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谷防饥

未来农村人的养老去那里养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句话过时了吗?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古训现实中,床前递水粮仓不空的又有多少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9 14:48:25 浏览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未来农村人的养老去那里养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句话过时了吗

谢谢邀请!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在这骚动不安的时代,物欲横流的社会变成了现实的残酷和压力,奔波忙碌也成了常态,停不下来更是理所当然,但农民伯伯没有城市的各种待遇,相对而言,城市更胜一筹。

养儿防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时代不同,人心有冷暖,手指也有长短,防老问题不能相提并论,人生遭遇,各有因果。

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生命的曲折并不是造物主对我们的惩罚,而是为了我们的成长。

积谷防饥,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要证明世界很美,养儿防老,属于世间的感恩回馈之美德范畴,是心与心的灵感呼唤和品德修养,更是做人处世的原则,做人有原则底线,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泱泱华夏,尊老爱幼,养儿防老,永不褪色。

仁義道德,谢谢!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古训现实中,床前递水粮仓不空的又有多少呢

谢邀。无从确定多少。这是偷换论题。所谓偷换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将先提的论题,偷换成另一个论题,再让人们论证判断。就是说,将开始提出的论题,不加说明地,抛在一边,用另外提出的论题,将原论题取而代之。前后论题论意不一,扰乱了正常思维。在此,本题中,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一古训,告戒人们,养儿预防老来无依靠。是老人的愿望和策略。紧接着又提出,床前递水,粮仓不空。向人们表明,怎样孝敬老人,家中财富的多少。表明家庭的境况。显然,二论题的意义不一样。所以说,无从确定多少。愚见,望斧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你认为这些古代的传统观念是否过时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正好在之前回复《美国人需要养儿防老吗?(

正好在今日头条上独家推出《带你领略你未曾经历过的北美世界(http://url.cn/5G591eL)》专栏,里面详谈了这方面的问题,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你如何看待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以前没有社会福利与保障,现在随着国家养老保险的逐步完善与健全,这种养儿防老的观念将会慢慢淡却。

农村老俗话说“积谷防饥”,以前的农村人为什么喜欢在家里囤积粮食

自古道:“养子防老,积谷防饥。”也有民谚说:“家有石粮,心中不慌。”

在过去,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小时候,常听老人讲光绪三年,及民国十八年两次天灾。当时,家家无余粮。人们连树叶,草根,树皮都吃光了。“人吃人,犬吃犬。”是人们形容当年的情形,已达到同类相残的地步。

“饿莩遍野”也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记得60年一一62年,三年自然灾害,(说是自然灾害,也有人为因素)那时是大集体,每年打下的粮食大部分上缴了公粮。而种地的农民还吃着大食堂。每天吃的是豆腐渣或米糠做成的馒头。更有甚者,是将玉米皮及绿豆皮这些供羊牛吃的干草打成粉,再掺合一点玉米面,捏成馍。并美其名曰“淀粉”馍。即是这样,也不大量供应。

无奈之下,人们剝榆树皮,捋椿树叶,杨树叶,槐叶等充饥。很多人因此脸上都成了菜青色,脚手脸都患上浮肿。

从多次的自然灾害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广积粮”的重要性。

那时,科技不发达,耕作粗放。往往是广田薄收,种一瓢打一碗。每年收的粮食除上交“皇粮”外,所剩无几。家中劳力多的户连吃都不够,“积谷防饥”,自然也只是一句空话。

不过,现在“养子防老,积谷防饥。”这句名言真理,已被打破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农业发展。尤其是机械科技的发展,农产收入年年增加,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渐渐地人们把“积谷防饥”这句话丢到了脑后。大多数农村人已不在家中囤粮。将打下的粮食全部卖掉,然后再买面买饭吃。

在家中囤粮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经历过灾难的老年人。

好在,现在交通方便了。即使某一地区发生灾害,国库也有大批存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也会在很短时间内,从各地调粮支援。

“饿莩遍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全国人民的福音。

谢邀!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