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年谷

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是什么?有哪些你喜欢的小说或者历史人物被拍成电视剧而且被拍毁了的这是种什么感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9 13:08:33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是什么

遍观历史,如果说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那就是赵括和他指挥的长平之战莫属了。托司马迁的《史记》之福,赵括这个“纸上谈兵”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入每一个看过《史记》这本书的人的心中。

但是,如果我们对司马迁的《史记》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本书是“无韵之离骚”。是司马迁借以歌物咏志的作品。中间有很多微言大义,让人难以分辨真假。司马迁写人,多是为受委屈的老人鸣冤叫屈,而对那些年轻的新进大加贬斥。而长平之战,正是司马迁最好的题材。于是,廉颇正面持重的形象和赵括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形象,就在司马迁的笔下呈现在大家面前。

一、长平之战的经过。

长平之战的经过比较简单。那就是在秦昭王时期,秦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关东取得了重大的战果。周赧王五十四年,秦国攻下了韩国的野王。这样一来,就断绝了韩国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将韩国切为两段。韩国的国王只得向秦国献上党郡求和。

可就在秦国以为上党唾手可得的时候,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意献地于秦。他为了拉赵国下水,让赵国和秦国发生冲突,以此作为关东各国合纵抗秦的契机,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赵国对于上党只能接受。因为上党战略位置对于赵国十分重要,赵国的都城就在上党的形势笼罩之下。如果秦国占有了上党,那么赵国将在秦国的威胁之下,战略形势十分不利。

但是,如果接受上党,就要遭受秦国必然的报复。本来是韩国献给秦国的土地,和赵国没有一分一毫的关系。赵国接管上党,于情、于理、于法都不会得到任何国家的认可。这使得赵国在外交上空前孤立。它只有单独的对抗秦国,这是它的国力不能承受的。

于是,在长平之战初期,秦国挟正义之气,打背信无理之敌,迅速占领了上党大半。一个偏将王龁就把赵国的名将廉颇打得接连败退,伤亡惨重。连自己的营垒都被秦军夺取,只得拼命在长平一带防守,才勉强将战局稳定下来。

在战役后期,秦国施展反间计,诱使赵王更换了主帅,让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在接管赵军后,就更换将领,改变部署,准备反攻。而秦国得到消息后,也更换了将领,派白起担任主帅。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白起利用赵括精锐在前,全线反攻的机会,派精锐骑兵包抄了赵军的后路,包围了赵军。在断粮四十六日后,赵括将军队分为四队,反复冲杀突围。赵括在亲自率领精锐突击时,被秦军射死。赵军最终投降,白起将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

二、长平之战赵国必败的原因。

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赵括的指挥要占一部分,但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赵括的身上。在赵括接管赵军之前,赵军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

首先,赵国违反道义的底线,不顾各国之间的约定俗成的法规,越过上党本来应该的主人韩国和秦国,接受了他根本就不应该得到的土地。这使得它陷入了极端的孤立。其他的国家宁可袖手旁观,也不会对它进行援助。没有一个国家会助长这样的歪风邪气。在外交上,赵国没有开战就已经完败。

第二,赵国和秦国的国力相差很大,无力抵抗秦国。由于其他国家袖手旁观,赵国只有独自对抗秦国。赵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和秦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在战略层次上,双方对抗的结果就是赵国必败。

第三,赵国的计谋方面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我们可以看到赵国和秦国的战争中,有一个现象,那就是赵国的一举一动,秦国了如指掌。而秦国的举动,赵国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赵国的策略还没有实施,秦国的对策就已经实施了。这样一来,赵国怎么可能有胜利的希望?

第四,在战术上,对付精锐的秦军,廉颇也实在没有办法。在野战屡战屡败之后,廉颇只得转入防守。在被秦军多处夺取营垒后,他只得步步后退,加筑营垒,继续防守。兵法云,小敌之坚,大敌所擒也。在这样相持的情况下,最终只有失败被歼灭的下场。

因此,当赵括接手赵军的时候,赵军早就陷入了失败的灭顶之灾。没有一个人能够挽救赵军,包括赵括自己。

三、赵国唯一破局的办法。

由于赵国战略、外交、战术等方面的错误,相持到最后,赵国已经陷入必败的局面。在当时,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打破这个僵局。赵括也正是采取了这个策略,可惜由于赵国的内奸破坏,使得赵括最后只有用生命去实现了它。

这个策略是针对秦国的破绽制订的。当时双方对峙的结果虽然对秦国有利,但是秦国也不愿意长久的相持下去。这是因为秦国和赵国的国情不同。赵国只需要面对秦国一个强国,他身边只有一个弱国燕国需要警惕。而秦国不但要面对赵国,它还必须要紧盯着楚、魏、韩这些国家。如果这些国家趁着秦赵对峙的机会合纵,那么秦国将十分不利。

这次长平之战秦国最大的破绽就是嘴张得太大。秦国的实力不足以在消灭赵军主力的同时,威慑住其他各国。这是秦国战略上的错误,它只能用外交手段弥补。但是,这只能骗得了一时,当骗局破灭的时候,就是秦国失败的时候。

当时,赵国的谋士也极力想达成关东各国的合纵。但是,赵国接受上党的恶行,让关东各国对它十分厌恶和警惕。关东各国都不希望赶走了一个贪得无厌的秦国,再在身边冒出来一个贪得无厌的赵国,而且赵国会比秦国更危险。

因此,关东各国都按兵不动。要想达到合纵的条件,那就是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互相削弱。当双方到了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才可能与赵国合纵。这样,赵国和秦国的决战,就成为合纵的必要的条件。

四、赵括唯一扭转战局的机会。

赵王任用赵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赵括是赞同自己反攻意见的将领,也是当时赵国唯一敢和秦国拼命的将领。二是赵括出身军人世家,他的父亲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大败过秦军。但是的情况和现在长平之战的情况相似,老将廉颇、乐乘都束手无策,是赵奢创造了奇迹。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受到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万一这一次也能够创造奇迹呢?

因此,赵括接任赵军的统帅,是赵王想让他接任,赵括也想证明自己,想去接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跟那个所谓的反间计没有多少关系。

赵括接任赵军统帅,其实也就一个任务。那就是反击,这是因为赵国已经难以支持战争的压力,只有孤注一掷的反击去赌国运。但是,由于上面的那些原因,内奸的出卖,赵括赌输了,他被白起包围了起来。

在被包围之后,才是赵括真正显现自己的将才的时候。在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赵军没有崩溃,军心不变。在这段时间里,是赵国唯一可能挽回战局的机会。秦军在战术上也照样犯了嘴张得太大的错误,想以三十多万秦军去围歼四十万赵军。

秦军白起本来以为一旦包围了赵军就可以看到赵军崩溃的局面,但是,他没有看到。而且,他的嘴张得太大,反而让自己陷入最危险的境地。如果赵国邯郸的救兵赶到,内外夹击,白起反而很可能会全军崩溃。秦王没有办法,只有赶紧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壮丁赶往长平前线增援。

但赵括没有能够等来援军。赵王没有从邯郸派来援军,具体的原因无法知晓。这个整个长平之战中,赵军唯一能够取胜的战机就这样丢失了。于是,赵括决定突围,让秦军付出最大的代价。

在最后的决战中,赵括率领的赵军消灭了大半秦军,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灭。赵括也身死沙场,他初次出战,就做到了自己不死,赵军不降的地步。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处于他境地的将领做不到的。

在长平之战后,由于赵括的奋战,秦军损失惨重。在秦军和赵军都拼得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关东各个合纵的时机成熟了。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被严重削弱的秦军再也无法用虚言恫吓住关东各国了。关东各国一拍即合,合纵后的联军在信陵君的带领下,让秦军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败绩,丢掉关东的领土,退守函谷关几十年。这一切,都发轫于赵括在长平的血战。

结语:

由于司马迁《史记》的影响,赵括的“纸上谈兵”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在这背后,有着赵括的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赵括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显示了这一点。如果,在赵括被包围的时候,赵王从邯郸快速派出援军,被歼灭的可能就是白起了。

可惜,庸碌无能的赵王,还有分崩离析的赵国内部,把这赵括用生命创造的战机轻易抛弃了。但是,赵括没有投降。他用生命换来了秦军被歼大半的战果,为将来关东各国合纵创造了条件。在赵括的努力下,最终秦军被打退回函谷关几十年。

可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由于司马迁的《史记》,由于司马迁个人的好恶,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罪名是很难洗清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有哪些你喜欢的小说或者历史人物被拍成电视剧而且被拍毁了的这是种什么感觉

朱虹、高远版的电影屈原把楚国笫二大诗人刻画成卑鄙小人很不公平。电视剧铁道游击队用了一个很丑的演员饰王强,弱化了全剧的观赏性。大宋提刑官、猎手男主太丑使很多人弃剧。三八线两个男主太老太丑看半集就弃剧了。新白娘子传奇叶童和赵雅芝演绎拉拉很倒胃口

陈世美为何不休了秦香莲,非要杀妻灭子

陈世美欺骗了皇帝说他未婚娶了皇帝女儿,怎么能休了妻子秦香莲。陈世美如果娶妻生子让皇帝知道了就犯了欺君之罪也是死罪,杀妻灭子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荣花富贵锦秀前程。成了人们做人反面教材,所以做人要诚实,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放弃做人的底线,结果是一无所有还丢了性命!

陈世美在历史上却有其人吗他是哪个朝代的

据说陈世美,确有其人,明朝人,从两湖四人一块上京赶考,只有陈世美一人中了,其它三个都落榜了,朝庭就让陈世美在京当官,其它三人,也想借陈世美的权利谋个差事干,陈世美不答应,让他们三人不要耽误了学业,回家好好用功读书,争取下科再考,但是这几个人误解了陈世美的好心,以为他无情无义,三个人都是知识分子,在回家路上,苦思冥想,给陈世美编了《铡美案》这出戏,而陈世美本人,还是个清官,一直坐官到终,告老还乡,家乡人对陈世美口啤还不错,据说:就铡美案这出戏,至今两湖不许演。

历史上包拯“铡美案”真的存在吗

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便是巧合。历史上有陈世美、秦香莲这俩人,但她们生活不在一个时代。历史上状元很多,进士也不少,尽管有的状元进士很年轻,但是中状元进士的都已有家室,公主不可能嫁给已婚的状元或进士当小老婆,历史上就没有皇帝殿试后就招附马这种事。

那个《女附马》更是戏文,供人看的,属于娱乐产品。

包拯是清官,是好官。但后来被戏文神话,好象权力无边,断案如神,手握生杀大权,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古代杀人必须皇帝亲自批准,皇帝批一个,大臣在旁边求情一次,说皇上有再生之德!少杀,慎杀。包拯最大的权限是将人犯判处死刑,然后报刑部、大理寺审核,然后再报给皇上打钩,批准了也不能立即杀,要秋后问斩!如遇大赦,还可回家过年。

至于尚方宝剑代表皇帝更是没有的事,什么打龙袍也是没有的,不信你打打试试,肯定杀头不商量。还有人们想象包拯闲着没事制做了龙头铡专铡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奸臣,狗头铡专铡作奸犯科之人等更是不存在,大宋就没有铡人的刑法,所以龙虎狗三铡纯属子虚乌有。包拯也没铡人的权力,更没有铡人的任务。至于王朝马汉什么的那是演义,历史一演义就乱套,演义一贯搞不掂,拎不清楚,很多是瞎编胡说,不可信。

陈世美抛妻弃子,被世人所唾弃,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京剧《铡美案 》大家看过吗?说的是陈世美进京赶考,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人生的两大好事都让陈世美赶上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儿,坏就坏在陈世美是有妇之夫。

原来陈世美有家庭,他的老婆叫秦香莲,还有一双儿女——东哥、春妹。

陈世美想娶皇上的女儿,于是隐瞒了婚姻家庭,随后做了驸马爷,从此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转眼一年过去了,前妻秦香莲心说丈夫赶考怎么还不回来呢?由于担心丈夫的安全,于是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

到了开封后,秦香莲打听见到了陈世美,陈把她打发回家,无奈母子三人只好栖身破庙。

秦香莲走后,陈世美越想越怕,“骗婚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陈世美害怕露出马脚,马上派韩琦前往破庙“杀妻灭子”。

当韩琪来到破庙见到了秦香莲母子三人时,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原来秦香莲为了供陈读书,把家中的重担一人挑了起来,上敬公婆,下育子女,结果……,秦香莲伤心的哭了。

韩琦左右为难拔剑自刎。

到后来包公出巡,秦香莲拦轿喊冤,最后包公冲破重重阻力,用龙头铡铡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问题来了),历史上真有陈世美这个人吗?我负责任的告诉你,陈世美是戏曲和包公戏虚构的一个人。

有原型吗?

据湖北丹江口市人,曾出版过《陈年谷秘史》一书的作者,童德伦老先生多年的考证,认为陈世美的原型是清代湖北均县人陈年谷,号熟美,妻子叫秦馨莲(秦香莲的原型)。

陈年谷是清顺治十二年的进士,走入仕途后政绩突出,顺治皇帝对他很器重,授其为贵州省按察司副使,康熙十年后晋升户部侍郎。

由于陈熟美为官清廉,从不徇私枉情,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很多人。

顺治十五年,曾经的两个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到京都找他,想让他谋个一官半职。但被刚正不阿的陈熟美拒绝了,他说国家选拔人才有规定,我不能任人唯亲。老同学应该通过科举为官才是正途。

二位老同学不高兴的走了,一路上骂陈熟美忘恩负义。

当二人走到河南南阳时,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剧中所演的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为了泄愤,二人出钱请了一位编剧,把剧中的人物改成了陈世美和秦香莲,其实就是为了影射陈熟美和陈馨莲夫妻。

《新琵芭记》上演后轰动一时。

到后来,一些剧作者把《新琵琶记》改名为《铡美案》,增加了包公这一角色,从此以后,陈世美就成了人人痛恨的忘恩负义之人。

真实历史上的陈熟美和秦馨莲十分恩爱。陈熟美的名声就这样被两个同学糟蹋的一败涂地。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十分恩爱,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道听途说毁了武大郎的名声。

武大郎也是被同学黄堂泼污水败坏了名声,黄堂也是求官不成散步谣言,恰好施耐庵没加分析相信了谣言写进了书中,结果造成了很坏的影响,都知道武大郎是三寸钉古树皮,实际上武大郎是1米9高的大个子。

(回到主题),我认为考证陈世美的原型没有任何意义。历朝历代不缺忘恩负义之人。抛弃糟糠之妻,攀附豪门世家都是陈世美的原型,别提什么陈年谷了。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