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良娣 姓名 唐肃宗

史书上有没有记载唐肃宗皇后张皇后的真实姓名?被明孝宗朱祐樘宠上天的张皇后最后结局如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7 09:36:30 浏览1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史书上有没有记载唐肃宗皇后张皇后的真实姓名

查了一下《新唐书》《旧唐书》和相关资料都没有记载张皇后的名字,只说家族父系兄弟子女名字,先封良娣,后封淑妃,封后等。估计要从笔记体资料找了。

被明孝宗朱祐樘宠上天的张皇后最后结局如何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十月,听闻自己的两个弟弟被被朝廷逮捕,关进了诏狱,贵为太后的张氏,跪在侄儿明世宗朱厚熜面前,苦苦哀求。

当年正是在张太后不遗余力地支持下,朱厚熜才有机会从湖广安陆千里迢迢赴京继位。时过境迁,如今面对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政治能量的伯母,朱厚熜再也没有什么好脸色。张太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求情,在皇帝朱厚熜眼里,简直避犹不及看着就烦。

前半生都被明孝宗朱佑樘捧在手心宠上天的张太后,哪里受过这等冷漠待遇?气急交加之下,就一病不起,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撑了七年多,不但没有等来侄儿皇恩浩荡,还听说大弟张鹤龄死在了狱中。

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绝望的张太后在凄凉中死去,谥号为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张太后尚尸骨未寒,朱厚熜就把她另一个弟弟张延龄直接给斩首了。

封建历史上最受宠爱的皇后,历经大明三朝的太后,张氏的结局不得不说实在悲惨,但悲惨的背后,其实也有她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幸运的太子妃:三千宠爱在一身

纵观中国2315年的封建历史,唯一一位真正做到了“一夫一妻”的皇帝就是明孝宗朱佑樘(chēng)。从这个意义上讲,朱佑樘的妻子张氏当之无愧为历史上最受宠爱的皇后,没有之一。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出生在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今河北省沧县),刚满16岁的张氏被选为太子妃。这个太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明孝宗朱佑樘。

这一年九月,太子朱祐樘登基,十月十五,张氏就从太子妃一步登天成为年轻的皇后。

当时刚走马上任的朱祐樘也是打算“依据祖制”来一次全国选秀,充实一下后宫的。阁臣谢迁上书劝谏:应该严格遵循礼教,为父皇守孝三年后,再行选妃。

被后世盛赞的中兴之主朱祐樘,一开始便表现出来从谏如流的可贵品质,完全听从了大臣们的劝诫。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普通且刻板的君臣议谏,后来不仅改变了明孝宗朱祐樘的婚恋观,更是创造了一个封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纪录。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眼看守孝三年已过,皇帝竟然还不提选妃的事情,这下又轮到王公大臣们着急了。

皇叔荆王朱见潚直接上奏,希望皇帝赶紧选妃多给老朱家开枝散叶。没想到朱祐樘冷冷回应一句:“叔叔你这心操得实在太多了,我自有我的打算。”

王所拟诚未当者,朕志已定可,不劳尊虑也。惟叔亮之。——《孝宗实录》

朱祐樘放弃选妃的背后,其实是十八岁的皇后张氏大获全胜、朱祐樘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真相。

明朝史学家陆楫在他的著作《蒹葭堂杂著摘抄》中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真相:

孝皇平生无别幸,与后相得甚欢。

至于张皇后到底有什么魅力或者用权谋家所说的“用了什么手段”,让弘治皇帝朱祐樘如此迷恋,连三宫六院也不要了,史料中并没有详细交待。

后世盛传的朱祐樘身世凄惨,从小见惯了宫廷尔虞我诈的阴暗,对女人失去信心,独爱张皇后“活泼可爱、心直口快和胸无城府”。其实是有太多臆测和讹传成分,并没有真实史料佐证。

朱祐樘到底把张皇后宠爱到了何种地步?嘉靖年间的文学家杨仪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

张皇后有次生口疮,朱佑樘亲自为她端水传药,怕惊扰她休息中途要咳嗽竟然硬生生给忍住了。

在封建男权时代,九五之尊的皇帝竟然体贴到如此地步,难怪一边的宫女都目瞪口呆。

按照大明后宫律例规定,帝后是不可以和皇帝通宵同宿的。皇帝每次招幸皇后完毕,便要由宦官前后执火把,送皇后回宫。
朱佑樘却和张皇后如民间夫妇一般每天双栖双宿,此事不仅大明朝野上下皆知,连朝鲜使臣报告其国主的文书中,也有朱佑樘“昵爱皇后”的记载。

笃爱,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有如民间伉俪然者。——朝鲜《胜朝彤史拾遗记》

跋扈的张皇后:恃宠而骄不自珍

朱佑樘不仅宠老婆,还爱屋及乌对张皇后的娘家人也超出常人理解地好。

他在位十六年,一次次无条件地赏赐、纵容张家人。以贤明著称的他,甚至不惜为维护他们对朝臣滥用刑罚。

张皇后的父亲张峦去世时,朱佑樘亲手给老岳父写碑文,写得相当之肉麻:老泰山最大的贡献是生了当今皇后,她实在是我今生绝佳配偶,为我生儿育女,对老朱家国祚绵延亿万年居功至伟。

实生今中宫,为朕佳配,诞育皇储,绵我国家亿万年之祚……——《孝宗实录》

  1. 朱佑樘追封张峦为昌国公,两个未成年的小舅子,张鹤龄被封为寿宁侯,张延龄被封为建昌伯。
  2. 朱佑樘为张皇后专门修建的家庙也十分壮丽,朱佑樘还亲手为这家庙写了个匾额:龙窝。
  3. 张皇后的姑父高禄被一口气提拔到了礼部尚书,堂叔张岳、侄子张教、表弟金琦、干伯张嶙、义弟张忱都封了三品锦衣卫指挥使,表弟高峘封四品锦衣卫指挥佥事。
  4. 此外张氏亲戚还有锦衣卫千户、百户若干。张皇后一门,真正实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若只是封官赏钱盖房子,倒也无可厚非。但作为堂堂皇帝的朱佑樘,对张皇后及其家人的无条件纵容,放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 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经常在宫中和皇帝皇后一起吃饭。有一天在饭桌上,趁着朱佑樘去方便的时候,两人竟然把皇帝的帽子抢来抢去轮流戴在头上。
  • 这在古代可是诛九族的死罪,太监何鼎吓得不轻,严厉阻止后向朱佑樘请罪,没想到朱佑樘一笑:嗨,就俩孩子玩,干嘛当真?
  • 弘治十一年,二张兄弟又一次入宫,居然偷窥孝宗床帏,何鼎大怒,手持金瓜(古代卫兵的武器),将二张揍了一顿。
  • 随后何鼎以二张“无人臣礼”为由,将此事上奏,要求朱佑樘处罚二张兄弟。谁料张皇后先吹起枕边风把朱佑樘激怒,皇帝直接让锦衣卫抓了何鼎。
  • 不久后,这个两次得罪二张并多次劝谏朱佑樘选妃的太监何鼎,被张皇后指使内监李广杖杀在诏狱中。

寿宁侯张鹤龄兄弟出入宫禁,尝侍内庭宴。帝如厕,鹤龄倚酒戴帝冠,鼎心怒。他日鹤龄复窥御帷,鼎持大瓜欲击之,奏言:“二张大不敬,无人臣礼。”皇后激帝怒,下鼎锦衣狱。——《明史·卷一百九十二》

皇宫内胡闹,最多违背皇家礼制,不影响大局。但张皇后的家人们,注定不是省油的灯,随着二张长大,胡闹的程度也是日渐夸张。

他们仗着朱佑樘和张皇后的溺爱,败坏盐课,侵夺民田,甚至和太皇太后周家争田,基本上除了好事,其余的都干过。朝堂上正直大臣和言官都看不下去,纷纷上书谏言。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户部主事李梦阳写了有名的《应诏指陈疏》,痛诉当时朝政的得“二病、三害、六渐”,大胆地揭发了寿宁侯张鹤龄“招纳无赖,网利贼民、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虏人子女,要截商货,占种盐课,横行江河,张打黄旗,势如翼虎”等罪行。

没想到狡猾的张鹤龄揪住奏折中“陛下厚张氏”这一句,诬陷梦阳讥讽张皇后,罪当问斩。

张皇后的母亲金夫人也适时地在朱佑樘面前痛哭流涕,说李梦阳仗着自己文坛领袖、复古派前七子的威名欺负她孤儿寡母。朱佑樘直接将李梦阳下狱,几乎被拷打致死。

张家人的为非作歹实在不得人心,李梦阳的遭遇并没有吓退更多想为民除害的朝臣官宦。

鼎鼎大名的王阳明,首辅大臣刘吉,刑部侍郎李东阳,甚至礼太监萧敬都曾冒死上奏,请求处分激起民怨的张家人。

面对满朝文官络绎不绝上书弹劾张氏兄弟的书面,明孝宗朱佑樘最终的回复竟然是一句风轻云淡却又透着无奈的话:

朕只有这一门亲,再不必来说。

悲哀的老太后:孤立无援难立足

大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年仅三十六岁的明孝宗朱祐樘,给他唯一的儿子朱厚照留下最后的嘱咐“任用贤臣”后,驾崩于乾清宫。

明武宗朱厚照继位五年后,将母亲张皇后封为“慈寿皇太后”。朱厚照在位的十六年间,朝野对张太后家人的不法行径,依旧奏折弹劾不断。

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一位叫曹祖的人,自称是建昌伯张延龄的心腹家奴的父亲,上告张太后的俩个弟弟虐杀僧、奴,还有谋反等事。

明武宗下令查证后发现,除了谋反的没有实证以外,其他事项竟然全部属实。

然而离奇的是,调查还没进行完,作为证人的曹祖,忽然死在了牢里。有人怀疑可能是慈寿张太后下了手,只是没人敢去找证据。

此后多年,仍然不断有大臣反映张鹤龄、延龄兄弟的不法,明武宗朱厚照多次想处治他们,都碍于母后张太后的心情,一次也未得到到实施。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朱厚照在郊外祭祀时吐血病倒,一月后病情加重驾崩,却没有留下一个儿子。

从此,张太后除了两个在外胡作非为的弟弟外,在皇宫真正成了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

内阁首辅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上书请立朱厚照的堂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承皇位。

这个提议得到了张太后的大力支持,还命令弟弟张鹤龄和君臣一起迎立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只是,朱厚熜和张太后终究没有血缘关系,政治上的支持终究无法长久维系情感。

朱厚熜一坐稳皇位,就开始捣鼓着要尊奉自己的生身父母为真正的“先皇先后”,这事立即遭到了当初提议朱厚照继位的杨廷和的反对。

毕竟明孝宗朱祐樘才是“正统先皇”,而“先后”张太后还好端端地活着呢。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开始闹腾,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以朱厚熜全面胜利结束。

这个皇帝和朝臣长达三年半的激烈冲突、皇帝整整抗争了十七年的礼仪之争,史称“大礼议”。

“大礼议”的结局是,朱厚熜死去的母亲被封为慈孝献皇后,而活着的慈寿皇太后张太后被改为“圣母”。

站在明世宗朱厚熜的立场,这一番操作似乎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对于张太后而言,就是剥夺了她皇后太后的身份,从此以后你就是一个普通“大伯母”啦。

曾经是中兴之主朱佑樘一生唯一的皇后和唯一的配偶,曾经被儿子尊称为母后的张太后,现在在这个大侄子皇帝面前,彻底沦落成了“大伯母”。

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如果张“圣母”有足够的政治敏感度,不会不明白在这个“虎落平原”的时刻,该如何自处,该怎么做人。

但一生受专宠被尊奉的张“圣母”,根本就没有这种敏感度。

她的两个弟弟,依然以为自己是皇亲国戚,继续作威作福,抢庄田,招纳无赖,家奴上街群殴,不知道危险将至。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张鹤龄被嘉靖皇帝削除封爵,“革昌国公张鹤龄爵,降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带俸闲住。”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二张被抓下狱,所以有了开头的张太后跪在侄儿皇帝朱厚熜面前痛哭。但任凭如何哀求,朱厚熜无动于衷。

张鹤龄很快在牢狱中死去,张太后经此打击一病不起。八年后风光一生的张太后,在忧闷中去世。朱厚熜只是将张太后在泰陵中和朱佑樘合葬,但是没让她进祖庙。

张太后死后五年,明世宗朱厚熜命人将整整在牢里关了十三年的张延龄,斩于西市。

明孝宗朱佑樘一生,宽仁且开明,在朝政治理方面堪称守成皇帝中的佼佼者,是故有了“弘治中兴”的成就。

在个人生活方面,一生用情专一,与皇后张氏相敬如宾,也是封建帝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

正是因为这两点,后世史学家们对朱佑樘的记述从来不吝溢美之词。

而结合史料,从张皇后一家人的所作所为来看,我们对朱佑樘夫妇的评价,多少是有点过誉了。

有幸获得封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帝王专宠的张皇后,我们不至于说她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看起来也并不一定如坊间盛传的那般聪明活泼,知书达礼。

唐朝张良娣是怎样当上太子妃的

张良娣的祖母窦氏是玄宗的姨妈,曾经抚养玄宗长大。她聪明巧慧,而且口才十分好。当时李亨去灵武,跟随的士兵很少,每天夜里睡觉,张良娣都睡在李亨身前,以为护卫。李亨说:“抵御贼寇不是妇人的事。”张良娣说:“假如事起仓促,妾以身体抵挡,殿下就可以从后面逃跑。”李亨非常感动。在灵武的时候,张良娣生了一个儿子李佋。生下孩子才三天,张良娣便起来为战士缝衣服,李亨制止她,她说:“现在不是养身体的时候。”于是李亨就更加疼爱她了。虽然在战乱中,张良娣并没有被正式补缺,立为太子妃,但是她已经享受专房之宠,成为实际上的太子妃了。

明孝宗一生只爱张皇后一人,为什么张皇后的结局却很惨

自古大多数的皇帝都是三宫六院佳丽众多,可凡事总有例外,明孝宗朱佑樘的后宫里除了张皇后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嫔御,这种一夫一妻的情况,在古代极其罕见。

不仅如此,朱佑樘对张皇后也的确是极其宠爱,甚至于屡屡为了张皇后逾越规制。

如果孝宗一直在世,张皇后的人生无疑是非常圆满的,只可惜孝宗早崩,武宗绝嗣,皇位落入旁支,朱厚熜登基后,张皇后处境艰难,后半生相当潦倒。

相较于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明孝宗朱佑樘的名气似乎并没有那么大,但这位生性宽厚仁慈的皇帝,却是明朝时期被与汉文帝、宋仁宗并列的“贤主”。

朱佑樘能够青史留名,还有个非常独特的地方,那就是他是中国史上极其罕见践行一夫一妻的皇帝,他的后宫里除了张皇后,再没有其他的嫔御侍奉。

张皇后出生于直隶河间府的一个平民之家,按照明朝的传统,后妃都不必出身显赫,只要家世清白品貌端庄即可,张氏的父亲张峦是秀才出身,做过国子监的监生。

公元1487年,张峦成为正四品鸿胪寺卿的同时,其女儿张氏被宪宗皇帝选中为太子妃,也就是这一年,宪宗崩逝,朱佑樘登基的同时,张氏成为了皇后。

令人惊奇的是,孝宗朱佑樘除了张氏之外,身边根本没有纳其他的女子,而对于朱佑樘为何会如此,最广泛的说法就是他童年特别的经历。

朱佑樘的父亲朱见深非常宠爱比他大十七岁的万贵妃,而这位万贵妃曾生过一子,只可惜早早夭折,此后没再生养的万贵妃,对宫内其他有孕女子就极其憎恶。

而朱佑樘的生母纪氏本是广西土司的女儿,后被充入掖庭为宫人,偶然的机会得到明宪宗的临幸而有孕,万贵妃得知后,几次三番想要暗害,却都让纪氏躲过了。

可以说,朱佑樘的童年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之下度过的,这让他很早就深刻意识到了宫闱倾轧的可怕,他不愿后宫再掀波澜,因此只有张皇后一人。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朱佑樘之前,明宪宗膝下是曾经有过皇子成功降生的,也就是柏贤妃所生的朱佑极,只是那个孩子幼而夭折。

并且,在相关的传说中,朱佑樘出生后被内侍张敏藏在宫廷之内抚养,这也说不过去,因为皇宫虽大,可藏个男孩子在宫里还是很难的,很容易被发现。

从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受到万贵妃的迫害所以不愿纳妃的说法,其实并不能板上钉钉,可万贵妃也的确不是什么善类,至少不是什么好人。

但无论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朱佑樘的童年并不算幸福,在他成长的时期,父亲后宫的波谲云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心生警惕。

话又说回来,张皇后的确是个值得朱佑樘深爱的女子,出身书香门第的张皇后,从小知书达礼且性格活泼开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朱佑樘对她非常钟爱。

按照明朝时期的宫廷规矩,皇帝居住在乾清宫之内,皇后居住在坤宁宫之中,不过朱佑樘却与皇后同吃同住,同榻而眠,如同是民间的夫妻一般。

张皇后生病的时候,朱佑樘亲自喂药,端茶递水,张皇后睡觉的时候,朱佑樘想要咳嗽,都忍着跑出殿外,因为他怕吵到妻子,连李朝使臣都说大明天子昵爱皇后。

不管从什么方面来看,朱佑樘对张皇后都是完全没得说,如果评选历史上最宠妻子的皇帝,朱佑樘不说位居第一,至少也是名列前茅。

要是说单单疼爱也就算了,但朱佑樘对于张皇后,简直是已经到了过分的地步,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爱妻,经常破除规制,各种逾越礼法。

除了上文所说,朱佑樘与张皇后同吃同住之外,张皇后的娘家人也经常出入宫闱,根本不受任何限制,这在明朝,绝对是独一份儿的。

按照规制,只有天子与皇后可以使用金制餐具,但他却将之赐给了张皇后的母亲,而张皇后也不是个懂事的,还让朱佑樘再给她的父亲一套。

明朝严格约束外戚,可张皇后的娘家不仅飞黄腾达,各种封爵厚赏,就连张皇后的堂亲与表亲也连带着沾光,更过分的是,张皇后曾经有个未婚夫,也被朱佑樘封赐。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皇后的娘家满门都受到了朱佑樘各种破格对待,引发了朝野上下的非议,向来虚心的朱佑樘,唯独在张皇后的问题上从来不肯让步。

张皇后的兄弟,仗着张皇后的缘故各种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甚至于各种不法,可张皇后总是庇护家人,使得张家人的气焰更加嚣张。

张皇后的家人恃宠生娇,做出了很多令人发指的事情,而这些都与朱佑樘的纵容有关,除了朱佑樘之外,朝廷里与民间对于张皇后的态度非常恶劣。

正是因为张皇后的这种不懂分寸,导致了后来墙倒众人推,也算是与人无尤,朱佑樘在世的时候可以保住他,但朱佑樘不在,那她也就危险了。

弘治十八年,朱佑樘病重离世,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原本张皇后生下了两子一女,但有个儿子朱厚炜很早就夭折了,只剩下朱厚照这个独苗。

朱厚照登基后,张皇后成为皇太后,若是朱厚照一直是皇帝,那么张氏的日子也能够过得非常舒适开心,但上天给张氏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公元1521年,朱厚照因病离世,年近三十一岁,而最尴尬的是朱厚照膝下没有孩子,乃是绝嗣而终,张氏此时也没有其他的孩子,孝宗这一脉算是断了。

无奈之下,只能从宗室藩王之中选择人选继承皇位,而按照礼法长幼与血缘亲疏,兴献王世子朱厚熜被选中,直接入继皇统成为新帝,也就是嘉靖帝。

朱厚照驾崩的时候,张氏五十一岁,此时的她没了丈夫没了孩子,失去了所有依靠,而张家在朝野与民间也是声名狼藉,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本来朱厚熜继位,若是通过了立嗣,那么张氏也算是他礼法上的母亲,可尴尬的是,张氏与内阁算漏了这方面的问题,使得朱厚熜抓住礼法不放,开始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

那时候朱厚熜的生身之母蒋太后还在世,她随着朱厚熜一起入了京,而朱厚熜根本不愿承认自己是继承孝宗一脉的宗祧,他只是继承了皇统而已,当然不愿奉张太后为母。

尤其在内阁以皇太后之礼迎蒋氏入宫之后,张太后却仍旧以对待藩王妃的规格对待蒋氏,这直接引起了朱厚熜的强烈不满,他展开了反击。

大礼议的最终结果,就是朱厚熜胜出,他为自己的生身父母争到了皇考的名分,他对朱佑樘改称为“皇伯考”,而对张氏称作“皇伯母”。

这个时候的张氏,确确实实大势已去,而逐渐收敛了的张氏,也并没有被朱厚熜放过,张氏生辰的时候,朱厚熜禁止所有命妇按照规矩入宫朝贺,张氏的兄弟家人,纷纷被削爵。

嘉靖十二年,有人称张氏兄弟谋逆,朱厚熜连问都没问就直接定罪,张氏苦苦哀求才保住了家人性命,但张氏一族也就此彻底没落。

在孝宗的庇护下,张皇后的确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然而她的嚣张最后也得到了报应,由于儿子绝嗣皇位落于旁支,张皇后的晚年过得相当凄凉。

武惠妃和张良娣是不是也想当武则天第二

武惠妃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侄孙女,受其影响,也有了效仿其祖母当女皇之心,像其祖母那样风光显赫。张良娣,也是唐肃宗第二位皇后,一位更有野心的女人,也想像女皇武则天那样当皇帝。只可惜她们虽都有称皇之心,却无治国之才,所以两位到最后都没能成功。

朱佑樘的张皇后怎么死的

张后说实在的晚年凄惨,可以说是凄凉与孤独。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后张氏,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后,由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承继大统,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明嘉靖二年(1523年)十月,明世宗降诏:逮建昌侯张延龄下刑狱,定为死罪;革去昌国公张鹤龄的爵号,降为南京锦衣卫指同知,带俸闲住。

张延龄和张鹤龄是张太后的亲弟。弘治年间,张鹤龄袭父亲张爵位,张延龄也由建昌伯进为侯爵,二人倚仗当时的皇后(即张太后)之势,骄横恣狂,纵家奴强夺民田民宅,多次犯法。张皇后对两个弟弟极是袒护,给事中吴世忠、主事李梦阳曾弹劾二张,都几乎获罪。孝宗因与张皇后感情很深,难以依律惩办这两位侯爷,但曾私下对他提出警告,使之稍稍收敛。

明武宗正德年间,张皇后成为张太后,皇上则换成了二张的亲外甥两人更加无所忌惮。一位以占候ト筮为业的术土曹祖上告说其子为张延龄家奴,与主子合谋不轨。明武宗命人将曹祖关押起来,待召集群臣听讯此事,曹祖却奇怪地服药自杀,成为一大疑案。当时的舆论怀疑曹祖的暴死与张延龄相关,但找不到证据,此案便不了了之。

明世宗入继大统,张太后为了让其两弟继续显贵,特地把张鹤龄塞入迎立的队伍中,张鹤龄由此进为昌国公。但张太后很快便失势,张鹤龄、张延龄却不知收敛,恣肆依旧。一位叫司聪的锦衣卫指挥使替张延龄经营高利贷,欠张延龄五百两银子,被追索通要得急了,便与一个叫董至的游棍设计,要告发曹祖所说的张延龄谋反之事,要挟张延龄行贿。张延龄派人抓住司聪,偷偷把他杀掉,又令司聪的儿子司升烧化尸体,以折损所欠银两。司升不敢不从,气极时就去骂董至。董至害怕事发,便拿着司聪以前的状子告官。

明世宗对张氏家族痛恨已久,见诉状即敕下刑部,令张延龄及其家奴入狱拷讯。审理中,又发现了张延龄私买依律没官的第宅、超越规制地建造园林池塘、杀害婢女及僧人等系列罪行。虽然阴谋不轨的罪名因年代久远找不到原证,但仅就审清的几桩命案,已罪在不放。此案一起,张太后便极其不安,欲向明世宗的母亲蒋太后求情,但两人一直不太融,难以开口。

恰恰在当年八月,明世宗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举朝欣喜。张太后请求入贺,打算借此机会当面求情,谁知明世宗当即对入贺之事婉词谢绝。万般无奈,张太后想到了素来通情达理的皇后,便向张皇后求恳,托她在皇帝跟前进一言。善良的张皇后见老太后老泪纵横,应承下来,由是也导致自己被废。

但是此时明世宗杀心已起,如何能听得下不同意见?他决心维护朝的法律尊严,不容外戚恣肆、逍遥法外;也要用惩治二张来报复张太后,为曾受到张太后压抑的母亲出气。朝臣们明白地看到了这一点,对张太后的同情便普遍产生。刑部尚书聂贤是位富有正直心的老臣,曾因李福达之狱革职,这次主持问刑,拟议以张太后之亲宽免。明世宗大为生气,钦定张延龄为死罪,张鹤龄革去爵位,而对聂贤罚俸半年。

明世宗本打算定张延龄谋反罪名,族灭其家,张璁说张延龄不过是个守财奴罢了,怎么有能耐造反呢?明世宗几次追问,张璁都不改变自己的说法,才使明世宗打消族灭张氏的念头。张延龄被判死罪,及到秋后斩决时,又是张璁上疏,认为张太后年事已高如果听到张延龄之死悲伤,不吃不喝,万有个好歹,如何对得明孝宗在天之灵!明世宗大怒,责斥张璁与张延龄同姓相亲以同样理由遣责的,当还有病然早逝的张皇后,责斥张璁。这些都是一种气话,始终坚持陈述意见,苦口婆心地劝解使张延龄多活了几年。

宫外,二张被没完没了地在监狱中关押着;宫内,张太后寂寂地坚忍地活着。她尽力地保持着自己的尊严,然在张延龄和张鹤龄先后联系后,尊严似乎也已与她无缘。明世宗对张太后切齿痛恨,又碍于礼法和舆论,不便把她怎样,遇到其家中人犯事,当然不会放手。张延龄入狱论死,因群臣劝谏,明世宗既不即杀,又不放免。刀加颈上,命悬游丝,既折磨张延龄本人,又折磨宫中的张太后。

那自幼仗势骄横的张延龄,天生就一个惹祸精,虽在监狱,仍要出妖蛾子。他写画了许多图文,题以“君道不明”让同监室ー个叫刘东山的看,平日也说些怨望之词。闲极无聊张延龄也把与勋戚大员的各种交往当故事讲。刘东山是个奸邪小人,他将这些事情一一记下,把那些图文也悄悄藏起来。一日举报,狱吏报告,明世宗得知后大怒,将涉及的刑部官员一通收拾,赦免刘东山,奸人刘东山被特诏放出,继续到张延龄家恐吓,每天鲜衣怒马,招摇过市,百官危惧。当时夏言为内阁首辅,问谁能收拾这个恶棍。巡抚东城御史陈让毅然承担。正好刘东山与乃父争吵,竟以箭射父,其父逃往衙门告状,陈让令人抓捕。刘东山反诬陈让,说他的儿子与张延龄关系密切,造厌星图诅咒圣母和皇上。

于是墙倒众人推,一帮江湖游如班期、于云等又告发张延龄召聚旁门左道之徒,巫盘咒,镇上连到遂安伯鏸、西宁侯宋良臣、京山侯崔元、太监麦福等数十人甚至涉及张太后。这可是滔天大罪!世宗当即命锦衣卫逮讯所有牵涉之人,崔元、陈鏸等人素为世宗倚信,也得旨等候讯问。

当年年底,蒋太后吃药后死去,皇上极度悲痛,举官自然要与皇上同悲。明世宗本来就怀疑甚多,此时不去想乃母患病已三年的事实,认定是张太后以巫蛊术害其母,命把张鹤龄自南京来,打入诏狱,与其弟张延龄一起用刑拷讯,非要逼问出暗害蒋太后的图谋来。可怜张鹤龄贵为公爵,竟然死于被押解来京的途中,连个具体的日子都没有。张延龄镣铐加身,此时才知人心险恶知道太后姐姐之难,加上怨望是实,谋反则属乌有,遂咬紧牙关不从。

张太后为两弟求情不通,日夜哭泣,“至衣弊襦席为请”。张氏经历四朝,年已七十多岁。她这位数十年的后宫领袖,如今孤凄无告,只有身穿破衣衫睡在草席之上,用自我折磨的方式,为仅存的小弟乞请一命。消息传出,宫内朝中都有人大为不忍。公元1541年,张太后驾崩。

唐肃宗的皇后张皇后是不是也想效仿武则天

说的很对。张皇后在肃宗李亨从风翔和父亲玄宗分手一直到灵武称帝,一直跟着肃宗,并且是他最得力支持者。因为她在肃宗还是太子时纳为良娣,所以人们习惯称她张良娣。公元758年立为皇后。

就像标题说的,张皇后想学武则天,由于李亨晚年多病。她和宦官李辅国勾结,把持朝政,残害忠良。由于建宁王李倓常指责她,她诬陷李倓想夺太子位,致李倓被赐死。后又想立自已儿子为太子,就又陷害太孑李豫。后与争权夺利李辅国矛盾尖锐。肃宗死后,继位代宗李豫废张良娣为庶人,不久就病亡了。

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儿、武惠妃、张良娣是不是都想当武则天第二

真正想当武则天第二,并付诸于行动的只有太平公主。

在唐中宗死掉之后,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政变拥立唐睿宗继位。在这个过程中网罗党羽。

在先元二年,太平公主谋反,被唐玄宗李隆基平定并赐死于家中。

明孝宗真的只有一个妻子他的张皇后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子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其父亲张麒因女儿而身贵,被追封为彭城伯,载入《外戚传》。洪武二十八年(1395),张氏被册封为燕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被封为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她被封为皇后。宣宗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

张皇后开始是太子妃。她严守妇道,甚得成祖及仁孝皇后喜欢。太子多次被汉、赵二王所离间,又因身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为此十分生气,大减太子的宫膳,且多次要另立太子,最后都因为张皇后从中周旋的缘故才没有废掉太子。等到被立为皇后,对朝中内外政事,她莫不周知。

宣德初年(1426),军国大事多受命于皇太后,听从她的裁决。当时海内安宁祥泰,宣宗对皇太后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有所进献,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给皇太后。两宫慈孝天下皆知。三年,皇太后出游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亲自扶着车陪皇太后登万岁山,并且奉酒拜寿,又过了一年后,皇太后前往长、献二陵拜谒,献诗颁德。宣宗亲自配带弓箭,骑马在前引导,到达河桥时,又下马扶车。京畿百姓都夹道拜观,陵旁老幼也欢呼拜迎。见此情景,皇太后回过头来对宣宗说道:“百姓拥戴君主,是因为君主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皇帝应当将此牢记在心。”在返回途中,经过农家,皇太后召来农家老妇询问一些生活及农活方面的事,并且赐与钱币。有的农家献上蔬菜酒浆等东西,皇太后便取来赐给宣宗,还说:“这是农家的口味啊。”随行大臣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到行殿请求谒见,皇太后对他们加以慰劳,并说:“你们是先朝旧人,要尽力辅助嗣君。”此后的一天,宣宗对杨士奇说:“皇太后拜谒二陵回来后,说起你们的办事能力时非常熟悉。她说,张辅虽是一名武臣,却通晓大义。蹇义忠厚小心,但办事优柔寡断。你呢,非常正直,说起话来直言不讳,先帝有时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听从你的建议,得以不做错事。还有三件事,当时先帝后悔没有听从你的意见。”皇太后对外戚很严格,其弟张升为人淳厚谨慎,但皇太后仍不许他参加商议国家大事。

宣宗驾崩时,英宗才九岁,宫中讹传将立襄王为皇帝。皇太后马上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大臣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太后说:“不要破坏祖宗之法。只须将一切不急的事务全部废止,时时勉励皇帝向前人学习,并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就可以了。”因此,王振虽受英宗之宠,皇太后在世时却不敢独揽大权。

正统七年(1442)十月,皇太后去世。当她病重时,召杨士奇、杨溥入宫,命宦官询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没有办。杨士奇提出了三件事,其一,建庶人虽死,但应当编修实录。其二,太宗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这条禁令应当解除。第三件事还未来得及上奏,皇太后就已经去世了。皇太后遗诏勉励大臣辅助皇帝实行仁政,语气十分诚恳淳厚。英宗为她上尊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附祭于太庙。

嘉靖皇帝为什么要废掉张皇后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宁波大学历史学研究生杨培超

中国历史上的皇后有很多,有的皇帝有不止一位皇后,但是被废掉的皇后也有很多,在明朝就有四位废后,其中一位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张皇后。

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为什么要废掉张皇后?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我们要从嘉靖皇帝的出身说起。中国古代皇帝基本上都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是自己的孙子,比如说建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只有皇帝没有儿子时才传给自己的弟弟。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驾崩,死后并没有留下子嗣,因此明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就立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帝,这就是嘉靖皇帝。嘉靖帝可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皇帝,按照礼法,他应该认武宗的父亲孝宗为“皇考”,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叔考”、“皇叔母”,可是嘉靖皇帝并不愿意,之后掀起了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最终嘉靖获胜,尊自己父亲为“皇考”,母亲为太后。

正德皇帝

张太后一开始对于嘉靖的生母蒋太后并不尊重,认为她只是一个“藩妃”,对她十分傲慢,嘉靖皇帝对此就怀恨在心。同时张太后也十分纵容她的家人,他的两个兄弟张鹤龄、张延龄都被被封为公侯,兄弟两人仗着张太后这个大靠山胡作非为,横行不法,弄的朝野怨声载道。嘉靖十二年的时候,明世宗就把他们都下狱论死,张太后十分惶恐,就拜托了嘉靖帝的张皇后出面去求情,张皇后就趁着新正宴会的时候想嘉靖帝求情,没想到嘉靖帝勃然大怒,当场废了张皇后,并且还对张皇后施以鞭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嘉靖皇帝对于张太后是多么的厌恶,张皇后被废实在是受到了她的牵连。

张太后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

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3. 朱国祯:《涌幢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