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乾隆皇帝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呢你怎么看
- 雍正皇帝叫八爷阿齐拉是什么意思
- 史湘云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
- 清朝康熙将皇长子圈禁起来,以及后来雍正圈禁他几个兄弟,当时的圈禁条件怎么样
- 十三皇子胤祥为何去世后被追封为铁帽子王
乾隆皇帝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呢你怎么看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有政治的原因,也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乾隆和顺治在性格上相比较,乾隆更为谦和,更客观理性一点,当然,事没搁他头上站着说话不腰疼也算原因。
政治方面的原因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都68岁了,大清国在他眼里那是乾隆盛世,更是大清国的全盛之势,修书修史,十全武功,文治武功都足以让他自傲(注意,是他自己觉得的。)需要点什么来点缀他的盛世,必须是先辈们没有做过的事。
莫过于体恤宗室,对那些八旗子弟不能过活的予以救助接济,优待宗室子弟;对那些死去的前代宗亲也予以翻案,为列祖列宗钦定的冤案予以平反昭雪和宽待。
平反昭雪最主要的就是推翻皇曾祖顺治钦定的睿王叛逆案;修改了皇父雍正钦定的阿奇那、赛斯黑悖逆案。
雍正谕定八弟九弟结党横行、窥窃大宝,犯了悖逆大罪,削爵更名黜宗籍。
乾隆对此谕定做了重大修改,认为二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并声称雍正帝晚年经常向他提出这件事,很后悔对弟弟们的裁决,提起来都不开心,所以,乾隆就回复八叔九叔的原名,收入玉牒,两人子孙也一并录入,以慰乃父慈心。
睿王谋逆案,更是清朝前期的一大冤案。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于顺治元年四月统兵入关,打败大顺朝、大西朝,消灭南明,统一全国,没有自立为帝,反而是接才六岁的侄子福临入京,让他从东北一隅的辽东王,一跃成为入主中原的大清国皇帝。如此一位立下开国定鼎特大功劳的亲王,竟然因为恃功揽权而被顺治忌恨,一待其病故,就定其反了谋逆大罪,掘坟焚尸削爵黜宗籍,连其母弟辅政德豫亲王多铎虽然立下大功并已经先死了,也连坐降为郡王。
【多尔衮】
顺治钦定睿王逆案,在当时都有很多人不满,其中一等子许尔安、吏部副理事官彭长庚公开上书称赞睿王之功,请求复其爵位,虽然遭到顺治的严斥并革职削爵流放宁古塔,但可从此事了解此案当时也是备受人非议的。
如今,乾隆就要顺应人心,对睿王平反昭雪,更树立他客观公正的政治形象。
乾隆的性格原因
乾隆是一个很自负的人,虽然他不敢说出口,但心里大概还是觉得自己超越祖宗功盖子孙的。
而且,在他看来,多尔衮的确是过不掩功,“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这种情况下,并不是自立为帝,废弃幼主,而是“奉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如果多尔衮真有谋逆之心,大可不必迎接顺治,自己称帝好了,就算是迎接了顺治入京,想废掉也可以啊,当时朝中谁还敢对他有异议。
多尔衮并没有什么损害顺治利益的事,还给诸王开会教训诸王,“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皇上者,予岂能容此?”“自今以后,有尽忠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
多尔衮嚣张有,擅权有,但是要说他有废立之心,那的确是污蔑,他有太多机会却并没有废掉顺治。因此,乾隆对他无比同情,认为多尔衮纯粹是被苏克萨哈济尔哈朗等构陷,诬以谋逆,他曾祖顺治尚在冲龄还没亲政,才判多尔衮谋逆的。
什么冲龄之语,自然是乾隆为顺治开脱的理由了,但总不能说就是顺治的错,这不是太打脸了,这锅只能给苏克萨哈去背。
因此,乾隆冒着违背先祖的风险,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亲王爵位配享太庙并为之立嗣。此举的确果断明智,颇得人心。
对了,乾隆还为明宪宗宠妃万贞儿迫害宫人打胎的事写过辩驳,其实乾小四挺八卦的哦!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雍正皇帝叫八爷阿齐拉是什么意思
是阿奇那,就是满语中猪的意思。八爷党企图造反,被雍正一网打尽。
最后定罪八爷的时候,革爵位,叫阿奇那,赛斯黑,恨之入骨,意思就是猪狗。
以上,祝好!
史湘云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是什么意思
“双悬日月照乾坤”这句话,见于《红楼梦》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双悬日月照乾坤。出自大诗人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的一句。
这句描写的历史内容是: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叛军占领长安,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 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皇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 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
至德二年(757年)叛乱基本平定,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称太上皇。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他居住在兴庆宫,偶尔也去大明宫。 双悬日月照乾坤。说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唐肃宗)的这段历史。哪这句如何解释呢? 其实很简单。日:指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月:指的就是太子李亨(唐肃宗);双悬:字面意思是一起挂在天上,这里实际意思就是共同主政;照:字面意思是照耀,引申意思就是管理,乾坤:就是指大唐王朝的天下。双悬日月照乾坤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唐肃宗)共同主政管理大唐王朝的天下。
诗仙李白的这句形容皇帝和太子的“双悬日月照乾坤”的诗句出现在《红楼梦》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读者什么呢?请听下回分解。 此回为《红楼梦》百年秘密之系列第十五回。《红楼梦》百年秘密之系列文章的证据全部从《红楼梦》书中文本里选取。只有书中文本里的,《红楼梦》作者自己告诉读者的证据最能说服我们大家。这样我们红学朋友们也最能接受,这也是为了向苦心著书的作者表示敬意! 懒云斋原创,旨为弘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传播中国经典历史文学。 全面了解《红楼梦》里的百年秘密,请欣赏懒云斋解密《红楼梦》系列文章。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
雍正仅当了十三年,比起父亲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儿子乾隆在位六十年都要短很多,可却被人称为大清的“续命皇帝”,而且后世人都说如果没有雍正皇帝,那就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在位时间并不长的雍正皇帝,到底为什么那么“特殊”?
大清历代皇帝中,雍正在位时间并不算是长的,不过毫不夸张地讲,雍正属于是大清唯一一个被“培养到位”之后才登基的一个皇帝,所以雍正登基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
所谓“培养到位”,说的正是康熙引导儿子们之间“内斗”的九子夺嫡。
康熙十七年,雍正在皇宫中出生,作为皇子,他自然是拿着一个生来就“人生赢家”的剧本,只不过这个人生赢家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雍正的兄弟们来说,他的二哥胤礽,才是皇子们中的人生赢家,因为胤礽是康熙嫡子,一生下来就被康熙内定为“储君”。
按照康熙的计划,好好培养胤礽,在他“龙驭宾天”之后,就让胤礽继承皇位。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康熙的寿命很漫长,他在位的时间也已经慢慢达到了四十多年,让他的儿子们感到更“不安”的是,在位四十多年的康熙丝毫没有身体有恙的征兆,生龙活虎到不行,在别人看来,康熙就算再活十年都不是问题。
如果康熙还真的要活那么久,就有人会不开心了,第一个不开心的,就是他的爱子、太子胤礽。
于是父子之间爆发矛盾,是为古代封建皇朝最常见的“储君”和“皇权”矛盾,而康熙为了瓦解这个针对他的危机,决定让他那些都长大了、蠢蠢欲动的儿子们得到一个“公平”竞争皇位的机会,所以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废掉太子胤礽,正式对诸子宣布“能者为君”,就此拉开九子夺嫡序幕。
就因为九子夺嫡,才让雍正出了头,在往后的十数年时间里,隐忍发育,最终获得康熙的认可,继承皇位。
所以雍正登基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在他的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里,跟兄弟们“勾心斗角”的岁月更长于他的“皇帝”岁月,也是因为在漫长的“夺权”过程中,雍正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所以雍正的能力和政治理念是很独特的,这让雍正刚一登基,就对大清帝国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在很多人看来,雍正击败了这么多优秀的兄弟比如八阿哥、十四阿哥,最终夺得皇位,雍正算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也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但事实上,当皇帝才是雍正人生最累的开始,而且康熙最终传位雍正,并不是因为他钟爱这个儿子,乃是因为大清的“烂摊子”,只有雍正才能摆平。
康熙留下的“烂摊子”。
虽说有康乾盛世,但是康熙和乾隆两个年代加起来一百多年,若是中间没有“雍正”十几年的衔接,那么“康乾盛世”也许就不存在了,因为早在康熙“末年”,早已经没有“盛世”的景象了。
康熙在位的时间很长,长达六十一年,在这六十一年的时间里,康熙做出了很多“壮举”,比如消灭了“三藩”的隐患,统一了台湾,强势挫败俄国侵略者,保护了黑龙江地区的主权,面对西北崛起的噶尔丹,康熙发动了三次征伐,最终扼杀了噶尔丹东进的计划。
总的来说,康熙做皇帝最大的贡献,就是对“领土”的扩充和保护做得十分到位,而领土,则是打下之后,在短时间内最不容易出问题的一项,最容易出问题的,反而是“人”和“制度”。
康熙在壮年时拥有着大量的功劳,这让他的权力至高无上,但也是这种地位,让康熙带头产生了“奢靡懒政”的现象,这种现象,让本来看起来“蒸蒸日上”的大清朝,在康熙后期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居功自傲”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并不是只有在臣子身上才会发生,其实对于皇帝本身来说,他们自己也会“居功自傲”,比如唐朝的开元盛世皇帝唐玄宗,正是“居功自傲”,最终把自己缔造的盛世玩得“面目全非”的最好例子。
康熙的人生“高走”,开局做得非常好看,可惜的是,他也难逃“居功自傲”的魔咒,在获得了大功绩之后,走上了懒政的道路。
因为文治武功全面成功,康熙朝的百姓和文武百官都对康熙歌功颂德,而康熙中前期,社会经济增长很快,这给了康熙“享受生活”的机会,一开始只是一些地方常态的进贡,但随着康熙逐渐迷上了这种生活,客观上的经济也确实在增长,腐败逐渐滋生。
比如康熙有一个“发小”名为曹寅,他和康熙乃是接受同一个女人的“哺乳”(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奶娘),所以康熙和曹寅的关系很好,康熙一直对他颇有照顾,于是康熙将“苏州织造”、“江宁织造”这两个油水十分充足的肥差给曹寅担任,曹寅在任上时,牟利无数。
本来在康熙年轻时,康熙还会偶尔“提醒”曹寅不要太过分,但随着康熙年纪越来越大,周围对他的“夸赞”、“进贡”越来越多,康熙就不再过多阻止了,而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就是在曹家居住,据曹家人的回忆,康熙每一次南下,都要花费上百万两银子做准备,这些钱,全都是曹家人出的。
而曹寅只是一个“例子”,随着康熙朝廷的时间推进,康熙“诸如此类”的人情关系越来越多,一度演变出了“卖官鬻爵”的严重腐败现象,社会上的官商勾结不绝如缕,百姓颇受打击,土地兼并严重,所以好好的“盛世局面”,到了康熙后期,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康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自己都已经无法自拔了,都说贪图享乐乃是“慢性毒药”,想必康熙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惜他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了,他已经回不了头了,光是他那些长大后各自成才的儿子们,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
所以康熙引动“九子夺嫡”,一方面是为了延长儿子们对他“虎视眈眈”的进度,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在“筛选人才”应对他所造成的“烂摊子”,要知道,修复远比破坏简单,如果他这个“储君”选错了,那么大清离玩完就不远了。
思来想去,一番对比后,康熙还是选择了那个最“不讲情面”的四子“胤禛”(雍正),因为皇四子不管是在夺嫡事件发生前还是发生后,和朝廷的文武百官、自己的兄弟、满族贵族的相处方式都没有改变,始终保持着距离,也保持着自己的原则。
雍正从年轻时起就不喜欢“奢靡”,这种特性反而成为雍正的一大优点,也是因为没有太多的欲望,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诱惑,不会结下太多的“利益关系”,在康熙的观察中,雍正就最适合接他的班,做大清朝最需要的那一步工作:
反贪。
要知道,“反贪”乃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就算是皇帝,都难逃被人骂得狗血淋头的下场,因为这是触动一整个官僚基层利益的事情,可以说除了皇帝和极少数真心为国为民的大臣,根本就没人会喜欢,可惜康熙已经把场面弄得不得不用“强硬”的手段纠正了,所以下一任皇帝,必须“得罪人”。
本来以为朝廷官场的乱象已经是康熙朝最大的问题了,谁知道在康熙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步入侵藏区,在康熙的晚年还爆发边境威胁,这场威胁还一直持续下去,一直到康熙驾崩都还没结束(甚至是雍正驾崩了都没平定,直到乾隆登基才解决西北准噶尔部问题),留给雍正的局面,说一句“内忧外患”毫不夸张。
雍正:登基就是工作,一当皇帝就得罪人。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于北京,在他去世后不久,九门提督隆科多就宣读了康熙的“遗诏”,让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是为雍正皇帝。
可是在登基的第二天,雍正就遇到了压力。
以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为首的势力派别对雍正“百般刁难”,雍正一开始的“政令”传达和执行十分不协调,所以雍正很果断地培养自己的心腹,而且这种前期的阻碍,也让雍正下定了决心,他在位期间就盯着一件事情不放,那就是“反贪”。
所以雍正立即扶持了汉人大臣李卫、田文镜等人,雍正将用他们作为最锋利的刀,一刀一刀地剔除康熙留下的已经腐败的社会毒瘤。
其中田文镜在河南的“反贪”工作是取得最大成功的,田文镜到河南任职,就是带着雍正的意志解决这个“贪污”、“卖官鬻爵”问题最严重的地方,这让田文镜几乎每天都被弹劾,而雍正依然选择支持田文镜,君臣二人顶着压力,最后完成了河南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两个制度的改造。
另一方面,因为康熙后期的懒政,加上整个官僚体系也跟着懒政,社会的“民生问题”大量爆发,多地的旱灾、涝灾已经发生多年,这些都是基础的建设不到位导致的,于是雍正让自己的最信任的兄弟“胤祥”负责大清朝的“户部”、“工部”的工作。
胤祥也是一个心有大志的人,而且他和雍正很像,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奢靡的欲望,反而是对做实事有着很大的热情。
所以胤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把他父亲留下的“烂摊子”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可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代价也是很大的,胤祥在雍正八年就去世了,年仅四十四岁,他可以说是清朝为数不多“累死”的亲王之一。
胤祥本身就是雍正的“缩影”,胤祥会累死,也同样说明了雍正本身也是在高负荷工作,而且雍正和康熙的生活方式不同,雍正并不追求“养生”之道,这种不喜欢花钱的习惯,也是雍正并不像他父亲和他儿子长寿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在位十三年,对朝政和官场的改变极大,贪污现象和卖官鬻爵现象被最大化地“肃清”,加上雍正本人的“节俭主义”,朝廷国库再次充实,就是这样,才将康熙后期的“烂摊子”给挽救了过来,而雍正也因此被骂得很惨。
不管是雍正在世时还是驾崩后,对雍正的“声讨”从没有消失过,就是因为雍正动了官僚群体的利益、蛋糕,导致雍正根本没有多少人为他歌功颂德,最重要的是,雍正也因为自己最顶级的两个心腹“年羹尧”、“隆科多”(还是雍正名义上的亲戚)贪污而没有放过他俩,雍正被视为“毫无人情味”可言的皇帝。
所以说,康熙的眼光很毒辣,他看出了雍正根本就不会因为关系的亲近而纵容贪污,事实上,康熙诸子之中,也确实只有雍正能做到如此“狠心”。
勤奋的雍正、败家的乾隆。
其实雍正也并不能说不长寿,毕竟他驾崩的时候,也接近“六十岁”了,他在位看似短短的十三年,可因为在登基前他就接触了大量的政治,这让他在登基后迅速进入状态,找准方向,所以他的“十三年”皇帝生涯,含金量并不比康熙的低。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如果雍正没有那么“拼命三郎”的状态去工作,他确实能够活得更久,只是那样一来,雍正也可能变成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如果初心变质,那么雍正朝,也有可能产生更糟糕的局面。
事实上,雍正这么拼命,这么省钱,果然就有人给他“花钱”了,那个人就是他的继任者,乾隆。
乾隆是很幸福的,因为他的父亲留给他一个蕴含着“康熙朝”、“雍正朝”成果的盛世,所以乾隆的开局非常好,而且他登基的时候,朝堂几乎没有贪腐问题,政治清明,也没有人和他争权抢位,他这个皇帝,当得非常稳。
但乾隆却很崇拜他的祖父康熙,对他父亲雍正这套“省钱过日子”的理念不是很赞同,所以乾隆很早就学会了“享受”,比如学他的祖父“六下江南”,各种花钱的“项目”乾隆是一个不落。
加上乾隆更加长寿,所以乾隆登基三四十年后,他也难免走上了康熙的老路子,雍正朝想尽办法扼杀的贪腐局面,又被乾隆给“缔造”出来了,是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贪官和珅,所以乾隆后期,大清朝已经由盛转衰了,这也就意味着,乾隆在与雍正的努力“背道而驰”。
结语:
其实康乾盛世这个“概念”,其中只有一部分时间可取,并不能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都视为盛世,而康熙和乾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圣明”,他们也被自己的欲望征服过,最终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在皇帝的最后生涯,做了一个并不“称职”的皇帝。
与康熙和乾隆“长寿但不圣明”相反的是,雍正的“勤奋却短寿”,也是因为有了雍正这么一个过渡,才给大清续了命,并不能说雍正给大清解决了隐患,事实上,真正的隐患就是人的欲望,根本无人能够解决,甚至雍正在位时间长一点,他都有可能变成那种昏庸的皇帝。
这也是自古以来的帝王悖论,所以好皇帝总是容易昙花一现的,正因为他昙花一现了,没机会做好事,才是好皇帝,而诸如唐玄宗、康熙、乾隆这种在位时间超过五十年的皇帝,就算曾经做过伟大的壮举,最终也还是难逃人性的因果,做一些并不圣明的事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清朝康熙将皇长子圈禁起来,以及后来雍正圈禁他几个兄弟,当时的圈禁条件怎么样
康熙还算是比较仁慈的,被他圈禁的儿子们还算幸运,因为目的就是让他们清醒清醒,不要过于参与政治,保护的本质多过惩罚。
胤礽被废后,总共圈禁了三次,最主要的圈禁状态是“房圈”。
最先被圈禁的是太子胤礽,第一次因为是在热河突发事件(在《雍正王朝》里,也就是所谓的“八大山庄事件”),所以实际上是临时圈禁在帐篷里,实际上还是在康熙的视线范围内被圈禁的。也是因为这次圈禁的过程中,胤礽私自联络了谋反的书信(在《雍正王朝》里,就变成了任伯安的书信了)被后来被第二次被废当作了主要证据。
后来回宫胤礽正式第一次被废的时候,被圈禁在内务府上驷院旁,(也就是后来在《雍正王朝》里,王掞推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康熙发了一通邪火,说他喜欢马就把他圈到上驷院养马去,实际上这是发生第一次被废期间圈禁的地方)
真正第二次被废以后,实际上圈禁胤礽的地方在咸安宫内。因为不是太子了,所以不适合圈在东宫,但都还是属于内宫的,都是康熙看得见的地方。实际上还是属于典型的“房圈”,基本上原本的生活待遇啥的都是满足的,只是不允许出咸安宫,也不允许别人去探视。相当约束了其人身自由。
皇长子胤禔被圈禁在自己的王府里,活动范围在自己王府范围内,所以应该属于“房圈”。
因为胤禔本身有府邸,所以直接圈禁在自己的王府,生活待遇保持不变,只是不允许出府,在府内自由活动还是可以的。胤禔本身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这样一来,反而也没什么追求和念想了,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吃喝睡觉,就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生孩子,圈禁了26年,生了29个孩子。应该说他是几个兄弟当中,犯的错最大,但是却又是活得最安逸的一个,而且只比雍正早死了一年。
被康熙圈禁的还有胤祥,与胤礽和胤禔不同的是,胤祥是直接交给宗人府来负责圈禁的,应该是典型的“坐圈”,也就是坐牢。
所以很明显,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在《雍正王朝》里,说是胤祥被圈禁在理藩院,佟国维还特地把隆科多安排到那里去做牢头,来烧胤祥的冷灶。实际上这只是为了完整胤祥的蒙古背景的逻辑,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胤祥虽然只圈禁了一年(《雍正王朝》里是十年),但在圈禁期间却患上了鹤膝风,也就是骨结核。虽说这个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是主要触发的主要原因和寒冷潮湿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胤祥的真实圈禁环境可想而知了。(在《雍正王朝》里,兄弟三个是被关在一个地方不同牢房里的,皇长子胤禔喊冷,胤祥让把给自己的火炉给胤禔送去,自己受冻,因而落下病根。)
被雍正圈禁的几个兄弟,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典型带有惩罚性的报复行为在。
最早被圈禁的是胤禵,原因大家周知的。所以一开始惩罚比较狠,派他去守皇陵,直接就是“幽禁”。
实际上就跟坐牢差不多,不允许探视,而且每天派人盯着他,还不跟他说话。心理素质低一点的,至少是个抑郁症,疯掉的也是很正常。但是雍正4年之后,还是给改成了“圈禁”,也就意味着雍正对这个兄弟其实也是在逐步放宽惩罚的。不过胤禵本身心理素质也是非常过关的,他的心性算是磨平了,到了乾隆即位之后,不但恢复了自由,还逐步恢复了爵位,甚至晋升为了多罗郡王,后来活到了乾隆20年。
其次是胤䄉主要是对新君不敬,被夺爵,抓回京师议罪,拘禁。
具体是由胤禩负责议罪的,所以基本上他虽然倒霉在前,但是结局却要好过胤禩和胤禟。他其实只是被拘禁,也就是说除了待遇被剥夺了之外,有人监视之外,每隔一段时间,向宗人府汇报下自己的动态外,没有什么大的折磨。所以乾隆即位后,恢复了自由,但他死的早了些,没有胤禵后来的待遇。
胤禩的命运较惨,因为他被开除了宗籍,也就是说连宗人府里的奴才都可以拿他不当人了,因为专门建堵墙把他围起来,应该属于“墙圈”。
不但特地建了围墙把他圈起来,而且只留给他两个小太监,其他一概不允许探视见面。所以这个心理压力应该比实际受到的牢狱之灾更大,所以没圈禁多久就死掉了。后来乾隆在执政中期,说胤禩没有谋逆的证据,所以给平了反。
胤禟的情况也差不多,也被革了黄带子,除了宗籍。关键是正式议了罪的,他甚至比胤禩更惨。
因为他得上枷,押送到保定,交给了直隶总督李绂看管,所以胤禟的死因一直都是谜团。这说明胤禟实际上比胤禩还要难对付。都说古代王法,刑不上大夫。一个出生并不低的皇子受这种罪,的确可以看出来雍正对他有多么痛恨。
胤祉、弘晟父子俩命运多舛,儿子常年被拘禁,父亲绕过了很多大风大浪,结果栽在了胤祥的葬礼上,被幽禁而死。
胤祉谨小慎微了一辈子,“九子夺嫡”的大风大浪都绕过去了。看守皇陵,雍正也愣是没找到把柄,又给放回来了。就连向苏克济索要贿赂,都被加罪在自己儿子弘晟头上了,结果在胤祥的葬礼上因为没有悲伤之情(本来胤祉和胤祥关系就不好,小时候经常打架),愣是把胤祉一家子都幽禁到了景山永安亭,而弘晟从雍正2年因罪就一直被禁在宗人府。关键后来胤祉还被追封为亲王,作为世子的弘晟却没有被平反。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十三皇子胤祥为何去世后被追封为铁帽子王
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于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去世,时年45岁。雍正皇帝赐其谥号为贤,将允祥之名改回胤祥,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可谓生荣死哀,备生人之全福。
他是雍正皇帝最宠信的兄弟,在雍正一朝位高权重。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十三爷胤祥为人磊落坦荡、仗义执言,颇具美名,甚至被称之为”侠王“。笔者相当喜欢二月河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但其内核也是来源于文献资料,大体与历史上真实的胤祥形象差不多。
胤祥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十月初一。由于康熙的儿子此前有不少夭折,就存活者叙齿排名,胤祥便成了皇十三子,人称十三阿哥。他在康熙朝的政治生涯浮沉,大概以废太子事件为界。
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康熙帝忍痛废黜了皇太子允礽。此事掀起较大风波,也引起多年的储位之争,胤祥自此备遭冷遇。在此之前,胤祥是一位恩宠优渥的皇子。他生秉粹质,至性过人,祗服慈训,先意承志,靡不周悉,深得康熙宠爱。从十三岁至二十二岁,多次随从父皇出行巡幸周天。
伴君如伴虎,与皇父相处也是类似。胤祥实质上并无夺嫡的野心与资本。在诸皇子中他似乎不是一个希冀皇位的角色,但又很难说他与储位竞争的政治旋涡毫无牵连。现存文献中并未明确提到允祥是属于太子党或是其他任何一个派别。但在废太子事件中,他莫名其妙地受到牵连,地位一落千丈,不但被康熙排斥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更是在成年多年后未得到任何封号,算是康熙晚年一桩疑案。
废太子事件后,众皇子之间为争储位,各树私人,结成朋党,互相倾轧,使康熙十分恼火。虽然胤祥在康熙朝未受到任何重视,甚至还被冷落排斥。但在雍正朝,地位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政治生涯可以说是大红大紫。雍正帝即位不久,即任命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进封怡亲王,同时奉命领户部,管理三库事。甚至追封其母为敬敏皇贵妃。对其长子弘晓,也是赏赐有加,恩遇直极。胤祥和雍正帝既作为君臣又作为兄弟,其二人的关系可谓是情比石坚。 雍正帝胤禛年长胤祥八岁,他俩虽不是一母所生,但却从小感情就特别好,这也为后来双方亲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雍正帝曾撰文回忆亲自教授胤祥时的情景: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扈从,兄弟俩相依。无论是在宫廷中还是出门外,两兄弟都会经常诗书往还。雍正帝为了纪念胤祥便把二人的诗歌都整理到了《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此书中,场景描绘异常温馨。
自古无情帝王家,雍正帝用心谨慎,敏感多变,但与胤祥相处融洽。在《赐怡亲王》诗中褒奖允祥:夙夜小心,以忠以诚,弼余一人。这句诗以最简炼的方式概括出了允祥在雍正朝位高权重,但却恩宠有加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政事处理上,胤祥至于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无不精细妥协,符合朕心,无烦朕之指示。
胤祥处事练达,凡有关吏治民生之事,知无不言,只不过是慎而不宣于众,退谦而恐居其名,可谓是惟知有君,而不知有身 。雍正皇帝甚至屈尊为允祥的儿子弘皎与鄂尔泰的侄女作媒,并无不骄傲地说:怡亲王实不世出之贤王,卿实国家之名器,真皆朕之股肱心膂,朕有意做此门亲者,卿当庆喜者。雍正甚至哀婉地说:朕因怡亲王仙逝,中心悲恸,虽强自排遣而饮食俱觉无味,寝卧皆不能安宁。他甚至认为允祥的离世是自己:有获罪于上天皇考之处,而夺我忠诚辅弼之贤王。在胤祥病亡三个月之后,雍正发了上谕:凡朕加与吾弟子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佐领属下等项,亦不可挪动更改。雍正八年底,胤祥长子弘晓依据不可任意稍减的圣意,承袭怡亲王爵位。遗憾的是,胤祥生前没有获封铁帽子亲王这个称号,死后才被封为铁帽子王。
胤祥以谦抑为怀,从不夸耀己功,对雍正毫无威胁感。雍正皇帝心思敏感,而对胤祥每有嘉奖,他都诚惶诚恐,力辞不受,加深了雍正的信任。其恩宠终雍正一朝,有增无减。他去世后雍正帝久久不能释怀,多次亲写祭文、诗词表达思念之情。在《花下偶成》一诗中雍正写道: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在胤祥去世一年后又写下:节届香蒲陈似旧,贡来细葛赐谁先的诗句。
怡亲王胤祥去世两周年后,雍正仍有诗哀悼:诘朝端午节,再命罢称觞。岁月如流迈,容仪何日忘。可见雍正帝仍然不能释怀胤祥之死,难以忘却。到了乾隆帝时期,弘历遵从父训,依然上谕宣布:怡贤亲王公忠体国,其爵位亦应世袭罔替。辛酉政变之时,顾命大臣怡亲王载垣被杀,朝廷选取了旁系承袭王位,自此式微,直至清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