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又名慈恩寺塔。该塔是大唐高僧玄奘的藏经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西安南郊雁塔路南段)慈恩寺内,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之一。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恩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是太子李治时,为了纪念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养育之恩,在隋代无漏寺旧址上建造的皇家寺院。
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建成之初,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计十多个院落,共1897间,规模很是宏大。慈恩寺建成不久,玄奘就由弘福寺迁至寺东院“译场”译经,并创立了中国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
关于大雁塔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根据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摩伽陀国的陀罗势娄河山中,有一个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这是大雁塔名称的最早记载。
后来人们普遍采用大雁塔的说法,还因为要和长安城里的小雁塔(荐福寺塔)进行区别。在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新科进士及第,为彰显荣耀,往往来到大雁塔题名。“雁塔题名”慢慢成为长安城里的一个风俗和一道景观。凡新科进士及第,先一同游览曲江池,在杏园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在塔下题名留念。比如,27岁的白居易成为新科进士,就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唐代以后,乱世风雨不断侵扰寺院,兵燹风劈让慈恩寺伤痕累累。现在寺院中的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暨藏经楼、东西厢房、山门等,都是明、清时期修建。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硬山顶,五架梁;殿内供泥塑三世佛,东西两壁前塑十八罗汉及文殊、普贤像;梁架有清光绪年题记1则。法堂暨藏经楼,为硬山顶二层楼阁建筑,底层为法堂,上层为藏经楼;殿内供明代弥陀铜像1尊。寺内另有舍利塔林,存清代塔8座,除1座为八角形幢式石塔外,其余均为六角形砖塔,高度不等。
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当时为五层方形;女皇武则天执政后期,朝廷对慈恩寺进行了扩建,同时改建了大雁塔,增加了两层塔身,大雁塔成为现在的七层;五代时期对塔体进行了维修。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对脱落残破的塔身外砌了砖面,形成了今天的外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对大雁塔塔檐及塔顶维修时,发现明代外砌的塔壁与内层的唐代塔体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这正好形成了一个隔离保护层。
现在的大雁塔高度64.5米,底层每边长25.5米。方形塔基,每边长46米左右。塔身为仿木结构,用砖砌倚柱,各层有五到九间壁面(一、二层为九间,三、四层为七间,五层以上五间)。每层都有劵门,内设方形塔室。塔内修建木梯,盘旋而上。
大雁塔的造型雄伟、庄重,风格简朴、明快,我中国古代楼阁式砖塔的典型。底层青石门楣、框镌刻有精美的花纹、人物和佛殿图,后者工巧华丽、细致入微,是了解唐代建筑形制的宝贵图形资料;南劵门两侧辟神龛,分别立有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通,均由褚遂良书,字体瘦劲秀丽,为中国书法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