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原

吕布杀了丁原投董卓,是择良主还是见利忘义?正史白门楼刘备为什么称呼丁原用丁原的字,而称呼董卓用官职太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9 00:57:56 浏览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吕布杀了丁原投董卓,是择良主还是见利忘义

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被认为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历来评论者在这一点上紧抓住吕布的小辫子不放,认为吕布忘恩负义。

吕布杀丁原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三国演义》中是这么演绎的,丁原就在城外跟董卓挑战。因为吕布非常勇猛,董卓兵大败,兵退30里。董卓说,如果他能得到吕布,就能得到天下。虎贲中朗将李肃,是吕布的同乡,知道他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于是愿劝吕布归降。

董卓听从他的建议,让他带着赤兔千里马一匹,黄金1000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来见吕布。李肃,先把千里马送给他,吕布大喜,然后等吕布喝到很高兴的时候,李肃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说董卓礼贤下士,劝她归降下,便把礼物都送给他了。吕布为了建功,居然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投降董卓。我觉得吕布的品德太差了,的确是见利忘义的小人,连义父都杀。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外戚与宦官火并,董卓随即进入京城洛阳。为达到废除少帝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的目的,董卓以赤兔马为诱饵,派李肃前去拉拢荆州刺史丁原的手下吕布。在李肃的利诱下,吕布最终杀死丁原,归顺董卓,从此天下大乱。

按照正史的说明,吕布杀死丁原并投靠董卓,是汉末历史上意见臭名昭著的事件,也是吕布反复无常行径的开始。

不过,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小说中的描述却有很大的差别,这里不妨简单地介绍一下。首先,丁原担任的官职并非小说中的荆州刺史。

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丁原)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这也就意味着历史上丁原的职务是执金吾。

其次,吕布杀死丁原投靠董卓虽然是历史事实,但与赤兔马毫无关系。《三国志·吕布传》中说:“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赤兔马与丁原之死并无关系。

既然没有以赤兔马为诱饵这么一说,吕布又为何杀死故主丁原而投靠董卓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诸侯》一书中有过论述。

吕布的想法未必有袁绍、曹操等人那么清晰。更何况连大将军何进的部下都投靠了董卓,部分公卿也支持董卓,在吕布的心中,董卓很可能成为正义的代表,而丁原这个上司也就成为了叛逆,被董卓唆使去杀害丁原,自然变成了义举,属于弃暗投明。

而从吕布杀丁原投董卓之后张辽等丁原旧将的反应看,显然对吕布的举动也是比较支持的……总之,不管出于其中的哪一个理由,吕布的行为都属于特别时期的非常之举,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也许是保护自己的唯一选择了。

正史白门楼刘备为什么称呼丁原用丁原的字,而称呼董卓用官职太师

在古代,人们都是有姓有名还有字的。比如刘备就是姓刘名备,然后还有一个字叫玄德。什么意思呢?就是正式的场合必须使用名。比如需要签名的时候,就必须要签刘备的,而不能签刘玄德。那么玄德什么时候叫呢?就是比较亲近的人叫得,就象我们现在的小名一样,一般都是父母师长或者亲朋好友或者是发小才可以叫的。再说了,不是比较亲近的人也不知道小名啊。

但是,对于一个名扬四海的人来说,他的名和字大多是家喻户晓的。像关羽字云长,那么普天之下都知道的。一个人的知名度越高,知道他的字是什么的人就越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名人效应吧。

对于大名鼎鼎的人,称呼他的字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显得自己对被称呼的人态度很亲切。像张辽称呼关羽都是称呼的“云长”而且叫得语重心长的,感人至深。像有些领导也是这样称呼下属,就显得对下属很亲切,没有把他当外人。像刘备称呼赵云都是叫“子龙”有些时候是长辈对晚辈的亲切称呼。像诸葛亮称呼关兴都是叫“安国”等等。同级别和同辈份的人互相称呼字也是亲切友好的表示。

第二、显得自己和被称呼的人关系密切,尤其是私交很好,有的时候属于攀龙附凤式。有的人,在被称呼的人面前不敢称呼字,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被称呼的人不在场,这些人就通过叫人家的字而显得高深莫测的。像有的人,当着诸葛亮的面不敢称呼诸葛亮的字。可是当诸葛亮不在场的时候,他就左一个孔明,右一个孔明地叫得很欢。

第三、有时候也是表示自己和被称呼的人平起平坐。像刘备称呼丁原,说的丁建阳怎么怎么的,就是这个意思。

丁原当时是荆州刺史,而刘备在吕布被擒的时候是豫州牧,地位不低于丁原。所以刘备称呼丁原的字“丁建阳”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刘备为什么称呼董卓的职务董太师,而不直呼其名或是其字呢?原因如下:

第一、不管怎么说,董卓是当时实际上的最高领导。即使董卓有罪,但是他担任的职务也是值得尊敬的。

董卓担任的职务是“相国”和太师。请大家注意一下,整个汉朝,包括董卓在内一共只有三位相国,他们是:萧何、曹参和董卓。太师只有一位就是董卓。

大家应该知道,“太师”是最高加衔。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的太师可能只有十个左右。大多数时候,太师都是个荣誉加衔。什么意思呢?荣誉衔就是死后才追封的。所以,一个大臣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太师的话,那简直就是荣宠至极了。封为太师,立即身价倍增光芒万丈。像明朝的首辅张居正被万历皇帝封为太师后激动的老泪纵横、手足无措,因为张居正是整个大明唯一一个在活着的时候被皇帝封为太师的。在此之前,张居正一直都是以太傅的身份进宫教导万历皇帝的。

大家看电视剧中什么华太师啊,庞太师啊,潘太师啊,那完全是无中生有的。真正的太师少的就如凤毛麟角。大家知道《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曾担任太傅一职。当时太傅有好多人担任过。像蜀汉的许靖、曹魏的钟繇、东吴的诸葛恪等等。但是太师却只有董卓一个人担任过。

为什么大臣被封为太师这么激动呢?太师、太傅、太保,号称三师也有的时候是号称三公。就是说,这三个职务是皇帝的老师。在尊师重教的古代,作为皇帝的老师,皇帝都必须尊重,何况其他大臣。大家想想看,皇帝是尊重他的老师呢,还是尊重他的大臣呢?大臣对皇帝的老师是平起平坐呢还是毕恭毕敬呢?

既然皇帝有三个老师,那么为什么封为太师就格外激动万分呢?因为太师、太保、太傅虽然平级,都是正一品。但是他们的分工不同,而且太师排位第一。他的分工是:

1、太师相当于皇帝的班主任兼政治老师。主要负责指导教授皇帝治国理政、强军富民和思想品德的有关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2、太傅相当于皇帝的文化课老师,主要教授皇帝文化知识,就是读书认字啊,写诗作词啊,算个数啊什么的。

3、太保相当于皇帝的体育老师。负责陪着皇帝搞好体育运动以强身健体,也可以负责皇帝部分的安全保卫工作。一般倾向于武职。

太师的重要性,大家看到了吗?指导教授皇帝治国理政,还有比这个更厉害的工作了吗?所以电视剧中历朝历代的太师都权倾朝野是真,但是有那么多的太师是假。

再看董卓担任的相国一职。我敢说秦朝以后,整个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历史,正式担任过相国的不超过五人。

像曹操和诸葛亮都担任过丞相,那是不同的。“相国”是替皇帝看守国家的,即某特定时刻的代理皇帝;而丞相是协助皇帝治国理政的。丞相实际上就是副相国。相国通常只有一个,而丞相大多数时候是左右两个。也就可以这样说:丞相基本上就是在没有设相国的情况下主持相府工作的副相国。

有人会说,既然没有设相国,副相国主持工作那不和相国一个样吗?当然不一样,而且差别不小。大家想想看,头上有一个位置一直在虚位以待,不知道哪一天就有人坐上去了,而如果坐上去的那个人又不是自己,那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肯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这就是皇帝不设置相国,而设置丞相的政治艺术。这样的做法可以使丞相经常心存危机感,而对皇帝更加忠心耿耿。在理论上也可以为丞相预留那么一点点继续上升的空间。

董卓能够担任相国,这是《三国演义》里边说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董卓可以说是特别的出类拔萃了。

所以刘备也可能发自内心的佩服董卓,也可能是佩服董卓所担任的职务。

第二、此时的曹操类似于当年的董卓。曹操虽然没有担任相国和太师。但是曹操已经控制住了汉献帝,其权势丝毫也不下于当年的董卓。甚至类似于董卓的继承者。刘备如果不尊重董卓,就怕曹操产生他对曹操有含沙射影的想法。因此刘备对董卓的称呼严谨一些,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对董卓的态度,很容易引起曹操的对号入座。刘备的小心谨慎是千真万确的。

第三、董卓是吕布杀的,强调董卓的高贵身份,更容易让曹操对吕布心存恐怖感。而促使曹操赶紧下决心杀掉吕布,以除后患。

想一想,董卓已经是代理皇帝了,吕布照样敢杀。那么以此类推,吕布对曹操下起手来也很可能会毫无顾忌。听到这里,曹操心中会想:吕布不仅仅只是敢于杀掉义父那么简单,而且他还敢于杀掉君主的。曹操颇感不寒而栗,他深深地觉得:越早杀掉吕布,自己就会越早获得安全。

我们再回顾一下《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的情节:

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

吕布的积极表态,让曹操此时对于如何处置吕布颇感棘手。杀掉吕布,吕布又对诛杀董卓有功,而且留着吕布可能有利用价值。刘备就赶紧落井下石,把董卓和丁原的处境旧事重提,以提醒曹操。

如果曹操收留下吕布,那么曹操就有可能和董卓的下场一样。因此,刘备此时巧妙暗示曹操,促使曹操对号入座去考虑清楚。那么此时的对号,自然是刘备对应的丁原;曹操对应的董卓。所以,刘备不敢随便称呼董卓,以免引起曹操的疑心。此时此刻,如果刘备不尊重董卓就等同于不尊重曹操;吕布能够杀掉董卓也等同于能够杀掉曹操。

处境相同的人,就更容易相互理解。刘备把曹操置于和董卓相同的处境;把自己置于和丁原相同的处境。曹操就可以不由自主地和自己达成共识。因此吕布气数已尽。

荀子云:“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意思就是:说话不慎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不慎有时会造成耻辱,君子对于立身处世是慎之又慎的啊!

刘备一番话既保全了自己,又借刀杀人促使曹操除掉了大对头吕布。不得不承认刘备的谋略水平真的是登峰造极了。

东汉末军阀悍将丁原如何评价

丁原可以说生不逢时是他最大的悲哀,因为他出身贫寒,而东汉的举贤制度限制了很多贫寒出身的人才!

丁原伟人粗略,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武夫,只崇尚武力,而其他的可以说一窍不通。但是他也可以称得上是个明主了,吕布、张辽等都是一时俊杰,也给了他们很高的位置。但是没有大志,没有进取心,不善笼络人心。注定是乱世的悲剧人物。后被自己最信任的义子杀害!而且取了首级献给了董卓!真是可悲!

吕布为啥杀丁原

丁原有何罪?吕布要杀他?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试从以下三点粗略分析。

一、丁原之“罪”,就在于在董卓欲擅行废立之时,他敢依仗身边有吕布这员勇将为臂膀而出言反对!正是这样的反对之声使其激怒了董卓,也因此而丟了老命!

二、吕布有“三姓家奴”的名号!一惯于见利忘义,改换门庭。在受到了董卓的赏识与拉笼后,吕布又岂会记住丁原以前给予他的恩义?杀丁原做为献给董卓的“投效礼物”也在预料之中。

三、在汉未天下大乱之际,各方豪强无不极力收拢人才!无论是谋臣还是武将,都在其内。而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勇将吕布,自然也就成了被拉笼的对象!且吕布虽然无义更无耻,但却并非没有野心!否则他也不会在后来又转而投靠王允,除掉了董卓。而且又在汉末军阀夹缝里活跃有年。

总之:吕布杀丁原,是出于“投机”的因素——对他来说杀区区一个丁原,只不过是向另一个义父董卓的表忠心方式而己。

【个人浅析,欢迎关注和交流】

如果你穿越到三国,变成还在丁原手下做事的吕布,你会怎么做

吕布,可谓是三国中的一代传奇,可因自己的反复无常,最终惨死,难以善终,埋没在这三国滚滚浪潮之中,若我为吕布,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小墨将以吕布自述的角度一一进行推测和揣摩。

独行其道,打造自己的天下

吾为吕布,目前尚为丁原义子,虽丁原不是可成大事者,但他待我尚好,明日向他请辞,想吾闻名于天下,若能寻得良臣辅佐,天下尽在吾手中已,若想成就一番事业,文需精通三韬六略,武需英雄勇冠三军,天下谋士之尊莫过于卧龙凤雏二人,只要吾诚心相待,坦荡做人,定能使得二人出山相助,若是此二人不能助吾一臂之力,可寻陈平,徐庶二人,虽此二人文韬武略不及卧龙凤雏,但也并非泛泛之辈,有此二人相助,不敢说统一天下,自保绰绰有余!

吾闻名于天下,全仗此方天画戟与一身好武艺,但若只有吾一人,群敌来犯,吾必休矣,当寻几位神勇武将,助吾平定天下。关羽、张飞二人虽是勇将,但二人与刘备乃结义兄弟,不愿相助也在情理之中,但典韦,马超,许褚,徐晃,张郃武力也颇为惊人,得此几人相助,广招兵马,加以操练,定能打造出一支勇武之师!

另择明主,尽心辅佐

丁原虽为吾义父,但并非能与之成大事者,吾当另择明主,尽心辅佐,望天下能有所作为者,唯有汉氏后裔刘备,江东孙策兄弟,武平侯曹操四人而已,曹操猜忌之心太重,若吾一日不慎失言,他也许就会取吾性命,无论是刘备还是孙策兄弟,若吾下定决心投奔其中一处,定将与主公患难与共,助他平定天下!

若小墨为吕布,以上两条路小墨将选其一,并将其一路走到底,可惜现实的历史中,还是那反复无常的吕布,还是那奸诈的小人,他愧对一身好武艺,愧对那方天画戟!

(我是墨白说说,古今历史,小墨将与诸位读者共谈,期待您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见解,期待各位读者的关注与支持。)

杀丁原投董卓,吕布为人所不齿,丁原真不该杀吗

吕布杀丁原,的确是踩雷了。倒不是说丁原不能杀,只是说丁原不能被吕布杀了。为啥?因为吕布是丁原一手提拔起来的。

汉朝是一个非常讲究门生故吏的朝代,你是谁的门生,基本上一辈子都不可能改变。因为是你的恩师将你推荐入朝做官的,以后不管你怎么发展,都离不开这位恩师当初的提携。

为啥袁绍和袁术能瞬间做大?因为他们老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他们哥俩出去创业,基本上是一呼百应,因为大家都曾经受到过老袁家先辈们的提携。

一、吕布是丁原看中并且提拔起来的。

不少人认为吕布是丁原的义子,其实这一点是没什么根据的。在《三国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也就是说,丁原做骑都尉的时候,驻兵在河内,将吕布提拔为主簿,对他非常好,也很信任吕布。

由此可见,丁原是第一个看中吕布的人,相当于是吕布的恩师。那么此前吕布在干嘛呢?当初丁原担任并州刺史的时候,吕布在他的麾下做个小军官,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也就是说,没有丁原的提拔,吕布想要靠军功一步步走上高层,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毕竟吕布不是官二代,没有那么多主角光环。

所以说,吕布的前程,都是丁原一手提拔起来的。现在你反过来要杀掉第一个提拔自己的恩人,这不是恩将仇报嘛!以后还有谁敢轻易提拔你呢?

二、破坏规矩的人,肯定是要被人鄙视的。

汉朝讲究察举制,一般都是由高级官吏走访后,选拔基层人员做官,汉朝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官的,这就是汉朝的规矩。

做了官以后,从基层开始慢慢做起,想要升官?还得看看你的业绩再说话。因此你的升迁机会,也在高级官吏手里。这也是汉朝的规矩。

丁原提拔吕布,符合第一条规矩,通过察举的办法,发现人才。可是吕布从一个小小的主簿一下子成为了骑都尉,这可就不符合第二条规矩了。

因为吕布的这次升迁,不是通过业绩来决定的,而是通过出卖自己的恩师来决定的。这就破坏了汉朝官员们普遍升迁的规矩。

如果以后大家为了升迁,都跑来出卖昔日的恩师,那将来谁还敢执行第一条规矩呢?既然两条规矩都被破坏了,以后不就天下大乱了?

所以说,杀丁原这件事,吕布算是彻底踩雷了。他所得罪的,不仅是那些支持丁原的人,而且还有汉朝绝大多数官员。

三、丁原这人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丁原早年是并州刺史,手握兵权镇守一方。后来又成为了骑都尉,依旧手握兵权。所以说丁原是汉朝末年一位实权派代表。

尤其是在蹇硕打算充实朝廷军队的时候,丁原主动把自己的部下张辽等人派到京城去做官,等于是将亲信安插到了朝廷。

此后丁原更是受到了何进的邀请,带着人马进入洛阳,成为了执金吾。本来打算跟何进合作,灭了宦官的,结果何进反倒先被宦官给宰了。

这个时候董卓也带兵入京了,因此朝中就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一个是董卓,一个是丁原。所以说董卓想要独霸朝纲,最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丁原给灭了。因为丁原手里也有不少军队,足以对董卓构成威胁。

董卓自己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就通过收买吕布,灭掉了丁原。实际上他也没想到,原来丁原的部下们那么怂,居然没找吕布报仇,反而都投靠了吕布。

因此董卓这才重用了吕布,让吕布取代了丁原的位置。吕布算是飞黄腾达了,但是朝中再也没有人可以与董卓相抗衡了。

可以说,吕布杀掉丁原这一举动,直接造成了东汉末年董卓乱政的局面。如果有丁原在,双方相抗衡,说不定还真的可以延续汉朝的国祚。

四、丁原该不该杀?

丁原被杀,张辽等手下没有一个起来闹事的,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丁原未必就得人心。

他这个并州军领袖,属于半路出家。在公元188年,并州刺史张懿在跟胡人交战的时候,兵败被杀了。所以丁原这个时候才接替了张懿的职位。

可是到了公元189年,也就是仅仅1年后,汉灵帝就驾崩了,而丁原便跑来洛阳,跟何进合作,打算灭掉宦官集团。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丁原,刚刚接手并州军不久,地位不稳,威信也不高。因此董卓才想到设计除掉丁原这件事儿。

而吕布也不是没有头脑,如果丁原是个威望极高的人,吕布也不敢动丁原。因为即使他灭了丁原,也会被丁原的手下给灭了。

吕布在丁原帐下呆了很长时间,十分了解丁原在并州军中的地位。正是因为摸清了情况,吕布才愿意铤而走险,砍下丁原的脑袋,当成投名状交给董卓。

总结:丁原翻不起大浪。

从结果来看,就算丁原活着,也翻不起大浪。一来他在军中威信不高,二来他连吕布这种一手提拔起来的人,都控制不住。

由此可见丁原的管理水平也只是一般般,跟董卓就不好比了。所以说我看到最后丁原还是斗不过董卓,只能拖住他一段时间。

如果这段时间里,袁绍能够拉起一票人马入京城,就能改变汉朝的命运。否则的话,还是会让董卓一家独大。由此可见,吕布杀丁原一点毛病都没有。

从吕布的角度来说,这是从主簿快速晋升的一条重要通道,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事实证明,吕布的能力很强,他才敢放手一搏。

吕布诛杀丁原以后,不仅控制了并州军,而且能让他们对自己服服帖帖,这就是本事。即使后来董卓被灭了,张辽等人还是铁了心跟着吕布,可见吕布不是一般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