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两黄金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很多人总以为一两黄金应该是50克。但其实我们在黄金上的计量单位,仍然是延续着过去的“老两”体系,也就是港澳地区所说的“司马两”,也就是一司马斤等于16司马两。最少现在在黄金白银的计量单位上,我们仍然还延续着这一说法和这一用法,尤其是大家去到港澳地区,那么一直是这么用的。
所以目前其实我们是有两个黄金的计量单位在混合使用的,一个是国际计量单位,那就是克和公斤的计量方法,另外一个就是我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也就是老两。所以大家去到金店时,会看到面对一些重量比较轻的金饰品,上面一般标的都是克数。但是如果面对一些重量比较重的金饰品,例如手镯等等上面一般标的是克数和两数。两者并行,并无违和感。
那么按照16两算法,一司马两的黄金重量只有37.429克。所以大家如果在港澳地区买黄金时,千万不要被这个老两给弄弄迷糊了。同样黄金的价格,其实每天也有多个报价,所以选用那个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有基础金价、金饰价格和投资金条价格,最少这三个价格标注。所以我们也要选用合适的金价来进行对比。
例如在12月14日的内地黄金牌价中,中国黄金投资金条价格 380.40 元/克、中国黄金实时基础金价 366.00 元/克,金饰价格为470元\克。而如果在港澳地区的黄金牌价中,一般是只有一个价格的,那就是所谓的黄金基础价格,这也是与内地和港澳地区的黄金售卖方式不同有关的,港澳地区售卖金饰是按照黄金的基础价格计算基本价,再按照重量计算加工费以及利润加点等等费用,最终合并算出来的。
所以如果在内地,按照现在的牌价应,应该选用投资金条价格380.4元每克来计算,计算重量为一司马两是37.429克,最终得出,一两黄金为人民币14238元。但是如果去港澳地区买,基本上得出的价钱同内地是一样的。原因在于投资金条的价格同金饰的价格相差很大,基本上港澳地区同内地的投资金条的价格是保持一致的。
那么过去为什么要叫做司马两呢?因为过去我国古代官员任职体系中,司马是专门基于管理度量衡以及计量单位的一个官职。所以就慢慢的延续了下来,除了司马两还有司马斤。一磅等于12司马两。
现在大家知道这中间的关系了吧,以后可别被误导了,再次强调一下,在黄金买卖中,一两是等于37.429克,也叫做司马两。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黄金价格有什么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黄金价格的影响,一言概之就是:黄金价格从官方定价(美国政府)为主导变成了完全的市场定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创造了全球范围的统一黄金官价(1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和黄金市场价格并存(官价主导市价);而随着该体系的崩溃,黄金官价最终被废止,金价变成了单一的市场主导。
二战以前,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本位(金块-金汇兑本位),黄金是各国货币价值的衡量标准,各国的货币和黄金挂钩,由各国政府确定二者兑换关系,即黄金的官方定价。
“1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怎么来的?
美国在1934年1月时通过了《黄金储备法案》,将每金衡盎司的法定价值从20.67美元提升到35美元(即美国政府改变了黄金和美元的官价)。同时,法案还以法律形式确认了黄金的国有化,禁止美国民众私人持有黄金,美国民众也不能拿着美钞兑取黄金;不过,该法案却允许外国政府或外国央行以“1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比价向美国政府兑取黄金。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署,以国际协议的形式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和黄金挂钩,继续沿用之前的“1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兑换关系,由美国政府向外国政府或央行承担黄金兑换义务(美国当时拥有全球2/3的官方黄金储备),其他货币均和美元挂钩,各自确定其含金量,并建立固定汇率制。
因而,自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生效开始,“1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就从美国政府对黄金的官方定价,扩展为了全球范围的黄金官方定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黄金价格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5-1971年),黄金有两个定价,一个是美国政府制定的官方定价(1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一个是伦敦黄金市场的市场定价(美国自1934年开始禁止私人持有黄金,因为美国国内没有形成私人黄金市场,而当时伦敦却可以私人交易黄金,且伦敦黄金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黄金市场,至今一直也是最大的)。
在1945-1967年间,“1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价一直没变过,但是伦敦市场金价都一直在波动。期间,伦敦市价围绕官价波动,虽然市价有时会偏离(高于)官价,但在政府的干预之下,金价会回归官方,不会偏离太多。
▼图:1785-2018年年黄金价格(美元/金衡盎司)。图片来源:sdbullion.com。
就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不久后,伦敦黄金市场就爆发了美元投机风潮。当时由于全球从“美元荒”转为“美元流动性过剩”,人们对美元和黄金的官方定价(1美元=1/35金衡盎司)开始产生质疑,认为美元的实际含金量在下降,官方对美元的定价被高估了(即人们认为1美元实际已经不值1/35金衡盎司了)。于是,人们开始在伦敦黄金市场上以美元买入黄金、囤购黄金,造成伦敦金价走高,偏离了官价35美元。
为了维护美元的信誉,让人们相信美元和黄金的固定关系非常稳定,美国政府需要出手干预伦敦金价,让其回归35美元。于是,美国联手其他西欧七国一起在伦敦市场上抛售黄金,以平抑计价。
为了长期稳住伦敦金价(保持在35美元附近),1961年时,美国还联合其他西欧七国在伦敦组建了 “黄金总库”(Gold Pool)。“黄金总库”中美国占的份额最大,因而美国成了抛售黄金、稳定金价的主要责任国,这也意味着美国将要承担“最大的黄金流失代价”。
▼图:美国官方黄金储备变动(1845-2014年,单位:吨),1958年后,美国黄金储备大量流失,主要是因为抛售官方黄金以稳定伦敦金价。图片来源:BullionStar@Koos Jansen。
1945-1967年,伦敦黄金市场上一直在断断续续、小规模地发生抛美元、买黄金的投机行为。不过由于“黄金总库”的存在和干预,伦敦金价不会偏离35美元过大。
黄金市价和官价的完全脱离
1967年11月至1968年3月的投机风潮,彻底打垮了“黄金总库”,也让黄金的市场价格和官方价格彻底脱离。
1967年11月19日,英国首相威尔逊宣布英镑贬值,英镑当时被认为是美元的第一道防线(英美两国政府关系非常密切,共同维护英镑和美元汇率稳定),消息公布后,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也随之大跌,更加质疑美元的实际含金量,于是大规模的美元投机潮爆发。人们纷纷在伦敦黄金市场上抢购黄金,造成黄金需求端大增,而作为供给端的“黄金总库”为了平抑伦敦金价,则不得不大量抛售官方黄金储备,在此五个月期间,“黄金总库”总共抛售了价值30亿美元的黄金,其中73%都来自美国。
到1968年3月15日时,由于“黄金总库”的黄金流失压力巨大,伦敦黄金市场被迫停止交易,同时美国解散了“黄金总库”,并实行“黄金双轨价制”:官方市场,各国政府或央行仍按照1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的兑比向美国自由兑换黄金;私人市场,黄金价格由市场决定,各国政府不再干预。
▼图:1967年1月至1968年12月伦敦私人黄金市场金价。解散了“黄金总库”的消息公布后,伦敦私人黄金市场的金价大幅攀升,此后金价不再受政府干预。图片来源:Bloomberg。
“黄金总库”解体和实施“黄金双轨价制”,意味着美国事实上承认了美元相对于黄金已经贬值了(承认了美元的含金量下降了),同时,也意味着黄金市场价格完全和黄金官价脱离了,市价不再围绕官价波动。从此,黄金市价也开始大幅飙升,远远超过35美元(见上图1785-2018年年黄金价格)
官价取消、完全市价
黄金双轨制实施后,黄金官价和黄金市价虽然脱离了,但二者依然并存着,但这种双轨制并没持续多久。
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终止向外国央行承兑黄金的义务。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解体,也标志着黄金和美元官方承兑关系终止(此后再也未恢复),美元不再能向美国政府兑取黄金,黄金双轨制实际结束了(但未正式结束)。
▼图: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占用美国电视黄金时段宣布了其新经济政策,其中就包括关闭黄金窗口,终止黄金承兑义务。该事件被称为 “尼克松冲击”。图片来源:WSJ。
1976年1月《牙买加协议》(Jamaica Agreement)签署后,黄金正式实现非货币化,各国政府取消本国货币和黄金的官价,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的价值衡量标准。美元也是如此,美国政府不再公布“美元-黄金”的官价,这标志着黄金和美元的官价正式被废除。
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一个统一的黄金官价(1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而同时也存在一个黄金市价(伦敦黄金市场的价格),在1945-1967年间,黄金市价以官价为基准波动(受政府干预),官价为主导;但1968年实行黄金双轨制后,黄金市价完全脱离了官价而运行(大幅飙升);紧接着1971年美元和黄金承兑关系终止(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1976年黄金非货币化(牙买加体系正式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1976年后,黄金只有一个价格,就是黄金市场价格。
了解更多黄金和美元关系,关注头条号@格物资本
黄金会像原油一样跌成负的吗
有微弱可能,出现在太阳撞地球等极端情况下。解释一下为啥原油出现负值吧:产量高,单位价值低,储存成本高,还不容易长久保存。你买了原油,卖不出去要花钱储存吧,库欣地区库存都要满了,随地乱倒污染环境是要罚款的。美国卖不出去运到中国等需要的地方来?价格低的还不够运费呢,现在疫情还有交通管制。
所以,一些持有方才会宁愿赔钱也卖出去,这就是价格为负的原因。对比一下,黄金不具有这些特点,哪天地球环境变化,黄金变得具备这些特点了,才有可能。
逼空白银注定失败后市何去何从
近日,美国股市一只奇股横空出世,GameStop,不到一个月,股价翻了23倍,也成为了美国散户抱团激战华尔街的焦点战场。空头在GameStop这一只股票上的损失已经接近200亿美元。
图:美国散户眼中的自己
这场运动的旗帜人物,Keith Gill,今年34岁,根据他晒的单子,靠GameStop从74万做到将近5000万,总收益率是惊人的4420.98%!
实际上,美国散户的弹药依然充足,受疫情影响,手握政府给的援助支票却消费受限,目前美国家庭储蓄规模处于历史高位,且还将迎来拜登政府超过1万亿美元的额外财政支持。
01
白银卷入美股散户逼空浪潮
美国雪球WallStreetBets(WSB)在这场散户逼空运动中名声大噪、成功出圈。上周,一位用户发帖号召散户“发动一场全球最大的白银逼空”,并豪言要将银价从25美元拉到1000美元高位。“想想类似摩根大通这样的大行可能因为逼空而破产,这就足以激动人心”,更有一种向华尔街宣战的历史使命感。后面的故事沸沸扬扬:
▌周一,国际银价一举突破30美元大关,刷新2013年2月以来新高,成交量也达到正常月份的3倍;
全球最大的白银ETF——iShares Silver Trust迎来巨额资金流入,上周五单日流入资金高达10亿美元,是此前最高流入记录的2倍;挂钩它的期权,前一天的成交量达到历史新高的224万手(不得不怀疑有人提前布局!);
美国多个贵金属零售网站暂停销售白银。上周五,SD Bullion全天的白银销量,几乎是以前整个周末销量的10倍;
实际上,市场也表露出炒作过度的迹象:比如小型矿业个股中涨幅最大的包括Thomson Resources和Investigator Resources Ltd,分别上涨60%和近40%。这两家公司在2020年都没有生产白银出售。
02
历史上的白银逼空,结果如何?
2013年4月,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下跌。坊间传说中国大妈狙击高盛,仅仅4月一个月,中国大妈们就买了300吨黄金,价值1000亿,《华尔街日报》甚至专门创造了“dama”一词。不过,之后金价又熊了32个月才见底。
提到白银,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石油巨头亨特兄弟通过大量借贷试图囤积白银,引发了历史上最大的白银泡沫。
• 亨特兄弟在1979年大手笔买入白银期货和现货,持有总量高达上亿盎司,约占除政府储备之外的1/3。当年,白银价格就从每盎司6美元疯狂上涨至惊人的48.7美元,涨幅近8倍;
• 1980年1月,白银涨到历史最高价:50.35美元,两兄弟10亿元投资已价值45亿元;
• 于是,交易所出手了,先是把保证金提高了6倍,之后又禁止开仓新的白银期货合约,只允许平仓旧合约。最终,银价暴跌逾50%,两兄弟损失了10亿美元,不得不接受银行救助。
历史总有些相似,2月2日夜间,COMEX将白银期货保证金提高到20%,银价应声回落6%。
03
逼空白银注定失败?后市何去何从?
近期白银基本面确实有所好转。美联储1月议息论调鸽派,同时对经济前景并不乐观,美债利率回落,缓解金银价格压力。同时,拜登新政,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落地在即,通胀预期升温对金银价格构成支撑。显然,这不足以支持白银短期的暴涨,同期黄金并没怎么涨。白银短期价格或过度反应,冲高回落可能性更高,建议理性投资,控制风险!
实际上,逼空白银几乎无法复制GameStop上的成功:
1、 市场规模几乎大100倍:GameStop年初市值10亿美元,周一为220亿美元,短期内流通股数量也是有限的;而全球白银交易市值约1.4万亿美元,且白银期货持仓量,在理论上并无上限。
2、整体不存在多空失衡:GameStop做空倍数高达140%,即同一股股票被卖空了很多次,同时还存在如Melvin、Maplelane这样的大空头供散户瞄准;而在白银期货市场,多空比例是严格的1:1,且类似摩根大通这样的期货大空头,也持有巨量的白银库存作为对冲。
图:全球3大白银库存
* 其中,COMEX白银库存,摩根大通几乎占一半
中长线来看,白银更多的支撑来自工业属性,尤其受益光伏行业的景气周期:
• 白银供给稳定,但需求迎来新增量。近10年,装机量年复合增长率为23.67%,这也拉动了对白银需求15%的年均复合增速。后续,在“碳中和”等政策导向下,光伏产业步入景气周期,白银需求增速料将陡峭化,年内白银大概率跑赢黄金。
• 管理着5000亿规模的高瓴资本,158亿元重金押注光伏赛道,这也埋伏了一条大宗商品的投资线索:白银是光伏行业最佳的导电剂,正面导电银浆,是太阳能电池片最大的原材料耗材之一。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本资讯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平安期货有限公司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资讯所载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分析员于发出此资讯时的判断,公司可随时发出其他与本资讯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其他报告。资讯中的内容和意见仅做供投资者参考,投资者不应将本资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投资者应自行作出投资决策并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本资讯旨在发给公司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其他人员仅供学习交流。平安期货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