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密

关于李密的成语?隋末唐初李密给杨玄感三策,如果你是杨玄感如何选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6 22:57:52 浏览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关于李密的成语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隋末唐初李密给杨玄感三策,如果你是杨玄感如何选择

杨玄感是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的儿子,关陇士族的重要人物,杨素破齐灭陈平灭匪寇,又大破突厥,功高震主,杨广对他非常忌惮,巴不得他早死。杨玄感任官时颇有政绩,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常怀异心,613年,隋炀帝二征高丽时,杨玄感任后勤官在黎阳督运粮草,杨广修运河征高丽,穷文黩武,民不聊生,王薄在山东首举义旗,乱民随后蜂起,杨玄感认为机会来了,拖延发运粮草,召集弟弟武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硕同襄盛举,举起义旗反隋。

当时李密由于受到宇文述和杨素的看重,杨玄感深相结纳,留在军中,此时便向杨玄感献了上中下三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北据幽州,断隋炀帝后路,为上策;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为中策;就近攻洛阳,胜负难测,为下策。杨玄感名虽尊之,心则不以为然说,我观下策才是上策。于是率军取洛阳。被越王杨侗、民部尚书樊子盖等重兵守住,进退不得,隋援军来到,杨玄感身死,李密逃亡。

李密三策,一取隋首都长安,一取重镇粮仓洛阳,另一计是切断隋炀帝后路,一鼓作气灭了他。以后人上帝视角论事,以隋朝初乱的态势,主力碰主力去堵杨广归路,真正不自量力,灭亡指日可待。万一,真堵死了炀帝,收拾战利品的会是谁,未可知。但绝不会是杨玄感,天下大乱,义军豪雄,世家望族,都有可能攫取果实,上策实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下策攻洛阳,洛阳地处关中以东,关东重地,从南北朝时经济开始南移,洛阳有黄河等水运优势,确是控扼天下的枢纽,但其时有重兵,并且西有隋都长安,前后皆敌,也不是以一军之力能守住的地方,虽距黎阳路近,但打下来就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坚守,全军在此覆没意料中事。李密后来加入瓦岗,带领将士强攻洛阳导致兵败覆灭就是明证。所谓的中策攻取长安,路途较远,未必能绕过层层防线,李渊太原起兵能强袭长安,一来听从李世民放弃沿路城镇的建议,另一因有李密在强攻洛阳打掩护,才得以成功,以当时杨玄感孤军想攻下长安,过于理想化。但中策确较上下两策为好。

杨玄感当时最佳的办法还是隐忍,慢慢消耗隋朝国力,加强自身实力,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待天下形势不可收拾时,再登高一呼,以家世名望招揽人才聚拢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何地不可得?又岂用在辽东、洛阳、长安三地纠结?

瓦岗军李密的兴衰成败,文武双全的李密,最终为何没能一统天下

李密作为瓦岗军后期的首领,因为杀了一个人,导致后来的功败垂成,大好局面就此葬送。

那么,李密到底杀了谁?让瓦岗军的实力大受损失呢?

我们从头聊聊。

1、李密加入瓦岗寨

李密生于582年,出身不错,是个富贵人家,父亲是个隋朝官吏,官位还不算太低,这就给李密的成长造就了很大的空间,书,可以随便读,什么四书五经,什么历史文化,能可劲地读。

这家伙,确实是个读书的料,曾经有一句典故“牛角挂书”,说的就是李密。

不过,李密最喜欢读的还是兵书,边读,边进行推演,写写画画。这有点像西汉初期的韩信。

长期的精读兵书,造就了李密在军事上的突出能力。

一切说明,你的心在哪方面使力,哪方面就会有成长。

除了熟读兵书,李密也交了个好朋友,此人名字叫杨玄感。这是一个妥妥的官二代、富二代,而且文武双全。

杨玄感的父亲就是隋朝著名的人物杨素。

杨素之死虽然是病逝,但隋炀帝杨广并没有努力派人去救治也是原因之一,到最后,杨素不吃药,然后死抗疾病,最后身死道消。

对于父亲的死,杨玄感对隋朝是有怨恨的。

公元613年,隋炀帝二次出征高句丽时,杨玄感直接造反了,和他一起造反的还有好朋友李密。

造反是个技术活,一看技术操作如何,二看运气如何。显然,杨玄感操作能力不强,运气也不怎么地,于是,很快被人给平了,杨玄感身亡了。

那么,李密如何了呢?

好基友杨玄感兵败后,李密先是被抓,后来逃了。

从这开始,李密拉开了新的生活,一种低调到泥土里的生活,他流浪远方,到处装“孙子”,尽量避开官府的人,还改了一个名,叫刘智远。每天读读书,教人学学文化。如果这样下去,就没有后来辉煌的李密了。

公元616年,李密已经34岁了,已过半生,人生前途毫无着落,该去向何处?此时,他可疑的身份遭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准备捉他。

李密不得不采取行动,提前再次跑路,这一跑跑进了瓦岗寨。

可是,因为曾经是杨玄感的人,并不被信任,甚至有人建议杀了李密,犹豫中的翟让,就此放李密入了牢狱。

这可怎么办?

出现一个英雄,名字叫王伯当,在其帮助下,翟让放李密出了狱,就此成为瓦岗寨正式的一员。

2、李密功劳逐渐增大,开始膨胀了

比起李密,翟让武功更高,使得一手好枪法。但是,可惜的是,书读的少了。

虽然自己书读的少,但对读书人出身的李密,翟让还是很重视。

恰好,李密读的不是死书,而是常常研究兵书,于是,就此有了用武之地。

李密在瓦岗寨启用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解决供应问题。

当时的情况是,瓦岗寨的军马越来越多,粮草的供应成了一大问题,怎么解决呢?

攻击荥阳城。

荥阳,这个城市东临中原的平原地带,西临虎牢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翟让在李密的建议下,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隋朝荥阳城的各个县和镇,进行“募集资源”的工作,说好听了叫募集,说难听了就是干翻一个小政府,取得一些粮食和资源。

对于瓦岗军的崛起,隋朝开始完全注意了,并派出了张须陀。

张须陀是谁?这是隋朝名将,打仗很有一套。

听说张须陀来了,翟让吓得够呛,在他看来,对上张须陀只有失败的份,远离才是最佳策略。

此时,李密提出了不同意见:干他!张须陀有勇无谋,骄傲且狠毒,不得人心。正面硬抗,然后出奇兵就解决问题了。

翟让听李密说的有理,开始安排人准备大战。翟让领了一支部队,和张须陀开战,且战且退,李密的伏兵从背后掩杀过来,张须陀大败,并被斩首。

斩杀完张须陀,在李密的建议下,金银财宝进行了再分配,让所有参与战争的士兵和将官们有钱挣,这极大刺激了将士们。

同时,攻克克兴洛仓,散粮济贫,赢得万千百姓好感。

后来,瓦岗军在李密的策划下,先后攻克了回洛、黎阳仓,围困住了洛阳。

在李密的运作下,每到一处都是开仓放粮,这样的举动,让更多百姓认可了瓦岗军。

很明显,李密对瓦岗军的作用很大。如此情况下,他自己也略有膨胀了。

随着瓦岗军的日益壮大,瓦岗军有了夺得天下的雄心壮志,李密列出了隋炀帝十三条大罪,瓦岗军就此把掀翻隋朝当成重要的使命了。

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翟让和李密注定无法走远。

3、瓦岗军的分裂

翟让是个莽夫,一度想把位子让给李密。

但是,这位置岂能说让就让的?毕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效忠于翟让的,这就是翟让的亲信群体,这些人不同意翟让交权,因为担心他们利益受损。

于是,瓦岗军内部就出现了两派,一为效忠于翟让的群体,二为支持李密的人,就此,内部的对立形成了,“窝里斗”开始此起彼伏。

最后,李密痛下杀手,在617年11月,将老领导翟让送去了阎王殿,一起被送走的还有翟让的一些亲信。

翟让的死,对瓦岗军影响不小,特别是大家的心态出了问题,对前途毫无信心。

而下了黑手的李密志得意满,开始了新的征程,他想创造一个奇迹。不过,奇迹没产生,危险在靠近。

618年4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宇文化及扶持起了傀儡皇帝杨浩。

618年6月,李密和宇文化及干上了。

很可惜,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因为内乱,实力下降不少,对上隋朝名将宇文化及,最后惨胜。

此时,另一个隋朝(王世充等人扶持起来的另一个傀儡皇帝杨侗)的权臣王世充睁着鹰一样的眼睛,仔细观察着,并趁李密疲弱之际,发起了攻击。

结果容易预料,李密大败。秦琼、程咬金等人纷纷被捉,成了王世充的人。

此时,李密面临第三次重大选择,是归拢旧部,和王世充死磕到底,还是另泽明主?

李密的目标很清晰,既然造反不易,那就抱个大腿。

李密抱的大腿就是长安城的李渊。

在李密的影响下,很多瓦岗名将,比如程咬金、秦叔宝等人,在后来,大多加入了李渊的团队。

不过,可惜的是,李密在619年安排去安抚旧部时,竟然造反了,此时距离投靠唐高祖李渊,仅仅过了一年。

这次造反很不顺,李密被唐朝的一个将军盛彥师埋伏击杀,年37岁,可惜了!

综合来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没有灭了隋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窝里斗”,导致损耗过大,团队整体实力大受损失。

于是,对上宇文化及后惨胜,面对王世充的大军攻击,惨败,只得逃命投靠李渊了。

隋唐演义之中,谁的死最令人揪心

我认为在《隋唐演义》里面,有十位英雄好汉的死最令人揪心,分别是:

第一位:赤发灵官单雄信

单通,字雄信,家住山西潞州天堂县八里二贤庄,是大隋朝九省绿林道的总瓢把子,名列隋唐第十八条好汉。

单雄信这个人虽然长得赤发蓝面,相貌凶恶,但人品没得说。他挥金似土,仗义疏财,交个朋友义字当头,肝胆相照。

他胯下一匹风雷烈焰马,掌中一条金钉枣阳槊,杀伐果敢,骁勇善战。

群雄聚义瓦岗山之后,他身为瓦岗军的五虎上将之首,每逢作战,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

后来因为李密的“金镶玉玺换萧妃”事件,导致了岗山散将。

单雄信因哥哥单雄忠之死,誓死不投唐,于是便投靠了洛阳王王世充。

唐军攻打洛阳城的时候,单雄信马踏唐营不幸被俘,因宁死不降,最终被斩首。

临死之前,单二爷眼睁睁看着的唐营众将,几乎一大半都是自己昔日的兄弟,唯独不见与自己最交好的秦琼秦叔宝。他不由得虎目含泪,大喊一声:“秦二哥何在,因何不敢见我?”

纵观单雄信这一生,英雄豪迈,气贯长虹,可惜最后却死得实在是憋屈。

第二位:紫面天王雄阔海

雄阔海,金顶太行山的总辖大寨主,名列隋唐第四条好汉。

他身材魁梧,紫面虬髯,胯下一匹落日黄风兽,掌中一条伏虎熟铜棍,有万夫不当之勇。

常言道:与虎同眠,焉有善兽?与凤同飞,必定俊鸟!雄阔海英雄了得,他所交的朋友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

他有两个至交好友,一个是隋唐第五条好汉伍云召,一个是隋唐第六条好汉伍天锡。兄弟三人号称“海云天三人组”,是《隋唐演义》里面最强有力的组合。

后来,雄阔海投靠了十八路反王之一的相州白御王高谈圣,任兵马大元帅之职。

十八路反王截杀杨广之时,“海云锡三人天”曾力斗过天宝大将宇文成都。他们三人虽然未能取胜,却也消耗了宇文成都大部分的体力,为裴元庆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参加扬州城夺魁大会的时候,雄阔海由于路上有事耽搁,晚到了一步。他赶到之时,大会刚刚结束,正赶上靠山王杨林下令落下千斤闸,准备全歼群雄。

为了救众人脱困,雄阔海奋不顾身,力举千斤闸。

由于连日来的奔波劳累,再加上两日两夜水米未尽,雄阔海苦苦支撑了大半日之后,终因体力不支而惨死在千斤闸下。

生死关头,雄阔海敢于挺身而出,就凭这个舍己救人的精神,雄阔海就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是个真真正正的英雄!

第三位:南阳侯伍云召

伍云召,开隋九老之首的忠孝王伍建章之子,名列隋唐第五条好汉。

他面如紫玉,相貌俊郎,胯下一匹照夜玉狮子,掌中一条九曲亮银枪,武艺超群,勇冠三军。

他本是镇守南阳关的南阳侯,因父亲伍建章被杨广所害,遂一怒之下,起兵反隋。

南阳关下一场大战,他在四路大军的围困之下,怀抱幼子奋力拼杀,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出去。

之后,他投靠了十八路反王之一的河北凤鸣王李子通,受其重用,被拜为兵马大元帅。

十八路反王截杀杨广之时,他任十八国联军的前部正印先锋官。

四平山下一场大战,他先是生擒了靠山王杨林,后又和雄阔海、伍天锡合力大战宇文成都。

扬州城夺魁大会上,伍云召代表凤鸣王李子通出战。

本来他是最有希望夺魁的,哪知当他对阵高丽国大将左雄之时,因一个不留神,被左雄的战马“没尾驹”的尾巴击中头部,不幸丧命。

可叹那么大的伍云召,居然被一匹马的尾巴给打死了,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第四位:银锤太保裴元庆

裴元庆,山马关总兵裴仁基的三儿子,名列隋唐第三条好汉。

别看这裴元庆长得俊俏秀气,跟个大姑娘似的,但是脾气暴躁,性如烈火。

他胯下一匹一字墨角癞麒麟,掌中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锐不可当,骁勇异常。

攻打瓦岗寨之时,他匹马双锤,敢独斗瓦岗山上所有的英雄。

四平山一战,十八路反王的上千员大将,哪个见了李元霸不是吓得腿肚子都哆嗦?唯有裴元庆,毫不畏惧,抡捶就打,敢跟李元霸锤对锤,硬疼硬。

当然了,他最辉煌的战绩,就是两次把天宝大将宇文成都打得抱鞍吐血。

虽然每一次都是在宇文成都体力不支之时交的手,有点儿胜之不武,但毕竟是赢了。故此才有了“银锤两战鎏金镗,三杰反打第二杰”之说。

可惜的是,在瓦岗军伐五关之时,他中了四宝大将尚师徒和八马将军新文礼的计,被新文礼引进了庆坠山烈火阵。那么英勇无比的裴元庆最终被活活烧死在里面。

第五位:冷面寒枪罗成

罗成,字公然,北平王罗艺罗燕超之子,名列隋唐第七条好汉。

他面如冠玉,俊美不凡,有“隋唐第一美男子”的荣誉称号。

他胯下一匹追风小白龙,掌中一条五钩神飞亮银枪,枪法精绝,神鬼莫测,号称“素袍白马无敌将,一条银枪天下传!”

不仅如此,他还熟读兵书战册,通晓各路阵法。

大破一字长蛇阵,大破四门铜旗阵,都是由他坐镇指挥的,瓦岗军全体英雄没有一个不服的。

扬州城夺魁大会上,罗成更是艺压群雄,夺得了武状元。

岗山散将后,他投入了李唐的阵营。跟随李世民纵横沙场,屡立战功,日锁五龙,名扬天下。

然而,罗成的下场却十分惨烈。

大唐建国后的某一日,周西坡传来一通鼓响,后汉王刘黑挞反唐。

战报传到京城,唐高祖李渊十分震怒,命太子李建成为元帅,齐王李元吉监军,越国公罗成为先锋,率大军二十万,前去平叛。

结果罗成却遭到了李建成、李元吉的陷害,最终单枪匹马陷入淤泥河,被乱箭穿身而死。

第六位:勇三郎王伯当

王勇,字伯当,本是大隋朝九省绿林道的南路瓢把子,聚义瓦岗山之后,名列瓦岗军五虎上将之一。

他胯下一匹千里银河一点白,掌中一口金背七星砍山刀,打起仗来悍不畏死,全是拼命的招数。

自从“金镶玉玺换萧妃”的事件发生以后,瓦岗寨群雄都对西魏王李密寒了心,纷纷离他而去。

唯有王伯当重信守诺,始终对李密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唐军攻打瓦岗山之时,李世民爱惜王伯当是个人才,苦劝他投降。然而王伯当却大义凛然,誓死不降。

最终李世民无奈,只得下令攻山。

唐军一阵乱箭如雨下,可叹王伯当乱箭穿身而亡。

王伯当临死前,担心李密中箭,就把自己的身子伏在李密身上,想替主公挡箭,结果李密却被压死了。

李密咎由自取,死不足惜,只是可惜了王伯当这条好汉。

第七位:银面韦陀秦用

秦用,秦琼秦叔宝的义子,名列隋唐第十条好汉。

他胯下一匹金毛虎头驹,掌中一对人面赤铜锤,力猛锤沉,勇猛过人。

当初秦琼大战瓦口关的时候,遇到了突厥第一猛将大都督红海,结果秦琼不是人家的对手,被红海打得落荒而逃。

后来秦用出马,仅三锤就打败了红海,威震瓦口关。

此一战,秦用一举成名,被北平王罗艺封为瓦口关的总兵。

北平府被夏明王窦建德攻占以后,秦用率领着瓦口关一支人马加入了瓦岗军,追随在了义父秦琼的身边。

由于秦用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被秦琼寄予了厚望。

十八路反王攻破扬州城以后,宇文化及献上了金镶玉玺,本来这玉玺应该由十八国联军的大元帅秦琼接收,哪知秦用却抢先了一步,他要替父接收。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玉玺盒子里面装的居然不是金镶玉玺,而是十几支毒箭。

就在秦用打开盒子的一刹那,十几丈毒箭全部射在了秦用的脸上,可叹银面韦陀秦用就此一命呜呼。

第八位:靠山王杨林

杨林,字虎臣,兴隋九老之一,名列隋唐第八条好汉。

他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隋炀帝杨广的叔叔。爵位是铁肩靠山王,职位是天下都诏讨兵马大元帅。

他胯下一匹独角青鬃兽,掌中一对水火囚龙棒,虽然上了几岁年纪,但人老马不老,掌中双棒不老,依然是骁勇善战,依然是不减当年。

想当初,他跟随隋文帝杨坚平南陈,灭北齐,立下赫赫战功,官拜三十六路行军都总管。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由于狼烟四起,时局动荡,身为天下都诏讨兵马大元帅的他,更是操碎了心,磨碎了嘴,身体差点儿没累毁。

为了隋朝的江山,这老头子整日里东荡西杀,南征北战,哪里有战乱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真可以说是大隋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无奈的是,大厦将倾,一木难支,戎马一生的杨林最终死在了罗成之手。

有人说,杨林之所以尽心尽力是为了他们杨家的江山,是为了他侄儿的皇位。他自己家的事,他当然拼尽全力了。

还有人说,杨林之所以这么卖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他在大隋朝位高权重,说一不二,大隋朝一旦亡了,他还能有这个待遇吗?

不管怎么说吧,杨林为国为民也好,为己为私也罢,总之他这一生赤胆忠心,无愧于“铁肩靠山王”的爵位,也无愧于“兵马大元帅”的职位。

第九位:天宝大将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隋朝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名列隋唐第二条好汉。

此人身高过丈,金面长须,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他胯下一匹赤炭火龙驹,掌中一条凤翅鎏金镗,在李元霸未出世之前,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

直到后来出了个李元霸,成了他的克星。因为他几次和李元霸比试,都被李元霸碾压。

当然了,他无所畏惧者,也仅李元霸一人而已。

四平山下一场大战,排名第四的雄阔海,排名第五的伍云召,排名第六的伍天锡,三人合力也打不过他。

虽然他曾先后两次输给过银锤太保裴元庆,但每次都是有原因的。若论真实本领,裴元庆也得逊他半筹。

但是,宇文成都风光半世,最终还是死在了李元霸的手里。

十八路反王攻破扬州城以后,他保护着他爹宇文化及想趁乱逃走,结果半路之上却遇到了李元霸。

宇文成都虽然心中害怕,但事已至此,也只得硬着头皮上去应战,结果被李元霸给活生生撕成了两半。

第十位:西府赵王李元霸

李元霸,唐国公李渊的四儿子,名列隋唐第一条好汉。

这位李四公子虽然长得面黄肌瘦,瘦小枯干,却是天生异禀,力大无穷。据说他双臂一晃,拥有四象不过之力。

好家伙,四头大象都没有他的力气大。

他胯下一匹宝马,名曰“万里烟云照”,掌中一对金锤,名曰“擂鼓瓮金锤”,匹马双锤,横扫天下。

他自出世以来,几乎就没遇到过对手,马前没有三合之将,与人对战都是碾压性的胜利。

他最露面之战有两处,一处是大战四平山,一处是大战紫金山。

四平山之战,他把十八国的百万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千百员的战将无不胆颤心惊。

紫金山之战,他逼着十八家反王递上降书顺表,为大唐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

这么说吧,纵观隋唐时期所有的英雄好汉,也只有李元霸能真正当得起“天下无敌”这四个字!

但是,李元霸的死也挺令人可惜的。

李元霸这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天上打雷。

只因他锤震紫金山以后,夺取了金镶玉玺,哪知在回去的路上,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李元霸惊恐之余,居然指锤骂天,打算来个锤震老天爷,结果被雷给劈死了。

可叹天下第一的好汉,居然落了个此等下场。

李密在隋唐时期算个怎样的角色

蒲山公李密不是一般的人。在隋末的各路反王中,李密是最有可能问鼎帝位的人。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相对于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李密出身高贵。李密出身辽东李氏,李密的曾祖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李弼。祖父李耀为北周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隋朝上柱国,封蒲山郡公。

三代贵族出身的李密不但出身好,而且非常有才,所以李密在当时是名满天下。就连位高权重的杨素对李密也是称赞有加,并且让自己的儿子倾心结交李密。

李密文武双全,不但学问好,而且智谋过人。杨素的儿子杨玄感造反,曾经问计于李密,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可惜的是杨玄感用了下策。而李密的中策是“占领关中平原,据有长安,然后和隋炀帝对抗”!

可惜的是杨玄感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有一个人就是用这个计谋得到了天下,这个人就是李渊。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密的非常有战略眼光,并且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杨玄感没有听李密的,就失败了。失败后的李密上了瓦岗寨。李密刚上瓦岗寨的时候,翟让大头领领着几千人天天干的是打家劫舍的勾当,根本没有想有所发展。也不是像《隋唐英雄传》写的那么荡气回肠。但瓦岗寨因为李密的到来而彻底改变了。

李密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迅速把瓦岗寨兵力从几千人扩充到30多万人。并且攻占了几十座城池,发兵围了洛阳。一时间天下震动,很多人认为李密就是天下之主,包括李渊也是俯首称臣。

但可惜的是,李密这个时候和翟让火并了。这场火并让李密元气大伤,而瓦岗寨的人心也开始分裂。因为翟让有大恩于李密。

同样是对待名义上的领袖,刘邦给义帝发丧。李密却设鸿门宴杀了翟让。朱元璋发兵救小明王,而陈友谅却杀自己的上司徐寿辉。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李密杀了翟让,30万人分崩离析。陈友谅杀了徐寿辉,60万人输给了朱元璋。什么是人心?人心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李密杀了翟让就失去了人心,尤其是用鸿门宴杀人,让他的部下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翟让对李密那么好,却被李密暗中杀死,这种人谁能相信!

同样陈友谅也是,徐寿辉对他比儿子都好,他却杀了徐寿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让人信任的。

李密领着30多万人打一个山穷水尽的东都洛阳,竟然一夜之间败的一无所有,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李密的军事才能还在,同样是那拨人马,但将士们已经离心离德。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要收买人心,要把自己树立起一个忠信仁义的人,只有让天下人认为你是可信的,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和财力。这就是李密和陈友谅失败的原因,也是项羽失败的原因。

乱世人人惊恐,社会规则全部打乱。这时候谁能让天下人相信自己,谁就取得了成功。忘恩负义,不讲信用,很快会被社会淘汰。

李密无疑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把瓦岗寨从无到有,到纵横天下,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才华。但可惜的是连一个翟让都不能容忍,这种人怎么可以收拢天下人心。

相对于李密,李渊占领长安后自己并没有称帝,而是立了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做皇帝。还是打着隋朝的大旗聚拢人心。这才是最英明的策略!只能说李密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却没有容天下人的度量和德行,因此如流星一般划过夜空,然后陨落!

李密自愿降唐,为何最后又叛唐

李密率领的瓦岗军被王世充打败后,走投无路,决计投奔唐朝。早在李渊太原起兵反隋时,曾写信给李密,称他为兄,还推他为反隋义军的盟主。李密以为自己率领瓦岗军长期和宇文化及、王世充作战,使李渊无东顾之忧,才得以轻松入关,占领长安,对于唐朝的建立自己是有很大功 劳的,李渊一定不会亏待自己,因而李密决定率部下前往长安投奔唐朝。

李密原以为李渊一定会拜他为宰相,但是到了长安后,唐高祖虽然对他很客气,却只给了他光禄卿的官职,虽然位列九卿之一,但却属于事务性的官职,没有多大权力。最让李密没有面子的是,每当重大的朝会仪式,作为光禄卿的他还要主持廊下食,给百官供给食物。这使李密感到极大的耻辱,所以他很后悔投唐,等待机会东山再起。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唐高祖决定派李密出关招降他的旧部,李密以为机会来了,决定乘机重新起事。对于李渊的这个决定,唐朝很多官员反对,他们担心李密会重新拉起自己的势力,极力劝止李渊,不要放走李密 。于是李渊又改变了主意,命已经出发的李密返回长安。李密半路接到命令,以为唐高祖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便决意叛唐。

他打算先攻下桃林 (今河南灵宝),然后收编那里以前自己的部队,补充粮饷,再北渡黄河前往黎阳。他的旧将徐世勣仍驻守在那里,有很大的势力,他只要到了黎阳 就可以再次独树一帜,争夺天下了。十二月,李密设计攻下桃林县。在熊耳山南山道的进军途中,李密遇到唐将盛彦师的伏击,李密被杀死。

唐朝的李密是被谁杀的

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破隋军,威震天下。后因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李密又叛唐自立,最终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我复制的别的答案,有些卑鄙,我向原版道歉

唐朝名将徐世绩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个人一件事,足可以让我们看出李世绩的为人。

唐太宗临死前对太子李治说,“我现在将李世绩外贬,假如他接诏即走,我死之后,你再重新启用他,授予宰相之职。如果他徘徊观望,就立刻杀掉他!”

于是下诏贬正三品同中书门下李世绩为五品叠州都督!

李世绩接诏后,家都没敢回,即刻上任。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李世民绝对不是一个小气之人,对臣下很少怀疑。

李世绩顺利通过考验,但是这件事却也告诉我们,唐太宗对李世绩有一种深深的不信任!

唐太宗为什么不信任他?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人,李密。

李密瓦岗掌权后,让李世绩将重兵守黎阳,战宇文化及的时候如此,战王世充的时候也是如此,黎阳有隋朝的粮库黎阳仓,是交通要道根本之地。

可以说,李密对李世绩非常信任也非常重用。

洛水大战李密大败于王世充,手下大部分将领要么被俘要么被杀,黎阳有兵有粮,是退守的首选。

李密本也准备退守黎阳投奔李世绩,但是这个时候有人说,“当初杀翟让的时候,李世绩受重伤,现在还未康复,如果投靠他,安全吗?”

一句话点醒了李密!

是啊,李世绩可以信任吗?

李密的选择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他心中的答案。

他放弃近在咫尺的黎阳,放弃自己的根本之地,放弃东山再起的希望,转而千里迢迢奔向长安。从此龙入浅滩、虎入囚牢!

生死关头,李密又为什么不信任李世绩?

再来看一个人,单雄信。

瓦岗时期,单雄信和李世绩是生死之交。

王世充投降李唐后,单雄信也入了李渊的必杀黑名单。

临刑前,李世绩和单雄信诀别。

单雄信忽然来了一句:“我固知汝不办事!”

李世绩委屈大哭!

哎,这个事情上也许单雄信确实冤枉了李世绩,他可能真的是无能为力。

但是,这句突兀的话也明确地告诉我们,单雄信在最后时刻,也不信任他!

李世民、李密、单雄信都是人中豪杰,心灵剔透的人物,作为上司、作为至交好友,为什么都不信任他?

这似乎很能说明问题。

655年,在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后的事情上,更能看出李世绩的为人。

贞观老臣中,长孙无忌、褚遂良、来济等人都非常清楚武则天的为人,坚决反对高宗“废王立武”,独独李世绩的态度是,“此为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因为这句话,明末王夫之直接骂他“李勣始终一狡贼而已矣……!”

是李世绩看不出武则天在宫中的凶残奸诈手段?以李世绩的计谋多端和缜密心思,怎么可能!

忘义保身、邀宠罢了。

高祖、太宗子孙几乎被屠戮殆尽,李唐王朝几至倾覆,李世绩难逃委蛇之责!

李世绩武功盖世,灭突厥、破薛延陀、平高句丽,令人赞叹。可惜算计太多,不如李卫公睿智,不及程知节磊落,也算是白玉有瑕、一种遗憾吧。

《隋唐英雄传》让李密给人一个不好印象,历史上真实的李密是啥样,如何获得瓦岗寨又为何降唐

历史上的李密其实更适合做一位出谋划策的谋臣,不适合做君主,他非常有能力有才华,也有雄心壮志,善于谋划,但是李密败败在了他事业刚有起色就开始得意忘形,这不是一个胸怀大略的君主所为。

李密出身于辽东李氏,是当时的豪门贵族,他的曾祖父是北周开国功臣李弼,父亲李宽也是隋朝贵族,爵位为蒲山郡公。李密少年时期丧父,继承了父亲的蒲山郡公爵位。

李密虽出身贵族,但是却勤奋好学,为人气度恢宏,少年时期散尽家财救济亲朋好友,不吝钱财,礼贤下士,属于胸怀大志的人。

李密高贵的出身让他成为了隋炀帝警卫团成员,有一次隋炀帝在仪仗队中发现了器宇轩昂气度不凡的李密,对他很是不放心,于是隋炀帝便命心腹大臣宇文述劝李密辞职,隋炀帝认为李密神态不凡,不适合在自己身边。

于是青少年时期的李密也是雄心壮志,也觉得自己不适合当仪仗队,就办理了病退手续,以生病为由辞职了。

李密辞职以后,更加勤奋专注于读书,他经常骑着一头黄牛去看望拜访自己的老师,在骑牛的路上李密都是手不释卷,将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看。成语负薪挂角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一次李密边看书边骑牛被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看到,杨素对这样勤奋好学的人很是佩服,于是与之交谈,在交谈之中杨素发现李密谈吐不凡,不似这个年纪的人,于是认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回家之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李密为人气度恢弘谈吐不凡,你根本及不上他,以后应该多与他交往,可提高你的水平和修养。于是杨玄感听从父亲之命,与李密结成莫逆之交。

隋炀帝时期大力推行科举制和多次对外征战滥用民力,已经让豪门贵族阶级以及平民阶级都非常不满,先是爆发了山东王薄起义,随后隋炀帝亲征高丽,派杨玄感掌管后勤供应,于是杨玄感认为推翻隋炀帝的机会到了,他想趁隋炀帝亲征高丽之际起兵反隋。

杨玄感找到李密商议,李密其实比较善于谋划为杨玄感出了很多好的计策,杨玄感却不听从,只听从了李密认为下下之策,结果杨玄感起兵反隋很快被隋朝镇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则是凭借机智逃了出去。

从李密跟随杨玄感起兵时就可以发现,李密这时候已经站到了豪门士族反抗阵营之中,后来起兵失败,李密不得已投靠了当时颇有声势的翟让瓦岗军。

李密非常善于谋划,帮助翟让把瓦岗军统治的有声有色,最开始翟让不是很信服李密,后来隋朝名将张须陀来征讨翟让,之前翟让数次败于张须陀之手,认为张须陀不可战胜,李密却设计伏杀了张须陀,从此翟让对李密倾心信赖。

李密凭借击杀张须陀在瓦岗军中站稳了脚,成为了瓦岗军中二号人物,和翟让共同领导瓦岗军。后来瓦岗军在李密带领下声势日渐浩大,翟让本是一介莽夫,能力不足以成为一方头领,于是主动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了李密,由此李密也成为了瓦岗军实际领导者。

在李密领导下瓦岗军日益声势壮大,引来众多其他小股农民起义军归附,李密的宽厚与包容使得很多义军首领倾心相附,或者一些大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如窦建德、孟让等都表示臣服李密,所以此时代表着李密彻底脱离了原有的贵族阶级,他突破了原来的阶级界限,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但是李密始终局限性太强,他没有达到真正一代雄主所站的高度,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在大业未成之前诛杀了原瓦岗军领袖翟让。

在瓦岗军强盛之时,翟让的哥哥和部下看到了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所以他们怂恿翟让从李密手中重新夺回权力,但是翟让是一个耿直率性豁达大度的人,他自认为才能不如李密,所以从未想过再从李密手中夺回权力。

可是这些风声传到了李密耳朵里,却让李密十分不舒服,所以李密决心杀掉翟让,于是在瓦岗军声势鼎盛之时,李密没有想着扩大战果,先夺取天下,而是先设计诛杀了翟让及其亲信和亲族。

翟让毕竟是瓦岗军创始人,瓦岗军将士对翟让感情很深厚,所以当翟让被杀后,瓦岗军的翟让系部队都要散伙而去,全凭李密三寸不烂之舌稳住了军心。

但是也为日后李密败亡埋下了钉子,因为嫌隙已生,李密顺风顺水时还愿意跟着他沾光,但是一旦李密遇到挫折,这些人势必叛离而去。

后来果然如此,李密在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之后,接受了在洛阳继位的隋炀帝之孙杨侗皇泰主的册封,去攻打弑君篡位的宇文化及。结果李密和宇文化及的骁果军打的两败俱伤,击溃了宇文化及,但是李密实力也大大受损。

这时候在洛阳扶持杨侗的王世充趁势出兵攻打李密,王世充之前一直是李密的手下败将,所以听闻王世充来攻李密根本不放在心上,结果王世充准备充分,外加李密打败宇文化及后元气大伤,以及很多忠于翟让的将领与李密离心离德,所以李密很快就被王世充击溃。

当李密溃败之时,原来瓦岗军忠于翟让的大将如单雄信、邴元真等人都纷纷趁势投降了王世充,没有人肯再为李密效死命,李密主力一被王世充击溃,他的其他部属大部分都趁势投降了王世充,所以李密这一仗战败完全是当年错杀翟让埋下的炸弹。

这一下李密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李密心灰意冷之下只得向唐朝李渊投降,当时天下各方势力并起,唯独李渊对李密感情比较好,李渊虽然出身陇西李氏,但是经常与李密同族论交,称李密为弟,所以李密在战败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投降李渊。

同时谋士柳燮也劝李密投降李渊,效仿当年东汉刘盆子那样,还可富贵养老。于是李密率众入关中向李渊投降。

其实李渊才是真正的老狐狸,他之前一直麻痹李密,向他示弱,这回李密真正来投降,李渊更看重的是他的声望,他想借助李密声望着笼瓦岗旧部,果然李密正式投降李渊之后,瓦岗军很多非翟让嫡系的旧部,比如罗士信、秦叔宝、程知节等纷纷弃王世充向唐朝投降。

李密在投降李渊后,虽被李渊厚礼相待,并且还以表妹独孤氏嫁给李密,爵位赐的很高,待遇也很高,但是并没有任何实权。而且李渊外宽内忌,对李密提防的很,所以李密在唐朝过得并不快乐,甚至抑郁寡欢。

后来瓦岗军镇守黎阳的徐世绩听闻李密降唐以后,他也以奉李密名义向唐朝投降,李渊派李密去黎阳安抚投降的旧部,李密觉得这是机会,他就想趁机聚拢兵马东山再起。

个人认为李渊派李密去安抚旧部可能就是圈套,就是考验一下李密有没有二心,因为李密刚出长安,很快朝廷就派特使召李密回长安,如果李密回去那就是没有二心,如果李密拒绝回去,正好给了李渊杀掉他的机会。

结果就是李密还真给了李渊这个机会,他接到召回的旨意之后根本没叼,不顾亲信王伯当的劝阻,执意要逃离大唐,想去投奔旧部张善相东山再起。

最后李密和王伯当在熊州被大唐的熊州副将盛彦师率兵伏击诛杀,李密和王伯当当场身死,一世枭雄李密就如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纵观李密一生虽然为人雄心壮志善于谋划,但是其实可以看出他的拢不住人,年轻时散尽家财礼贤下士结交好友很有可能是沽名钓誉,后来当瓦岗军盛世强盛时,李密开始得意忘形,不再像以前那么能宽厚和包容,甚至他还开始敛财,这时候他的部下已经对他开始不太满意,再加上他气量狭小的诛杀了翟让,所以从那时起李密就从一个卓越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退化成了只顾眼前利益的小人。

刘备一生前期漂泊不安,屡战屡败,但是刘备始终从大局出发,善于用魅力聚拢部属,所以即使刘备最艰难之时,关羽、张飞、赵云、孙乾、麋竺等文臣武将始终愿意誓死追随。

再看李密,事业还未达成之时就开始得意忘形,弄得部属分崩离心,这就是他和刘备这种一代雄主的思维局限性,他看的不够长远,缺乏宏观意识。

李密虽然从贵族阶级最后突破阶级局限性成为了优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但是他最终却走上了和李自成一样的道路,天下大业尚未完成,便开始争眼前之长短,最终闹得兵败身死。

所以李密站的高度太低了,不是帝王的高度,他更适合做一位出谋划策的谋士,而不适合做争霸天下的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