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怎么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怎样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1 18:57:21 浏览6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怎么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解:

一、大学:”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培养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大学》则是《礼记》中的一篇,从儒家立场说明大学的宗旨与理想。其中谈到修养的方法与成效,可以当做“初学入德之门”。就其所定目标看来,“大学”也可以称为“大人之学”。

二、道:原指途径,引申为正途、规则、理想等。

三、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指彰显。然后,”明德“是光明的德行,表现为善的行为。”明德“一词在《书经》为常用之语,指称先王之明德,亦即君王对百姓的善行。参考《书》。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由此可知,人若为受大学教育,则未必彰显其明德。因此,学习与修养是必要的,是成己成人的第一步。大学即在教人明白此理。

四、亲民:”明明德“的表现是善的行为,其重点在于自我修养。亲民则是就善行的效果而言。依儒家所说,”善“是一个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个人行善,就会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推而广之,既是亲近爱护百姓。从”明明德“到”亲民“,其间联系全在儒家对”善“的定义上。

五、止于至善:”至善“可以就形式上说,指完美的目标。也可以就内涵上说,指完全安顿一切人际关系,亦即抵达世界大同的境界。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由此可知,这是尧舜也觉得难以做到的事。

译文: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

《大学》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怎样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重读《大学》,共享文化美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道者,特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要具有美好而又光明的品德,更有光泽的思想德行,弘扬光大于社会,从而让天下归位于一个光明的风尚和共存状态。

大学之道,在“亲民”

亲者,通新,即使天下人革旧更新。在通识光明美德的追求归宿是:达到一个推陈出新,剔除陈旧的陋习,腐朽老化的思想和弊病,发现和开拓出新的观点想法,及更新的思想状态与境界。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者,到达。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其熠熠生辉的文化内涵,基于以下几点:

其一,人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在于如何鼓励天下人积极克服和革除自己身上之旧习,追求优秀和卓越,至臻尽善尽美。彰显人性的光辉美德,亦即大学主旨之一。

其二,知道即求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即至善,然后才能确立人生志向与追求目标。只有志向立身,人的心性才能达到宁静状态,方能宁静以致远,才能屹立不乱,才能稳如泰山,才能深谋远虑,方能思虑精详,而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亦即大学主旨之二。

其三,弄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了解了世上万物的夲源,夲末始终,即可谓“得道”。古人,想要使美德彰显天下,即从“我“做起,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为?那就要“净心“,即洗净灵魂,驱除邪念,夯实诚实品格,如何才能达到驱除邪念,建立意念城实呢?那就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而获取知识的法宝在于:努力钻研,穷究事物的夲源和原理。即大学主旨之三。

综述,一个人若心襟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就必砥砺前行,锤炼自己的卓越品质,构筑自己的人性魅力,陶冶完美的道德情操,超越自我,成就完善品质与美德。同时,要约束自己的亲属与家人,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管理别人和社会。才能净化社会风气,弘扬和光大正能量,以达到国泰民安,民富国强,成就太平盛世,成就时代辉煌!

以上为笔者读《大学》心得与浅见,不足之处请指正。与大家分享,谢谢关注!

“止于至善”的“善”是种什么状态还是一种道德标准

所谓至善,即非至善,是名至善。虽然我们要能够享受孤独和寂寞,但我们也要同时享受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乐趣,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关于“止于至善”,萃辰天心书院印竹、印安老师的《如是我说》中有过这样的对话:

印安说:
当我们把“止于至善”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有时会感到孤独与寂寞。如果能把这种孤独与寂寞当作一种享受时,就近乎于“至善”了。印竹说:
止于至善的“止”不是静态的,至善圆满的境界也不是固定的相,所以近乎“至善”不仅要能享受孤独与寂寞,还要?得如何与世界相处……

人生就是要不断地为自己设立高目标、高追求,但我们一定要清楚一点,任何一种境界只要我们把它在心中固化,或者说我们住在了这个境界里,它就不再是至善圆满的境界了。

所谓至善,即非至善,是名至善。它也只是我们暂时为自己设定的一个假相,我们绝不能执著于它,我们更不能因为这种境界而变得孤独和寂寞。虽然我们要能够享受孤独和寂寞,但我们也要同时享受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乐趣,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享受孤独与寂寞,是懂得独处的乐趣。因为只有在独处时,我们才有机会认识自己,而只有能与世界和谐相处,我们才有可能认识世界。所谓至善是既要能认识自己,也要能认识世界。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如是我说》是萃辰天心书院两位极具智慧的老师的对谈,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也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国古代经典“四书”著作中,《大学》一文开篇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就要弄清楚大学之道的根本。

大学之道的根本,就是大学的宗旨和目的。把小学问培养成大学问,大学问的思想。修正自我品德品性。用现在教育方针的话说,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素质的人才。

通过大学培养,自然也就形成了有大学问的思想,思想就会“明”。“明”就是清楚,懂得,知晓,明白一切事物都存在善恶之意,就会形成有扬善去恶的思想境界。

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理解问题上,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后更有了新的理解,那就用古今结合的思想意识,来解释以下几点:

第一点:明明德就是知善恶,扬善去恶为人做事,在平民百姓中树立榜样来教化百姓。

大学问思想者,明明德于天下。不仅知善恶,而且还要有扬善去恶思想和行为表现,以身作则,在百姓中树立榜样。思想家王阳明有句明德善格言“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明确指出,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首先就是要有自我道德修养的良知来正心。为人做事先要问自己良心何在,这样才能有良知的心为人做事。否则,一事无成。有良知才会知善恶,才会扬善去恶。这也体现了“明明德,安百姓”,使平民百姓心服口服,起到教化平民百姓的作用。

第二点:亲民就是对百姓仁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治国平天下,就要亲民。亲近对待平民百姓,对平民百姓要有仁爱之心。天下老百姓才会拥护你,才会支持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利其利,”这就是体现“亲”的意思。“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是大学之道倡导的要有亲民作风。视百姓如父母,包容百姓就是包容自己的父母一样,要有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人的行为,用当今社会亲民的一句话说,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三点:止于至善就是要有止至善的崇高德性,思想真诚的行为,达到至善境界。

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在各种各样的情形下都要有至高的善,而这一至高的善,并没有脱离具体的客观事物实际,只是把本心的一切欲望看成外在的。朱熹在《大学章句》文中有句“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毫私心杂念”,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如何只要做到心外无欲望,就可达到最高的,最完美的,最高尚的至善境界。

综上几点所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是大学之道的宗旨和目的。培养自我道德修养,知善知恶,分清是非,扬善去恶的品德品性。在社会做个有道德修养的有才之人,来为平民百姓办实事。用人生最崇高,至真至善的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由此,大学之道,培养德,智,体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在社会中以身作则,树立讲道德风尚,来倡导教化社会中的广大人民,都要扬善去恶。达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

总而言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更突显重要。有大学问思想者,也包括社会中的头面人物,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等,不要乱说损善德之言,不做缺善德之事。否则,善恶不分,不扬善不去恶,将会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最终就会将自己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止于至善”怎么解释

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