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子路缘何不说
- 论语“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南子是谁,子路为何讨厌她
- 历史上,为何读书人会对“子见南子”这句话特别忌畏
-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有何启示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子路缘何不说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语出《论语·雍也》,也是一直备受争议的一则,有各种解释,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
原文比较简单,主要是解释的问题: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前提:“南子”是谁?孔子为何见她?
南子是卫国国君的妇人,长得非常漂亮,但传言里说其“失德”。其实就是因为南子长得太过好看,以至于卫灵公比较迷恋她,很多朝政上的事情都会和她讲。
这并不是南子的过错,但事实上因为这个关系,南子一直被卫国朝堂、宗族所嫉恨。
《左传》中“定公十三年”,公叔戌就想要剪出南子所谓的党羽,其目的就是想要对南子动手了。于是南子和卫国国君说,公叔戌想要造反。
而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定公十四年,卫国太子找了一个刺客,要他等自己的信号,就在朝见南子的时候趁机杀了她。结果这个太子发了很多次约定好的信号,这个刺客根本就不理他。南子也看明白了事情缘由,于是就找到卫君哭诉,说太子要杀她。
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太子事泄出逃,党羽被扫灭。
有意思的是,后来有人问这个刺客为什么不动手,这个刺客说,太子无道,让他刺杀太子的母亲,这怎么可以呢?
通过这两件比较重大的政斗就能看出,南子很多时候都是被迫反击的,她真正有什么大的过失吗?如果有的话,《左传》当中不应该遗漏才对。
也就是说,南子在卫国是一个比较有权势的女人,倒不是说她主动干预朝政,而是她向国君提的“建议”一般很容易被采纳,不管这个“建议”合不合理。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卫国停留的时间很长,也遇到了很多对他不错的人,从国君到朝臣都比较尊敬他,予以其庇护,这里面自然也包括南子。
孔子想要在一国治政,实践自己的主张,这是当时都知道的事儿,于是有人就和他讲:如果想要在卫国发展,最好去见一见南子。南子也表示愿意见一见孔子。
但是这个途径被孔子拒绝了。
这件事情被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并且很详细: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但是,毕竟生活在卫国,这个国家的最高层想要见一见孔子,孔子也是很难拒绝的事情,这就有了一个转折:
不得已而见之。注意,孔子见南子,是一个不得不见的情况。那么,见过之后发生了什么?
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孔子与南子的这次见面实际上只是隔着帘子说了几句话,行了几个礼而已,并没有真的见到。而这个过程是符合当时的礼制的,所以孔子并没有抵制。
但是,这件事情让子路不高兴了,估计没给孔子好脸色。所以孔子才赌咒发誓地讲: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而争议也就在这里。
子路为何不高兴?这是解释疑惑的关键
一般比较流行的解释就是字面的意思,是说子路对于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情非常不高兴,所以孔子赌咒发誓地讲,自己并没有做什么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否则天都厌恶我。
这个解释很模糊,前半段只是说子路不高兴,并没有阐明子路为什么不高兴。而后半段解释就显得有点生硬,它默认为孔子是在赌咒发誓地讲自己没有过错。
这和孔子在弟子,尤其是子路面前的形象是不符合的,太不稳重,反而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所以,南怀瑾先生对后半段的解释就要合理一些。
他认为,孔子是对子路讲,他所否定的人,是那些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被老天都不容的人。而不是像南子这样的人。
那么,这就涉及到子路到底为何生气的解释了。
第一种说法,子路对于孔子见南子这种人有不满情绪。
这种解释里,子路认为南子的品行不好,孔子不应该与这样人交往,所以孔子对子路进行了教育。
孔子对人的看法,像“宰予昼寝”的故事里曾经说过: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之前也听说过南子的名声,但是两人见面之后却发现,整个过程南子都是非常遵守礼制的,那么传言是否有问题暂且不论,在孔子的印象里,南子并不是那种连老天都厌恶的人。
所以,孔子借此来教育子路,如何对一个人进行正确地评价,不能相信传言。
第二种说法,子路对孔子见南子的目的感到不满。
上文说过,孔子想要在卫国做官,所以有人建议他去见一见南子。
这明显就是“走后门”的行径,孔子自然是不想做的,所以才有了“辞谢”的举措。但不得已之下,两人还是见面了。
两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子路自然是不知道的,但他对孔子的行为有误会,认为孔子真的为了做官去“走后门”了。
学生质疑老师,还是这么一个长时间跟随孔子的人对他的质疑,孔子自然非常生气,所以才有了赌咒发誓的说法,告诉子路,如果自己做了什么有违道德原则的事情,就让上天都厌恶自己。
一连两句“天厌之”,可以想见孔子是多么愤怒。
所以,这句话不是孔子的自证清白,而是表达对子路怀疑的愤怒,认为子路没有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老师,这是不对的。
这则记载到现在其实也没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解释,各路学者也只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已。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都是颇具争议的。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论语》本身并不是一部著作,而是孔门弟子学习的笔记。记笔记的时候自然不会考虑别人能不能看懂,所以这些内容的背景可能当时的孔门弟子都清楚,所以在编纂《论语》的时候并不用特殊说明。
但是,一两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知道当时事件的具体背景,自然就会出现非常多的争议。只要解释合理,能在逻辑和情理上说得通,就可备一说。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论语“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南子是谁,子路为何讨厌她
南子是宋国人,人长得非常漂亮,南子在出嫁前生活就有点出格,嫁给年近枯骨的卫灵公,受到宠爱,行为依旧放荡,因而名声不好。
据《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卫国太子蒯聩到齐国献盂时,路过宋国郊外,野人对他唱道:“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豘?”
娄猪指母猪;艾豭,指老公猪,亦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宋国公子宋朝和未嫁的南子关系暧昧,嫁给卫灵公后,卫灵公竟纵容公子朝和南子在洮地相会。卫太子经过宋国时被宋人唱歌嘲讽,这也是“娄猪艾豭”的来源。卫太子觉得受到侮辱,回国后派人行刺南子。刺杀未遂,太子出逃别国。
孔子一生孜孜以求,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改变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丧,世风日下的社会局面。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试图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始终没有获得知遇。在春秋各诸侯国中,孔子最钟情卫国,他先后五次进出卫国,直至公前484年,孔子出游历经十四年后回到了鲁国。
卫国不但让孔子在政治上极其失意,也让他陷入了一个千年难解的绯闻中。
事情是这样的。
孔子第二次到卫国时,受到卫灵公宠姬南子的召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看得起我们国君,想和我们国君建立兄弟情义的。必定来会见我们夫人,夫人愿意会见你。”
孔子先是推辞,最后还是去见了南子。南子在细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面北跪拜行礼。夫人在帷帐中两次回拜答礼,她批戴的玉器,首饰撞击出清脆的叮当声。
事后,耿直的子路,因此很不高兴,孔子说:“我本来不愿意见她,既然见了,就要按礼节行事。”子路还是不高兴,孔子竟指天发誓说:“假如我做的不对,上天一定会厌弃我!上天一定会厌弃我!”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引自《论语》孔子会见南子在讲究礼仪的春秋时期,应该是件不合规矩的事,后来研究孔子的人从子路的不悦,引申出种种地猜测。宋代理学家朱熹甚至直言说,这是孔子出格之事。这段史实让后世研究孔子的人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浮想联翩。
司马迁作为一个严肃的史学家,他记述这件事,似乎欲言又止,似乎又津津乐道。其中几点,很让人玩味。
南子召见孔子时,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去?
南子在会见孔子时,司马迁对他们谈话内容只字不提,却写了一句极耐人寻味的话,他写道:“夫人在帷帐中回拜答礼,她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撞击发出清脆的叮当声。”
司马迁想告诉我们什么?是说南子很妖艳,生活很奢华;是说南子行为不端,故意在见孔子时打扮的妖里妖气,来试探孔圣人有多高的修为;还是说孔子被南子召见时,心神不宁,耳朵里只有南子玉佩撞出的叮当声。
子路为什么不高兴?面对子路的诘难孔子为什么急于发誓澄清?
这不禁让人怀疑孔子被南子召见归来,是否脸色潮红,脚步轻飘,遭到率直的子路一阵抢白;还是子路认为孔子不应该单独会见一个漂亮却名声不好的女人;或者是子路不悦是因为孔子想取悦南子而获得卫灵公的任用。最后一点似乎更可信。因为孔子这次离开卫国,又重返时,卫灵公曾率众亲到郊外去迎接孔子。这无疑是南子向卫灵公美言的结果。
孔子被南子召见后一个月,孔子被邀,坐车随卫君出行。后孔子的感受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然后忿然离开卫国。
孔子这句话作何解释。他是说卫灵公沉湎美色而忽视他的存在;还是说围观的人只见南子这美人而不见他这圣人;还是说自己这好德之人也逃不过好色的庸俗。他愤而离开是因为怕别人质疑“同车者色耶?同车者德耶?”感觉受到侮辱吗?
孔子这么一位追求自己品格完美的人,与南子可能只一面之缘,却遭百般非议,成了这位圣人一生忙碌追求的一段似是而非的桃色新闻。这不得不让孔子感到尴尬。
孔子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其实他还不言女人,我们无法从他的言行中知道他的家庭生活。
但他却对中国所有女人说了一句很刻薄的话,他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他这句话,让中国的女性被桎梏两千多年,其影响直至现在。
历史上,为何读书人会对“子见南子”这句话特别忌畏
因为南子的名声非常不好,就连孔子的弟子对孔子去见她都有意见。后世读书人把孔子捧上了圣坛,更容不得孔圣人有任何污点。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有何启示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评述】读懂《论语》152:道理不会因为你反对,就变成错的,也不会因为你赞成就变成对的
南子,卫灵公夫人。说,悦。矢,誓,发誓的意思。予,我。所,倘若。否,不合乎道理。厌,厌弃。
自宋朝以来,男女之交,越来越森严,并把错误归咎于孔子,对于孔子来说真不公平。
就从“子见南子”不违理来看。就可以知道孔子的理念与现代人的理念是一样的,都支持自由交往。这与宋朝以来,所强调的礼教森严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把后代人对孔子的理解等同于孔子的思想。试问别人能代替你说话吗?当然不能!知道不能。也就明白了朱熹、王阳明等人(孔子思想的读者)的思想是不能等同于孔子。明白了这个,奉劝大家对于孔子的思想多一点包容,不要那么排斥。
再回到这句话的原意上来。子见南子,子路认为孔子违理,而孔子认为自己没有违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显然是孔子说的是对的。由此可见,真理(良知)不会因为你反对,就变成错的,也不会因为你赞成就变成对的。事实就是事实。这一点也是很多成功者所坚持的。就像马云认识到电商时代的机遇时,就一直坚持。有人劝他放弃,有人等着看他笑话,但始终没有改变马云的坚持。领导者的坚持哪里来的?就在领导者认识到了——真理!
真理(真理是路,是良知)对了,坚持一下,胜利自然会到来。这一点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不是如此。就像改革开放,路对了,坚持不变,国家富强只是时间问题。再如餐厅运营。想尽办法做好食品和服务,餐厅营业额自然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