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人对“仁”这字太熟了,你能说清楚什么是“仁”吗
大约千年之前,北宋·晁说之(1059一1129)就已然给出了标准答案:
“所谓中者,用之则曰和曰礼曰智曰仁曰勇曰强曰纯曰一曰明曰诚,其实皆中之谓也。以故彼之学者惟知过不及谓之中,而于肫肫渊渊浩浩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则莫之知也。”(《答朱仲髦先辈书》)
千年之后的我们,难道真的还要“寻她千百度”吗?
如何理解“我欲仁,则斯仁至矣”这句话
仁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友爱与同情心,也泛指善良,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亦即孔子思想的核心,已浸润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的骨髓里,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是天生具备的;但人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各属不同的利益集团等,就可能在本有仁善基因的同时、出于各种不同的利害、欲望、情绪出发,就可能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和事采取逃避或恶念,甚至‘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的失控,一念之差就失掉了仁心、人性,因此一个人欲行仁事,决定于自已的主观理性思维,或为大局、正义而行,是种道德信念,不需辛劳苦学,本身想做就可办到,就如扶老、助弱一样。这是孔子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之意,当然行‘仁’仅指在人民内部,不能用於敌对,否则就如毛主席所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