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轩辕文献网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起源你了解吗?轩辕黄帝住在哪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5 19:28:48 浏览1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起源你了解吗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起源你了解吗?

答:我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

这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题主问到:“指南针的起源你了解吗”?因为年代太久,还真不了解,查了查百度,才略知一二。

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个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司南”由青铜器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的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后来又转化为,司南由罗盘、和磁针组成。指南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磁场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等方面。

大家都知道,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诞生有非常重要意义。如此重要的大发明,它的发源地在哪里呢?

据1982年的3月《光明日报》报道:磁山是我国四大发明的指南针的发源地。《明一统志》记载: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磁山不光有磁铁石,这里也孕育着古老的磁山文化。在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东约一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的台地上,坐落着磁山文化遗址。这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早期文化遗址,大约10300年的历史,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此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已知中国发现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磁山文化遗址考古学上定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最早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看风水是确定方位。后来又用于航海,大地测量等等。

以上说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起源。

轩辕黄帝住在哪里

“轩辕之丘”就在太康县。猛听此言,似有炒作之嫌,其实不然,下面先从一个村庄说起。

(一)从太康县城向北12公里,106国道西3公里,有一名为轩村的庄子,地属王集乡。这个村里全是同族共宗的李姓,没有旁姓,更没轩姓,就连方圆几里的村庄也没有姓轩的。这个问题以前曾使轩村的人困惑过,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没谁能解释得了。到了60年代中期,村里挖台田疏水治碱,挖出一砖券古墓,在墓的南端又发现了埋在地下的墓志铭碑石,俗称“合子碑”碑石80厘米见方,碑底是志铭文,碑盖小篆体刻的是“明故处士李公墓志铭”。从碑文中可以知道这是轩村的先人李民安之墓。此墓建于1590年,墓志记载李家第一代从山西来这里的先人叫李敏,这和李氏族谱相符。碑文中这样写道“谨按状君之高祖讳敏,原籍山西文水县,自洪武(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年号)初移籍太康之北轩辕岗”。这一句话和李家代代相传的第一代来这里的先人李敏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是一致的,因为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是移民的集中地和出发地。从那以后人们基本明白了村庄名子的来历,肯定是这里没村时称为轩辕岗,李敏在此定居后,繁衍生息,形成村庄,就变为轩辕村了,后来叫丢了一个辕字,简为轩村了。但又一个新问题跟着产生了,那就是这个“岗”为什么要和人人都知的轩辕黄帝的名号相联系,这有什么来由?轩辕岗的“岗”,就在轩村的中间,村里人都称之为“岗子”。岗西的称为西轩村,岗东的称为东轩村。从黄帝到现在,经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取土用土,岗还是清晰可见。抗日战争时期,黄水泛滥,这个岗四周是水,而岗始终未没,一时成为行船和逃难的码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上面建了轩村小学,直到现在。到了八十年代初,该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考古人员去那里考察,又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和几千年前人们打墙盖房用的工具——陶筑。这说明黄帝时代以前就有人在这里生产生活。(二)就在李民安的墓志铭出土30多年后,他的伯父李世宠和伯母封氏的墓又在轩村北边的许庄村中出土了。这个夫妻合葬墓和李民安的夫要合弟靠不同,李民安夫妻的墓是一个砖券内并两口棺,而其叔的墓是一次券成的两个墓室,一室一棺。封氏先死,有自己的墓志铭,李世宠比要晚死10年,也有墓志铭。在李世宠的墓志上这样写着“有祖讳敏者,避地太康,适邑北,有古黄帝轩辕墓”。李世宠死于1580年(明万历八年),比其侄李民安早死十年。这就说明在明朝初年,这里是公认的轩辕黄帝墓。

虽说《史记·五帝本记》中的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确定的地点,实际上“轩辕岗”就是“轩辕之丘”。按以上所述,不仅有古碑可参照,更有地貌特征相佐证。从地脉上来说,太康的“轩辕岗”与黄帝的故里新郑又相距不很远,由于远古的生产力落后,人们没有很多的财产,流转迁徙是常事。李世宠的碑上说,李敏来到太康北轩辕岗见这里“土沃民淳,遂择处仁里焉”。这可能是李敏和黄帝在见解上有共通之处。轩辕黄帝看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于是在此建家立业,娶妻生子,后来征战四方,成其帝业,崩后归葬在这里。

有人把黄陵县作为轩辕黄帝墓的所在地主要依据是《史记·五帝本记》中的“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今天的陕西省黄陵县城北。这是海内外华人都知道的。那么在太康为什么会又有一个黄帝墓呢?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历史是代代口口相传。古代有名望的人的生地、墓地有几处的传说也是屡见不鲜的。唐朝张守节写的《《史记》正义》一书,说关于黄帝的出生地在司马迁之前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生于“有熊”,即今天的新郑市;一种说法是生于“寿丘”,即今天的山东曲阜县的东北。对于这一问题,司马迁写《史记》时回避了,干脆不写出生地的事,只说黄帝是少典之子。而通过考证可知,少典是有熊国的国君,而有熊国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新郑市。所以千百年来新郑有“轩辕故里”之称,如今已是河南省重要人文旅游胜地,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前往拜祭过。

我们知道,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都长安,而现在的黄陵县离长安较近,把这里定为黄帝墓地符合当时政治上和人们心理上的需要。再者司马迁的老家距西边黄陵县的黄帝陵相距不过百里之遥,材料也熟悉,用起来也方便;至于中原的轩辕皇帝墓也许司马迁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但未予采信,都是有可能的。即使司马迁知道传说中的黄帝墓不只一处,而写《史记》只定一处,这是写作时处理材料的需要,也是可以理解的。

司马迁写《史记》一书时,是知道传说中的帝王史料在他之前都是经过长期口头传说后才载之典籍的,所以使用起来很谨慎,记载的内容也很少,对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合写一篇,写得都很简略。而为秦汉的皇帝写本纪,都是一人一篇,这可以看出他详今而略古的写作原则。这就是对轩辕皇帝的生地不写、葬地少写的原因。国学大14 师王国维曾说:“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

以否定”。所以对太康的“轩辕之丘”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至于因有黄帝陵而把县名改为黄陵县,只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现在陕西黄帝陵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文化旅游胜地,每年海内外华人都要在那公祭人文始祖,这和司马迁那一笔“黄71 帝崩,葬桥山”有直接关系。

轩辕黄帝是哪里人是新郑人吗

国家层面公认的黄帝是河南新郑人,包括他的大臣仓颉等故里皆为河南,黄帝在河南建都,征伐,创立华夏族,其子孙开枝散叶遍布全国各地

请问轩辕黄帝是自己从陕西黄陵来到我们河南新郑落户的吗

黄帝部族一直生活在黄土高原和陕北山西和河北北部,他们从来就没有定居当时遍布沼泽的黄河中下游的泛滥区,当时黄河泛滥区是殷商渔猎蛮夷的地方。

当今郑州最初叫绘国,之后被陕西渭水下游迁来的郑国占据该称新郑。这里自古是四战之地,人群已经更换了很多茬了。

轩辕黄帝既然是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为何周朝之前并没有记载

谁说没有记载,第一部正史《史记.五帝本记》中就有记载。还有《国语.周颂》和《皇帝内径》中也都有记载。《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记载了皇帝与蚩尤的一场史前大战。有人提出疑义,认为我读题不准确,我认为是他的提问不严谨,语文表达有歧义,我认为的周朝之前没有记载意思是周朝以前的历史没有记载,题主提问语句严谨一点应该是周朝之前的文字没有记载,而不是周朝之前没有记载。周朝之前没有记载,我可以理解为周朝以前的历史没有记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