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有人说电商给人们提供廉价商品也刺激了消费,利国利民,为什么有人有负面情绪呢
- 商鞅变法最后是利国利民吗
- 《大明王朝1566》一场利国利民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
- 王安石变法,说是多么利国利民,为何宋代没有任何诗篇歌颂它呢
- 现在一些农民工不种田进城打工了,国家要是把农田都收回再招标承包是不是利国利民
- 保险利国利民,为什么都不愿意干保险呢
- 古人修建长城、始皇陵有力地拉动GDP增长、利国利民了吗
- 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为什么会招致那么多正人君子强烈反对呢
- 经过这一次灾难,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中医药今后要怎样发展好呢
- 房价温和上涨利国利民还是逐步下降更好
有人说电商给人们提供廉价商品也刺激了消费,利国利民,为什么有人有负面情绪呢
前段时间网上说电商销售只有占销售的20%,大声疾呼说电商根本就没有垄断。那你知道为什么就这20%,弄得大部分实体店都关闭呢?原因是电商扰乱市场,一个产品进货都要800,他挂700,你真问他买,他说卖完了,推荐其它产品销售,他降价是为了引流量的。结果是他销售没有上来,可全国销售这产品的实体店都卖不出去了,只有关闭。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你说这种损人不利己行为招不招人恨呢?
商鞅变法最后是利国利民吗
商鞅变法可谓是让秦国练了七伤拳,伤人的同时,也伤己。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毫无什么规矩可言,只有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拳头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打仗,只要能打赢仗,所有的资源全部都得为之服务,这就造就了秦军那魔鬼一般的战斗力,其军队嗜血成性,秦军士兵一旦上了战场,就像是闻见血腥味的鲨鱼一般,对方士卒在秦军眼里不是对手,而是钱,是爵位。因为砍下他们的头就等于抢到了钱,抢到了爵位。
从变法成功到始皇帝一统天下期间,死在秦军刀下的六国军民不计其数。虽说统一的道路上少不了杀戮,但秦军杀戮太重。就不说在战场上杀的人,只杀俘虏,动辄几万十几万几十万,这会极大的增加六国对秦国的仇恨,因为他们已经放下兵器了,但依然得死。始皇帝统一以后,说白了就是形式上的统一,而六国故地的反秦的想法,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对秦的速亡,已经埋下了祸根。
另外,商鞅的新法,重赏重罚。这在战乱年代的确能起到严格军纪,提升军队战斗力,约束全国民众的作用。但天下一统之后,再这样要求全国,明显不太合适。偷个鸡摸个狗就得砍掉一条胳膊或者一条腿。服徭役稍微迟到,就得全部处死,这样的严刑重罚让全国都笼罩在恐怖死亡的氛围之下,稍有不慎就得被处死。六国故地本就人心未定,再用这等重刑,更使六国仇视大秦。
所以说商鞅变法,是一把双刃剑。伤人的同时,也在自伤。?欢迎发表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哦!!!
《大明王朝1566》一场利国利民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
改稻为桑根本不是利国利民。改稻为桑怎么来的?朝廷没有钱,徐阶、高拱、张居正借着这个理由一直向严嵩发难。先是他们鼓动钦天监的周云逸上嘉靖上疏,接着便是在内阁会议上,他们亲自和严嵩和严世蕃厮杀。好在嘉靖现在还是帮着严嵩的,周云逸被廷杖致死,内阁议事上严党也成功的把各项开支给报了。
不过朝廷不能一直亏空,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严嵩作为二十多年的内阁当家人,自然懂这个道理。所以严嵩在张居正发表意见的时候,趁机提出改稻为桑的办法。嘉靖肯定是支持严嵩的,所以改稻为桑便顺利的成为了国策。
改稻为桑是怎么搞?朝廷让老百姓把稻田改为桑田,然后织成丝绸,卖到西洋去银子。因为丝绸在西洋价格更高,所以利润是非常可观的。嘉靖为了鼓励老百姓愿意改桑田,还特意下令桑田按照稻田收税。
按照他们的商议方法,改稻为桑似乎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国策。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上面很多政策想法是好的,可是到了下面就不一定了。汉朝的初年推行无为而治便是这个道理。因为只要上面的有国策,到具体执行的时候都很难使老百姓受益,反而成为官员敛财的借口。这样还不如不推行新的国策。
改稻为桑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国有句话叫做无利不起早,严嵩严世蕃位高权重,他们不缺银子。可是下面干活的人就不好说了,毕竟这个国策说到底还是得要下面的人来做。浙直总督胡宗宪是个公忠体国的人。如果他来做这件事,改稻为桑对老百姓的伤害要小很多。
可问题在于严世蕃等不急,不愿意听胡宗宪的忠告。为此他甚至还铤而走险,扒掉了新安江的大堤,准备淹掉了浙江的九个县。这样老百姓受灾,他们趁机压低田价,买下老百姓的田地,改为桑田。
不过胡宗宪好在及时赶到,只淹掉了建德淳安两个县。严世蕃当然受不了,于是他特意支开了胡宗宪,让郑必昌、何茂才这两个人去做。为了堵住清流的口,他特意拉拢了高翰文去浙江去做这件事情。徐阶等人也毫不示弱,他们也派去了海瑞、王用汲。
严世蕃用人还是有问题的。郑必昌、何茂才这两个人不想担责任,然后一直逼着高翰文、海瑞、王用汲去干改稻为桑。为此他们甚至以织造局的名义去买田,这当然犯了嘉靖的大忌。改稻为桑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算是搞黄了。
毕竟嘉靖皇帝的底线便是只拿银子,不被黑锅。
王安石变法,说是多么利国利民,为何宋代没有任何诗篇歌颂它呢
“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为什么没有“诗篇歌颂”?这得去问问司马光与苏东坡究竟是咋弄的?
现在一些农民工不种田进城打工了,国家要是把农田都收回再招标承包是不是利国利民
农民进城务工是增加收入补贴家用改善生活,如果当地人均分田较少种田是不赚钱的,农田分给农民只要不抛荒就可以,不能强制收回。换句话讲有钱人买了好几套房空着,难道可以强制收回分给无房者住吗,同样是法律不允许这样做。
保险利国利民,为什么都不愿意干保险呢
感谢悟空邀请!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保险的确是利国利民,但是,无论是保险公司自己的营销团队,还是中介公司的业务团队,都会发现增员难,增好员更难。因为你会发现,身边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做保险了。
保险代理人工作时间自由,学习机会多,晋升道路通畅,不需要拉关系,走后门,拍领导的马屁。只要努力,收入上不封顶,有不少保险精英人员,拿着远高于同龄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收入。甚至于收入不会低于一个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听起来如此诱人的工作,为什么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呢?
中国的保险业复苏差不多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真正开始蓬勃发展开始于90年代初左右。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真正的人寿险业务全国推广不到30年。但是现在无论是内勤还是外勤,都很难招募,而且企业忠诚度很低,保险业的大众口碑不好,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地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一下。
第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准入门槛低,导致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期间风风雨雨,直到79年国内保险业复苏,仍只有这一家保险公司。那个时候在保险公司上班可是一个香饽饽,跟现在的金领差不多。听说谁在保险公司上班,人们的眼神都是羡慕的。
但是截止到2018年8月,国内总共有保险公司179家,其中人身险公司一共有91家,财产险公司一共有88家。
2009-2014年间,全国保险代理人市场规模在围绕300万人上下波动。2015年,中国保险代理人人数增加146万人;2016年,保险代理人人数增长186万人;2017年中国保险代理人人数增长150万并首次突破800万人次。2018年突破900万,截止目前在册人力大约有1000万到1200万左右,而其背后是有约5000万人从事过保险代理人,或者参加过保险公司的培训。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进驻中国,同时带来了代理人制度。97年保险业全面扩张,开始了所谓的人海战术,大批人员流入这个行业。残酷的代理人制度,使得不少高学历人才纷纷离开了这个行业。剩下的人素质良莠不齐,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这个行业的淘汰率极高。
07年的时候,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先生,曾经做了一个大概的估算,以寿险行业每年70%的淘汰率来看。从92年到07年15年间,中国从事过保险行业或者参加过保险培训的人,超过2500万。也就是说在07年的时候就差不多每50个人当中有一个从事过保险。
截止到2018年这个数字估计超过5000万,换句话讲,每20多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从事过保险业或者是参加过保险公司培训。准入门槛太低,人员大进大出的结果,就是导致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少人采取死缠烂打的方式,希望身边的亲戚朋友跟他购买保险,由于缺乏专业度,销售误导行为经常发生,导致市场上骂声一片。
好在近年来保险公司开始注意到高素质人才的招募和吸引。不少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重新回到保险业。我国的保险空间还非常之大,当百姓的保险意识越来越高的时候,不合格不专业的代理人或经纪人将会逐渐淘汰出市场,剩下的将会是真正的专业保险从业人员。
第二,由于保险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购买保险,同时保险欺诈案件也越来越多。
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规模与寿险原保费收入规模呈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寿险原保费收入达26260.87亿元,同比增长85%。
由于客观存在风险逆选择的道德风险,有不少人试图通过骗保的方式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据统计,2017年和保险相关案件过千件,最大涉案金额过亿元。
自从保险诞生以来,保险欺诈就始终相伴,不离不弃。因为保险欺诈,被保险公司拒赔的人,成了黑保险公司的中间力量,他们长期坚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黑保险公司。普通百姓在听到保险公司负面信息的时候,喜欢以弱者心态带入,不问青红皂白,只是一边倒的骂保险公司: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此时保险公司反而成了弱势群体,百口莫辩。
第三,残酷的代理人制度。
有业绩的时候,就是宝,没有业绩的时候,就是草。不算企业职工没有五险一金,独自扛着公司的大旗出外展业,独自面对残酷竞争的市场。虽然享受不到企业职工的福利,却处处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企业的声誉。一个月没有签单,就代表这个月没有收入,压力奇大。
一旦身边的保单签完之后,残酷的淘汰机制,将会把代理人淘汰出局。离开保险公司的人,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几乎没有一个是好的。
结合以上几点,导致保险公司的口碑不好,从业人员地位地下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保险公司招募人才,扩充专业团队,在现阶段会显得相对困难,没有什么人愿意去从事保险也就可以理解了。
古人修建长城、始皇陵有力地拉动GDP增长、利国利民了吗
修长城和修始皇陵,看似都是拉动内需的一种好的方式,毕竟国内大基建,让很多相关产业的人员都有饭吃了。可是在秦朝这种事情成立吗?真的有拉动内需吗?
对不起,这个真没有,拉动内需是在有外汇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一种说辞。而秦朝始终是一个封闭的,朝向针对自我的一个朝代。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外汇,外面的世界还比不上秦朝。所以秦始皇修长城和修始皇陵,都是一种耗费人力财力物力的事情。
大基建工程,没有外汇的支撑,只是表面繁荣。
不断卖地盖楼,这似乎是近些年把城市变得豪华的一种方式。可是高楼遍地,真的是一种繁荣的表现吗?我看未必是这样。
大基建工程,的确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让很多老房子得到了拆迁,新房子逐步取代老房子,现代化的气息立刻就出现了。
与此同时,大基建工程,还带来了很多就业岗位,但凡跟建筑业有一点沾边的行业,都能够受惠,比如说建材行业、运输行业、机械行业等等。
可以说这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不过我们有没有想过,让这么多老百姓挣了这么多钱,这钱该花到哪里去呢?
于是乎所谓的消费升级也就这么出现了,过去街边的一碗麻辣烫,只需要七八块钱。这样消费多慢啊,于是街边小店被取代了,大型商场出现了,商场里一碗类似的麻辣烫,就要花上四五十块钱。
你质问为什么这么贵,人家会说,店租你给吗?这话说得是有道理的,毕竟大基建工程之下,房价在蹭蹭蹭往上涨,这房租自然也就高了起来,毕竟是新的商场,房租高了,肯定是要转嫁给消费者的,商家不可能做慈善,赔本赚吆喝,这就是消费升级。
房价高了,你辛苦在工地上挣来的钱,自然也就很容易再次被吸纳回去,这就是房产资金蓄水池的作用。你肯定会说,反正我又不买房,这个不用你担心,你不买总归有人会买,这就是人家有底气的原因。
为什么呢?因为大基建之下的房产,绑定了孩子的教育,学区房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东西,为了孩子的教育,你只能把工地上挣来的血汗钱,再次撒出去。
当然了,这里存在一个买卖自由的情况,也就是说你可以不买。不买的人当然也会承担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说孩子教育不到位,比如说房租年年在增长等等。
所以说大基建工程,如果一直这么玩下去,肯定是玩不转的。光靠国内的这种拉动消费的方式,无法长期这么玩下去。于是就必须要依靠外汇的力量。
因为只有外汇大量进入,那么你手里的这些钱才能真正拥有价值。没有外汇,那只有国内承认你手里的钱有用,可是有了外汇,你的钱到国外去一样是有用处的。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大基建可以搞起来的原因。
秦朝大基建为什么就不能拉动内需呢?
秦始皇是个高瞻远瞩的皇帝,他13登基以后,就开始着手给自己修皇陵,一直到50岁死的时候,都没能修筑完成,还是靠他儿子胡亥添砖加瓦才搞定的。
这一项大基建工程,带动的就业,应该相当庞大了吧?据记载,巅峰时期,动用的工人多达80万人之多。
此外秦始皇还有一项大基建工程,那就是修长城。过去秦国、赵国和燕国这些北方国家,都有各自的长城,以此抵挡匈奴。
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以后,决心将这些长城都连起来,修筑成为一条万里长城,以此抵挡匈奴南下。这一项工程,动用了200多万劳工。
那么干这些活有没有工钱呢?当然是有的。虽然是在服徭役,也就是国家规定的义务劳动,可是秦始皇依旧要给这些劳工们包吃住,再给点基本工资,要不人家打死也不愿意来。
可是贪官污吏实在是太多了,一层层盘剥下来,真正落到劳工们手里的,根本就没几个钱。所以几百万人维持的大基建工程,钱却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
这种不协调的状态,其实也就造成了大基建无法拉动内需的后果。几百万老百姓们白白付出了劳动力,很多人连小命都搭进去了,却依旧无法有对等的回报,于是陈胜吴广刘邦这些人就冒出来了。
阶梯式人均收入,比GDP更容易反映真实情况。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攀比GDP,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呢?也就是城市的生产总值。很多一二线城市,都将进入万亿俱乐部当成一种荣耀。
那么GDP真的可以体现老百姓们的生活状态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就目前来看,一般一二线城市房产占据了GDP最主要的部分。一栋楼一个亿,那一个小区轻松就给城市创造了几十个亿的GDP,这一切没有多大意义。
我认为真正能够反映百姓贫富差距的指标,应该是阶梯式人均收入。光靠人均收入是不行的,毕竟你跟马云一搞人均,你也有万亿的收入了。
所以应该搞一个阶梯式人均收入,比如说按照年龄段来划分阶梯。30到35岁一个阶段,36到40一个阶段这样来比较人均。
再比如按照学历层次来比较收入,高中以下一个阶段,大专一个阶段,本科一个阶段,这样来算出一系列的均值。
亦或者可以按照职业水平来比较,普通民工一个阶段,公司职员一个阶段,各行业公司经理再分一个阶段等等。
这么一来,你想知道的贫富差距,应该就能够体现的出来。看总量看不出个名堂来,那是忽悠人的,只有具体指标才能够看清一切。
总结:秦始皇的大基建,的确提高了GDP。
秦始皇陵的价值几何?万里长城又值多少钱?这是根本无法估计的价值。所以从GDP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的这些大基建工程,的确提高了秦朝的GDP。
可是为什么秦朝还是灭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大基建不利于百姓们的生活。百姓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回家种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虽然这么做GDP下降了一些,但是老百姓们的生活搞好了。统治者难道不应该从老百姓的生活角度来考虑问题吗?GDP真的是一个没用的指标,废除也罢。
参考资料:《史记》
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为什么会招致那么多正人君子强烈反对呢
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但为什么会招致那么多正人君子反对?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变法中的经济制度改革损害了士大夫阶层核心利益。
二、变法中的军事制度改革侵犯了武将集团的既得利益。
三、变法图强的法家理念与传统宋代文人儒家价值观有冲突。
四、新法本身不够完善的地方,操之过急。
变法的背景:国家积弊需要改革
无论古今中外,国家的“变法革新”,总是在面临严重困难或危机的时候,才会进行。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登基为大宋第六位皇帝,他面对的大宋可以说是危机重重。大宋已经立国一百多年,虽然经济高度发达,财政收入日增,但长期财政治理不善,导致了三大危机:
财政赤字严重入不敷出;
军事体制腐朽战斗力低下;
官员体系冗杂吏治败坏;
这三个危机也称为“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三冗问题致使大宋虽然富有四海,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国家必须变革了,所以宋神宗的一生都在变法革新,包括前期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年间的财政、军事制度变革,和王安石罢相之后元丰时期宋神宗亲自主导的官制变革(也称为“元丰改制”)。那么变法为何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反对呢?
一、变法中的经济制度改革损害了士大夫阶层核心利益。
北宋文人士大夫集团代表的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所谓正人君子就算自己两袖清风,其背后的家族非富即贵。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官田很少,所以地主阶级兼并成风。以下举例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是如何侵犯士大夫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
1、青苗法: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和高利贷收入
青苗法实际上就是将政府变为可贷款银行。每年青苗不接的时候,农民可以向政府贷款,等到丰收之后,再行归还。青苗法(40%利息)取代了市面上的地主阶级的高利贷(100~200%左右的利息),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往年的高利贷农民要是还不上,只好卖田卖地,所以土地被大地主兼并,但有了青苗法之后,大地主高利贷放不出去,土地兼并的生财之道也被抑制。
2、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宋代官僚和大地主阶级隐田漏税随着土地兼并变得越来越严重,据《宋史》记载,登记在国家版籍上的土地,从宋真宗时期的524万顷锐减至宋仁宗时期的228万顷,土地兼并,隐田漏税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国家税负被这些蛀虫掏空。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成俗,重禁莫能禁止焉。”——元 脱脱《宋史·食货志》宋史记载官僚大地主阶级占用了无数的田地,兼并、伪冒已经成为习俗了,朝廷严重禁止也禁止不了。
方田均税法就是对漏税耕地和田赋清查和整理。仅仅熙宁年间多查出360万亩;又对全国耕地重新评估,依照肥沃贫瘠,分为五等,不同等次赋税不同,免去底层收入者的税收,使得赋税更公平。这自然影响到了大地主阶级的最核心利益。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商人利益受损
市易法是用来平抑物价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政府具有了现代中央银行兼物价局的职能。政府筹集一定资本金,物价低廉时,由政府购入;等到物价上涨,再行售出。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哄抬物价,并实现国家资本增值。但这使得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大部分被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
综上所述,经济制度改革严重影响到了官僚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
二、变法中的军事制度改革侵犯了武将集团的既得利益。
宋神宗即位之前,大宋军事体制已经腐烂变质了,“吃空饷”导致的“冗兵”是大宋军事系统上的毒瘤。
《宋史》中记载原文如下:
“皇祐间,马军以四百、步军以五百人为一营。承平既久,额存而兵阙,马一营或止数十骑,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而将校猥多,赐予廪给十倍士卒,递迁如额不少损。”
——元 脱脱《宋史》卷一百四十七从《宋史》的记载我们看到,北宋仁宗皇祐时期,禁军原本是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但长期没有战争,兵额还在而士兵已经没有了,实际情况是马军一指挥仅数十人,而步军不满一二百人,剩下的都是空额,是武将集团用来吃空饷的,空饷的数目高的惊人。
到宋神宗即位时,北宋常备军数量庞大,但因为“空饷”,军籍册上有其名而无其人,北宋禁军战斗力越发低下。更有甚者,为了防止朝廷检查,出现了冒名顶替的假士兵。禁军兵籍管理弊窦丛生,已经是大宋军制中的毒瘤了,给北宋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军费开支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0%,财政上已经是不堪重负。
王安石变法针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通过裁兵法整顿军队,通过变法,裁军练兵。军队总数由宋英宗治平元年的一百一十八万人,缩编到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一千三百多万贯。《宋史》中记载:
“七月,手诏:「拣诸路小分年四十五以下胜甲者,升以为大分,五十已上愿为民者听。」旧制,兵至六十一始免,犹不即许。至是免为民者甚众,冗兵由是大省。”
——元 脱脱《宋史》兵八
我们看到《宋史》记载,王安石变法后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原先是六十岁)。按马军一营300人(原400人)、步军一营400人(原500人)的编制进行合并。厢军按每指挥不超过 500人进行裁并,另外测试士兵能力,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这样杜绝了冒名顶替者、淘汰了老弱、挤出空额。
可是军事制度的改革严重影响了武将集团的利益,武将集团赖以发家致富的“吃空饷“的既得利益被削减。
三、变法图强的法家理念与传统宋代文人儒家的价值观有冲突。
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也就是所谓“正人君子”。是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讲究克己复礼,恢复上古时代的制度和利益,崇尚三代之治,视儒家以外的学说为洪水猛兽。
他们认为大宋当下的主要问题根据《宋史》记载为:
“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元 脱脱《宋史·食货志》也就是——花费用钱太奢侈、赏赐官员不够节俭、对皇族的优待太多、官职冗滥、军队战斗力差。而解决方案就是“节流”——农业为本、节约开支、仁义治国、注重吏治。
王安石虽是编著《三经新义》的大儒,治国之策却是“易风俗,变法度”的法家思想,认为国家制度不能一成不变,也并不会一成不变,应当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善,提出的口号也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法家价值观。
与“节流”的主张不同,王安石的经济政策主张是“开源”,他提出“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思想,就是通过理财,不用给老百姓加税,就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库充足。
而司马光认为增加财政收入就是多收税,也就是搜刮民脂民膏,这样会使百姓穷困潦倒、盗贼并起。现在国家财政困难,应该节省开支。比如给官员减薪等等。
王安石当然不同意司马光的说法,他认为大宋明明富有四海、大臣们为国操劳,俸禄赏赐况且已经形成惯例不易更改。最关键的是这也省不下多少费用,又徒伤朝廷大体。所以国用财政不足,就应该通过理财来增加收入。
司马光马上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他提出天下财物是恒定的,不在政府手中,就在民间。所谓不剥夺民间财物,依靠理财生钱,只不过是汉代奸臣桑弘羊欺骗汉武帝使用过的花招罢了。这导致了汉武帝末年民众不堪忍受、盗贼四起。
所以双方不仅仅是治国路线之争,更是价值取向之争。
王安石(左)与司马光(右)
四、法令本身不够完善的地方,操之过急。
历代改革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尽善尽美,需要的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但由于反对声过于激烈,王安石就雷厉风行快速实施新法,这样就有些操之过急了,再加上反对的大臣太多,王安石可用的人才也少,一些投机取巧之徒也混入新党之中。
这样导致许多新法还没完善就推出,在新法推进过程中,地方上的那些旧党官员不是去完善新法的体系,而是抓住新法的不足之处,拼命抨击新法的不足,要求废除新法。而地方上的新党官员明明发现新法的不足,但与旧党争斗而拼命掩盖,甚至为了新法的政绩而向百姓摊派。这又成为了旧党攻击的目标。
神宗励精图治的皇帝,王安石也是锐意进取的名相,可偏偏遇上满朝的一大批反改革大臣,如果朝野都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待新法,在新法实践中一步步地修正、完善,那就不会出现接下来持续到北宋末年的新旧党争,新法立了又废,废了又立,来回折腾直至北宋灭亡,最后子孙也都作了亡国的臣民。
结语
宋代有“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士大夫在宋代不仅高官厚禄、封妻荫子;而且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每个士大夫成功之后就不仅仅代表自己。其背后家族、师生、盟友等关系盘根错节。
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侵犯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包括武将集团的核心利益。不仅如此,其“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带有明显法家思想的政治纲领,在以传统儒家价值观为原则的“正人君子”们看来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再加上新法本身还尚处于磨合期,不够完善,招致群体反对也不意外了。
参考书目
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元 脱脱《宋史》
我是@赵宋春秋,喜欢本文的朋友请点赞,转发加关注。
有不同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经过这一次灾难,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中医药今后要怎样发展好呢
培养中医学生,以区县办中医专业学校骋用学历资深教师学,来解决中医青黄不接的局面。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闲空荒山荒地种植常用中草药及栽培。经过这次疫情,还得总结今后的预防疫情的工作,防疫是工作重中之重。有机遇发展中医药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共同体。
房价温和上涨利国利民还是逐步下降更好
当然是逐步下降为好!这样对国家,对经济,对人民都是利好!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