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游柳永 时期

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是写于什么时期?柳永的《少年游》思接千古,誉为用自然笔法写难达之情,好在哪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8 12:48:24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是写于什么时期

对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没有定论,薛瑞生《乐章集校注》中载为五十七岁赴任成都之时;王馨《秦楼狂客的浅斟低唱》中为科考刚刚落第,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木溪《便纵有千种风情》载为中年游宦之时。

柳永的《少年游》思接千古,誉为用自然笔法写难达之情,好在哪

柳永为了考取功名,曾经在长安漫游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让他对功名富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词的风格也渐渐变得丰富多样起来。

下面这首《少年游》便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离别经典之作,柳永曾作为“西征客”来到唐朝旧都长安,在灞桥这样极具传统象征意义的地方,自然想起与友人的离别之情,柳永徘徊桥上,神思徜徉,离愁顿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词人开篇写在灞桥乘舟离开长安时的所见所感,“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直接点明所咏对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杨柳如烟,灞桥横卧,这景色一如汉、唐时代。灞桥是离别的象征,暮色容易引人生愁,无论是景色还是情思,都让人深感羁旅漂泊之感、异乡离别之愁,除此之外,诗人还特意点到了“风物尽前朝”,这种思接千古的写法,是人世沧桑、世代更迭的见证。如此一来,前两句便将叙事与怀古相接,空间的迷蒙感和时间的悠远感交织在一起,带给人沉郁深沉的思考。

接着,词人继续写景以突出离愁别恨,“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既“古”且“衰”的杨柳,百代以来,不知道被攀折过多少次了,本应婀娜的细腰似乎也变得憔悴不堪了,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哀景写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的频繁,突出了别恨的深重。

上片五句,词人通过眼中景、心中情,不仅表现了离别的悲凉,而且伤别中有怀古,思绪渺远,给离别增添了一种历史沧桑感。下片词人开始描写送别后的景象,也即离开长安后,置身舟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词人说“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这比上片的景象还要凄清,词境也无限延伸,灞桥离别,本就令人伤感了,偏偏又当日落时分,秋色连天,夕阳残照,给本就萧瑟的景象,更增加了惨淡的色彩,也给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黯淡的阴影,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的离愁别怨交织在一起,使人愈增离恨之感,延绵不断的愁思,犹如长满了香草的沼泽一样化不开。

末尾三句“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词人将“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转而从听觉方面写离愁,越发显得苍凉浓密了。词人客中尝尽离别滋味,本就够凄凉了,现在耳边听得阳关曲起,旧怨加上新愁,可谓悲凉至极,让人肝肠寸断了,词人目之所遇,耳之所闻,离情无不纷至沓来。最终,词人只能独自倚在画船的船舷上,将那种孤寂难耐的情怀洒向一江流水。

柳永的这首词,紧扣景物,以景喻情,将离愁的情思与历史的沧桑结合起来,虽然没有触及具体的史事,但通过富有韵味的景物,十分传神地抒发了离情别绪,波澜起伏的感情,虚实互应的写法,让情景相互交织在一起,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词人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风物,就抒发了无限感慨,灞桥、古柳、夕阳、阳关,每个意象都十分饱满,《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词洁辑评》更评价说“屯田此调,居然胜场,不独晓风残月之工也”,这些说法,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