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凡尔登战役为什么伤亡这么大呢
- 凡尔登战役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 凡尔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系
- 一战中德军为什么要发动凡尔登战役这场战役为什么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 如果不是因为那颗歪打正着的炮弹,德国能赢得凡尔登战役吗
- 一战中,凡尔登战役德军怎么进攻才有可能胜利
- 凡尔登战役为何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 为什么法国的军队在一战的凡尔登战役中表现杰出,却在二战中仅仅抵抗了38天就投降了
如何评价凡尔登战役为什么伤亡这么大呢
谢邀。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子渊之前曾经专门和读者分析过。先说第一个问题,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那么子渊认为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决定性战役和重要转折点,也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挫败了德国一举占领巴黎的企图。关于为何伤亡如此之大,且听子渊为君细细道来。
1916年2月21日清晨,天气格外寒冷。沿着长达6英里的前线,德军在完美隐蔽下以每小时十万发的惊人速度,将炮弹射向法军堡垒,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就此爆发。在以凡尔登要塞、布拉邦特和奥尔内的村庄为界的三角形地区,超过200万发炮弹密集落下,几乎将地面的一切构筑物轰得干干净净。十二个小时后,德军趁着夜色匍匐前进,以试探法国的抵抗能力。殊不知,与法军的拉锯就此展开。
▲凡尔登战役形势图
早在前一年的12月,德国统帅部就做出了战略目标西移的决定,经过反复磋商,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将著名的要塞城市凡尔登作为目标。凡尔登位于巴黎以东,是英法两军战线的突出部分,对深入法国北部的德军构成了严重威胁。围绕这一战略要地,德、法两国军队曾数次交手,但德军皆未能如愿,法军则在原有基础上构筑了永久工事和3道野战营地,安排11个师和600余门火炮进行守卫。
▲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画像
在德国人看来,如果能占领凡尔登,其效果可谓一石二鸟。首先,德军攻占凡尔登必将重挫法军士气,同时又可打通前往巴黎的战争交通线,一旦攻破巴黎,法国的灭亡就只剩下倒计时,而英、俄两国军队则根本没有招架之力。因此,德国方面希望通过先发制人的方式,突破法军防线,进而牵制与消耗法军的有生力量,战争局势将会产生重大改变。
经过精心动员,德国调集27个师和上千门火炮进攻凡尔登,其主力部队为皇太子威廉亲率的第五集团军,下辖18个师(后陆续增至50个师),约占西线德军总兵力的百分之五十。
▲版画上的凡尔登要塞
为隐瞒德军的战略意图,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便大张旗鼓地向香贝尼地区增兵,法军总司令霞飞结果真上当了。自从1914年后德国因数次进攻未果而转移阵地后,法国人就认为凡尔登要塞的争夺战已经过时,虽然派兵驻守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节约资金及战略物资,总司令霞飞甚至在1915年就要求凡尔登要塞停止强化加固。
▲亨利·菲利浦·贝当画像
得知德军向香贝尼大量聚集的消息后,霞飞确信德军将会从这里进攻然后冲向巴黎。殊不知,德国人在暗中向凡尔登输送士兵及物资。数天后,英法联军终于弄清法军的真实想法。这下子霞飞是真的慌了神,要求法国部队不顾一切代价赶赴凡尔登,然而到2月21日,仅有两个师如期到达。面对德国上千门火炮的猛烈轰击和轮番冲锋,要塞司令贝当指挥法军拼命抵抗,第一天就被德军推进了六公里。毕竟他麾下只有2个师,加上赶来驰援的2个师,根本没法抵挡住德国人。
▲凡尔登战役场景
万幸的是,法军总算稳住了阵脚,并在其余援军到达开,开始了与德军的艰难拉锯。由于第一天未攻克凡尔登,德国军队先机尽失,只能不停向凡尔登增兵,以求通过人数优势赢得决战。到4月份时,法国军队人数已与德方相当。无奈之下,一直稳坐指挥部的皇太子威廉冲上前线,并下令使用毒气弹。然而法军仍然将德国人挡在了要塞前。
秋天时,法军开始反击,陆续夺回了数个丢失的阵地。在这关键时刻,法尔肯海恩因指挥不力被德皇下令免职,兴登堡出任总参谋长。9月2日,德皇无奈批准停止进攻凡尔赛。从10月24至至1月18日,法军基本收复了被德军攻占的所有阵地,“凡尔登战役”宣告结束。
▲凡尔登战役纪念馆
在这场战役之中,双方投入总兵力逾200万人,伤亡人数达73万之多,因此又被称作“绞肉机”。可以说,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决定性战役和重要转折点,也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挫败了德国一举占领巴黎的企图。由于德国损失惨重又无法及时弥补,德国的军事进攻能力在此战后从顶峰跌落至谷底,最终丧失了战争主动权,2年后不得不向协约国投降。
凡尔登战役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凡尔登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改变和扭转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之一。这当中经历了什么,阿贵写出一点自己了解的凡尔登战役,以供大家增添点茶余饭后的话题,由于篇幅有点长,读者可泡好茶以便慢慢看下去。
1915年4月,意大利突然脱离了他的盟友德国加入了协约国后,法军总司令霞飞认为,他们的作战计划可以改变。并制定了1916年由俄国和意大利首先在东线和南线发动攻势,在战略上牵制德国军队,然后由英法联军在西线大规模出击,一举歼灭西线的德军,从而彻底改变战争局面。
霞飞的建议也得到了其他几个协约国的支持,但是要命的是他们没有对何时发起进攻达成统一的共识,于是大家决定在来年三月再来商榷具体的日子。可是德军也没有慢下来,他们也在策划一个改变此次战局的一个时间点和支撑点。于是新任命的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登场了!1他对德军西线的僵局早就苦恼万分。由于1915年德军在西线所采取的攻势成效不大,本想着在东线一举击败俄军后再大规模挥师西进。可实际上英法军队的局面进攻看似效果虽然不大,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德军的战略力量。使德军在东线始终没法得到足够的兵力给俄军以致命的打击。于是法尔肯.海因反复斟酌和权衡后,立刻停止了在东线对俄军的进攻行动,把主要进攻方向对准了西线的英法联军。并在1915年圣诞节前夕,他向德皇威廉二世递交了一分《战略进攻备忘录》。
由于英国历来主张欧洲战略是一个均衡状态,所以它就和法国联合起来。在水面作战方向上,当时英国的作战力量,德国肯定是打不过的,于是德国就选择了水面下,大力的发展并使用潜艇,使用潜艇战术来对付英国。在双方僵持的情况下,法尔肯.海因认为,要快速削弱英军的作战力量,还得要先把它的盟友法国打败,也只有把法国打败,德国才可以获得在欧洲大陆上的优势地位,也可以使英国在欧洲的实力衰败下来。
消灭法国的有生力量,使法军的血流光,这是法尔肯.海因的目的。那这样就要选择一个战略进攻的地点,法尔肯.海英分析后认为,这个地点一定要是法国人眼里的一个特殊地区。它将使法国人为了防御这一地区,不得不投入其所有的力量,才可以使法国将每一滴血流尽。
最终经过军部商讨后选择了法国北部的边境小镇凡尔登作为进攻目标。
德国之所以选择凡尔登作为攻击点,法尔肯.海因认为如果法国不倾其所有拒德军于凡尔登之外,那就等于把法国北部的大门给德军打开了。所以也认定法国会倾尽军队主力和德军打一场进攻战,这恰恰是法尔肯.海因所想要的结果,从而在凡尔登一举歼灭法国人。
就在协约国首脑们还在为何时发起进攻而争论时,
1916年2月21日法国小镇凡尔登已经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德军抢先在协约国前面发起了进攻,协约国仓促应战,与德军在凡尔登小镇上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厮杀。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久,并且是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决定意义的“凡尔登战役”。
为了进攻凡尔登,德军从1915年冬天就开始着手准备,抽调了西线战场装备最好,作战力量最强的6个军,10个师共27万人。同时德军还采用了新的战术,既以强大的炮火摧毁敌方的阵地和兵员装备,然后再也士兵推进作为巩固和占领。这种炮兵摧毁,步兵占领的作战方式被后来众多国家军队屡屡采用。特别是日本对中国的侵华战争,多是采用这种战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德军集结了大量的火炮,把部署在俄国和巴尔干半岛前线和兵工厂的大炮全部投入到凡尔登战场之中。在其12公里长的战线上排列着1000门大炮,野心勃勃的德军想在世界战争史上添上炮击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达到彻底摧毁法国人的防御。
法国北部重镇凡尔登,它是法国最重要的堡垒之一,至1914年起,它就是一个配置有重炮和机枪林立的钢筋水泥的堡垒式迷宫。各个发射点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构成一个以城镇为核心的环形防御体系。可是法国总司令霞飞认为,从1914年到1915年之间所发生的战役中,好多要塞和堡垒在德军的炮击之下就快速沦陷。因此他认为固守要塞的时代已经过时了,防守应该用纵深的野战工事替代。为了遵照霞飞的指示,凡尔登那些坚固的堡垒在1915年8月就被大部分拆除和放弃,所谓的重炮也只不过被拆得只剩下300门而已。驻守凡尔登的部队也只有4个师共10万人,这样的兵力与德军的27万兵力相比之下着实悬殊太大。1916年2月21日清晨,德军炮弹以1小时10万发的速度倾泻而下,,并把炮弹射进堡垒,约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落下了200万发炮弹。
经过12小时的猛烈炮击,凡尔登附近的战壕和堡垒已经完全被摧毁殆尽,整个法军防线都被浓烟烈火吞没。三天后法国统帅部决定凡尔登不能丢给德国人,否则会影响到整个战局。2月25日法军总司令霞飞紧急调令第二集团军司令贝当将军立即前往凡尔登指挥作战,并紧急征调预备队开赴前线。当时的贝当已经60岁了,以前也并没有指挥过大的军事战役。只是在一战开战前期指挥过几次作战,受到霞飞的赏识后官运亨通,在18个月内由旅长升至集团军司令。贝当接到霞飞的命令后于当天夜里就赶到了凡尔登,这时的凡尔登法军的士气特别低落,而对面德军的士气高涨,明显占据上风。到达凡尔登后他就组织了积极的防御,并在凡尔登方向组织起第一道防线,稳定住了军心。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贝当的到来也使得法国人从凡尔登战役整个战局中扭转了过来。
凡尔登战役打了那么长时间,双方共投入兵力200多万人,死伤极其惨烈,法军在士气低落的情况下能够顶住德军的进攻,能够把战争的被动变为主动,贝当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贝当到达凡尔登之后向全军提出的口号是“宁失三军,不让寸土”!在他的这个指导思想感染之下,法军士兵全都死守阵地,一寸也不后退,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抵挡住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为了守住凡尔登,当时通向凡尔登的铁路和主要公路都被德军炮火切断,只有一条通往西南的二级公路可以通行。在路况和公路不够宽敞的情况下,贝当必须要在一个星期之内调集20万军力才能与德军相抗衡。另外还有两万多吨的军火物资,这就意味着一个星期内的每个昼夜要有6000辆卡车到达这里。为了前线几十万兵力的给养和输送,贝当在全国征用了4000辆卡车加上军队上的以每4辆为一个班,每天24小时源源不断地在这条65公里长的路上行进着。这条路后来被法国人奉为“圣路”在整个会战期间,还有50多万部队和17万头运送补给的骡马,也是沿着这条路输送到前线的,凡尔登战役因此也成为世界战争史上唯一完全靠汽车补给的大规模会战。
战事就这样在双方胶着的情况下一个月接着一个月的拖了下去,在此期间,双方都增加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直到12月18
日止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最终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德军从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也是协约国联军从被动变为主动的转折点。在整个战役中法国战死,负伤,或被俘的人数合起来就有55万之上,德国的损失也超过了45万。法尔肯.海因原来的目的是把法国人的血流光,可他也没想到德国人的血也因此流光了,双方巨大的伤亡人数,可见都没有所谓的赢家!后来的人们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战争就是一个嗜血的泥潭,我们人类需要的是和平,不要战争!
凡尔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系
凡尔登是一战战役,且是在法国英法联军同德国作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战役且是在苏联苏联红军同的德国军队作战。两战役除了都是异常惨烈的战役外没有任何共同点,也毫无关系。
一战中德军为什么要发动凡尔登战役这场战役为什么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凡尔登地处北纬49°,东经5.3°,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可是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凡尔登战役俗称凡尔登绞肉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之一。
1914年9月德国在第一次马恩河遭遇了惨败,对峙双方在己方阵地上挖壕沟,战争进入了持久拉锯战。面对对峙局面,德军统帅部迫切需要一场大战来一举击溃法国,凡尔登位于法德对峙前沿,是德军拿下法国巴黎的障碍。
为了速战速决,1916年1月开始德军开始悄悄大规模增兵凡尔登;德国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略,但逐渐被英法联军识破,法国迅速增兵凡尔登,德军的战略意图再次被打破。德国皇太子亲自率领大军指挥作战,使用了毒气,但仍无法突破性进展;英法联军大部队持续赶来,开始反攻。为配合凡尔登战役,英法发动了索姆河战役,德军渐感体力不支,元气大伤。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等各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被应用于实战。
凡尔登战役开始于1916年2月21日,结束于12月19日,持续10个月。此战法国共派出1,140,000名官兵参战;德国派出1,250,000兵力参战。法国伤亡阵亡156,000人。 德国阵亡143,000人。凡尔登战役是一场激烈的消耗战,双方均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德国的国力在于强,而不在多,故消耗一点少一点。英法在海外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拥有大量的战争资源,同时有美国和俄罗斯的支持,资源可谓是源源不断。
德意志帝国虽然在战争初期连战连捷,但是几年的消耗战足以拖垮德国国力。凡尔登战役,伤病和被俘暂且不论,德军直接阵亡14万士兵,东线面对沙俄,西线面对英法,10个月的攻防战,德国国力提供强力无法支撑!
凡尔登战役由德意志帝国率先挑起进攻,英法经过10个月的持久战,一举击溃德军主力部队,摧毁德军士兵意志,打垮德军战争机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如果不是因为那颗歪打正着的炮弹,德国能赢得凡尔登战役吗
凡尔登之战的这颗炮弹被过度解读了,德国人自从凡尔登战役开打以后实际就已经走向了失败。关于炮击弹药库这种事情在凡尔登战役中实在太多,拿这个谈论胜负并不恰当。何况什么歪打正着的炮弹完全是子虚乌有的编造。
凡尔登是个法军的要塞,因为有炮台和优势地形的掩护,所以德军对这个区域非常牙痛,打了几次啃不动以后,德军就再没动过这块地方,造成了法军的松懈,驻守此地的法军总指挥霞飞压根就不看重此地,一概修缮和加固做的很少。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着打着,德军不去招惹的凡尔登就成了个突出部,但德国人并非真的放弃了这个地方,因为只要打通这道防线,背后就是巴黎,杀进巴黎战争就能胜利结束。所以德国人隐忍了很长时间,故意造成了法国人的松懈,再通过对香槟地区的佯攻牵走了霞飞的兵力,这才发动了对凡尔登的突然袭击。
然而凡尔登里是贝当元帅坐镇,他聚拢了法军的人心,维护整备了凡尔登的道路,建立了严酷的督战制度,用不多的兵力硬是扛住了德国人的疯狂进攻,让德军的“奇袭凡尔登”宣告失败。
实际上这个时候德军的攻势完全可以停止了,但将这场大战当做政治资本的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却输不起,他为了拿下凡尔登,不惜从东线抽取兵马,让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东线遭受重大挫折,直接导致在“勃鲁西洛夫攻势”中盟友奥匈帝国被打残,德军也遭受到几十万人的损失,东线彻底糜烂。如果凡尔登输了,他的政治生命即告结束,德国的国运也彻底完蛋。
最后德军真的是赌上了国运,与法军在凡尔登地区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交战,贝当努力维持下来的公路起了大作用,法军可以从容的将大量的兵员和弹药输送上来,增援很快就源源不绝的赶来。相反这时候的德军才叫尴尬,他们拿下前沿的几个堡垒后便再也无法前进多少,双方开始残酷的阵地战拉锯。
然而法国人的战略就是这样,凡尔登交通并不差,周围也都连绵着法军的防线,与后方的距离足够近,补给相对轻松的多。德军将大批的军队拖到这里打阵地战完全是不智之举,有没有弹药库被击中都是败亡的结局。
事实上,被人津津乐道的那颗“歪炮弹”并不存在,法军10月份已经开始反攻,这个时候的德军已经是离死不远,他们军心涣散,士气低沉,早有撤退之心。法国人发动了“巴塔耶行动”逆袭德军,开始了自己的胜利之路。
在“巴塔耶行动”中,法军133师、74师、38师对阵德军驻防杜奥蒙堡的9、33、34、54预备师。作为凡尔登的前沿堡垒,杜奥蒙堡向来是贮藏弹药的区域,因此熟悉自家物业的法军采用了400mm大炮轰炸,有一发列车炮成功引爆了堡垒内的弹药,引爆了几百发迫击炮弹和7000枚手雷。这个事件是最接近“歪炮”描述的。
但这哪里是“歪炮”?分明是法军有意识有计划的炮击行为,真不知道是何处编出一个津津乐道的“双方持久战,浪射定乾坤”故事。
当时这顿轰炸并没有真的逼迫德军溃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来说,区区爆炸影响不了大局,弹药也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德军在凡尔登战场上有很多个炮兵阵地,弹药库不计其数,几个集团军都有自己的弹药储存和保护方法以及后勤核算,怎么可能将弹药库都堆放在一起呢?
事实上杜奥蒙堡的德军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直到德军整体大势已去才败退。这个地方在德军攻占早期还发生过士兵拿火药烧咖啡引发火灾造成的弹药爆炸,死难德军达到650人之多,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总之,从战役层面看凡尔登的话,德国人的最后攻势在7月份就结束了,法国人10月份开始的反击是德军败亡的开始,完全不存在什么炸弹药库扭转战局的说法。无论有没有这颗传说中的炮弹和那愚蠢的弹药库,德国人都是要输的。
一战中,凡尔登战役德军怎么进攻才有可能胜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人体磨坊。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场战役会有如此大规模的伤亡,也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武装部队的投入。
凡尔登战役:作战时间从1916年2月到1916年12月。历时10个月。
做战区域:法国巴黎近郊凡尔登。
参战 兵力:德军是1个集团军计18个师,火炮1200门。170架飞机。后续增援部队是50个师。也就是说,凡尔登战役已经占到德军西线总兵力的一半。
法军:兵力是1个集团军11个师,630门火炮。后续增援部队69个师,投入兵力已经达到了兵力的70%。
德军前线总指挥是德国皇太子威廉。时年33岁。德军有这样的人出任三军统帅,就注定了失败。法军前线总指挥是时年60岁的贝当,他出色地完成了霞飞给他任务,战胜了德军。
这场战役是名副其实的消耗战,阵地战,此役德军损失45万人,法军损失55万人,此役也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役过后,德军彻底转入防守。法军转入战略进攻。
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看中了凡尔
登这个战略要地。他希望以此地吸引法军主力,从而达到消耗法军有生力量的目的,让法军的鲜血在凡尔登流净进而攻取巴黎。应该说。法尔肯海因战略企图答到了,凡尔登地区吸引力三分之二的法军主力。而且此役出现了新型武器,比如火焰喷射器。大口径火炮。轻机枪。毒气弹首次出现在了战场,面对德军的进攻,法军总参谋长霞飞严令:任何下令后退的指挥官都将送进军事法庭,但战役初始的时候,德军进攻猛烈致使都蒙(是凡尔登制高点)失守,都蒙是失守标志着凡尔登失去了三分之二,德国全国为此放假3天,法军为此替换主将,又贝当出任主将。而贝当上任的第一天命令就是 宁可我牺牲战场。也不许丢失一寸土地。正式由于贝当的坚守。使得德军的企图破产。德皇对法尔肯海因说,法军的鲜血没有流干,德国的鲜血已经流干了。
用最简练的话来说,德军的失败就在于进攻的区域只局限于马斯河右岸,东西两翼德军没有进行有效的配合后来进攻不利,理应撤军。但德军后来完全和小孩一样意气用事。从而导致了失败。德军的凡尔登战役在战术上是正确的,但在战略是完全错误的。德军的正确做法是。以凡尔登吸引法军主力。在东线击败法军才是正确主张。
凡尔登战役为何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一战开战之初,便显现出德国以一敌众的趋势。毕竟,协约国这边的英、法两国可称国力雄厚;反观当时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它们早已如风中之烛,不知哪天就会黯然失色。
面对如此形势,德国自知持久战将对自己毫无益处。早在开战前几年,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就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德军将借助当时德国国内发达的铁路网络,在开战后不久后集中起优势兵力在6周内一举击溃法国。
不过,这一切都仅仅是计划罢了,因为等到真正开战之后,所有人都震惊了: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第一次在战场上感受到了来自工业文明的力量。开战不到三个月,交战双方都几乎耗尽了所有炮弹库存。德军开进到到马恩河一线的时候,就遭到了英法联军的顽强抵抗,其速战速决的目标自然也就落空。
与此同时,德军在东线与沙俄也是僵持不下。到1915年的时候,德国陷入了两线交战。在西线,更是打起了胶着的堑壕战。为了改变战争局面,德军高层开始谋划着一次大型的突击,后来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的。
凡尔登战役由时任德军总参谋长冯·法金汉于1915年一手策划。由于凡尔登位于默兹高地,坐落在德国通向巴黎交通要道之上,亦是巴黎的门户。鉴于此,法金汉认为如果能拿下该地,德军就能长驱直入巴黎,重现40年前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登基的荣耀时刻。
不过,这个地方又是高卢一族的发源地,无论是出于战略考虑还是民族情感,法军必然会在这一处狭小的战场中殊死抵抗,而德军也将全力进攻。
起先,按照法金汉的设想,在德军集中火力优势的进攻下,法国必将“流尽最后一滴血”。就算这样还是没有拿下,最差的结果也是法国主动选择求和、投降。此外,由于凡尔登要塞一地的法军阵地如同一把利刃,嵌入到当时的德军阵地中,随时都威胁着两边德军的侧翼。如果德军想要在当时双方僵持不下的西线有更大的动作,凡尔赛这个点迟早需要攻取。不然在漫长的西线上,这里会成为德军阵地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基于以上攻、守两端的战略考虑,法金汉决定在凡尔登前线集结50个师共计120余万人,以及1200门大炮。而这些兵力,在未来的十个月中,却是被投放在仅仅只有15公里宽的战线上厮杀。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16年2月21日,在这一天,德国皇储亲率21万人进攻凡尔登要塞。
步兵发起冲锋之前,德军先动用1200门大炮对战线进行了9个小时的集中轰击,发射了100万发炮弹,法军阵地霎时间成为火海。两天之后,德军推进了5公里,又在随后的一天逼迫法军放弃第二道防线。本来,按照如此趋势,德军拿下凡尔登已是顺理成章。但此时,天空又开始飘下了大雪。
在人类历史上,洁白的雪花无数次的出现在童话里、诗歌中,人们无不对其赋予或喜或悲的各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皑皑白雪,也改变过历史的进程。在此之前的拿破仑兵败俄国算一次,之后的苏德战争算一次,而在凡尔登,这也算一次。
这些小小的雪花,不单单迟滞了德军步兵的推进,也阻碍了德军炮兵的移动。在历经多次炮击之后,凡尔登前线的地面已是崎岖不平,降下大雪之后,地面更是变得泥泞不堪。要知道,当时的火炮还没有二战那样的机械化程度,而缓慢移动的炮兵在这般情况下,也根本跟不上步兵的推进速度。于是乎,德军就这样暴露在了法军的炮火射程当中。
另一边,法军利用唯一一条还能与后方联络的公路巴勒迪克-凡尔登公路,在一周之内向凡尔登前线及时地输送了19万人员和2万多吨物资,使得法军能够有足够的兵力固守要塞。在这之后的十个月时间里,德、法双方就在这片狭小的战场中展开拉锯战,直至当年12月德军退回到战役开始时的战线。
凡尔登战役前后历时10个月,德、法双方共计投入125个师,约239万余人,伤亡75万人。因而,这一次战役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战役结束后,德军退回至初始的战线,毫无进展,而自身伤亡也有43万人,法军则伤亡54万人。可以说,这一场战役不仅没有使得法军“流尽最后一滴血”,反而使得德国自身陷入绝望当中。在这之后,德国渐渐失去战场上的主动权,国内也开始出现反战浪潮。
两年之后,即1918年,前线德军不堪后方动乱,无心恋战之下选择与法国求和。这第一场波及世界各大国、影响以亿记生灵的浩劫就此写上终章。
为什么法国的军队在一战的凡尔登战役中表现杰出,却在二战中仅仅抵抗了38天就投降了
法国在一战时英勇顽强,凡尔登战役打的惊天动地,但二战时稍做抵抗便迅速投降,前后表现判若两人,确实让人莫名其妙。主要原因是:
1、法国军事思想落后
二战与一战间隔20年,但作战方式改变巨大,由堑壕战、阵地战转为运动战、机械化作战。
德国名将古德里安、曼斯坦因等早已完成“闪电战”的理论发展,而法军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未重视坦克引发的战术变革,对德军闪击波兰的战术视而不见。
2、法国、英国的绥靖政策
面对德国的崛起,法国感到威胁,于是从20年代起耗费巨资修建了马其诺防线。
但政治上,法国追随英国的绥靖政策,妄图将德国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结果没想到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坐视德国壮大,主张对德以防御为主,并极力避战,迟迟不做迎战准备,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3、法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战争欲望丧失。
当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捷克,法国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总参谋长甘末林在1937年就指出德国很可能进攻法国。
但一战中法国损失了整整一代人,战争结束时法国人喊的口号是永不再战。1939年法国经济总量仍居前列,但人口已是最少的一个,全国上下厌战情绪严重,不愿打仗。
而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和半个波兰后,人口、面积两倍于法国,国力军力都碾压法国。
一战法国阵亡士兵
4、德军闪电战出其不意,英法联军布局错误
德国原本进攻方案是“黄色方案“, 基本上是一战德军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翻版。后来由于泄密事故,希特勒决定改用”曼斯坦因“作战方案。
施利芬计划
德军B集团军在比利时佯攻,而主力A集团军群翻过阿登山区,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接包围比利时境内的英法比联军。英法联军判断失误,大量兵力固守比利时,钻进了德军的口袋阵。
此役溃败后,联军伤亡36万人,190万人被俘,损失大量武器装备。法国只剩不到70个师的兵力,面对德国的142个师已经无力反攻了。
曼斯坦因方案
5、法国地域很小,缺乏战略纵深。
法国铁路网发达,巴黎又是铁路网的核心,所以巴黎是法国的死穴。巴黎沦陷后,德军通过铁路网能迅速抵达法国任何一个地点,将法国军队随意切割。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本来战争欲望就不强的法国一触即溃,迅速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