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人,看透人性后,就不再对他人抱有期待,也不爱社交了”怎么看
1、确实如此。
2、以前特别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觉得好人多。
3、年轻时候,特别喜欢呼朋唤友、无效社交。
4、小时候觉得亲戚之间,特别融洽。
5、以前觉得自己朋友多,有面子、好办事。
6、以前觉得自己对别人好,人家也会对自己好。
7、成熟后、经历事后,慢慢看透人性本质,就是自私、善变。
8、别人的屋檐再宽,不如自己手里的伞。
9、当你在别人眼里没有价值时,善良、掏心掏肺都很廉价。
10、亲戚之间,也都是面子上的事,心里不希望别人比自己活得好。
11、甚至父母对子女都有可能是自私的、算计的,还能相信谁!
12、成年人,都在表演、衡量利弊,看透了就想自己呆着了。
13、人到中年,时间、精力、金钱有限,只想取悦自己了。
14、无效社交、亲戚朋友聚会,能免就免。
从哪一刻开始,你不再期待过年了
谢邀!从过年的仪式感弱化开始,就对过年不再期盼。
小时候的农村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春节模式。小年要烙祭灶火烧(烧饼),换灶神帖画,据说这天灶神要上天汇报工作,所以火烧肯定有糖馅的,为灶神做干粮用,也为多说好话,到初一早晨五更返回,所以灶神帖两边的短联一般写的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或者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之后几天就开始忙碌大扫除,蒸馒头,炸面食点心,准备饺子馅,到了三十中午前一般都把春联都贴好了。传说之前人都穷,怕债主上门讨债,但有规矩是只要贴上了春联就开始过年了,债主就不能上门讨债了,所以有提前到二十八九贴春联的都有。
三十晚上要去给先人们烧纸、放炮,然后就是回家守岁,过了凌晨,鞭炮声就开始连绵不断,一大早就起来煮饺子,放鞭炮,叫“起五更”,天亮之前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惹神仙们不高兴。
天色刚亮,同族的晚辈们便成群结队给长辈拜年。到了长辈家,要先给长辈家的先人磕头作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跪下之前先大声喊一声“爷(叔、伯),我给您磕头了”,那边长辈开心的应一声,这头就磕下了,然后就是晚辈围着长辈闹着领压岁钱,、道祝福。
初一中午吃饭是一定要吃大馍(一种枣花馒头)的,蒸馒头时会在其中一个里面放硬币,谁要是吃到了钱大馍,就是家里今年最有福气的人,接下来的一年里就都会顺顺利利、心想事成,所以小时候为了能吃到钱大馍,偷偷在没蒸的馒头上做记号也是经常干的事。
虽然那时候的新衣服只让穿一个春节(过完节就脱下来到第二年春节再穿一次,所以第一年大的像袍子,第二年小的像夹克),压岁钱寥寥无几,但那时候年味十足,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变快,春节也就是团聚、吃喝,已然失去了原有的仪式感,自然也就少了些期盼。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年就又大一岁,还希望自己能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