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明朝朱亮祖没有谋反之心,又手握免死铁券,为何最终仍难逃一死
- 如果高衙内欺负林娘子,高级武官迫害林冲的事件发生在洪武年间,会有怎样的处理结果
- 朱亮祖无谋反之心,且握有免死铁券,为何还是被朱元璋处死
- 宋元明清以来,陕西关中的关学大儒都有谁
- 说说你小时候干的最调皮,最有趣的事是什么
-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明朝朱亮祖没有谋反之心,又手握免死铁券,为何最终仍难逃一死
朱亮祖的命运充分体现了什么叫做玩火自焚,只怪自己骄横跋扈,完全咎由自取,而导火索就在一位名叫道同的县令身上。
朱亮祖其人
朱亮祖,明朝开国将领,早年为元朝将领,后投降朱元璋,为朱元璋逐鹿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开国后,受封为永嘉侯,成为了开国28侯爵之一,同时还获赐了一块免死金牌,受命镇守广东,可谓显赫一时。
骄横跋扈的朱亮祖
作为开国功勋,朱亮祖虽然位高权重,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粗人,到广东后,他骄横跋扈的一面就完全显露了出来。
在广东,朱亮祖仗着自己开国功臣的身份,到处胡作非为,惹得天怒人怨,只是惧于他的权势,当地官民大多都敢怒不敢言,而这也更加助长了朱亮祖的骄横习气,南方边陲的广东那一亩三分地,俨然成为了他的独立王国,而他则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无畏而又倒霉的县令——道同
当然了,对于朱亮祖,有怕他的,但也有不怕他的,时任番禺县令的道同就是不怕他的人之一。
对朱亮祖的诸多不法之举,道同早就心存不满,又恰逢当时他逮捕了两名触犯国法的朱亮祖手下,却被胆大包天、骄横惯了的朱亮祖带领手下直闯县衙,将犯人给抢走了!
这下,彻底激怒了道同,于是,愤愤不平的道同便写了一封奏疏,即刻差人送入京城,向皇帝朱元璋告御状去了。
不幸的是,道同告御状的消息被朱亮祖及时察觉,并且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军用快马比一般马匹速度快的优势,打了个时间差,派人提前赶到京城,恶人先告状,向朱元璋诬告了道同,从而令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判处道同死刑,并即刻派人赶往广东处决道同。
等到道同派出的人姗姗来迟,赶到京城,递上奏疏后,朱元璋才搞清楚了事情原委,可惜,他派出去的人早已走了多时,要追已经来不及,道同就这样被冤杀。
报应终于来了
在朱亮祖时间差的误导下,朱元璋结结实实当了一回冤大头,不仅被手下将领欺骗玩弄,还误杀了一位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县令,这令朱元璋更加怒不可遏。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朱元璋在得知被朱亮祖耍了之后,也再顾不得往日情谊了,于是即刻召朱亮祖父子入京面圣。
等到朱亮祖父子到达京城,正在气头上的朱元璋废话不多说,也不再管对方是否有免死金牌,直接上来就命锦衣卫对朱亮祖父子一顿毒打,最终活活将父子二人鞭死,骄横跋扈的朱亮祖终究还是得到了报应!
朱亮祖为何难逃一死
那么,作为功勋彪炳的开国侯爵朱亮祖,为何在朱元璋面前终究难逃一死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他触犯了朱元璋的两大忌讳。
第一大忌讳是骄横。作为性格极为强势的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手下的人骄横跋扈,更何况还是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的一方诸侯。
第二大忌讳是欺骗。正是在朱亮祖的欺骗下,才令朱元璋误杀了一位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朝廷命官,如果还能后忍气吞声,那就不是朱元璋了!
结语
朱亮祖作为开国侯爵,虽然功勋赫赫,但在朱元璋眼中,朱亮祖胆敢如此骄横跋扈,还胆敢欺骗自己,这无异于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此乃大逆不道!对于如此大逆不道的人,不杀不足以泄自己心头之愤,到了这个地步,朱亮祖就是手持再多的免死金牌,也是徒劳,毕竟作为金牌的发行者,有效与否,唯一的解释权就在朱元璋自己手中,他说无效就无效,朱亮祖被杀,也就不足为奇了!应该说,朱亮祖之所以有如此结局,完全是玩火自焚、咎由自取!
如果高衙内欺负林娘子,高级武官迫害林冲的事件发生在洪武年间,会有怎样的处理结果
《水浒传》里,林冲的妻子林娘子被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中,几番纠缠欺负,而林冲看见,举起了拳头又放了下来,只有忍气吞声。最终还是被高俅迫害,逼上梁山当了贼寇,林娘子为被逼自尽。
林冲温暖温馨的家,被高俅迫害的家破人亡。如果,林冲这件事发生在明洪武年间,那林冲就没必要忍气吞声地放下他的拳头了,更不用上梁山了。
朱元璋洪武年间,亲自修改大明律令,以及其严格的酷刑,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员。他主张官民一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朱元璋规定贪污六十两银子的官员,就要被斩首示众,还要剥皮。他的女婿觉得自己是驸马,私下里贩卖茶叶,收受贿赂,就被赐死了。
朱元璋时期,有官员阻挡上告的百姓,结果官员一律被斩。
如果,高衙内欺负林娘子的事,发生在洪武年间,林冲就没必要忍气吞声的放下拳头了,完全可以痛打高衙内一顿,不需要害怕高俅的迫害了。
如果,朱元璋知道了高俅,高衙内这样的事,按照他亲自颁布的法律《大诰》,高俅与高衙内估计是要被斩首示众剥皮了。最轻也得是发配新疆古塔吧。而林冲完全可以重新效力朝廷,回归家庭。
朱亮祖无谋反之心,且握有免死铁券,为何还是被朱元璋处死
“免死铁劵”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免死金牌”。
朱元璋称帝后,曾经给36位开国元勋颁发了36多张“免死铁券”,但是这些开国元勋依然被老朱杀了,现在看来36多张“免死铁券”相当于废纸一张。
比如新锐宰相李善长被杀时,曾拿出了“免死铁券”,李善长本以为可以不死,可老朱却说:“免死铁券不保护谋反之人”。李善长以谋反罪被杀并诛灭三族。
不过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却逃过了一劫,原来李祺娶了老朱的长女临安公主,换言之,李祺是老朱的乘龙快婿。也就是说,杀谁不杀谁老朱说了算。
事实确实如此,老朱想杀谁,哪怕不是谋反,手里有免死铁券也无济于事,老朱会用另一办法杀人,可谓手段高明至极。
老朱杀朱亮祖就是一个典型的案子。
朱亮祖原本是元朝的一员猛将,在元末明初的战争中,朱亮祖曾打的老朱丢盔卸甲狼狈而逃。和老朱的手下名将常遇春死磕时,一枪扎伤了常遇春,差点要了老常的性命。
朱亮祖绝对是一个狠角色。
老朱当时是红巾军的元帅,对这个和自己500年前是一家的猛将深有好感,就像当年曹操欣赏关羽一样,总想把朱亮祖收在麾下。
机会终于来了,老朱在一次阻击战时遇到了朱亮祖。当时的军师刘伯温献了一条妙计,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生擒活捉了朱亮祖。
就像当初诸葛亮智收姜维一样的计策。
当时老朱拿着架势要杀朱亮祖,其实是吓唬他。朱亮祖毫无惧色说:“要杀就快点动手,如果不杀就把我放了,我会死心塌地为你效劳”。
老朱等的就是这句话,亲自为他解绑,并摆酒为朱亮祖压惊。
从这以后,朱亮祖成了老朱的得力干将,在老朱和陈友谅生死决斗的鄱阳湖之战,朱亮祖一马当先,冲锋陷阵,表现十分勇敢和忠诚。
在消灭残元势力时,朱亮祖和傅有德、蓝玉等人衣不解带,马不离鞍昼夜挥师北伐,直到把元朝小朝廷赶到捕鱼海之北。
老朱南京称帝后,朱亮祖因功被封为永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位列36开国功勋第27位。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功臣,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却被朱元璋活活打死了,这到底为什么呢?
事情是这样的,明朝天下大定,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亮祖出镇广东。
朱亮祖打仗没问题,但治理地方就差强人意了,其实不难理解,武将抓经济和治理地方其实不如地方官给力。这时候朱亮祖应该多依靠地方官。
但是朱亮祖十分傲慢,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对地方官指手画脚,尤其和执法严谨的番禺知县道同矛盾很深。
朱亮祖口头禅是:“老子出生入死打下了天下,岂能让你们这些文人说了算。”
封疆大吏和知县死磕,这让当地不法商人和土豪看到了有隙可钻,这些人纷纷送礼、请吃拉拢腐蚀朱亮祖,这更加使他洋洋得意。
朱亮祖不顾道同的反对,私放了一些土豪劣绅,甚至鞭打道同。
这还不算,他向老朱打报告陷害道同,说道同贪污腐败,侵占田宅。老朱收到朱亮祖的奏折后,勃然大怒,老朱一生最恨的就是贪污腐败,于是派锦衣卫前去把道同治罪。
就在朱亮祖向老朱奏本告道同的第三天,道同把自己所做的工作一一奏本向老朱做了汇报。
也就是说,道同的奏本比朱亮祖的奏本晚了三天。
就在锦衣卫赶到广东番禺时,老朱才收到了道同的奏本,老朱一看恍然大悟,才知道朱亮祖诬陷道同,于是急忙派人追回杀道同的圣旨,可是等人赶到番禺后,道同已经人头落地。
老朱听到消息后心痛不已,恼怒朱亮祖陷害清官。
老朱再派锦衣卫把朱亮祖押回京受审。
朱亮祖没想到事情闹的这么大,也实在想不通老朱为何为一个小县令大动干戈。
其实这里面有诸多因素,其一朱亮祖确实做的不对,其二老朱此时正在为儿子铺路,想在有生之年杀尽功臣。如果不是这样的想法,老朱不至于为了一个县令而杀开国元勋。
老朱就是想趁这件事杀死朱亮祖,他也考虑到了,朱亮祖不是谋反,加之他手上有免死铁券,如果杀之会惹来非议,怎么才能既杀了朱亮祖又不落把柄呢?
老朱突然想到了锦衣卫,于是对他们耳语一番。
老朱次日下旨惩罚朱亮祖,鞭打一百下。朱亮祖心想,顶多屁股疼几天。
谁知道他想错了,老朱早就提前给锦衣卫下了话,锦衣卫用的鞭子里面暗辫了铁丝,一鞭子下去能把人打的皮开肉绽。
果不其然,鞭打没50下朱亮祖就断气了。老朱还放出风去,朱亮祖不禁打。
看到了吧,老朱不用杀头一样能弄死朱亮祖,想除掉功臣老朱有的是办法!
文/秉烛读春秋
宋元明清以来,陕西关中的关学大儒都有谁
感谢邀请!西安南门里,远远会看见一座塔,这就是宝庆寺塔,塔的东边,明以前叫小悉园,后在1607改为“关中书院“。冯从吾在此任教并把所有心血付于此。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关中最高学府,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它源于明朝,由于冯讲课很好,听者极多书院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关中乃至整个西北最高学府。而关学,是宋朝时大儒张载创立,其核心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冯从吾继承张载衣钵,在关中书院开始讲学。他完美教授和发展了关学,让这里成为关学集大成之地,人才济济。作为陕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学派,关学不仅对陶铸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中华民族整体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王阳明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思想渊源就和此有关。
关学北宋创立,明代中兴,清代转型,关学从张横渠“勇于造道”到牛兆濂“存心继道”,相传800余年,涌现了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李复、杨奂、王恕、薛敬之、张舜典、马理、冯从吾、李颙、李元春等一大批学人。清代社会变革更是给关学发展及进步提供了外力,关学在继承中发展演化:贺复斋(瑞麟)为理学家领袖,刘古愚为经学家领袖。这期间有了,刘古愚、米岩、张元际、张元勋、牛兆濂、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等人。
关学是很多人都不太熟悉的一个学术流派,甚至整个理学都是这样,但理学却在无时不刻地指导着我们的思想矫正着我们的心态。理学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人对它的了解是从《明朝那些事》里对王阳明的描述开始的。在此稍微陈述一般,希望能抛砖引玉,普及一二,欢迎朋友交流,互相学习,祝您快乐,健康!
说说你小时候干的最调皮,最有趣的事是什么
小时最开心的就是,村里大哥哥大姐姐们在冬季结婚了,也是最难忘的一次婚礼!
那个时候的结婚都会从县城里请厨子在农村造酒席。
只要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结婚,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能有很多喜糖吃,更重要的还有大餐可吃,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不好,只有大人们结婚我们才有改善生活的机会!
还有许多开心快乐的事情,当然那个时候还太小,不是太懂事,看热闹不嫌事大,其中有一件事情我们一群小孩子还跟着吓起混!
农村结婚娶新媳妇,当地统称为娶新娘子,去接新娘子回婆家就叫娶新娘子,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娶新娘子是由新郎官和亲朋好友一起去岳母家接,那个时候是由女性同辈或者长辈代劳新郎迎接娶回新娘子!
当新娘子的花车离得进村的路口,就会被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拦住,需要新郎官背媳妇回家,这个时候陪同新娘子花车一起来的车上人员即称压轿的,也就是图个吉利,通常需要一对没有结婚的少男少女,也叫金童玉女,也有早生贵子和祈福儿女双全的意思。
当然这两个金童玉女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就是收取新郎官的红包,也称压轿钱,如果新郎官给的红包不能让金童玉女满意,金童玉女是可以不下车的,那么新娘子也是不可以下车的。
那年冬天恰逢邻居大哥结婚,从相亲,到置办家具,到预备婚礼都特别的顺利,可偏巧就是这个压轿钱差点让婚礼“翻船”!
新郎官把左一个右一个红包发给金童玉女,可金童玉女她就是不下花车,所有的娘家亲戚更不能下车,新郎官被新娘子一家当着全村人的面搞得是很没有面子!
毕竟大家都想第一时间看漂亮的新娘子,所以里三层外三层满满的都是人,新郎官把手里的红包一个不剩的都发光了,可是新娘子依然不下车,他们当着所有人的面打开红包数起了钞票,200,400 ,800.1000.还嫌弃太少,后来新郎官把口袋里的钱也加上了,但是他还是依然没有赢得新娘子的认可!
丢了面子的新郎官,瞬间脸红到了脚脖子根,真是无地自容,既不能强行拉新娘子下车,也厚不了那个脸皮多说几句服软的话,只能任由新娘子及家人刁难,新郎官无奈,最后新郎官一发狠,撂下一句话:行!你们不下就不下,我还不接了呢,走掉头回了!
扭头回去的新郎官让所有的人都吃惊,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愣头青,不能因为红包不要新娘子了,更没有见过这样不给面子的新娘子,当然新娘子那一刻是啥想法,我们也无法知道!
迎接新娘子的婆家亲戚都跟随新郎官回去了,只有一大群看热闹不嫌弃事大的村民,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是不闲着,开始起混,嗷,嗷,嗷,开始大喊,马大头娶媳妇,发红发了一个又一个,新娘子不下车,气的新郎回家找老娘!
当然最后娘家亲戚还是为了顾全大局自己下了车,唯独这个新娘子就是不下车,非的要新郎官赔礼道歉,否则还是不下车,当第二次新浪回营大约半个小时后,新娘子还是自己下车回到了新房!
老家有一个风俗,新娘子的脚再拜堂成亲以前不能落地否则会一生都会不吉利的!
现在回头看人家过的还是很幸福的!
所以迷信思想不可取,两情相悦才是真,它胜过一切遗风陋俗!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朱元璋在铸造免死铁券的时候留了个心眼,那就是在铁券上写了一行小字:最终解释权,归老朱本人所有。
这当然是个玩笑,不过也就解释了,为啥老朱颁发了那么多免死铁券,却没有人拿出来用过的原因。其实人家拿出来过,不过发行方对此不认可,你又有啥办法呢?
一、拿到免死铁券的人,基本都是武将。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最重要的帮手,当然都是武将。因为有这帮人在战场上厮杀,才有了老朱家两百多年的江山。
武将在战乱时,作用非常大。可是到了和平年代,武将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反倒是成为了尾大不掉的麻烦。
由于他们都是武将出身,容易在地方上搞事情。所以朱元璋必须要照顾一下他们,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搞了事情,可以免除一些罪行,这就有了免死铁券。那么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铁券,有多少呢?
- 第一组、六公二十八侯。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封赏开国功臣,其中就有这六公二十八侯。他们基本上清一色都是开国武将(李善长除外),而且都获得了铁券。
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
二十八侯分别是: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郭兴巩昌侯,王志六安侯,郑遇春荥阳侯,费聚平凉侯,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赵席南雄侯,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颍川侯,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黄彬宜春侯,曹良臣宣宁侯,梅思祖汝南侯,陆聚河南侯。
这些人都拿到了朱元璋的免死铁券,所以就洪武三年这一批功臣统计下来,一共颁发了34份铁券。唯一一份文官铁券,给了李善长(他家有2张)。
- 第二组、部分伯爵。
我目前查到的资料中,东莞伯何真,在洪武二十年,也获得了一张免死铁券。这哥们理所当然也是武将出身。
所以不排除后来这帮伯爵中,有部分功臣表现不错,得到了老朱的欢心,所以老朱一乐呵就给了他们一块免死铁券。30
二、免死铁券长啥样?
其实颁发铁券,并不是朱元璋第一个发明的。早在汉高帝刘邦一统天下以后,便出现了铁券。只不过刘邦所颁发的是丹书铁券,更像是勋章一样的荣誉奖章,并没有免死的作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也给功臣们颁发了铁券。这个时候的铁券就有点作用了,可以抵消一部分罪责,也可以成为家族的保护伞。
隋唐开始,颁发免死铁券基本上就成了常态了,只要是开国元勋,基本都能拿到。所以说到了朱元璋时代,颁发铁券,基本上成为了奖赏功臣们的一种常例。
到了朱元璋时代,免死铁券就被分成了七等,按照功劳大小,所减免的罪行也是不同的。并不是说你犯了啥罪,都能够用铁券来挡住伤害。那么铁券长啥样呢?
《明实录》里对铁券的模样,有比较准确的描述:
有言台州民钱允一吴越忠肃王镠之裔,家藏唐昭宗所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准其式而加损益,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广一尺六寸五分;其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其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其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其一高八寸,广一 尺四寸五分。伯二等,其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其一高六寸五分,广 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历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 嵌以金为副,九十七副各二分为左右。
也就是说,免死铁券分为七个等级,公爵的铁券有两个等级,侯爵的铁券有三个等级,伯爵的铁券有两个等级。铁券长得跟瓦片似的,外面写着功臣的功劳,里面刻着功臣可以减免的罪责。
三、免死铁券管用吗?
其实从刚才《明实录》的记载里,我们就能发现,免死铁券上的内容,是有区别的。根据不同功臣的功劳,他们所免除的罪行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魏国公徐达的免死铁券上,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 子免一死,以报尔功。於戏!高而不危,所以常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尔当慎守斯言,谕及子孙,世世为国良臣,岂不伟欤?
这块铁券不仅把徐达的功劳都给写下来了,而且还写下了免死的一些具体细节。比如说可以免除徐达两次死罪,免除徐达的儿子一次死罪。
其实仔细去查找这些铁券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不少人的铁券,都可以免除儿子一次死罪。这一殊荣诱惑力极大,毕竟做父亲的,总是要为自己的儿子考虑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因为战功还够不到档次,所以只能免除自己的死罪一次,儿子就没机会了。比如说安庆侯仇成和凤翔侯张龙,他们来的铁券只免除自己的一次死罪,儿子没机会。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免死铁券的作用,在朱元璋晚年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你比如说李善长他们家,有两张免死铁券,自己可免死两次,儿子可免死一次,结果全家70多口全部被老朱给宰了。
最惨的蓝玉,手握一张免死铁券,满以为老朱不敢动他。结果老朱不仅把蓝玉剥皮实草,而且还连累了1.5万人同时被杀。
总结:是免死铁券,还是催命符?这要看老朱怎么解释了。
一时间,免死铁券,基本上成了催命符。调查下来,最初拿到34份免死铁券的家庭,很少有不遭难的。只有汤和跟华高这两家结局稍微好点。
汤和他的5个儿子,不是在战场战死,就是早逝。孙子也多是年幼夭折,所以未曾被朱元璋清算。华高更惨,直接绝后,你没后代谁跟你计较呢?毕竟有子孙才有谋反的理由。
由此可见,老朱颁发的免死铁券,最终解释权,始终掌握在老朱手里。这帮功臣们,似乎小瞧了老朱,误以为手握免死铁券,就真的可以免死,真是个笑话。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