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登山队再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端,这说明什么
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测量队的队员们在峰顶竖立起觇标,安装好GNSS天线,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对于这次成功登上珠峰具有哪些重大意义呢?下面我来说一下。
珠峰测高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精明测量体现大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眼中看到的只是测量登山队的队员们在一步步向上攀登,事实上登顶只是测量珠峰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其中一环而已。要完成测量工作,需要有前期物资、技术装备、详细预案的准备,中期要一步一步去实施计划细节,后期要进行综合数据的处理,经过二三个月后才能出结果。而这三个阶段需要大量的组织协调、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没有各方面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精确测得珠峰高程是难以实现的。
此次开展珠峰测高将会使中国的5G技术,让全世界都看到在世界最高峰上中国人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为了使本次珠峰测量得到更有效保障,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组织中国移动西藏分公司实施“5G上珠峰”计划,通过肩挑牛驮转运8吨网络建设设备和生活保障物资,在珠峰大本营、中间营地、前进营地建设了5个5G基站,还同步建成3个4G基站,保障在珠峰高程测量期间网络畅通、数据传输可靠。当5G技术在测量珠峰工程中被应用时,相信全世界都会为之瞩目,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在5G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同世界最高峰一起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的伟大。
中国北斗卫星系统在此次测量珠峰工程中第一使用,再也无须依赖美国的GPS系统。
珠峰上一次精确测量是在2005年,那时GNSS卫星测量主要依赖于美国的GPS系统。而今年这次测量,将同时参考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和中国北斗这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并且是以北斗的数据为主。这说明在测量世界第一高峰上面,我国已经无须再去依赖国外的卫星系统,大量装备的国产化,将会使此次测量更可靠,精度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回顾历次珠峰测量,恰是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更见证了中华民放的崛起。
1、珠峰第一测量的时间,可追溯至1714年,当时清政府派人对珠峰的位置和高度进行了初步测量,并在之后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注位置,定名“朱母郎马阿林”。这是人类第一次测绘珠峰,但没有留下高程数据。
2、1966年和1968年,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合作,两次组队首次对珠峰高程进行测定。这两次测量未在峰顶树立测量觇标,也未测量峰顶冰雪厚度,高程未公布。
3、1975年我国第三次对珠峰进行测量,在珠峰顶上竖起红色金属测量觇标。这是人类测量史上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顶峰,此次精确测量出珠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4、2005年我国再度启动珠峰高程复测。10月9日,国家测绘局正式公布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数据停止使用。
如果把测量珠峰的历史纵向来看,这分明就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是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进步发展的过程,将会被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发展的史册之中。
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的意外身亡,隐藏着什么秘密
余纯顺遇难和彭加木遇难相差16年,遇难地点几乎在同一区域,遇难过程几乎是惊人相似,因此余纯顺的意外身亡成了罗布泊又一个难解之谜,也让罗布泊更增添几分神秘。
1980年6月,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留下一张“我向东找水井”的神秘字条,永远消失在了罗布泊,其失踪之谜数十年来一直悬念未解,16年后的1996年6月,著名探险家余纯顺沿着彭加木的足迹,踏上了穿越罗布泊的征途。
多少年来,罗布泊代表着神秘和死亡,彭加木代表着勇气和探险。余纯顺选择挑战罗布泊,除了要证明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外,也想试图破解彭加木失踪之谜。
遗憾的是,神秘的罗布泊再次向世人证明:我的地盘我做主,谁也别想挑战我!
余纯顺1951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条件原本不错,但6岁那年母亲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症,10岁那年姐姐也得了精神分裂症(很可能是家族遗传),余纯顺饱受他人孤立和歧视,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讨厌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他时常眺望远方,希望逃离这一切,到远方旅行。
生活在60、60年代的余纯顺曾在一个农场劳动了整整10年,后来返返回城市后也没有找到好工作,跟妻子的婚姻也破裂了,对生活失去热情的余纯顺,决定一个人去实现儿时的梦想——远足探险。
与彭加木科学家、植物病毒学者的身份不同,余纯顺是一名职业探险家,他的理想是徒步考察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拜访56个民族的聚居地,他曾完成8年徒步旅行4.2万华里的壮举,走过全国最艰险的地区,穿过阿里无人区,创造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征服“世界第三极”西藏的奇迹。
余纯顺的野外探险经验比彭加木更加丰富,而且他是一个孤胆英雄,他选择挑战罗布泊,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有相当自信的。
余纯顺原本打算在1996年9月份进入罗布泊,这样可以避开6月的高温和沙暴天气,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但当时正好有一家电视台找到他,想要合作拍摄一部徒步穿越罗布泊的纪录片。
余纯顺开始是有点担心的,作为一个职业探险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但一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二来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于是临时决定在6月徒步穿越罗布泊。
6月的罗布泊正是一年最炎热的时候,最高气温可达70多摄氏度,而且大风沙暴天气多,是最不适合探险的季节。即便这些挡不住余纯顺的野心和信心,但他或许没有想到,彭加木就是在16年前的6月消失在罗布泊的。
6月6日,余纯顺和摄制组一起进入罗布泊,虽然身体条件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但他的精神显得异常兴奋,一向低调的他面对摄像机说了这样一番话:
“迄今为止,到过和将要到罗布泊的上海人,一个是彭加木,一个就是我。如今,彭加木已经魂归大漠,而我,只有我余纯顺,一定能征服罗布泊!”正式出发前一天晚上,一位朋友试图最后一次劝阻余纯顺,并且抬出了彭加木在6月失踪的例子。
但另一个人却高声道:“彭加木又怎么样!我们老余走遍全国,罗布泊不在话下!”余纯顺痛饮一杯,慷慨道:“如果这次穿越不成功,那是天亡我也!”
命中注定,一语成谶。
跟彭加木不同的是,余纯顺只有孤身一个,他要求摄制组跟自己保持距离。
6月11日上午,余纯顺一人离开营地,开始徒步穿越。
出发前,电视台建议余纯顺随身携带GPS定位系统,万一遇到意外,方便后方人员定位搜索,但余纯顺笑笑说:“我以前从没用过这玩意儿,我相信自己!”,他拒绝了这一提议。
按照他选择的路线,余纯顺认为自己需要2天半就可以完成穿越,其间摄制组人员曾驱车在半途中遇见他,他显得精神充沛,十分自信地告诉工作人员,你们不用跟着我,直接到终点等着,6月13日我一定找到你们会合!
然而,到了约定的6月13日,余纯顺并没有出现,大家开始惊慌,组织搜索。
茫茫大漠,寻找一个人谈何容易?直到6月18日上午,搜索队依靠直升机,终于在罗布泊湖心区域的一座帐篷里,发现了一具尸体。遗憾的是,经过辨认,这具尸体正是探险家余纯顺。
有了尸体,自然可以解释死因,官方出具的尸检报告是这样的:
死者头北脚南,仰卧于沙土包北边的便携式单人帐篷中,其所携带的物品较整齐的放置于帐篷中身体的右侧。尸长175cm,面部胡须较多,长约3.5cm,全身赤裸,衣物在帐篷内。尸体发育正常,营养佳。尸体高度腐败,全身布满了较多的腐败水泡及腐败静脉网,手指完全干燥,尸体上有较多的蝇蛆,长度为0.6cm,全身未见损伤,检验全身骨质无骨折。结合其尸体腐败程度及尸体上蝇蛆长度分析:尸检距残废时间约5天!最后的医学鉴定结论是——高温缺水引起急性脱水,导致全身器官衰竭而死。
应该说,这个死因是比较靠谱的。
在发现余纯顺尸体时,他正躺在帐篷里,而帐篷外有一把藏刀,不远处有一个挖了近半米深的坑。这个坑所在地方原本应该有预先埋好的饮用水和食品,余纯顺可以靠补充这些饮食,继续完成剩下的路程,但他一定是没有发现饮食,在缺少饮水,浑身无力的情况下,绝望地躺在帐篷里死去。
按照后来的官方解释,是余纯顺搞错了埋藏饮食的方向和地点,他应该再向西多走3公里,才能找到正确地点,如果找到正确方位,余纯顺一定不会死亡。
与彭加木不同的是,官方找到了余纯顺的尸体,因此他的身亡没有引起太多猜疑,但疑点仍然是存在的,因为余纯顺的死亡显得“太平常”了,平常到他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
余纯顺是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顶级探险家,他探索过中国所有最艰难险恶的环境,克服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没有遇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怎么会犯下判断方向的低级致命错误?1980年6月17号,彭加木外出寻找水源,当天神秘消失,尸体一直无影无踪;
时隔16年,余纯顺在1996年6月18号被发现死亡。
如此巧合的时间、地点,很多人怀疑罗布泊湖心区域存在着平行空间,而每年6月就是这个平行空间发挥作用的时间,因此科考和探险界称之为“罗布泊的黑色六月”,并逐渐形成一个行规——所有科考和探险活动都要避开这个黑色六月。
更诡异的是,据后来曾徒步穿越罗布泊的旅行家雷殿生讲述,他穿越过程中,曾在余纯顺墓旁边宿营,半夜还没睡觉,正在写日记时,突然被一个毛巾大小黑影捂住嘴,按住脖子,他奋力挥刀,才把黑影赶跑。彭加木的失踪、余纯顺的身亡、雷殿生的遇险,成为“罗布泊的三大未解之谜”。神秘的罗布泊真的存在超自然现象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为什么爬珠穆朗玛峰登顶要半夜十二点出发
登山的重要环节就是早起,而想要登顶珠穆朗玛峰更是在半夜12点就要出发,务必遵守“关门时间”,否则很可能有去无回!
不遵守“关门时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96年珠峰山难,正是因为错过了关门时间撤离,登山者们撤离时遭遇恶劣天气,最终导致11人遇难!
作为一名攀登者,挑战珠穆朗玛峰是他们心中的目标,而想要挑战如此高难度的山峰,每位攀登者都需要从小做起,一步步锻炼学习。
在攀登一些较小的山野时,很多人都会想要“赖个床”,这其实问题不大,这充其量就叫做爬山。而一位合格的入门级攀登者,无论是攀爬入门级雪山还是8000米级别的山峰,想睡懒觉都是绝无可能的。
在入门级的雪山中,比如四姑娘山大二峰,成功登顶就需要凌晨出发。你可能在凌晨就被人从温暖的睡袋中叫醒,上一秒还睡眼朦胧,下一秒就整装待发。
那么,为什么爬珠穆朗玛峰登顶一定要凌晨出发呢?
关门时间
我们先说一下之前提到的关门时间。
关门时间:我们通常可以理解为,攀登一座山峰,从冲顶出发算起,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登顶,倘若超过该时间,无论上至多高都必须无条件折返下撤。
如果超过关门时间,山峰的天气以及环境就会变得十分恶劣,在撤离的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的危险。
每座山峰的关门时间都来源于攀登过此座山峰的向导与攀登者的经验,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条保证登山安全的底线。
此外,每座山峰的关门时间也都会存在差异,比如四姑娘三峰的关门时间为中午12点,珠穆朗玛峰的关门时间则为下午2点。
攀登珠峰一定要遵守关门时间,做到早起出发,避开可能存在的风险。
无视“关门时间”攀登珠峰可能遇到的风险
珠穆朗玛峰上本就存在一定的恶劣气候环境:
2020年12月8日,珠穆朗玛峰新的测量高度被我国和尼泊尔领导人共同宣布为8848.86米,如此高海拔下,山峰上的气候环境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每升高100米的高度,气温就会下降0.6℃,所以在攀登珠峰的时候,越往上气温越低,最低可以在零下34℃。
而且在达到一定的高度后,珠峰的山面就会被冰雪覆盖。虽然有时冰川在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能量后,会融化成水,向着更低处流去,但印度洋季风也会带来大量的水气,再遇到珠穆朗玛峰如此低的温度时,很快又会结冰形成冰川。
因此,到达珠峰的一定高度后,冰雪是常年覆盖的,这对于攀登者是一项基础的挑战。
而且海拔高意味着空气也十分稀薄,氧气含量非常低,行动起来也十分困难,除了需要攀登者自身足够的实力,还要携带充足的御寒物品以及氧气罐物品等。
无视“关门时间”可能遇到的风险:
(1)天黑下撤风险
出发时间太晚,下撤时间就会推后,在下撤时天就已经黑了。
天黑了会让山面上的冰雪更硬,登山者会耗费更多的时间撤离。
这样耽误的时间越久,再加上黑暗的环境,很容易让攀登者的心中产生慌乱,最终导致出错。而一旦出错面临的危险很可能是致命的。
早起出发可以让你早早完成攀登,避免下撤时遭遇困境。(来源:《登山手册》, 克雷格·康纳利)
如果你下撤太晚,雪面冻得太硬,下撤过程中就很容易滑坠,使你被迫穿上冰爪,甚至使用绳索。(来源:《登山手册》, 克雷格·康纳利)
有一位登山者曾经因为赶时间而分心,天黑了他想抓紧时间赶路,最后直接从山崖跌落。(来源:《登山圣经》,美国登山协会著)
(2)雷暴气候风险
无事关门时间,出发太晚最可能遇到的风险就是雷暴,因为雷暴通常发生在一天中最温暖潮湿的时候,比如夏季的黄昏。
如果攀登者在下午才开始下撤的话,遭遇雷暴的几率会直线上升。
雷暴将会带来雷击与降水,雷击可能击中登山者,而降水会使能见度下降,同时岩石表面变得湿滑。
这是一项非常大的风险。
雷暴最有可能发生在春夏季节的下午与傍晚时分,绝大多数在下午发生。(来源:美国国家剧烈风暴实验室(National Severe StormsLaboratory) nssl.noaa.gov)
夏季登山时,很容易在午后遭遇雷暴。如果出发得足够早,在中午之前从山脊上下撤,被雷电击中的危险就要小得多。(来源:《登山手册》,克雷格·康纳利)
(3)落石风险
如果起来太晚,太阳出现后,阳光照射到岩壁上,随着冰雪融化,岩石松动,登山者面临的落实危险就会逐渐增加。
而夜间与清晨是落石最少发生的时间段,此时岩石缝隙中的冰冻得最为严实。所以最好选择早起,在凌晨时分通过沟槽等落石高发区域。
落石是导致高山事故的第二大原因。(来源:《登山手册》, 克雷格·康纳利)
尽早出发,快速而高效地攀登,这样可以避免中午天气变暖时仍旧停留在落石区域。(来源:《登山进阶》, 马克·休斯顿 & 凯茜·柯斯利著)
(4)雪崩风险
其实雪崩的发生,主要还是受到温度的影响。出发的太晚了,随着太阳高照,雪面的温度上升,雪层就会变得很不稳定,雪崩发生的几率就会更高。
阳光会使雪层表面开始软化,增加雪崩的危险。(来源:《登山手册》, 克雷格·康纳利)
经过一整夜的沉降和固化,雪层会在凌晨时分达到最稳定的状态。(来源:《登山手册》, 克雷格·康纳利)
避免雪崩的方法是尽早出发,在雪崩危险变得不可接受之前就撤回山下。(来源:《登山进阶》, 马克·休斯顿 & 凯茜·柯斯利著)
(5)雪桥断裂风险
到达一定高度后,就会有冰川的存在,而覆盖在冰裂缝之上的雪桥是登顶的重要通道。雪桥跨越裂缝,由一端的积雪逐渐生长堆积而成,长时间的日晒会导致雪桥变软,难以支撑人体的重量。
早起雪桥更为安全,晚起雪桥可能崩塌。
在清晨,可以轻松地走在冻硬的雪桥上,但是,雪桥会越来越薄,最终在攀升的气温中坍塌。(来源:《登山进阶》, 马克·休斯顿 &凯茜·柯斯利著)
(6)路途拥堵
一条稳定可靠的攀登路线是大多数攀登者的最佳选择,因此这会成为一条热门路线。当你攀登时,在营地可能会发现人满为患。
如果你出发得太晚了,前面就会有很多队伍,很可能在攀登的节点遭遇拥堵的状况。这样不仅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且在等待的过程中,人体产生的热量比较少,很容易导致失温。下撤时也会因为拥堵推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
此外,其他的登山者可能会给你带来风险,比如,可能会制造落石落冰。
这一风险只能用两种方法管理:要么避开,要么尽早出发。(来源:《登山进阶》,马克·休斯顿 & 凯茜·柯斯利著)
攀登珠峰的最佳季节
一般认为,每年登顶珠峰的最佳季节有两个:4月~6月与9月~10月。
据中国西藏网报道,在8000米高空,季候风无遮无拦,非常强劲,一般不适合登山。只有春秋两季在季候风转向时,高空才会短暂出现风力较小的几天,这几天就是喜马拉雅山的登顶窗口。
此外,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珠峰的雨季, 强烈的东南季风会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度至风季的秋季。在此期间,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天气,就是登山的最佳季节。
我国珠峰的重要登顶时刻
1960年5月25日,这个日子被载入了新中国大事记,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人类第一次战胜珠峰北坡天险。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共9人再度成功登顶珠峰,这一次的意义不只是登顶,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并精确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米。
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采用了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法,经过严密计算,获得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成功在珠峰峰顶传递,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梦想照亮现实。
2020年5月,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进行吸引全球目光。八名登山队员于27日冲顶成功,实现了又一次人类征服珠峰的愿景。
2022年5月4日12时53分许,“巅峰使命 2022”珠峰科考成功登顶,在珠峰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写在最后
所以,想要成功登顶高峰并安全下撤,一定要遵守“关门时间”!
平时睡懒觉可以,这时可一定不要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