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何谓诗词的意境怎么判定一首诗词意境的高下
- 如何理解艺术中的意境美
- “意境”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 怎样写诗最有意境
- 如何理解艺术意境的基本特征
- 意境,是什么意思
- 写诗歌怎么才能写出优美的意境
-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 中文中有哪些很有意境的单字
何谓诗词的意境怎么判定一首诗词意境的高下
“意”探源:①心思、心愿;②情志_人受客观世界感染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过程、心理活动的结果(喜怒哀乐、爱恨情仇);③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_眼、耳、鼻、舌、身、意;意者,指心理认知或心理感触_触景生情;④认识论认为“意”为第六感,也称灵感、顿悟;⑤哲学上“三维度”:时、空、意(时间、空间、意间);“意间”即心灵空间或灵动空间。
“境”者,境界也。“意境”者,艺术境界。艺术分两大类:文字艺术_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行为艺术_电影、电视、录像、绘画、雕刻、建筑等。这里讨论的是诗词的“艺术意境”;“艺术意境”的前提是“艺术意象”,“艺术意象”者,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者,作者对“艺术形象”(艺术意象)的思想加工与情感升华。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上述杨慎之词为例:其“艺术意象”_长江水、长江浪、青山、夕阳、秋月春风、白发渔樵;其“艺术意境”_借“长江一泻千里之气势、青山、夕阳红”形成“豪迈、阳刚、幽远”之“艺术意境”。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以上述温庭筠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其“艺术意象”_鸡、茅店、月,人、板桥、霜;其“艺术意境”_借“声、迹、月、霜”喻秋之凄凉,从而形成“婉约、悲怆”之“艺术意境”。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为例:其“艺术意象”_“闲庭信步”;其“艺术意境”_崇高、飘逸、安闲……。
“艺术意境”分优劣、高低、雅俗、正邪。拷“艺术意境”前先审艺术旨意_“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言志、文以修身”……;即文当载正大光明道、文当明正大光明道、文当言正大光明志、文当修正大光明身;其次审作者之胸襟、气势、气象;以毛泽东诗词为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其“艺术意境”豪迈、阳刚、高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艺术意境”婉约、宁静祥和;毛泽东胸襟所载、所言、所修者乃光明正大。故“艺术意境”源于胸襟;“艺术意境”之高下当以胸襟论之。
如何理解艺术中的意境美
对普通大众来说,“意境”这个词挺玄乎,大概知道那么个意思,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更多的就是种感觉罢了。简单地说,意境其实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并且有着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惊龙轩以为,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习惯采用“境界”来描述作品的艺术档次,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国画中所展现的诗意情景,时常体现出一种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时期,绘画领域对境界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巅峰。其实,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绘画艺术就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开始涉足于对实境的描绘,所谓“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等艺术理论都是对艺术境界的描述。
尽管西方绘画艺术也有一些很有诗意或情境的作品,但是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领域,尤为注重的还是造型和色彩的研究,对于绘画意境的追求显然无法与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绘画相提并论。一般来说,西方绘画注重的是“形”,而中国绘画注重的是“神”。所谓的“传神”其实指的就是种艺术境界。
当然,现在的中国画也开始借鉴西方的绘画技法及美学思维了,不仅普遍采用了素描基础的教学方式,连临摹照片创作的手法也学会了。就说近些时候的全国美展,大量的国画作品都是明显照着照片在“制作”。这种为了迎合部分评委的审美习惯急功近利的创作方式,不再需要文化积累,艺术家退化成了擅长精细制作的工匠,传统的绘画“意境”之美遗失殆尽,的确应该引起绘画界的广泛重视。
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惜的是,当今画坛的艺术家们,虽然屡屡创造出天价作品,却有几人还能真正却追求这样的艺术境界?
理解艺术中意境美,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非简单的唯美感觉那么简单。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意境”是什么意思
古人们的各种诗词话,已经把‘意境’弄的很玄学了------如果您按照古代文人那套去理解“意镜”,真的就是摸不到门了。诗词作品的诸多方面综合起来,进而整体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意象。
结合实例,可能能让大家理解比较深刻,这里就用王维的《鹿柴》作为示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王维
如果说诗人是导演,那么诗中出现的,“山”、“人”、“林”、“青苔”等等意象,便是诗人为了提出主题,而选的演员、演出场所;
首先是诗人对环境开始布局, 背景是“空山”,是安静的环境,演员则是人物,动作是“人语响”。但这一声人语,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环境的静谧,越是安静的环境,对于细微的声响反应的则更明显;
紧接着,作者更加深入的安排环境背景,不但是“空山”,而且是“深林”----这就使得环境不静静是安静,更添加了幽暗,深邃的氛围,给人的感觉便很压抑很孤独,但随着导演的安排下,一道斜辉返照,使得整个幽暗压抑的环境活的了一丝活力,随即镜头一变,随着光线而动,落定在那一抹绿色上“复照青苔上”,而这一点绿色,放在诗人苦心构筑的冷色调环境中,却显得尤为突出。
整个词,通过对于环境的处理,意象的处理,结构的处理,甚至是动静的对比、颜色的对比,镜头的变化,构筑出了一个幽冷空寂却有暗含活力的主题,而这一系列的处理之综合体现,就是所谓的意境。
但正如夜小紫说的,自意境被说的玄之又玄以后,便被不学无术的人玩坏了,什么都不懂就好谈意境至上,让他们讲意境是什么又支支吾吾,只说的“我看的懂的”、“我喜欢的”就有意境,但是,真的是看的懂了么?真是的喜欢么?而不是叶公好龙么?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不仅仅只是诗歌,所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才能称为:意境。
文艺作品的范围比较宽,在此,仅答一下提问者的问题,即:诗歌的意境。
做为诗人,无论是用哪一种写作体裁而创作出来的诗歌,均应该是能够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同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能够受到感染。
尤其是应该根据所处的时代,来用诗歌这种文学作品的方式,讴歌新时代,讴歌新生活。这个也是诗歌的社会作用。也就是通过诗歌这种形式,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兴感怡悦的滿足,精神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反观当今的中国诗坛,似乎人人皆是诗人,能够胡言乱语的诌几句,便自称为:诗人!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人!!
大的道理给这些“诗人“讲不通,也讲不明白。其中原因,他们自己心想肚明。
比如:有些诗人是把晦涩的对社会不滿的诗句拿出来。
有些是公然叫嚷:不可以对新时代“高唱颂歌,歌功颂德…“
这倒是奇了怪了,你可以不歌颂新中国!
你可以不歌颂新时代!!
你可以不歌颂新生活!!!
但是,最起码的,你讴歌一些秀丽江山,花花草草,这个是可以做到的吧?
但是,最好别把自己的阴暗心理,暗讽社会,等等,污七八糟,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言语暴露在大庭广众的面前!
诗歌意境的高低,决定了其诗作的成败。优秀的诗歌,其艺术性往往能够将其情与景、意与境交融为一体,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诗坛,对文学界,对整个社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试问:当今的诗人们,扪心自问,有几个能够做到???
怎样写诗最有意境
首先请大家欣赏好诗的意境,下边摘抄的诗都是发表在2009年《诗刊》上的现代诗。另外,我这样做的另一个目的是想借机大力宣传现代诗迷人的魅力,以后有条件,将书写同一题材的现代诗与唐诗进行一番有意义的对比与比较。在这里,感谢三位作者及《诗刊》社。
《枯叶蝶》郭野曦
草茎上的春天,一节比一节凉了
当南归的雁影和破碎的鸟鸣
移出秋风的跑道
菊花谢了。蝉将自己叫成一个空壳
一只枯叶蝶,抱着一树火红的霜叶
瑟瑟发抖。斜刺里飞出
一只麻雀,伸着脖子冲枯叶蝶叽喳乱叫
把鸟语翻释过来
大概的意思是:核桃,榛子,山里红,山葡萄
都被人家摘光了。剩下的秋色
咱俩平分
《像菊花一样过冬》叶蓝
这个冬天,我要和菊花相亲相爱,
它在阳台上怒放,
我在屋子里对着一扇玻璃门跳舞,
摆动胳膊扭扭腰,
努力地,使自己接近一朵花的形状,
再接近它温嗳的色彩,
最后接近它芬芳的内心,
就想这样,度过冬天
《游泳记》韩宗宝
一个孤独的人
在春天的最后一个下午去河里游泳
他把衣物和往事放在岸上
然后把头和脸深深地
埋在水里
让整条河替他哭泣
如何理解艺术意境的基本特征
艺术特征,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认识。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只有在生活中及各方面细心观察到……从中体会,取之精华,创新,拓展思路,从中发挥最独特的思维,才能完善艺术辉煌。
意境,是什么意思
1、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
2、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出处】明 朱承dao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 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3、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或: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
4、意境在诗歌中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写诗歌怎么才能写出优美的意境
谢邀!我试着回答一下吧,其实我也不会写诗歌。
我认为优美的意境和自己平时的积累、观察和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满足了这三点,我想您应该能写出很好的意境来了。
简单实用!太多的我也说不上来,自己的一点体会吧。祝福!晚安!??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我以两首唐代的诗来分享下:
1.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秋天山中一场大雨后天气转凉,晚上雨停后,一轮圆月升起,柔和皎洁的月光透过雨后的水汽洒在松林间朦朦胧胧的。清澈的山泉静悠悠的在光滑的石头上流过。大雨、明月、松林、山泉、石块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场景,那份静谧、那份闲适用心感受就在眼前。
2.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据传清朝有次绘画考试,出题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第一名画的内容是一艘小船拴在岸边树上,甲板上一只小麻雀悠闲地在甲板的缝隙中找吃的。之所以得第一名,就是因为作画者的意境和诗作者的意境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中文中有哪些很有意境的单字
我来搜一些字,意境很不错。
“蝉“字。人们先想到一动物,学名蝉,又叫知了。蝉字有非常广意,成语金蝉脱壳,即蝉褪下老衣悄然离去。文章中多指老奸巨滑,设置假象好溜之大吉,多指特务,土匪或恶棍,多数指反派人物。当然,也有正派以前地下党也常用的手段。
又比方蝉境,蝉义。跟佛教有关。大概到四大皆空超凡脱俗的境界,才能养性修道。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句中说蝉鸣响清亮远传,非依傍秋风推送,是凭实际各归的能力。喻指蝉高洁清心,远离尘俗哗宠。
但在夏天,蝉的恬噪却叫人心烦意乱,令人焉焉欲睡。总之,蝉字在诗词当中颇有多意,有令人遐思的意境。下面放上一首我以前写的与蝉为题的诗,希望大家喜欢。
一支蝉歌
什么季节将要莅临?
使得歌声如此动听。
阳光下,
谁翻动血色的掌印?
一只耳朵聆听什么?
另一只耳朵被轰然振聩,
时间快速的滑退。
枫叶吐血的时候,
脚下泥土有阵阵欢乐潮,
涌来覆盖狂跳的心律,
四季的努力,
都陶醉在红红的一枚果里。
什么季节将要出嫁?
使得歌声如此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