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什么把袋獾称为“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袋獾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动物,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特有的生物种类。袋獾以它那独特的嚎叫声和暴躁的脾气著称于世,塔斯马尼亚最早的居民因为被夜晚远处传来的袋獾可怕的尖叫声吓坏了,因此称它们为“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因为袋獾长得很丑,生性凶恶又贪食无厌。不但吃各种小鸟、小兽和晰蜴类动物,还有别的动物的尸体,甚至潜入村庄,掠食各种家禽、家畜。它的叫声也非常凄厉,行动迅速敏捷,神出鬼没。所以当地的人们就把它们称作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獾”是一种什么动物
谢谢邀请。”獾“在我们这里通常叫做”獾子“,是一种中小型的哺乳动物,个头略同于中小型犬。据专业分类,獾子共有狗獾、猪獾、狼獾、蜜獾、鼬獾等5个亚种,在我们遂平的西部山区,常见的是狗獾和猪獾。
狗獾和猪獾,大致相似,只不过狗獾瘦小,脸狭长而鼻端尖;猪獾则较为短粗肥胖,鼻吻较短。我的表姑,嫁到一个山里的小村子里,从她嘴里经常听到关于”獾子“的话题。有一次她对我说,獾子是很肥胖的,”七斤獾子八斤油,你说胖不胖?我当时很纳闷,七斤獾子八斤油?这账是如何算的!后来才知道是七斤的獾子可以扒出来一斤油,这八乃是扒的谐音。
獾子的油,是非常珍贵的药材,用它治疗烧伤烫伤,神效!以前到嵖岈山游玩时,当地人都这样说。至于是不真的如此,我们却没有亲自试验过。以前,在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时,去山区乡镇,招待吃野味是很平常的事情,这其中就有獾子。獾子的肉,做得好就很鲜美,肉质细腻,肥嫩可口;如果不会做,便有一种非常浓烈的腥臊之味,以至于难以入口。有一次下乡,山里的一个朋友将刚夹到的一只獾子连铁笼送给了我,弄回家中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烹饪,只好把它养了下来。它很能吃,食性也杂,花生、玉米、红薯、水果、蔬菜、甚至麸皮、昆虫都吃;然而野性十足,不像鸡狗之类的畜禽,可以养得熟。在家中养了近两个月,一旦靠近,它还是凶猛地作势欲啮。后来老婆嫌它腥臭,就转送与它人了,不知这家伙最终如何下场。现在想想,当时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它放生。
为什么很多有袋类的动物都聚集在澳洲,例如袋鼠,袋獾,袋熊
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这大概与澳大利亚独特的演变历史有关。
当4500万年~38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逐渐隔离开时,唯一随之隔离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类动物。
之后,这些动物经历漫长而独立的演化,最终成为独特的种群。
距今1.3亿年前,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和南美洲等陆地彼此毗邻,共同构成了南半球的超级大陆——冈瓦纳。
在冈瓦纳的边缘有一片呈带状分布的森林,
自澳大利亚东南部起,穿越整个南极大陆,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形成一条“绿色通道”。
各种动物都栖息在这片森林里,它们可以利用这条“绿色通道”离开澳大利亚进入南美洲。
距今4500万年~3800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超级大陆冈瓦纳分崩离析,澳大利亚逐渐与南极大陆分离并一路向北漂移。
澳大利亚向北漂移的过程至少持续了4000万年,其间尽管气候在“温室”和“冰库”之间交替变化,
但总体上说,这块大陆没有发生大的地质活动,没有冰川活动,没有火山爆发,没有地震,
在此期间,南极大陆一直向南漂移,经过漫长的演化后最终变成了一片冰雪天地,北美洲和欧洲大陆则遭遇了冰期的频繁光顾
距今2300万~1500万年前,澳大利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宜人的“温室”气候,有袋类动物得以向多元化发展,火烈鸟、雷鸟等也大量繁衍。
距今大约1500万年前,由于降雨量减少和气温降低,澳大利亚明显变得更干燥,
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大片森林逐渐被半干旱的草原所取代,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
而在此期间,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袋类动物因新陈代谢较慢,对能量的需求比个头相当的胎生哺乳动物少一些,
因此很快在这片大陆繁衍,成为主流。
而火烈鸟、雷鸟等则因湖水干涸,原本丰茂的植被变成草地,最终走向灭绝。
这场淘汰赛中的幸存者随后大多变成了大块头,原因可能是体形大,能更多摄入营养相对缺乏的植物。
个头相对较小的有袋类动物在澳大利亚也幸存了下来。
距今5万年前,人类闯进了澳大利亚,这里的动植物分布状况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当今世界,人们只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才能看到单孔类哺乳动物的身影,
但胎生的哺乳动物,比如具备飞行能力的蝙蝠,会游泳的懦艮,在澳大利亚根本就看不到。
所以结论是:由于地质运动导致的
癌细胞会传染吗
癌细胞传染只会在非常特殊的人之间发生,这就是同卵双生且免疫力都低下的双胞胎之间,我们知道,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存在,免疫细胞组成的免疫系统也相互兼容,对彼此的细胞也不会发生排斥反应,血液可以随意互输,但即使是这种情况,癌细胞传染到对方身体中能否生长成肿瘤还不好说,一个孤单的肿瘤细胞长成一个肿瘤是非常困难的,不小心就被免疫细胞消灭了。
所以癌细胞传染是一个极其小概率的事件,之前有报道称四个人接受了同一个人的器官移植而均患上妇科肿瘤死亡,最后回溯回去发现捐献器官的逝者是一个未被发现并诊断的妇科肿瘤患者,因为其他疾病而死亡,这种情况在理论上也是可能发生的,因为接受器官移植的人通常在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来防止排异反应,肿瘤细胞会随着移植器官进入受者体内并且躲过被抑制的免疫系统的追杀而存活下来,器官移植发展这么多年,像这样传染癌细胞的例子也是第一次听说。
事实上癌细胞存活下来长成肿瘤并不容易,我们说最终长成肿瘤的这点细胞和长成肿瘤之前被消灭的肿瘤细胞比起来绝对是冰山上的一角,人体的免疫细胞就像卫兵一样,每时每刻的都在巡逻,肿瘤细胞也在不断的伪装自己企图骗过免疫细胞,但这样的骗术在大部分情况下会被识破,只有当免疫力低下是,才会有少许的肿瘤细胞存活下来并最后逐渐生长成肿瘤,而肿瘤细胞一般是无法在身体之外的环境中独立生存的,所以肿瘤细胞从一个人的体内到另外一个人的体内是千难万难的,最终生长成肿瘤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可能。
所以肿瘤细胞基本上不可能传染,患上肿瘤的人是不幸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害怕癌症的传染而冷落并隔离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比什么治疗方法都重要。
狞猫打的过袋獾吗
这是猫科和袋鼬科动物之间的对决,也是体型相近的两种食肉动物之间的比较,但时,在现实中,狞猫分布于非洲、西、南亚等地,而袋獾则仅分布在澳洲。因此,两种动物是没有机会相遇的。所以,要想判断两种没有相遇机会的动物的战斗力强弱,我们只能通过对比两种动物的基本数据以及习性综合来分析一下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袋獾
在现存的动物中,只要是名字里有“袋”的大都是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而袋獾也不例外,作为少有的肉食性有袋类动物,袋獾在有袋类动物中,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
袋獾属于袋鼬目袋鼬科下的唯一物种,在袋鼬目一共有三个科,出去袋鼬科外,还有袋食蚁兽科和袋狼科。但是,世界上最后一只袋狼早在1936年就死亡了,因此,现存的袋鼬目只有两科两种。
袋獾仅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上,它们喜欢栖息在灌木丛以及杂草丛生的平原上。袋獾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食肉动物,白天它们会躲在地下的洞穴中,到了黄昏出洞寻找食物。袋獾有着一张与头部不成比例的大嘴,因此它又被称为“大嘴怪”。科学家根据袋獾上下颌的开合角度以及其咬肌肌肉综合得出,袋獾是现存同体型下咬合力最强的动物。
袋獾的体型不大,成年袋獾的平均体长在65公分左右,体重平均在8公斤左右,虽然袋獾的体型不大,但是它的主要猎物却以袋熊、沙袋鼠、鸟类、两栖类、鱼类以及腐肉为主。其中袋熊的平均体重在30公斤左右,是袋獾体重的4倍左右,即使沙袋鼠都有着平均15公斤的体重,是袋獾体重的2倍以上。
除此之外,袋獾还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它们凶猛好斗,这一点从同类之间你死我活的战斗就能看出。虽然袋獾大都是独居的,但是由于它们在进食时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这种尖叫声能够吸引同类,所以同类间食物的争斗是袋獾的日常,而且一旦发生争斗,必须要有一方服软。
正是因为这种凶猛好斗的性格以及刺耳的尖叫声,在当地,袋獾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袋獾的“武器”一共有三种,第一种就是自己不长但是很尖利的爪子;第二是自己尖利的牙齿和强大的咬合力;第三就是可以释放臭气的臭腺。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除了人类和面部肿瘤外,袋獾没有天敌。
狞猫
狞猫是一种小型的猫科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以非洲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狞猫比较喜欢在干燥的环境中,因此它常见于稀疏的草原或者是沙漠边缘地带。从外观上看,狞猫有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耳朵上那两个类似于天线的毛簇,这种形态除了狞猫外,猞猁的耳朵上也是如此。但是,狞猫都是毛发纯色的,而猞猁的身上却有着不规则的斑点,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成年狞猫的体长平均在1米左右(含尾长),体重平均在15公斤左右。作为猫科动物,狞猫也是纯正的食肉动物,它的主要食物以啮齿类动物、野兔以及鸟类为主,偶尔也会攻击小型的有蹄类动物,比如羚羊。作为小型猫科动物,狞猫的身体格外的灵活,它能在鸟儿飞翔时准确的判断其轨迹然后跳到半空上将鸟儿收入囊中。
由于狞猫的生境中,有花豹、猎豹、狮子等大型的猫科动物的威胁,所以它们的隐藏能力很强。
狞猫和袋獾谁更厉害?
从上面两种的对比看,我认为狞猫比袋獾更厉害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个。
01 体型对比
虽然袋獾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但是,它再大体重也不过有10公斤左右。而狞猫虽然是小型猫科动物,但是它也有平均15公斤的体重。在体型相近动物之间的较量中,往往体型就决定了胜负。
这是狞猫的优势之一。
02 战斗力对比
战斗力对比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双方捕猎的猎物大小,一方面是双方的“硬件”。首先,在捕猎的猎物方面,袋獾可以捕猎袋熊,这种30公斤重的猎物,而狞猫则可以捕杀小型的羚羊等有蹄类动物,猎物方面二者相差不大。其次是硬件,虽然两种动物都有尖利的爪子,但是相对来说,狞猫的爪子更为锋利和长,原因是狞猫的爪子有爪鞘,可以保持爪子的锋利程度,而袋獾的爪子则是裸露在外面的,显然没有狞猫的锋利。而且狞猫有着更加灵活的身体以及强大的跳跃力,这在实战中,都是优势。
这是狞猫更厉害的另一个原因。
总结
狞猫的生存环境中有着众多猛兽的威胁,而在这种环境下,狞猫的数量依然趋于稳定,这足以证明狞猫强大的生存能力,而且比起袋獾来,狞猫有着接近一倍的体型优势。所以,我认为狞猫要不袋獾更厉害一些。
蜜獾与袋獾谁厉害为何
这是“平头哥”与“恶魔”之间的较量,也是两种体型相近的食肉动物之间的较量。“平头哥”大家都知道是蜜獾的称号,而“恶魔”这个称号大多数人却有些陌生,它正是袋獾的简称,全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
众所周知,如果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有称号,那么这种动物一定有“过人之处”,比如“草原之王”狮子、“森林之王”老虎、“水中霸主”鳄鱼等等。那么,这两种有称号的动物究竟谁更厉害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平头哥”蜜獾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称号的大型动物有很多,比如“个子最高”的长颈鹿、“体型最大”的大象(陆地)以及上面说的狮子和鳄鱼等等。但是,体型小的动物且有称号的,有且仅有两种,它们就是有着“死神”之称的黑曼巴蛇和“平头哥”蜜獾。
成年的蜜獾体长不足1米,体重仅有10公斤左右。那么,蜜獾是如何凭借着自己小小的体型拿到“平头哥”的称号的呢?我总结了三点原因。
01 外观:“平头银发白披风”就是对它外观的真实写照。蜜獾的背部一下都是黑色的毛发,而它的整个背部从头到尾都是白色的毛发,这种“黑白配”的风格极容易让人记住,而且显得非常酷炫。
02 胆子大:“非洲大陆我最凶”就是对蜜獾性格的真实写照。作为拿到了“胆子最大的动物”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动物,蜜獾无论是面对花豹、鬣狗还是狮子都是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
03 能力:“免疫蛇毒”、“皮肉分离”是拿手“绝活”。蜜獾的无畏并不是无脑的,而是基于它自身的能力才有的。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蜜獾能够免疫大部分的蛇毒,这让它成为了非洲大陆上毒蛇的“克星”,其次,蜜獾的“皮肉分离”能力能让它化险为夷,因为即使表面上被咬中要害,实际上通过皮肉分离,它总是能够避开要害。除此之外,蜜獾小小的体型非常的灵活,在配合上它尖利的爪子和牙齿,让许多大型动物都头疼不已。
以上就是平头哥蜜獾的实力。其实,蜜獾这种无畏不仅仅是因为它特殊的眼睛构造(凸透镜式的眼球看到的动物远比实际要小很多),更重要的是为了生存,毕竟体型小还食肉,在猛兽众多的非洲大草原上,如果不是每一次都拼尽全力,蜜獾可能早已经被淘汰了。
袋獾
从名字上我们不难看出,袋獾是一种有袋类动物。事实上,袋獾不仅仅是有袋类动物,而且是少有的肉食性有袋类动物。大多数的有袋类动物都是澳大利亚的“特产”,袋獾也不例外,它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独有的一个物种。
袋獾属于袋鼬目袋獾属,并且它是袋獾属下现存的唯一物种,原本早在更新世以前,袋獾属原有3个不同的模式中,除了袋獾以外,还有
S.laniarius
和S. moornaensi这两种,但是,这两种比袋獾体型还要大的食肉动物,早在更新世就已经灭绝了。
那么,为什么体型相对较小的袋獾能够存活至今呢?
首先,袋獾的形态为头大屁股小,这种体型有利于它发挥更强大的咬合力。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在同体型的食肉动物中,袋獾的咬合力是最强的。而且袋獾的前肢比后肢要长一些,这个特点与大多数的有袋类动物都不一样,而正是这个特点,让小小的袋獾有了更强的前肢力量,更能发挥它前爪的威力。所以,袋獾的形态更有利于它的捕猎。
其次,作为一种食肉动物袋獾的食物不仅仅依赖于自己捕猎,在袋獾的食物构成中,腐肉的比例要比捕猎猎物要大一些,这证明,袋獾与斑鬣狗一样是“机会主义者”。
最后,就是它较小的体型了。成年的袋獾体长平均在60公分左右,体重平均在7公斤左右。更小的体型就意味着捕猎的猎物危险性就比较低,而且较小的体型对食物的需求量也相对较低。
因此,在更新世,袋獾属下的三种动物灭绝了两种,剩下了生存能力超强的袋獾。
蜜獾和袋獾谁更厉害?
在现实中,蜜獾是非洲独有的动物,而袋獾则是澳洲独有的动物,所以在野生状态下,两种动物是不可能相遇的。如果真的相遇的话,我认为蜜獾更厉害一些。原因有三点。
01 体型对比
在动物的较量中,往往体型是胜负的关键。而从上面的数据看,虽然蜜獾不大,但是也比袋獾要大了30%左右。更大的体型就意味着更大的力量、更长的爪子和牙齿。这是蜜獾的优势之一。
02 生存环境
在澳大利亚的野生环境下,食肉动物是相当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野兔能在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作为少有的食肉动物,除了面部肿瘤病外,袋獾没有天敌。既然没有天敌,就意味着生活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
而蜜獾则不同,它生活的环境中,非洲野犬、斑鬣狗、花豹、狮子等等这些强大的猎食者都虎视眈眈,因此,蜜獾经常要与大型的猛兽搏斗,自然战斗能力和技巧也强于袋獾。
这是蜜獾的另一个优势。
03 对比
虽然袋獾能够以7公斤重的体型杀死一头30公斤重的袋熊,但是,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它是一种纯草食性的有袋类动物,而且它既没有尖利的爪子也没有尖利的牙齿,所以,被一只灵活性远远高于自己,且攻击性远远强于自己的动物杀掉,并不足为奇。
而蜜獾就不同了,它除了能够杀死亚成年的尼罗鳄外,还能杀死体长2米的蛇以及满身是刺的豪猪,这三种对手的攻击性、防御性、灵活性都不差,而且体型也不比袋熊小。重要的是,这三种动物都比袋熊有攻击性。
总结
蜜獾作为拿到吉尼斯纪录的动物,在同等体型的动物中堪称无敌的存在,而袋獾虽然凶猛,但是从体型上就比蜜獾差了一些,再加上两种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习性的差异。所以,我认为蜜獾比袋獾要厉害一些,也就是说“平头哥”是能够除掉“恶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