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谈谈对单位开展深化“学肃反”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 苏芬战争芬兰战败了,为何却说苏联才是真正的输家
- 二战德军闪电突袭苏联,苏联为何没有做出应有的防范
- 伤亡惨重只因对手太强大为何到了二战后期苏军的伤亡仍然很大
- 苏德战争初期,数量庞大的苏军为何被德军打得一溃千里
- 医生误诊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
- 《亮剑》中王副军长见了比自己职务低的李云龙,为何灰溜溜跑了
谈谈对单位开展深化“学肃反”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早就应该把毛泽东思想落实在实处,再不进行教育批评,拔乱反正,发展下去,后面的话从上到下都知道结果的严重性!为什么老百姓都保持着一个善良的心?而老爷们都遇洋东西,金钱美女就心潮澎湃,身心变型,这就是毛主席说的,在凶恶的敌人面前他们是英雄,在糖衣炮弹面前他们是软蛋,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应该全面批评教育挽救这批人!
苏芬战争芬兰战败了,为何却说苏联才是真正的输家
苏芬战争苏联达到了战略目的,迫使芬兰割让了领土,但是却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暴露了苏军的短板,让纳粹德国更加蔑视苏联,为苏联日后遭受入侵埋下伏笔,也让东欧国家更加警惕自己;所以后世很多人说,苏联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输家。
芬兰是基督教国家,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主要民族为芬兰族。
芬兰历史悠久,很早成立了芬兰大公国,是个独立的国家。
但是芬兰面积很小,遇到的都是强邻,命运非常悲催,总是被人欺负。
芬兰先是在十二世纪被瑞典入侵、控制,时间长达六个世纪;后又在1809年俄瑞战争被俄罗斯吞并,成为其统治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国内出现动乱;芬兰趁机在一个月后宣布独立,成立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
芬兰之所以独立这么快,是因为无论是被瑞典还是俄罗斯,都没有将芬兰真正吞并,而是允许其保留相当大的自治权。
换言之,即使被灭国了,芬兰有议会、有国王,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依旧存在。
俄罗斯对芬兰,不像其在其他地方一样,占领一片领土之后,用各种手段让原住民消失,这就为芬兰独立埋下伏笔。
芬兰宣布脱离俄国宣告独立后,推举从俄国返回的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成为芬兰摄政。
对于芬兰独立,苏联一百个不答应,曾经在1918年出兵攻打,但是没有达到目的。
因为刚刚建立起的苏联,内部还没有完全稳定,外部跟波兰有领土纠纷,根本无法集中精力跟芬兰进行一场战争。
而芬兰摄政曼纳海姆,又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非常能吃苦,为了给沙皇收集情报,他曾经在中国待了两年,足迹遍布8个省份,行程上万公里。
靠着惊人的毅力和军事天赋,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士兵步步高升,当上了中将,备受沙皇信任。
但是他骨子里流淌的是芬兰人的血,始终没有认同沙俄的统治,一直在暗暗运作,等待机会,争取芬兰独立。
俄国爆发革命后,机会终于来了,芬兰宣布独立,曼纳海姆成为芬兰摄政。
战争经验欠缺的苏联红军根本不是曼纳海姆的对手,所以被打得落荒而逃。
1919年,苏联就和另一个邻居波兰爆发战争,无力同时进行两场战争,所以芬兰与苏俄于1920年签订了《塔尔图条约》,将两国边界确定下来。
但由于当时苏俄正与波兰恶战,边界划定并不合自己的心。
比如南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紧邻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后改名为「列宁格勒」)仅32公里,这对苏联人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而北部与东部边界也被认为超出了芬兰大公国时期,也让苏联人耿耿于怀。
所以苏联内心里并不认可这个边界划分,条约不过是权宜之计,开战是迟早的事。
因此,苏联并没有跟芬兰签订正式的停战协定,一旦腾出手来,非要收拾芬兰不可。
在那段时间里,苏联一直在大造舆论,把芬兰说成是敌对国家,是列强的走狗,迟早会勾结苏联的敌人德国和英法进攻苏联。
对于一个强大邻国的战争威胁,弱小的芬兰并没有忘乎所以,夜郎自大,而是非常清醒,战战兢兢。
他们明白,一旦和苏联交战,肯定会被碾得粉碎。
早在芬兰宣布独立的同时,就同时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表示不与苏联为敌,不跟任何一个国家结盟对付苏联。
但是历史经验表明,所谓的中立对德国和苏联这样的强势国家根本就是摆设。
1939年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瓜分波兰之后,芬兰的厄运到了。
1939年10月5日,苏联外交部邀请芬兰代表前往莫斯科进行谈判,要求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苏芬两国边境向北移40公里,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契半岛的领土割让给苏联;将汉科半岛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的代价租借给苏联,为期30年。
苏联人表示,这些领土我们也不白要,可以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作为补偿。
表面上看,苏联人提出的条件很诱人,但仔细一想不对劲。
汉科半岛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天然屏障,租给苏联人就等于让对方住到自己大门口,睡觉都要提心吊胆,这事绝对不能干。
而且苏联还提出两个匪夷所思的条件,一是芬兰必须拆除曼奈海姆防线;二是苏联觉得自己将要被他国入侵的时候,苏军可以进入芬兰领土进行“自卫”。
第一个条件是要拆掉自己的院墙,更不可接受。
第二个条件等于是跟苏联结盟,芬兰觉得这样就违背了自己的中立原则,在大国较量中自己永远是牺牲品,会把坛坛罐罐打烂,不符合芬兰的利益。
于是,芬兰人没有答应。
苏联正等着拒绝,不然开战找不到理由。
早在1938年他们就制定好了入侵芬兰的计划,苏芬边境的公路与铁路也已经修好,苏联间谍也将芬兰地图交了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认为德国跟芬兰关系密切,担心入侵芬兰的时候德国作梗,入侵条约签订,苏联可以放开手脚,不用担心希特勒反对。
苏联领土面积相当于60多个芬兰,人口是芬兰的50倍左右。
1939年时苏联拥有500万大军,是芬兰军队(正规军3.3万)将近150倍。
而且苏联在20年代得益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引进了列强大量工业设备和资金、技术,重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军事工业一日千里。
不仅如此,由于俄国对芬兰统治两个世纪,也有不少芬兰人支持苏联人。
比如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兼东方部部长的奥托·维里格里莫维奇·库西宁就坚决欢迎苏军进入,将水深火热的芬兰人民解放出来。
因此苏联认为自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征服芬兰是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苏联高层乐观地认为,要不了半月,苏军就能占领芬兰全境。
就像两个不在一个重量级的拳手较量一样,占优势的拳手让对方一只手也能轻松取胜。
所以苏联举国上下十分轻视芬兰,弥漫着一股轻敌情绪。
相反,芬兰人却做了充足的准备。
1938年苏芬和谈破裂之后,芬兰人明白苏联入侵不可避免,克里姆林宫的铁拳随时都会打过来。
1939年春天,芬兰就开始摩拳擦掌、积极备战,并且在同年10月进行全国战争动员。
为了避免刺激苏联,成为对方侵略自己的借口,芬兰小心翼翼对苏联人解释说,我们这是在“训练”部队,可不是针对你们的。
但是实际上,他们就是把苏联当做假想敌,开展积极防御。
由于拉多加湖以北的苏芬边界多为森林、沼泽,机械化部队难以通过,事实上形成天然屏障,基本不用部署重兵。
芬兰人担忧的,是地势平坦的、临近苏芬交界处的卡累利阿地峡,所以就把有限兵力放在那里。
芬军兵力只有3.3万人,动员后可增加将近10倍,但武器装备落后,火炮与坦克更是少之又少,根本无法跟苏军钢铁洪流对垒。
不过芬兰人是在保家卫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他们同仇敌忾,斗志高昂。
而且芬军拥有“主场”之利,得到人民支持,又熟悉地形,可以采用机动灵活战术。
芬军还装备了大量滑雪板、白色野战服、以及加热帐篷等,在低温严寒环境下作战进退自如。
1939年11月,苏联为了入侵芬兰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说芬兰军队打死了苏军士兵,随后以此为借口,调集五十多万大军入侵芬兰。
苏军调集大量机械化部队,企图克隆纳粹对波兰的闪击战,在半月内拿下芬兰。
芬兰中北部的芬军则利用有利地形,采取游击战术,敌疲我打、敌进我退,敌困我扰,频繁袭击苏军,将其打得焦头烂额。
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则依托曼奈海姆防线,将苏联钢铁洪流阻挡在防线之外。
总之,苏军进展缓慢,大大出乎意料,本来在半个月结束的战争,打了一个月还没有结束,拖到了严冬。
苏军打算速战速决,根本就没有持久战的打算,武器没有防寒设施,官兵没有御寒衣服,加上各部队之间缺乏协同,使得苏军遭遇重大损失,伤亡惨重。
而芬兰人的日子也不好过,本身综合国力就弱,根本打不起持久战。
芬兰的外部环境也非常恶劣,希特勒正利用苏联,对这场战争默不作声、冷眼旁观。
美国因为孤立主义,也对芬兰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
英法虽然谴责苏联发动侵略,将其开除国联,而且声称出兵援助芬兰,但是雷声大雨点小,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派出一兵一卒。
挪威、瑞典担心引火烧身,也停止了对芬兰的援助。
在此情况下,芬兰被迫求和。
1940年3月,苏芬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被迫割让芬兰湾岛屿、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畔卡累利阿、萨拉、雷巴奇半岛等地给苏联并租借汉科半岛。
至此,苏联人的目的全部达到。
但是为什么说,这场战争苏联虽胜犹败?
因为苏联人口、领土面积、军队和综合国力是芬兰的几十倍,战争中苏联出动120万兵力跟芬兰20万军队较量,苏军伤亡38万,还是保守估计;而芬兰军队的伤亡只有10万人。
除了天气原因外,苏军的伤亡是因为指挥不力。
在之前的大肃反中,90%的集团军司令和军长、70%师级将领被清洗,优秀指挥人才严重缺乏,幸存高级将领人人自危,不能放手打仗。
最后苏军靠人海战术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各国的尊重。
最直接后果就是让希特勒觉得苏军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可怕,而是战斗力低下,根本不堪一击。
而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是苏芬战争结束不久制定的。
也可以说,正是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希特勒自信满满,产生了入侵苏联的念头。
而且苏联建国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妖魔化宣传,一直声称自己爱好和平,将自己打造一个和平使者形象,但是由于这场战争前功尽弃,成为了西方民间舆论声讨的对象。
甚至芬兰国内一直被政府视为敌对势力的芬兰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们也没有多少人声援苏军,而是谴责、反对苏联的侵略。
而东欧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因此对苏联产生成见,保持了高度的警惕,负面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总之,苏联赢了军事却输掉了政治,更何况是在巨大优势下惨胜,实在不能说是一场胜利。
二战德军闪电突袭苏联,苏联为何没有做出应有的防范
首先苏德刚刚签署了互不侵犯协议,所以苏联不认为德国会这么快就会侵略苏联,当时还是中国政府把这个情报给了斯大林,但是他不相信。其次苏联的肃反运动把部队中的很多将军都肃反清楚了,红军的战斗力大大下降,苏联这个时候搞肃反也正说明了他不相信德国会这么快就闪击苏联
伤亡惨重只因对手太强大为何到了二战后期苏军的伤亡仍然很大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苏??大战是二个最优秀民族的绝杀撕裂,从军工制造体系上制度上,??德意志民族有巨大的精工科技和军事理论素养,有先进于欧美苏联的虎式坦克和豹型坦克,有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而且战将百员各个独领风骚独步天下。向莫德尔,曼施坦因,隆美尔,,,,,苏联经过斯大林的政治清洗,杰出的红军将领以存世不多,高级将领更是凤毛临角,乃致师团级干部也严重缺少,大大降低了战争素养和技术含量。只剩下铁木辛哥,布琼尼,几个老古板,而且死板缺筋基本无大军团指挥艺术,兴愧有朱可夫元帅,华西列夫元帅,等几位有战略指挥能力的惊天悍将,从武器性能装备上,丅一34也劣于豹式坦克。但苏联自二十年代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才稳定了急急可危的溃烂战局,苏联人口众多,战略纵深大,有十五个加盟共合国,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哈尔科夫保卫战,库尔斯克坦克大战,柏林保卫战,苏苏全是优势兵力大集群作战,到战争后期由其是一九四三年以后,苏联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随然战损比大于德国,以是相当不易的战绩了。以柏林大战为列,苏联攻入柏林市中心,仍牺牲了三十余万人,可见??德意-志民族强大的血性和霸气。如果希特勒不临阵换将,对曼施坦因,莫得尔疑神疑鬼,恐怕战损比还会更大。
苏德战争初期,数量庞大的苏军为何被德军打得一溃千里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尽最大努力详尽透彻的回答每一道问题。(当然有时可能篇幅有点长)。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的“关注”。
卫国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确实处境艰难,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斯大林刚愎自用
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对德问题上,出现了差错。在苏德战争前夕,左格尔等情报人员已经把相关情报传回了苏联,甚至英美的一些报刊也报道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可是斯大林却始终不相信这些。
在斯大林的认知里,苏德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绝对不会是在1941年。在斯大林看来,德国不可能在没解决英国的情况下,主动进攻苏联,因为这会造成德国两线作战。而德国之所以输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两线作战有很大的关系。斯大林不认为德国会在一个地方上跌倒两次。我个人觉得这也是,斯大林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深信不疑的主要原因。
可惜斯大林还是不够了解希特勒,希特勒就是一个赌徒,而且连续获胜,使得希特勒信心膨胀,忘乎所以了。斯大林拿一个政治家的标准,去揣测希特勒这个赌徒的想法,自然是失算了。
2.苏联红军没有准备好,
苏联红军一线军队,直到直到这场大战爆发前的三个小时,才收到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于是军、师、旅、团各级仓促传达、各级紧张指挥、各级忙碌的进行战时调整和准备,可还没等苏联军队反应过来,德军就打了过来。
3.苏联武器装备落后,制空权丢失
苏联红军虽然人数众多,技术装备数量也不少,但是这些武器装备的性能都有点落后了。
苏德战争爆发之际,苏联装甲部队中,主要装备T-26等老式坦克,像新型的T-34坦克装备的数量较少。可是这些少量的新装备也被平均部署,没有集中使用,使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在苏联与德国相差最大的当属空军,当时苏军装备的大部分战斗机为伊-15和伊-16型。可是这两款战机在战争爆发时已经过时。德军此时装备的战斗机主要为BF 109和Fw 190,这两款战机是公认的二战优秀战机,在性能上全面超越了伊-15和伊-16。再加上德国空军对苏联机场的空袭,使得战争初期,德国掌握了制空权。制空权代表了什么,我想大家都懂得。
4.对德军的主攻方向判断失误
发动一场侵略战争,无外乎是想侵吞它国的经济、能源。所以斯大林判断,德军的目标应该是乌克兰的粮食、顿巴斯的煤矿以及高加索的石油。因此,苏联将较多的兵力和兵器部署在西南方向上。可事实上,德军的主攻方向在中央,而不在西南,直指莫斯科,打算速战速决。直到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抵近第聂伯河的时候,斯大林才恍然大悟。可这时苏军已经损失惨重。
5.肃反运动中大量优秀指挥员被处决,军心动荡
斯大林发动的肃反,处决了包括90%的将官,80%的校官在内的35000名军官。这么大规模的清洗,使得苏联军队内部军心动荡,部队指战员每天提心吊胆,无心训练。而且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级别低且年轻的军官,造成苏军从军到营的指挥宫素质低下、缺乏经验。种种因素叠加,是苏军部队战斗力不高。
6.苏联国内民族矛盾尖锐,不少苏联人给德军当带路党
战争爆发初期,苏联大片国土沦丧。可是沦陷区的很多苏联人不但不抵抗德军,还拿着鲜花、牛奶和面包夹道欢迎德国占领军。甚至有些人拿起武器,加入到德国的一边,当起了德军的带路党。
原来这是因为当时苏联国内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苏联解决这矛盾的方法,就是采取高压政策,制定并实行了严苛的民族政策。这就使得苏联国内很多民族觉得苏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而德军的入侵,瞬间引爆了苏联国内部分地区的民族矛盾。这些苏联人视德军为“解放者”,并与德国展开密切合作。比如,德军开始入侵的当天,立陶宛就爆发了反苏联运动,隔日便宣布独立。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打个广告,喜马拉雅APP搜索“王存旺”,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听一下。
医生误诊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
医疗实践中临床误诊难以完全避免。到目前为止,据粗略的统计,患者生前误诊率迄今仍在30%左右,复杂疑难病症则更高,误诊的原因十分复杂。诊断的正误受制于患者的病情表述、个体差异、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临床经验、病因的复杂性、症状的典型与否、医疗设备、地域性医疗水平的差异等。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有些误诊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医生误诊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这个需要辩证来看待!需要界定误诊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要件是否充分必要!
误诊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要件
必须为有过失的误诊:医疗行为具有过失是医疗民事责任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之一。无过失的误诊不需承担法律责任。医疗过失指医师在实施诊疗行为时没有履行医师应尽的注意义务。医师的注意义务通常表现为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章、行业技术标准所规定的医疗行为的操作规程和医界惯例。
误诊造成患者损害后果:误诊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误诊导致误治;二是误诊未导致误治。误诊后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无意义的治疗或漏诊后放弃治疗、重复诊断,从而导致误治。但临床统计显示近一半的误诊并未造成患者损害,甚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疾病痊愈。误诊后未导致误治,未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不须承担民事责任。只有当误诊导致误治且造成了患者实际的损害后果,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
有过失的误诊和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患者损害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由于患者、第三人或疾病自身的因素导致的。只有当患者的损害后果与医师的误诊行为有因果关系时,才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
《亮剑》中王副军长见了比自己职务低的李云龙,为何灰溜溜跑了
王副军长这叫自知之明!明明知道自己不是李云龙的对手,还呆在这干什么?
王副军长这个人一出场,就让人讨厌,那身军装穿在他身上真是浪费!官僚、傲慢、猥琐!按道理来讲,副军长肯定要比师长级别高,他凭什么干不过李云龙?
一、李云龙和王副军长有一笔旧账还没算清
鄂豫皖时期,王副军长还是王特派员,他奉命来到李云龙团抓AB团,结果把李云龙的政委、几个营长全部给枪毙了,李云龙成了光杆团长。
王特派员的最终目标是李云龙,他采取诱惑、拷打、逼问等方式,企图让人“揭露”李云龙,可没有一个战士松口。
李云龙决定对王特派员下手,他拿着手枪带着王特派员带敢死队上战场,没想到的是王特派员居然没死。事后李云龙拿着手枪去找他,结果王特派员“提前消失了”,逃过一劫!
李云龙当时绝对是动了杀心!没想到十几年后两个人还能够再见面!当年抓AB团的行为已经被定性是错误的,王特派员自知理亏。李云龙一提起这事,王特派员就已经败了!
也就是说,王特派员是有把柄在李云龙手里的。虽然时过境迁,两个人都成为了高级军官,但如果李云龙把这事翻出来,王特派员能不心虚吗?
二、王副军长的分量不如李云龙
单从军内职务看,副军长是要高于师长的,但从手中掌握的实力来看,王副军长就差了不止一筹。
李云龙是华野悍将,手中的二师是响当当的主力师,麾下近万人马、屡立战功,与楚云飞的八十九师连番血战,威震淮海战场。
王副军长呢?一个手中无兵的“闲职”副军长而已,一个居然闲得有时间来泡妞的副军长而已,一个在大后方的副军长而已,他凭什么跟李云龙比?
王副军长怎么“起家”的,当年干过哪些事,难道首长们心里没数?只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没人提起而已。
李云龙在前线负伤之后,一二三号首长齐齐到场看望,假如王副军长负伤了,会有这么多首长来看望他吗?
三、王副军长的本质就是个怂人
王副军长不是李云龙那样的铁血军人,更没有视死如归、拼死一搏、勇于亮剑的勇气。
如果说在鄂豫皖时期,王特派员还有拼死一搏的勇气的话,今天已经身居副军长的高位,当年的热血和勇气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淮海战争胜利之后,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决战已经隐隐分出了胜负,胜利的果实已经在枝头轻轻摇摆,马上就能够迎来“荣华富贵”的好日子了,王副军长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小姑娘跟李云龙硬杠到底呢?
田雨固然漂亮,可漂亮的姑娘多了去了,大不了重新找一个呗!凭自己副军长的职位、老红军的资格,又不是什么难事!
当一个人考虑着换老婆、注意个人享受的时候,他已经不是一个战士了!
结语:王副军长杠不过李云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人没有上下隶属关系。
他们很有可能都是粟总的部下 ,但肯定不在一个军,王副军长根本管不到李云龙,李云龙才不怕他呢!
再说了,王副军长进城了,想换老婆了,这事说起来并不光彩,如果和李云龙闹大了,肯定脸面无光,丢得还是自己的人,所以王副军长最终选择了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