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人想称一头大象,是怎么做到的
古之大象者常有,而称象者不常有,唯曹冲尔!曹冲数学学的好!
称象,象者,像也!实际上,如果多想或想偏了,就是骂人的话,要人称称自己几斤几两!
按理说称称自己的分量,某种意义上说是种自察、自参、自律。使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修养、能力等,客观的定位自己在生活、工作、社会,乃至世界中的位置和趋向。这是历史上品德高尚的人经常做的,如此便使人高大上、行而上。是进步。
现实中一般的现象是让别人去称像,好贬褒对措,争人先机,去争取某些利益的获得,是种外物的策略、态度、操持。能够改变外部环境,而不能对自身进行改观。
就像赛跑一样,你跑不过人家,把人别到了,于是你比他成绩好,实际上你跑了几秒还是几秒,并没有进步,更有不可预料的相反。
有时候方向错了,能力越强越危险。
内参外省,虽然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却不失为上策。
如何称大象体重
一、问养大象的人象有多重。
二、脚印法:让大象站在松软地面上,然后测量四个脚印深度。再测量一已知重量的人在同一地面上脚印的深度,即可大致算出大象重量。
三、悬吊法:于一大树上挂一足够结实的滑车,一头拴住大象,另一头吊一大篮子,于篮中放石头,直到把大象吊起为止,称石头重量。
四、拖动法:根据摩擦力=重力X摩擦系数的公式可设计一只底面光滑的大木板,放于一光滑的地面,为了减少摩擦系数(主要还是减少拉动力),还可在地面上涂一些油,用一定的力量去拉这只木板,记下拉动时的力量,(可以用一定数量的石头的重量通过滑车转向后作水平拉力),然后再把大象牵走,再记下拉动空木板的拉力,则大象的重量就可算出来。
五、排水法:类似于曹冲的办法,挖一规则几何形状深水坑(深度超过大象高度,别让大象能站在水底即可),把水灌满,把大象赶入,然后牵出大象,算一下减少的水的体积即是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曹冲称得上“等效替代法“的鼻祖,
所谓等效替代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陌生的、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熟悉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学科中,在初中物理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比较典型的有:在力学问题中,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用一个合力来替代;在电学中,几个电阻串并联,可以用一个总电阻来替代;在光学中,为确定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和位置,用一支与镜前蜡烛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镜后,替代镜前的蜡烛与其成的像比较。
都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问题顺利解决。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初中物理中有测量液体密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用天平测出液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公式ρ=m/V计算出液体的密度。当然,也可使用密度计直接测量。但这些方法对于测量人体血液的密度,显然不适用。但想到“曹冲称象“蕴含的思想方法——等效替代法,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预先配制各种密度的硫酸铜溶液,分别盛在烧杯中,然后将人的血液在各个烧杯的硫酸铜溶液中各滴一滴,看哪个烧杯中的血滴悬浮。因为均质实心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才能悬浮在液体中,所以只要测出这个烧杯中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自然得到血液的密度。
三国时期的方法,现在还在用,你说好不好?
你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谢谢邀请!曹冲称象是几种思维能力的连贯运用而产生的方法,认识理解了这些可贵的思维,也就明白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儿:
第一,观察分析能力。当时阿基米德的浮力定理还没有传入中国,曹冲不可能知道排水法测重。但是聪明的曹冲一定作了观察:发现船上有人没人、人多人少下沉是不一样的,船上人多下沉也就深,人少下沉浅;并有此得出结论:船的下沉深浅与载重量成正比。
第二,联想类比能力。现实中,有的人储备了大量知识,却没有形成真正的能力,原因恐怕是缺少了联想类比思维(突然想起联想电脑曾经的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小曹冲可以快速把船的下沉深浅和大象的重量联系上,可见曹冲的联想类比能力有多强大!
第三,等价转化能力。首先大象上船并标注船的吃水深度,然后大象下船石头上船达到相同的吃水深度,那么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同。用冰冷的没有生命的石头来代替有温度有生命的大象,这是等价转化能力的体现,也达到了化整为零利于称重的目的。
所以,我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就好在所体现的思维方法,这也许是我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原因所在吧。谢谢
“曹冲称象”典故里,除了曹冲的办法,以当时的条件,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大象的体重
不得不说,曹冲是真的聪明。在他那个时候,他想出的方法可以说是最简便最靠谱误差最小的了。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精确的来测量大象的体重,但是在古代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测量大象质量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果把我们放在曹冲当时的情境,我们能用一些什么办法呢?
由于没办法重现当时的情况,我们也无从得知当时他们是如何实际操作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完全不考虑实际操作,也不能对实际操作过于深究。
所以我认为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杠杆了。
早在战国后期,墨家的著作《墨经》中就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杠杆的原理。书中讲述的内容既包括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也包括了杠杆转动的原理。
我们今天就以等臂杠杆为例,来测量一下大象的重量。
首先,制作一个巨大的杠杆,一端放大象,一端准备装石子。曹操当时占有中原,若是能搞到当时东北和朝鲜接壤处铁桦树那就最好了。铁桦树人称木王,它被据说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木材,比金属还要硬一倍。
在古代,铁桦树经常被作为金属的替代品。如果能拿它来做一个杠杆,就有可能禁得住大象的重量。
我们把大象驱赶到杠杆一端,然后再在另外一端放上箩筐往里面装石子。在杠杆有大象的那一头恰好刚刚离地时将石子卸下。这时的石子重量就基本等于大象的重量。
这个办法道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杠杆平衡时,两端物体质量相等的原理。(和曹冲称象差不多)
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两端平衡,所以在大象恰好被翘起时,可以认为石头的质量只比大象多一点,这个误差是可以忽略的。这个方法有一定的优点。首先,他的原理简单,而且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了理论依据,在《墨经》中,对杠杆原理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讲解。
其次,对于曹操这种达官贵人来讲,进行制作杠杆之类的这些工作并不特别困难。
原料也好找,没有前文提到的铁桦树找其他木头就完了,实在不行找工匠制作金属比如钢制的杠杆。
但是硬币都有两面,有好处就有坏处。这个方法也有它的缺点,尤其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缺点就更加明显。
首先,这个方式来测大象体重,准备时间确实偏长了一点。能撑得住大象的杠杆不是说造不出来,但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能撑得住大象的重量,这个杠杆的制作工艺也必将非常复杂。
其次,这个方法误差比较大。除了在添石头使杠杆平衡的时候存在可以忽略的人为误差以外,还有很多误差。制作杠杆的材料,无论是用金属锻造还是使用木头,都不能保证杠杆的质量分布均匀。杠杆的转轴还有很大的摩擦力,即使是现代很多实验中,轴承的摩擦都无法忽略。
在古代还没有造出和现代轴承相媲美的转轴的情况下,这个摩擦力就会更加严重地影响大象体重的测量结果。
最后,大象的特殊习性。大象不像是狗,往哪牵就往哪上。大象对于站在狭窄的区域具有很大的抵触性。据我估计,在曹冲的办法里,让大象上船也肯定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中央电视台十套曾经有个节目就探讨过如何称量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但是很可惜,在节目中使用了大量的现代科技和工艺来制作测量所使用的工具。
这令我们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想出了简单易行的方式。
总而言之,曹冲确实很聪明。他小小年纪想出的办法从古代人的角度来讲几乎是无法超越的。我们作为现代人,也只能将自己至于古代人的角度,头脑风暴一下,想出一些不知是否能真正执行的方法,自己笑一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