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祺

李善长从未打过一仗,为何能力压第一武将徐达成为明朝第一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7 01:25:47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李善长从未打过一仗,为何能力压第一武将徐达成为明朝第一功臣

谁说李善长没打过仗的?人家不仅打过,还干净利索的赢了,而且赢的是元朝的正规军。很多人也误以为李善长是个饱读诗书的儒生,其实这也是错的,这家伙读书不多,而且是法家出身,他最大的长处是对大势的掌握。

朱元璋没那么多发小,李善长和徐达起步基本相同

有时候不得不服民间故事对历史的干扰,徐达等人是朱元璋放牛伙伴的故事太深入人心,很多写历史的人都信以为真,觉得朱元璋应该天然就和徐达更亲密一些。然而事实是没人任何信史有过这方面记录,相反当事人还给出了他们初遇的时间。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手为他写了神道碑文,很清楚的写着“岁癸巳,朕集义旅,王来麾下”。他俩是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认识的,那时候徐达已经22岁,且从一开始就是上下级关系。

而李善长是在第二年经丁德兴引荐投奔朱元璋的,换句话说人家李善长虽然加入时间比徐达晚,但却是朱元璋请来的。摆起资历来,李善长一点都不输徐达,都是朱元璋的老班底,能超越他俩的只有汤和等寥寥几人。

全能且贴心的李善长

投入朱元璋麾下的李善长很快就展示出他的不凡,除了在朱元璋感慨天下何日可定时用汉高祖给他指导方向外,还能筹措后勤供应。如果你以为李善长的本事就到此为止了,那就真小看这货了。

朱元璋拉队伍初期,几乎所有的人才面试都是李善长在做,他能轻易发觉这些人的特长,整理好再汇报给朱元璋。也同样是他出面来好言慰留这些投奔的人才,甚至这群人发生矛盾也是他下场和稀泥。

另外你别忘了这货是法家出身,朱元璋队伍里的一切奖惩制度都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打下根据地后的盐、茶、粮等各种税收制度还是他一手操办起来的,而且设计的滴水不漏,让朱元璋一再壮大。对朱元璋来说这就是一个超级大管家,能顶好几个人用的。

军事一样玩得转

开篇时候就说李善长会打仗,那是在朱元璋起兵初期驻扎和阳的时候,某天他为了抢人抢粮抢地盘带着主力去攻打一个叫鸡笼山寨的地方,留下很少的兵力给李善长,让他守好老家。

谁知道老朱这次玩儿的有点大,消息走漏到元朝将领那边,偷家这种事儿自然谁都爱干的,这哥们悍然出兵奔着和阳就杀了过去。如果和阳失守,朱元璋立马变成无根浮萍,估计就没有后来的明太祖了。

这时李善长才显露出知兵的一面,他清楚自己这点人根本不够守住城墙,怎么办?带兵撤出去和朱元璋汇合?那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胆子泼天的李善长选择了进攻,直接带兵设伏把元军给打败了,压根就没用朱元璋回援。

实至名归的第一功臣

从上面吐槽机扯淡出这些零碎不难看出,李善长几乎全程参与了明朝的初期制度建立、人才选拔、军事决策、施政方针,是朱元璋集团中不折不扣的二号人物。但拿出一方面超越他的人或许有,但综合贡献能超过的他的人几乎不存在。

所以洪武三年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时几乎没人反对,连徐达本人都没出来要说法,足见他确实实至名归。就是朱元璋封赏诏书的内容可能给人一些误导,他说“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让人觉得李善长就是凭着跟领导混的时间,搞后勤才拿这么大蛋糕,有点名不副实。

其实这篇东西可以看做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敲打,让他别太居功自傲,给你的封赏已经超过了你的贡献。要知足,要感恩戴德,要继续努力。这是帝王心术的一部分,不代表李善长没资格。


总结起来吧,李善长的开国第一功臣没啥不妥,在朱元璋集团内部他地位确实高于徐达,然而熟谙法家权、术、势的李善长终归没想明白一件事,在一个组织里存在二号人物结构就会很脆弱,最优的结构是一个头号人物加若干三号人物,故此那些二号人物通常不会有好下场,扯淡完毕。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杀,可怜!可叹!可悲!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对亲家下如此狠手呢?

从头说起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夸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拜迎二人相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成为老朱的大智囊,随军作战出生入死,还亲自带领士兵打败来偷袭的元军,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长的权利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对彼此的信任几乎消失了。

为了拉拢李善长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宝贝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李祺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的府内又一次蓬荜生辉,荣誉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烧。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十几天都不能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竟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也没有让驸马儿子来问候,朱元璋心里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机弹劾李善长,说公主进了李善长家的门,李善长就变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里连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过分了,开始厌烦他,“帝始微厌之”,一怒扣了李善长一年的奉禄。

另外李善长对部下监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告诉老朱李善长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谋反,还想拉李善长入伙,李善长不从。谋反是大罪,但他没有向朱元璋检举揭发胡惟庸。胡惟庸也许感到李善长有动摇,继续拉拢,李善长最终留下口实。李善长向朱元璋屡次请求赦免其发配边疆的亲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将丁斌治罪,没想到丁斌出卖了李善长的弟弟,一系列的导火索迸发。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惟庸密谋造反,李存义父子被逮捕审讯,供词牵出李善长。还供出胡惟庸派李存义劝说李善长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作证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说他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不忠!最后有人说观天象有星变,灾祸会降临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长的人生成为定居局。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斩杀。

实际上,李善长的这些大罪都是凭口说,证据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家江山会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坚决要杀的人,谁能跑掉?

明朝开国功臣之一的左丞相李善长子李祺如何评价

李祺是明初开国功臣李善长之子,1376年尚(攀附皇亲)娶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朱元璋对他很看重,“先期赐驸马冠诰并朝服,仪从甚盛”,封为驸马都尉,又因其为长婿而“颇委任之,四方水旱,每命祺往振(赈)济。”

李祺能得朱元璋青睐,能力必然出众。且与公主关系良好,虽“公主执妇道甚备”,仍能恭敬侍候。所以,当父亲被涉及胡惟庸案导致妻女弟侄等全家71人被处死时,李祺因与公主育有儿女(朱元璋外孙)而侥幸活命,被携妻儿流放江浦。13年后,李祺病故。

所以,李祺幸免于难的原因是:在于能力出众完成任务,谨小慎微侍候公主,父亲之事从未参与,身份特殊网开一面。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早早辞职归乡,为何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一、胡惟庸是李善长选定的淮西集团的首领接班人,后来成了丞相。

朱元璋手下,有两大集团,一是来自他家乡的、李善长领头的淮西集团;一是刘基领头的浙西集团,两大集团一直明争暗斗。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和《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有一拼!(注意不是《三国志》!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心存猜忌的,因为刘伯温的高明胜过了朱元璋,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基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基还是想到了。开国封爵,文职功臣中就李善长封了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名列第一;刘伯温只封了个诚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

洪武元年,李善长的亲信因犯罪被刘基抓起来要杀了,李善长以京城久不下雨为由阻止杀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杀李彬,天必雨!结果杀了李彬,天没有下雨,刘伯温失算了,李善长煽动很多人群殴刘基,朱元璋并没为难刘基,但刘基于当年八月无奈请假回老家。临走,刘伯温还建议老朱不要定都凤阳、不要轻易攻打实力尚存的北元。刘伯温临走,推荐死党杨宪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再次与淮西集团开打。杨宪利用言官的力量,抓李善长的把柄,不断找朱老大打小报告,产生了累积效应,本来就对李善长集团设防的朱老大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他多有指责,十一月又召回了刘基,委以重任。

李善长知道自己已成靶子,目标太大,他也找了个代言人,此人应威望不高、容易驾驭,他选中了胡惟庸。他不知道胡惟庸正如当年刘基对老大点评的一样:“现在还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要摆脱牛犁的束缚!“就这样,胡惟庸站在了大明高层政治的聚光灯下,从这一刻起李善长就把自己的命运有意无意地绑在了胡惟庸的战车上。

二、胡惟庸的相权独揽和朱元璋的皇权独揽不断冲突,为自保胡惟庸拉上了越来越多的功臣,他最想捎上的还是有两张免死铁券的李善长。

胡惟庸在朱元璋帮助下打败刘伯温后,越发猖狂,贪污受贿,打压不听话的下属,甚至挑战皇权,私截下属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批准。朱元璋采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他想彻底废掉丞相制度。

胡惟庸知道朱屠夫心狠手辣,他突发奇想,拉尽量多的功臣抱团取暖。他拉到了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他还想拉李善长下水。李善长可不想踩这趟浑水,他深知当时已无人能和朱老大抗衡,所以他断然拒绝了胡的请求。

胡惟庸锲而不舍,他把儿女亲家、李善长亲弟李存义拉下水,再让李存义不停游说李善长。后来李善长就下水了。

胡惟庸自以为牛哄得不得了,谁知朱元璋捏死他相当于捏死一只蚂蚁。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逾万!胡惟庸自然难免一死。

李善长本是胡惟庸的伯乐,后来又被胡惟庸拉下了水,但由于他在朝廷的巨大影响力,加之朱老大没有掌握李善长、李存义兄弟的谋反实据,朱老大暂时没杀他,他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

三、李善长在胡惟庸案后暂时侥幸逃脱,但随后又连续犯了两个大错。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修房子,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汤和密报了朱元璋,朱老大又动了杀机。

他的亲信丁斌因犯法被流放,李善长竟然以有罪之身、不避嫌疑、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嗅觉灵敏,他怀疑丁斌掌握了李善长的秘密,于是把丁斌关在监狱里日夜拷打。丁斌供认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抓回了李存义,李存义供出了哥哥“汝等自为之“的话语。

墙倒众人推,御史府、钦天监都来踏上一只脚,最终李善长被杀,夷三族。

四、即便李善长没有举荐胡惟庸、后来没有下水,他也是死路一条,因为朱元璋的屠杀功臣政策是既定的方针。

事实上,开国功臣大明开国后仅有相当低调的汤和、沐英(元璋义子、朱标好友,奉令永镇云南,后来思念英年早逝的兄弟朱标,不久跟朱标走了)、耿炳文(擅长防御战)等侥幸逃脱朱老大的魔掌。

元璋手下,逃过毒手的功臣掰着指头数得过来。

逃脱的两种情况,一种没等朱老大下手自己先死的,如胡大海、常遇春甚至包括沐英,死人是对朱家三代构不成威胁的;一种是汤和一类,本是老友,建功不骄,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的,相当于一级保护动物极为稀少啊;一是耿炳文类,防御战专家,子孙登基时来护驾的!李善长才华出众、功高盖世,尾巴夹得不够紧,屁股也没坐得稳,耳朵根子又软,遇到杀红眼的朱老大,没命的!

你觉得邹扶澜的书法如何是不是当代写欧楷最好的

邹扶澜:又名柳素素、琼小沫,70年生于青岛即墨。励志美文写手,《读者》首批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集《闲处拈花》等等。

在头条上,邹扶澜以书法闻名,有十余万粉丝,曾经因为挑战某书法界大佬而名噪一时,我也经常在网上看到他的视频,偶尔也会点进去看看他写字,有时候会划到他的小视频,听过他关于书法临帖的一些理论。

对于其人,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性格开朗爽快的人,其理论也是正统的学习书法的理论,但是他的书法并算不上“上品”,只能说是普通爱好者水平,县市级书协有这种水平的大有人在,属于自己还没有写明白的那种,还在摸索的路上。

说他没有写明白,主要是看他的楷书笔法上有一点问题,其习惯性的甩笔,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其字整体上不错,就是笔法上这一下,使整幅作品格调下来。

他的楷书结构上也给人这种感觉,大部分写的不错,但每一幅作品就是有那么几个字写的不好,很不好,一眼就看出结构有问题,这几个字跳到你的眼前,直接影响到对这幅作品的评价,看了他的几幅作品,他的走之旁永远写不好,应该是最初练习书法没有写好,一直没有改正过来。

其行书学习赵孟頫,有时候也见他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风格秀美,还处于临帖阶段,算不上高手,看不出他对于王羲之和赵孟頫有什么特殊的理解。

对于邹扶澜,网上有人骂之、有人赞之,我想他的字还远远没有到被骂的程度,这种规规矩矩、不走极端的书法风格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被骂,还是因为他经常说一些惊人之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