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什么是心脏康复
- 什么是心理问题,哪些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
- 作为来访者,你在做心理咨询的前后,有出现躯体症状吗
- 康复治疗过程中该如何调整自身心态
- 康复技术和心理咨询哪个专业好点
-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你认为人类当下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是什么
- 复学后,孩子的心理康复怎么做
- 心理咨询和诊疗康复行业在中国为何发展迟缓
什么是心脏康复
心脏康复是针对心脏疾病患者制定的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心脏康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肢体功能康复,心脏康复可以通过精细化的风险评估,找到心脏原发性疾病的风险所在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
同时心脏康复给予患者个体以具体的运动方案、饮食指导以及心理辅导和规范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心脏康复可以矫正心脏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可以逆转冠心病患者的斑块,减轻心脏血管的狭窄程度,减轻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机率,提高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心梗和猝死的风险,是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生活。
心脏康复适应于所有心脏病患者,老年人,以及存在心脏病高危因素的人群。
通过心脏康复的正规指导,一般患者可以增强身体耐力,改善心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回归社会,减少心肌缺血的发作,降低猝死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升高,心脏康复也应该得到广大心脏病患者的广泛认识和重视。
什么是心理问题,哪些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
心理老师左叔非常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你提出的“什么是心理问题,哪些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做心理咨询工作中,有时来访者会提到到的情况,我根据自己心理咨询的经验来回答你的提问。同时,也借此机会普及一下心理咨询的知识,纠正社会上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第一,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也称心态失衡,是一个人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不健康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由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状态则完全恢复,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心理问题有时也会转化为心理疾病,为什么会转化为心理疾病呢?
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的相互转化的连续谱。心理问题的轻重变化,关键在于个体的自我调适如何,以及有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否则就会向心理疾病方面转化。
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对这一点要有科学的认识;同时,有了心理问题最忌讳回避自己的心理问题,不及时求助;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担任中高级职务的公务员,不要讳疾忌医 ,不要对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有病耻感。 如果自己不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不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自己扛不住时不主动求助心理咨询,这些心理问题就会成为影响个人工作、学习、生活和家庭关系的不健康因素,而且心理问题也会发展为心理疾病。
第二,哪些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
我们先看,在日常生活中个人都会遇到哪些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环境适应问题、学习方面的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婚姻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职业发展及个人兴趣爱好冲突问题、个性及情绪方面的问题、家庭关系和亲子问题等等。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根据这些心理问题的性质,我们又把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发展心理问题,即个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中都可能产生的困惑,例如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为选择合适的职业,为个人事业成功突破自我弱点等出现的心理问题,就要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一种是健康性心理咨询,当一个正常的人,因为各类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恐惧、抑郁、躁狂等情绪问题,或者因各种挫折引发行为问题时,个人觉得自己的心理健康遭到破坏时,这时进行的心理咨询就是健康性心理咨询。
第三,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心理咨询
正如前面所说,当我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通过自我调适或社会支持的协助,自行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在自我调适和社会支持的协助下依然不能解决好自己的心理问题时,这时就要求助心理咨询了。
在心理咨询实践种。心理咨询工作者按照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又把心理问题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三类。
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条件,一是的刺激性质:由于现实生活中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恼、自责等;二是反应时间:不良情绪持续1月,或间断持续2个月不能自行化解;三是反应强度: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始终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四是心理问题有无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局限于最初事件, 即便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 也不会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激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条件,一是刺激性质:诱因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当事人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二是反应时间: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在2个月—6个月。三是反应强度: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激烈,多数会短暂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减轻,但“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干预难以解脱;对生活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四是心理问题有无泛化: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泛化。
疑似神经症;主要看来访者的心理冲突的性质:一是常形心理冲突,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冲突有明显道德性质;二是变形心理冲突,冲突与现实处境无关,即一般人认为不值得操心的事,来访者非常纠结;冲突无道德性质 ,例如吃药,来访者有时在吃与不吃之间陷于冲突之中,吃药怕对肝不好,不吃又怕影响治病。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作为来访者,你在做心理咨询的前后,有出现躯体症状吗
作为来访者,你在做心理咨询的前后,有出现躯体症状吗?
首先,不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治疗师,他与来访者的区别,只是前者掌握了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技能(持证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而后者是求助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人,作为后者的来访者,可能在心理咨询或治疗前会出现躯体症状,当然,这也包括他之所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解决问题(心理异常)所产生的躯体症状,然而当咨询或治疗以后依然会出现他曾经问题(心理异常)所产生的躯体症状,这都是正常的。
心理咨询师所面对的是来访者,而来访者的问题是需要心理咨询师给予解决,这样一个解决的过程也就被称为心理咨询,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是由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技能与来访者通过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不论是普通性的问题,还是心理某种疾病的问题,这都需要一个咨询的过程,而这个咨询的过程,心理咨询师都是采用相对于来访者问题的解释和疏导,必要时采取简单性的或适用性的治疗(如果是心理病症的患者,需要是在康复阶段)。
这也就包括日常生活当中,让我们产生心情低落的烦恼,或是心理障碍方面疾病造成我们产生躯体症状等,不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来访者应该知道,咨询或治疗的过程他只是一个心理咨询或治疗的知识性技巧功能的反应,而来访者所产生的问题,一般都有一定性的基础,换句话说不是即刻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也可以说基础性的根基都是比较牢固的,因此任何一个咨询师或者是心理治疗师都不可能通过即刻性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给解决,有些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可能要阶段性的,或较为长期性的通过心理咨询的疏导和治疗才可能得到一定的缓解或消除。
比如,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或治疗,其实他的目的就是让心理咨询师运用某种技巧或者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消除他的社交恐惧,这就是来访者犯的一个错误,也就是将心理咨询师的技能,不能看作是一种目的化,更不能把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与他之间的交谈仅仅看作是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也就是他所要达到的目的,治疗他的社交恐惧,这也是因为他不知道他的社交恐惧的根源之一,是不能体验到人际交往当中的乐趣,而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又无法用讲道理的方法,使他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只有在交谈当中去感动来访者,激发来访者与他人交谈的兴趣,并且教会来访者如何应对,类似在社交恐惧当中所应该应对的方式方法。
这样一个咨询或治疗的过程也就完成了,但是咨询师或治疗师既不能保证在咨询或治疗以后来访者在以后的社交中不会产生恐惧,更不敢保证,来访者是否会出现躯体化的症状,因为行驶咨询技能和治疗的过程当中,只是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技能体现,而咨询与治疗的效果,还要与来访者的接纳程度,以及后期的锻炼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像某些心理病症都是长期逐步的形成,更是具有稳定性基础,所以要想通过一次性或几次性的心理治疗,达到完全质疑的效果可能性极小,因为任何一种心理障碍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治疗好,只有通过坚持或阶段性的持续治疗,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不论你咨询或治疗前产生躯体症状,或咨询后产生躯体症状,都是正常的。只有当你的原有问题或心理障碍得到了治愈,你的躯体症状才有可能完全消失。
康复治疗过程中该如何调整自身心态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和心情!所以说对于病后康复的病人而言心情和心态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康复的效果。
那么对于康复期的病人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己要树立自信心,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第二:康复期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尽可能的多于家人或自己亲近的人一起互动参与,提高自己的欢乐氛围!
第三:尝试着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进去,转移自己对病情的关注度,避免过分关注病情的康复情况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心情,这样也不利于康复。
第四:多与家人朋友交流,一起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勇气,相互鼓励信任,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让自己心情放轻松,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激动不亢奋不悲观消极。这样的话也有利于康复!
以上几点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康复技术和心理咨询哪个专业好点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这两个职业都属于健康领域,都是朝阳行业,未来前途都很好,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并且能取得很好的收益。如果要二选一,我们来看看两者的差异。
1、兴趣点
学任何一门技能都需要兴趣支撑,选择行业前要了解自己的天赋在哪里,而不是茫目去做。如果自己平时经常关注养生保健,又喜欢动手给自己或别人调理,就选康复。如果平时喜欢与人聊天,能够通过交流让抑郁的人开心快乐,就选心理。
2、专业度和承受力
康复偏体力,需要亲自动手才能解决问题,一对一服务,如果中、西医专业功底厚,可以见效快,每天就会不停的忙,要求自己身体素质和技术过硬,需要与对方少量交流,以动手缓解症状为主。启动速度快,可以边干边学,只要动手就有收益,价值感容易实现。
心理偏脑力,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以外,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尤为重要,衡量标准看自己的日常情绪就行了。荣辱不惊,悲心悯人,积极乐观,定力十足,真的要有些境界才行啊,不是朝夕可以练就的功夫,得有泰山压顶不动摇的能耐。可以一对一服务,可以一对众讲座,责任与压力成正比。一旦有些偏颇,最先需要调理的是自己。
3、责任心
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深度,身、心健康和教育领域,关乎人的生命本质。送君三句话: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德本财末,三思而后行。
个人观点,仅艰参照。愿天下人平安健康,各得其乐。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你认为人类当下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是什么
笔者不是心理学家,仅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社会人,却对这个提问非常感兴趣!
首先,什么是“心理问题”?笔者以为,心理问题应该指“违背事物运动规律的意识执念”!比如,隔壁住人原本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你却总是认为隔壁住的人是要害你,弄得整天提心吊胆!
既然心理问题指的是“违背事物运动规律的意识执念”,根源就是“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误解”,而且这种误解通过自身意识的“一再肯定”,形成了“执念”。比如,人们误解“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误解反复植入人的意识,最后形成“执念”,便会出现“为钱抑忧”、“为钱杀人”、“为钱自杀”的严重心理问题。
据上,预防与治疗心理问题,应该从根源入手,加强正确的学习(注意是“正确”),通过学习把植入在意识当中的执念分解掉,就能够慢慢地恢复正常!
由此可见,社会教育特别是媒体传播,是如此地重要!。。。。。。
复学后,孩子的心理康复怎么做
对于开学后孩子的心理康复,要注意到:
1.帮助孩子形成初始的价值观。推动他们建立自己的判断力,以此让他们不是特别在意别人的判断。
2.父母不要总用“别人家的孩子”来给自家孩子施压,当他们知道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就会不敢尝试新事物。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则好。
3.要尊重孩子。父母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受到尊重的,他们可以成为一件事情的主导者。父母没有必要经常干预孩子,孩子需要的是一种直面失败的勇气。
4.不去追求完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悦纳,明白享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5.帮助孩子培养计划的行为。有些孩子会不断追求完美,在追求过程中通常会体验到自己无法完成目标,这样就会导致了孩子拖延行为。这样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害怕失败,他们也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并没有预期那么好,所以不断推迟事情的进程。所以,父母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按照计划去落实。
6.教会孩子能够感恩。太过自卑的孩子都喜欢挑剔别人的不是,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也是一种安慰自己拥有优越感的方法,通过批判别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能够感恩,用包容的态度接纳别人。
心理咨询和诊疗康复行业在中国为何发展迟缓
心理咨询和诊疗康复行业在中国为何发展迟缓?
一看到一些关于心理咨询前景的文章,基本都是写中国现有多少多少心理疾病患者需要帮助,有多少有证的心理咨询师,按照国际通行的人群和心理咨询的比例,还有巨大的缺口。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容易做的行业,进来就能赚钱。
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的并不多,给人的感觉是无事可做,而确实有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睡眠障碍群体,学生学习障碍问题,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一方面专业人员闲着没事,一方面有需求的人得不到帮助,形成了巨大的矛盾,确实让人看不到。
这种现象肯定阻碍了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社会需求是大量的,而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差的,这是离开不做的根本原因,所以推广科学高效的技术理论,培养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