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人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寺人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古代政府机构很多都叫“寺”为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8 09:18:48 浏览6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代政府机构很多都叫“寺”为什么

是的,“古代政府机构很多都叫‘寺’”。

这大约起于秦,或曰始自汉。

《左传.隐七年》之《疏》曰:“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汉书.元帝纪》:“地震于陇西郡,……坏败豲(huan)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注》:“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

古代官府何以称“寺”?

《说文》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插上一句,小篆的“寺”,上面是“之”字,隶变之后,才改为“土”。

(小篆“寺”字)

徐锴解曰:“寸,法度也,守也。”

段玉裁注:“言法度字,多从寸。”

许慎这是说,“寺”,是形声字;本义为朝廷或官廷,从寸表示遵从法度。

这是一种说法。

《释名》云:“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

这是说,“寺”的含义是“嗣”,表示历代官员均在此治事。

这又是一种说法。

还有第三种说法,与前述“寺”起于秦有关。

《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毛传》:“寺人,内小臣也。”《集疏》:“寺、侍古字通。……寺人即侍臣,盖近侍之通称”。

《周礼.天官》:“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令。”郑玄《注》:“寺之言侍也。”

按《毛传》《集疏》和《郑注》的说法,“寺人”即宫廷内的官员,“寺”义为“侍”。

康熙“谕令”陈廷敬、张玉书等所编《康熙字典》,不赞成这种说法,认为“以侍释寺义,非”。

归结起来看,许慎《说文》关于“寺”之解释,可能更靠谱一些。

从这个本义上,后来引申有“恭敬承奉”的“近臣”之义,再孳乳出“侍”字,这比较符合逻辑。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则认为,先秦之“寺人”,就是东汉开始所称的“宦官”云云。

“寺”指“宦官”,也是一种说法。

但无论如何,九卿官邸称“寺”自汉始,这是有据可查的。

《唐书.百官表》曰:“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僕、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

要说的是,“寺”,最初与佛教无关。

东汉明帝年间,天竺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东来,初驻于东汉负责“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后以“寺”为名,在洛阳雍关西移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称浮屠所居为“寺”。

梵语,称“寺”为“伽(qie)蓝”。

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改所有僧寺为“伽蓝”。

隋炀帝大业中,改“伽蓝”为“道场”。

至唐,又将“道场”改回到“寺”。一直至今。

古代的寺和庙怎么区分有何不同

古代的寺指的是出家修行的和尚(僧人)聚居之地,多座落于风景闲适的名山胜岳,例如少林寺于河南嵩山,清凉寺于山西五台山。一般大的寺院都有产业和田庄,所以在此修行的僧人在生活来源上并无后顾之忧。寺院供奉的皆为西天释迦牟尼(如来)等诸佛,香火传承至今经久不衰。

另一种寺是指古代朝廷里的办事机构,例如大理寺,按职能来说相当于如今的最高法院,有最终审决权。太常寺为掌管宗庙礼仪的,为皇室专设的一个机构,这个部门随着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终结而随之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鸿胪寺,一听这名中带鸿字那就与迎来送往招待国宾有关,它的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外事部门,也兼管一部分民族事务。太仆寺的职能在古代就是皇帝出行时掌管仪仗和礼仪,如今这个职权属于军事部门,具体体现就是海陆空三军仪仗队了。光禄寺功能与太常寺相当,也是为皇室服务的,掌管宗庙礼仪和祭祀。它还有一个下属组织――太医院,当然为统治集团权贵们服务的。光禄寺也如太常寺一般成了历史,如今在国家职能部门的职权里是寻不到一丝痕迹了。

说完了寺再说说庙,庙无论从规模大小还是远近影响力都比不上寺院,但是胜在量多。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四千多年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庙,除了统治阶级权贵们为自己家族所立的家庙外,民间信众自发集资兴建的庙宇更是数不胜数,但所立庙宇都是有专门对象的,分如下几大类:

一、为民族英雄,古圣先贤,历史名人所立的。如关羽的关帝庙,岳飞的岳王庙,史可法的史阁部庙,孔夫子的孔庙,诸葛亮的武侯庙等等。

二、为传说中护佑民众,后又得道成仙的人所立的。如宋代以来为林默女所建的妈祖庙,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药王庙,赵公元帅的财神庙等等。

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供每个地方老百姓共同祭祀的专门庙宇。如保佑地方平安无事的土地庙,护佑地方秩序免受邪祟侵扰的城隍庙,行云布雨保证地方风调雨顺的龙王庙河神庙等等。

综上三大类,当然还有很细分不再一一列数。除寺和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存在着不少如道士修行所在的“观”或“宫”,女性出家修行者(比丘尼)所居的“庵”或“院”。(图片鸣谢网络)

谁来科普一下寺,庙,观,庵,宫,殿联系和区别

首先说一下寺,寺不是外来词语,最早的“寺”是指官署,是官吏办公的地方。我们在古装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的如大理寺(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等。也就是说寺最先具有官方性质,不是私人领地。

“寺”作为佛教的寺院,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永平十年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至洛阳,朝廷极为重视,安排他们在“鸿胪寺”暂住。重视佛法的汉明帝在永平十一年,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取名“白马寺”。一直留存至今的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成为古都洛阳的一道风景。白马寺属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核心的目的就是翻译佛经。

隋唐之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尽管有些官署仍称作“寺”,如大理寺。但在民众心中,“寺”早已成了僧人的住处和烧香拜佛之地了。影响比较大的寺除白马寺,还有少林寺,灵隐寺,以及亚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等。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做过和尚,所以明朝对寺院更加宽容,以至于成了很多人的避难所,看水浒传大家就能理解,鲁达犯了事就到五台山出家后到大相国寺躲避。

寺里面不仅仅有和尚,男的,还有女的称为尼姑也就是比丘尼,你说女和尚也可以。

庙,又称“宗庙”,最初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敬奉鬼神之处。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秦汉时期,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和对精神图腾的寄托,庙已经不单单是祭祖的场所,其祀神和纪念前贤越来越突出。比如有:城煌庙、土地庙、山神庙、文庙、武庙、关帝庙等。最大的庙就是皇宫的前殿,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

寺一般是公有的,庙既有公共的,还允许私人建造,甚至到后来普通人也可以建庙,个人感觉寺规模要大于庙。

所谓观,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观,是本土宗教道教人活动敬神的场所。道教宫观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与佛教寺院的建筑大体相仿,也采用中轴线,院落式布局,只是殿堂的名称与所供奉的神像不同而已,一般规模较小,只因现在道教衰退,影响力减弱。最常见的有白云观,三清观。里面的人我们一般称为道士,影视剧里茅山道士啊,俱是如此。

庵最初就是个人修行或学习的茅屋,较小,后来才发展为供女性佛教徒修行场所。庵和寺更加接近,但是规模不一样,毕竟女出家人比较少,庵普遍是小一些,而寺就比较大,这两者都是信奉佛教的人。

宫与殿最为接近与混淆,也最常用在一起,很难说得清楚。一般来说处理国家大事叫殿,个人事务叫宫。上古时代,“宫”泛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没有贵贱之分,无论何人所居,都可以称为“宫”。秦汉以后,“宫”的字义缩小,专指帝王的住所,如干什么有阿房宫,汉有未央宫。另外,祀奉神祗的住所也有称“宫”的,如道教的上清宫、太清宫。

“殿”的情况与“宫”相类似。另外,佛教寺院内僧众供佛的处所,一般称为“大雄宝殿”。

“宫”和“殿”成为帝王住所的专称以后,为个别建筑物命名时又有一些讲究,总的说来,是殿在前面宫在后,殿大而宫小。作为帝王住所的专称,“宫” “殿”两字是同义的,不过“宫”的组成能力要比“殿”强得多。

这些建筑物虽然叫法不同,但是有很多交叉存在使用,因此也不可生搬硬套,一概而论,更不要扬一砭一,更要尊重宗教信仰的自由,不可起争执相互伤害。

为什么古代在做政府机构名的时候会想到用“寺”这个字儿呢

寺,起初的本义并不是寺庙的意思,而是古代官署的称谓。

寺,从“寸”,有法度之义。寺者,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

《说文》:“寺,廷也,有治度者也”。

《一切经音义》:“治也,官舍也”。

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

鸿胪寺,掌管礼节仪式,相当于现在的礼宾司。

大理寺,封建中央最高的审核刑獄的官署。

……

汉西域白马驮经,初止于鸿胪寺,后名浮屠所居者皆为寺。

白马寺,相国寺,兴国寺,灵隐寺,……

杜牧:“江南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和尚和寺庙是哪种关系是劳动关系吗

朋友们,见过个体户店铺后面是住家的吗?这样的店铺,前面是店铺卖东西做营业,后面是居住店老板一家人。

题目说到“和尚和寺庙是哪种关系”?实际上寺和庙并不是一回事。寺里住着和尚,而庙里不住和尚。

说到“和尚和寺”的关系,如果你能看到“和尚和寺”的关系的本质,那么,寺的结构,前面是大殿,那是和尚做“生意”的地方;后面是和尚的“居家”,也就是和尚吃饭睡觉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和尚好比是店老板,寺好比是住家商铺。

那么,庙,是另一种情况,庙和和尚没有半毛钱关系,庙只和邻近乡村的乡民村民们有关系。

庙是乡民村民们烧香拜佛祈福的地方,庙里没有专业人士打理,庙的卫生是靠信徒们有空闲时间的时候,过来擦擦洗洗扫扫地,或者除除草等。

这就是和尚和寺、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