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有人说甲骨文书法很美,有人说甲骨文书法的字不好认你对甲骨文书法有什么看法
- “甲骨文”的发源地和中心在陕西还是河南
- 汉字源于象形文字甲骨文,然后形成了方块字,那么英文俄文阿拉伯语等等又是怎么来的呢
- 你能用两到三句话介绍甲骨文吗
- 怎样才能写好甲骨文书法
- 如何辨别甲骨文
- 甲骨文真的存在吗
- 甲骨文之前有文字么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系统,那它是从哪里发展演变而来的呢
- 甲骨文真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吗在甲骨文之前,还有没有文字
- 仓颉造了二十八个字,被称为文字之神,那二十八个字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有人说甲骨文书法很美,有人说甲骨文书法的字不好认你对甲骨文书法有什么看法
甲骨文确实很美,古朴典雅,自然率真,尤其是后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甲骨文单字有五六千个,表情达意非常成熟。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能认识的也就一千多个,其中还包括一些字仍具争议,这就给创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学的人也不是太多。
但随着这几年文字学家的努力,再加考古的新发现,情况在逐渐改变,释读的字会越来越多。
学甲骨文第一是学其艺术性,第二是可知每一个字原来意义。第三是可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等…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学精!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甲骨文”的发源地和中心在陕西还是河南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渭水流域,甲骨文的发源地和中心无疑也在陕西。
1983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西安西郊斗门乡花园村的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的一批原始先民刻写的甲骨文,也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
1985年《文汇报》这样报道了这条消息:这是自一八九九年我国首次发现甲骨文以来一次重大发现,这一发现,把中国人最早使用文字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前。
1986年5月1日《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刊登文章《中国迄今最早甲骨文在西安出土》,新华社、《新民晚报》等以《陕西发现原始先民甲骨文,中国文字起源又有提前》为题刊发报道。
1987年3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西安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原始甲骨文实物,中国文字历史提早千余年》,《西安晚报》则具体报道了“省考古所在长安区花楼子龙山文化遗址发掘骨刻龙山文化遗物”。
根据C14测定,西安斗门出土的甲骨文,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至五千年左右时间,不仅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甲骨文,而且还比河南殷墟甲骨文整整早了1200多年。
陕西无疑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和中心,陕西白水人仓颉造字也并不是仅仅只是传说。
汉字源于象形文字甲骨文,然后形成了方块字,那么英文俄文阿拉伯语等等又是怎么来的呢
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和玛雅文字。
苏美尔人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公元前3100-2900年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400年前,埃及文字在5100年前就已存在,而中国的汉字也就是最早的甲骨文出现在3300年前。
玛雅文字虽比较晚,大约在公元前后,但确是玛雅自己创造的自源文字。
玛雅文字
苏美尔的楔(注意读xie,不读qi)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字或者丁头字,这个钉头字的翻译来自阿拉伯语。
而埃及的象形文字,也被称为圣书字。这是因为埃及人认为书写是极其神圣的。
狭义来说,这个圣书字主要用于碑刻,而广义上,又分为僧侣使用的僧侣体、老百姓使用的人民体等,这些名称是希腊人给予的称谓。
埃及圣书字
中国的甲骨文就不用说了,汉字还是日文和韩语字母的来源。
日本和尚以前念经时使用汉字给汉字注音,后来简化成楷书片段的“片假名”,而日本女人写日记和诗歌时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简化成草书片段的“平假名”。
韩国的谚文就是近似汉字笔画的字母。
现在的世界,使用字母系统文字的国家最多,那么这些最初的字母是谁发明的呢?
通常说是腓尼基人发明的。
腓尼基人最初大致在现今的黎巴嫩一带,后来迁移到北非的迦太基,历史上著名的汉尼拔就是迦太基的军事统帅。
腓尼基人也是闪族的后裔,和犹太人阿拉伯人同宗,很会做生意。第一个航海绕过好望角的就是腓尼基人。
因为做生意要记账,腓尼基人就简化了文字,以字母代替,渐渐的就形成了一套字母系统,共有22个字母,比如A就是一个牛头符号等等。
后来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等,都是从腓尼基字母而来,当然,腓尼基字母只有辅音字母,元音字母是希腊人增加的。
希腊字母再次演变成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而俄文字母是西里尔字母的变体。
有的说腓尼基字母是公元1000年前出现的,也有的说是在公元前14世纪或者18世纪出现的。
总之,还有一种字母,叫西奈字母,起源于4000年前,要比腓尼基字母早,据称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之间的一座桥梁。并且南方阿拉伯字母也是西奈字母的一个分支,有29个字母。
这样看来,西奈字母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系统,并且来自于埃及的象形文字,后来影响到了腓尼基字母。
还有一种可能来源于楔形文字的字母系统,称为乌加里特字母,距今约3500年左右,也同样来自于迦南地区。
乌加里特字母
这个地区就是包括现在的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及约旦地区。
你能用两到三句话介绍甲骨文吗
甲骨文是古人根据物体的形状,刻画到兽骨上符号。也就是现在人`说的书画同源。
怎样才能写好甲骨文书法
学习甲骨文书法,首先要研究甲骨文形成的历史、地理、文化,再研究甲骨文文字的锲写材料与工具、文字辨认与归纳、锲写方式变迁等,然后再查阅借鉴近代甲骨文书法的研究成果,最后再探索自己的甲骨文书法之道。
甲骨文是中国的古老文字,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中国书法的历史。然而,甲骨文的大规模发现、挖掘、研究,只有一百多年时间,所以,对甲骨文的认识,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已整理出的约4500个甲骨文不重复单字中,目前能够辨认的只有不到2000个。
所以,学习甲骨文书法,首先必然涉及甲骨文本身历史、文化、文字的研究,然后才是甲骨文书法的练习和探索。学习研究甲骨文历史文化,应该坚持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因为其研究成果,将影响其他人对古代人文历史、文字书法的认识。
如何辨别甲骨文
甲骨文的作伪并不高明,鉴定时须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看卜骨之新旧。甲骨埋入地下三千余年,被有的学者称作“亚化石”,自然有一种古朴感。作伪者常用大版新鲜牛骨来刻字(因龟甲较难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辞须谨慎。如英国驻安阳长老会牧师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于1914年起开始搜集甲骨文,结果初次所购之大骨版,全系新鲜牛骨仿制,收藏不久,即腐烂发臭。
第二,若能目验实物,可看切口之新旧。即便是利用出土之甲骨新刻文字,因切口新,作伪者常用粘性泥土涂抹。将甲骨浸泡水中不久,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一目了然。而真品则因土色深入刻痕内,一般是洗刷不掉的。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第三,看内容是否符合卜辞的文例文法。因作伪者并不懂甲骨文的内容,多数是胡乱抄袭真片上的文字,东拼西凑,甚至倒写、刻错亦浑然不觉。因此,在鉴别时要注意看刻辞是否连成文句。一条完整的卜辞,由前辞(又叫叙辞,写占L日期,以干支表示,同时又写占L者名,通常是商王的史官)、问辞(又叫命辞,是要问的事)、占辞(商王看了卜兆以后所下的是非结论)、验辞(占卜后结果的应验情况)这样四部分组成,不过许多卜辞都不完整,一般只具有其中的几部分。
第四,看刻辞格式。在龟甲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刻在左右边缘部分的,由外向里读,确切地说,刻于左甲边的文字,从左向右读,刻于右甲边的,则从右向左读。另一种是龟腹甲的中缝两边文字,皆由里向外刻,即在中缝左侧的文字,由左向左读,在右侧的,由右向右读。在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是由外向里读。几条卜辞刻在一起,一般由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体。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盘庚到帝辛12位商王计270余年,卜辞年代明确可以判断的是武丁到帝乙8位商王。在这段时期内,文字写法有过变化。有学者根据这些变化和其他考古成果将殷墟卜辞分为五期,第一期为武丁时期,字体相对大一些,第五期较小,有些在写法笔划上也有不同,可以从甲骨学工具书(如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查对。
第六,看贞人(卜人)名字。贞人即当时替商王占卜之人,为史官。贞人生活于一定的时期,贞人名是断代的依据之一。早期与晚期的贞人不可能共主占卜之事,故不应在同片甲骨上出现。不少专著对此有研究,且列表对照,一目了然(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总的说,甲骨文辨伪较其他文物的鉴定要简单些,只是遇到利用出土的无字卜骨仿刻全部真片或一片甲骨上真伪参半须倍加小心。前人在这项工作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般西人所著录的甲骨书中伪刻较多,如《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等,引用时要注意。如《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第668片左上部“癸丑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吉”等 三条卜辞系真迹,而下半部字虽大而清晰,于文义却不通,系伪刻。作伪者有的本是刻字出身,便被古董商相中,专干伪刻卜辞勾当。如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中提到的蓝宝光,便能仿刻完整的真片,其工细程度几可乱真。幸而此人不懂文例文法,否则在甲骨上大肆“创作”,会给今日的辨伪工作平添许多麻烦。
除商代卜辞外,1954年起又发现了大量西周甲骨,其中有字的不少,时距殷墟卜辞的发现已半个世纪,作伪之风无存,当然也就谈不上辨伪了。
甲骨文真的存在吗
逗历史为您解答。
王懿荣的身份与考究功力
首先,王懿荣并不是古董商,他是晚清的金石学家,光绪六年的进士。他发现甲骨文时是国子监祭酒,负责管理太学,数一下历代曾担任国子监祭酒的人物,就知道王懿荣当时有多厉害了,像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王阳明的好友明代著名理学家湛若水、除掉严嵩的徐阶等都担任过该职。所以王懿荣的学术水平肯定是很厉害的。
除了个人的能力,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乾嘉学派以考究见长,为王懿荣等后世学者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考究技巧和经验,所以受时代环境的影响,王懿荣的考究的本事也很高。
所以说,从甲骨文发现者的角度讲,王懿荣完全有能力确定这是种新的文字以及这种文字的时间,甚至是辨识其中的部分文字。
关于史书对甲骨文的记载
史书没有对甲骨文的记载是很正常的。祖先创造文字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所以文字产生的初期,是将其作为工具使用,很少会有人想到将这种基础的工具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或历史记录对象。
金文是早就确定的文字了吧,那先秦两汉的史书中有多少对金文的记载呢?翻开先秦两汉的史书,除了对历史大事、人物的记载,就是对制度、风俗等的记载。
对于文字的起源、演变、意义等的系统研究要一直等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出现。
关于所谓只在商朝存在的问题
所谓甲骨文只在商朝存在的看法其实是不正确的。甲骨文在商代后并没有消失,而是以金文的形式存在着。我们知道文字是一种事物,其演变是具有渐进性的,为什么甲骨文出土后能迅速被王懿荣、罗振玉、王国维等大家释读?如果甲骨文与已知文字非常不同,想要快速释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甲骨文虽然古老,但并不是与已有文字完全不同,事实是,金文中有许多的文字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或者是有明显的演化、继承痕迹。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这是甲骨文“州”字的一个字形。
这是金文“州”字的一个字形。
这是甲骨文“女”字的一个字形。
这是金文“女”字的一个字形。
这是甲骨文的“车”字的一个字形。
这是金文的“车”字的一个字形,可以看出有演化的痕迹,这主要是由于车这种实物的变化。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已经发现了,金文中有许多字形与甲骨文的非常相似。所以甲骨文在商代后并没有消失,只是以金文的形式继续存在。
甲骨文与实物
甲骨文有不少象形字,所以反应了当时的很多器物的形状,想知道甲骨文是不是当时的学者伪造的,只要看看甲骨文的文字形状与后来的考古发现的器物的形状是否吻合即可。
首先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酒”字。
可以注意到,该字的右半部分是盛液体的容器,是尖底的,这种容器在周代时就已不用,很显然是较早的器物的反应。事实上,在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类似的小口尖底瓶,在陕西省博物馆就能看到,如下图: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是在1953年20世纪中期才被发现,而甲骨文是在1899年发现,20世纪初集中释读,所以当时的学者不可能伪造出这种字形。
同时,半坡遗址时间远早于商文化,而商文化的文字反应了远早于商文化的半坡遗址的器物类型,再加上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我们完全可以推测,不仅甲骨文不是伪造的,在甲骨文之前很有可能有更古老的文字。
总结
所以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甲骨文是真实存在的,如果题主有兴趣,可以去安阳殷墟遗址看一看,那里展览有大量的甲骨文实物,还有文字博物馆,介绍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之前也写过几篇有关甲骨文的文章,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看一看。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个赞,关注我吧^_^。
甲骨文之前有文字么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系统,那它是从哪里发展演变而来的呢
甲骨文之前有文字。比如:水文,陶文等。
甲骨文是3500年的文字,已经具有汉字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思维形态。这里说甲骨文是成熟文字系统,是有一定根据的。它是在人们漫长的生活中的积累演变而来。
而已经发现的仰韶文化则是新时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为5000到3000年的文化,就有一定数量的彩陶,有的彩陶上有天文星象的描绘,有三角、六角形万字等符号,这就是早期的文字。
比如我家乡出土的遗址中被国家认可的汤家岗文化,距今7000年的历史,是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就有八芒星的标志等文字符号。
再比如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考古就发现了16例刻画符号,专家们考证很可能就是最早的文字。
这些符号和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遗址发现的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甲骨文的源头,包含最近河南出土5300年的“河洛古国”。
甲骨文真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吗在甲骨文之前,还有没有文字
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和1972年发现的临潼姜寨文化遗址,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6000多年。在这些遗址发现了不少陶器(多数已成为碎片),半坡遗址带符号的陶片有133件,符号27种;姜寨遗址带符号的陶片有129件,符号38种。如下图:
这枚碎陶片上的符号,是6000多年前的先民刻划的
除此之外,诸如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符号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各地发现的符号笔画都比较简单,形状则多种多样。
那么,这些符号是干什么用的呢?算是文字吗?有争议。
有考古学家就认为:“很可能就是制陶专门化以后,氏族制陶或家庭制陶的一种特殊标记,很可能起了原始的图像文字的作用。”这就有点相当于后来的“族徽”,大家不要以为族徽是日本的专属,中国老早就有。下图是商周铜器上的族徽:
族徽
也有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专门记号。”这就类似于农人在农具上用漆墨画一个记号,或者我们在手机壳上贴个大头贴。
但郭沫若先生的推论更进一步,他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于省吾先生的观点则比郭沫若更为明确:“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由于郭、于二先生是权威,所以他们的观点影响很大。但后来也有学者不认同他们的观点。
文字与符号有什么区别?
文字是什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符号不等同于文字,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我们不从定义解释它俩了,太抽象,举个例子吧:
交通标志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
上图和下图左侧黄色的那部分都是符号,它表达一定的意义,但不能视为文字。下图右侧的才是文字,它记录了“qianfang shigong,cheliang manxing”(语言)这句话。
回到这些陶片上的符号。它们算不算文字呢?从现象上看,它们和文字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符号嘛——文字也是符号,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但从功用上说,这些符号和文字又有质的区别,仍不能算原始文字。因为文字无论多么“原始”,都是和语言密切相关的,每个文字代表着语言中一个比较固定的“词”(意义),连缀起来组成表达完整概念的话。但这种陶符并不具备此功能。
并且,即便到了文字已经成熟的春秋时期,出土器物上还有这种刻划符号,这也是这种的符号不是文字的佐证。
还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更古老的文字吗?
目前还没发现确凿无疑的夏代以前的文字,商前期的资料也不太多。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共出土了15万片左右带文字的甲骨,共有4500多字(也有说5000字的)。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目前可识别并被认可的有三分之一左右。不光商代有甲骨文,周代也有。这些甲骨,早的离现在有3300年左右(商代后期)。
安阳出土的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
上头那片甲骨的拓片(正面)
还是上头那片牛骨,反面也有字
反面拓片
看个近距离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无论字形,还是文辞,都已经非常成熟。我们知道,从文字的产生到成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绝不是像“仓颉造字”的传说那样,成于一时一人。
这就意味着,在殷商以前,就应该出现文字了,有的学者将这个时间推定在夏代,是具有合理性的,只是目前出土资料尚不足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古文字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都是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而得以实现的。
在东汉的许慎写《说文解字》时,所能看到的古文字主要是小篆,也看到一些古文、籀文。小篆是秦文字。
说文解字
魏晋时期,盗墓贼不准(名字很有个性)挖开了魏襄王墓,里头有不少竹简,不准老兄没啥文化,点着竹简照明盗取墓中的珠宝。等官府来时,剩下满地狼藉,皇帝命令当时的学者整理那些断简残编,《竹书纪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整理成果。这些竹简上的字是战国的。
唐朝又发现了10个石鼓,上头的字被叫做“石鼓文”。这些石鼓文的年代搞不太清楚,应该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之间的秦国的。
秦石鼓文
青铜器在汉代就有出土。到了宋代,金石学大盛,很多名人都对金文有研究,比如欧阳修、赵明诚(李清照的丈夫),宋徽宗的《宣和博古图录》就收录了839种铜器。这些吉金铭文之所以重新回到学者们的视野,也是有赖于新材料的发现——当然,也是不准的后继者们挖出来的。这些吉金文字是商周的。
西周晚期的散氏盘,上头有19行、357个字
到了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所谓的中药“龙骨”上的刻划实是古文字。但最初他不知道是哪里出土的,二道贩子将这视为商业机密,不肯告诉他。他只好高价收购,按字算钱,每个字白银一两。其他人如刘鶚、罗振玉等,也认识到了甲骨文的重要价值。
由于学者出高价买,安阳当地农民开始发掘大比拼,为了争夺资源还引发了多次械斗。为了囤积居奇,也不肯大规模出手,三片两片的卖,甚至砸成几片分着卖。还有人造假。这种情况持续了30年。
到后来,有学者弄清了甲骨的来源。1928年,经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批准,董作宾等专家赴安阳进行科学发掘,并进行研究。
从以上叙述可见,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我们所能见到古文字也被一步步推前。虽然目前我们可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还是甲骨文,但可以肯定汉字出现的年代远远早于商后期,这一点在将来的考古发现中应该可以得到证实。
(在外头看过晋唐兄的问题,随手一答。所述大半凭记忆,必多漏舛,尚祈方家斧正。)
仓颉造了二十八个字,被称为文字之神,那二十八个字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仓颉,又称苍颉,复姓候刚,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传说他根据野兽的蹄印研究出了最早的二十八个汉字。据《策海六书》、《述异记》等书记载:仓颉随黄帝南巡,登阳虚之山,遇到灵龟负书,遂仰观宇宙之变化,俯察鱼虫鸟兽之踪迹,于指掌间创二十八字,镌刻在玄扈山阴,引导人类,终止结绳记事。二十八字文曰:“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表面上看二十八字各不相干,但经后人仔细研究,发现这段话记载了黄帝时期的一段历史。
“戊己甲乙”,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有火德之圣,黄帝有土德之瑞,土位于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黄帝,而“甲乙”代表炎帝。
“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是说炎黄二帝共为部族首领,他们的所作所为被天下各部落奉为楷模。
“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记载的是黄帝征服炎帝和打败蚩尤,天下重新恢复安宁,黄帝被尊为天下各部落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