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论诗词,杜牧和李商隐谁最好
- 杜牧的《清明》,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诗人为什么要喝酒他想表达什么
- 清明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 你最喜欢杜牧的哪句诗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首诗到底是写景还是另有深意
- 杜牧,在《赠别》里是如何形容一位少女的漂亮的
- 杜甫和杜牧是什么关系
- 杜牧号怎么来的
- 为什么杜牧《清明》是一首争议性比较大的古诗
- 杜牧的《 赤壁 》带拼音的全文
论诗词,杜牧和李商隐谁最好
论诗词杜牧和李高商隐谁最好、这个都是个有千秋、没有那个谁最好的一说都是历史名人,看谁的诗词购起谁人意境心情,各有喜爱,杜牧善于表达出来的直接让人感觉词语通俗易懂、小孩儿都喜欢、李商隐的诗也更好写的爱情诗比较多,他们给我们留下千古诗词佳话不是我们后来人可比较的、都是最好的、、最后附上一句顺口溜的话,。脑袋笨的棉裤腰、想思妙语难上天、前朝才俊诗道尽、江郎才尽无出语,(棉裤腰的话让现在的人可能不明白、大家看到电影电视剧演的二三十年年代人冬天穿的大棉裤就明白了、我老家老辈人常说的一句话、比方做错事了脑子真笨、就会说看你脑袋笨的跟大棉裤腰是的、过去笑?话人、、
一二三四偏傍词,
一地坪坡増垛塘
两岸岩岗巍崇嶺
三江海流涌浪潮
四树桃柳杨梧桐
一树桃柳梧桐杨,
两岸巍嶺岩崇岗
三塔城墙墩坡塘
四海浪涛滚沙滩
杜牧的《清明》,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诗人为什么要喝酒他想表达什么
问题的实质,不过就是要读者如何用心去体会这首《清明》古诗的意蕴。
其实就杜牧这首《清明》诗而言,整首诗并非深奥难懂。诗人的描写和表情达意,晓畅明白,通俗易懂。
清明时节,喜欢下雨,这样的气候特点,在许多地方,至今也还是如此。清明前后总是细雨霏霏,连空气中都感觉湿漉漉的。柳笼烟,花迷雾,就给人一种迷迷茫茫的感觉。
清明节前两日有寒食节,古人把这样的绵绵细雨叫“泼火雨“。这是针对这个时节下雨的专用名词。从诗中不难看出,诗作表达的是诗人在旅途的感受和心情。赶上了清明时节这样的雨纷纷,心情就难免有些晦暗。“断魂“一词就此而出。
古诗中常有“断魂“一词出现。这样的运用,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精神状态。总是离不开凄迷,晦暗,迷离等情感因素。
接下来写牧童遥指杏花村,这还是承接上面的意思。蒙蒙细雨中,一路风尘,如果能稍作停留,喝点香醇的酒,暖暖身子,或许多多少少可以化解行旅中的淡淡忧烦吧!
清明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一个地方由《清明》这首诗而得名;
一种酒也由《清明》这首诗而闻名;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历经千年传颂而不衰。此诗描写清明节春雨中所见、所闻、所思,色彩淡雅,凄凉伤感,耐人回味。
起:第一句交代时间和环境:一个下着细雨的清明节,营造一个清冷的氛围,为后续造势;
承:第二句写出了相关的人物,以及人们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祭奠逝去亲人们心情沉重、伤心欲绝。
转:第三句可谓神来之笔,也是“起承转合”中的巧妙之“转”——一个“遥”字把读者的目光缓缓的带向了远方,镜头随之拉伸,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悲伤心情的具体办法——借酒消悲,也为最后一句做好了相关的铺垫;
合:第四句写目的地之所在——杏花村。终点在村,村里有酒坊,也只有那杏花村里芳香四溢的美酒才能让人暂时忘掉这难以言说的悲伤吧?一个耐人回味的结尾,这一回味就是一千年……
唐诗的魅力逾千年而不绝!写景的同时又引人思考,绝不会空泛的虚描,每首诗的背后都蕴含着丰沛的感情,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悠长……
说这首诗是“清明”题材作品里最好的诗应该也不为过吧?
无法想见如果没有那灿烂唐诗的中国,该是多么的无趣?
你最喜欢杜牧的哪句诗
我最喜欢杜牧的诗是:七绝巜泊秦淮》一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一这首诗描写的是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的统治者沉溺于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诗人夜泊奈秦淮,眼见灯红洒绿、耳闻轻歌漫曲,止不住见景生情。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首诗到底是写景还是另有深意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诗赞美了江南春色之美丽。千里莺啼,园林相接,红绿相映。而水村山郭,旗亭酒肆,相望而鳞次。南朝自梁时大兴佛教,僧寺四百八十座,楼台殿宇之多,烟林花雨之景。而六朝佳丽,宛然犹在眼前也。
南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都推崇佛教,建造了大批豪华的寺院。他们一方面把这种唯心主义的精神枷锁套到劳动人民的头上,妄图以此来加强反动统治;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苟延自己的统治地位,也想求庇于神灵。但是佛教楼台尚存,而南朝的统治者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本诗带有讽刺意味的弦外之音。
杜牧,在《赠别》里是如何形容一位少女的漂亮的
- 杜牧《赠别》其一。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春风十里场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娉娉袅衰十三余”,写出了一个轻盈美好十三岁的妙龄少女的风韵。“豆蔻梢头二月初”,诗人用“豆蔻”来比喻少女的美好年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再次写出了少女是别人难以相比的美好。诗人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少这位少女。整首诗没用一个“美”字,不用一个“好”字,将这位少女清丽空灵的美丽写到了极致。
整首诗杜牧为我们描摹出了一位身姿轻盈,妙龄丰韵的少女形象,一位十三岁的少女,身姿体态轻盈,给世人显现出一个完整、生动鲜明的印象,仿佛亲眼目睹了少女美丽的倩影一样。
杜甫和杜牧是什么关系
杜牧和杜甫本身是没有任何血缘宗室之类的关系的,杜甫和杜牧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人称“老杜”、“大杜“,杜牧人称“小杜”,并且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杜甫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号怎么来的
杜牧号怎么来的?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号樊川居士:
樊川,川间清澈的涌河纤回蜿蜒,宛如绿带向西飘去。河岸绿树鲜花,分外夺目。阡陌纵横,绿树成行,绣壤交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幻不同的色彩,花香、草香和庄稼特有的清香幽幽扑鼻,沁醉心田。眺望西边的神禾原,起伏如画;东边的少陵原,村舍相连。两原之畔,寺院建筑古色古香,宝塔耸立其间,直指蓝天,唤起人们悠悠思古之情,继而为古老的民族文化而自豪。 汉初,樊川是西汉名将樊哙的封地,以后各代,特别是唐代这儿成为豪贵名流聚居之地,杜牧、杜甫等诗人或生于此地,或居于此地,并留下了不少美丽的诗篇,杜牧并自谓“樊川翁“,又将其著作命名为《樊川集》。自古名山佛占尽,因樊川的美丽风光,唐代的兴教寺、华严寺等八大寺院就林立在少陵原和神禾原畔。后来,又在此相继修建了杜公祠、杨虎城将军陵园等名胜,使樊川美景锦上添花。 樊川美景四季各异,尤以春天最为美丽。阳春三月的樊川,杨柳吐绿,麦田如茵,桃花绽放,如霞似锦,令人迷醉,难怪诗圣杜甫吟道,“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杜曲花光浓似酒,少陵春色苦于人“。也难怪唐代诗人崔护几次春游到杜曲的桃溪堡,面村桃花美景和桃树下的美丽姑娘而恋恋不舍,并留下了千古名篇,“去岁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为什么杜牧《清明》是一首争议性比较大的古诗
谢邀!
真实的解释
有一首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在小学三年的语文课里都学过了。
这首诗的大意如下文:
清明
常言说:清明难得晴。
这不,这一年,清明时节,又下起雨来。作者趁着雨停,驾着车子,带领领家人,来到偏僻乡村老家,走在小路上,去荒郊野外的坟地,去给仙逝的老人添坟上土,扫墓烧纸。
在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接近中午,他们踏着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子,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他们感到饥又饥,渴又渴的,就想借酒消愁解乏,正在此时,看见地里有一个放羊的孩子。
作者停下车子,大声喊道:“牧童你好!我们是行路人,又累又饿的。
这里是否有酒馆饭店?”牧童一边吆喝着羊,一边举起手来,指向远方的一个村子。作者暗想:那不是杏花村嘛,如今也有酒店啦!并说:“谢谢了!小朋友。”于是,作者上了车子,来到杏花村的酒店。
由于杜牧的诗集中,没有这首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1、七言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三字句
清明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女童指,杏花村。
3、四言句
清明雨淋,路人断魂。
酒家何处,去杏花村。
4、五言句
清明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一定是杜牧的作品。
无论如何,这首诗也是小学生启蒙的好诗。
杜牧的《 赤壁 》带拼音的全文
全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白话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被水底的的河沙覆盖着,还没有销蚀掉,捡起来经过自己不断清洗打磨,发现这是当年赤壁大战所遗留下来的武器。当年赤壁大战,假如不刮起东风,不给周瑜一臂之力,最后的结局恐怕就是曹操取得胜利,周瑜的妻子二乔就被关进铜雀台了。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赤壁》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了曹操,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杜牧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