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曾仕强先生说,逢七必变
- 请问,道教中的“七日来复”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 民间里,为什么人死后是头七,而不是头六头八
- 在中国神话中是“混沌七日开”,为什么在西方《圣经》中也是“上帝七天创世”
- 死去的老人为什么过七天为一七
为什么曾仕强先生说,逢七必变
我觉得应该
从文化的根根上去剖析一下
先把我们的洛书搬出来
“5”是不是在九宫格的中间,“7”在其右边,从我们易经八卦的角度来看,处在我们的“西”方,对应地支为“酉”(注意“西酉”的联系),对应的天干是“庚”,这样一排,数字“7”,十二地支的“酉”,十天干的“庚”是处在“同一时空领域”的,这一时空领域对应的二十四节气是不是“秋分”,秋分是夏天过去,秋天到来,是季节更替的意思,因此数字“7”在易学里有代表“更替”的寓意。从自然界来讲,大多数植物在秋分以后基本不怎么生长,意味“逢七必变”。
当然洛书中数字还有很多故事,以后涉及到再聊。
易经文化方面的一起探讨,会非常有趣。
(插图从网络中截取,如有侵权立即删掉)
请问,道教中的“七日来复”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周易》中此句的原话是:“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这里的七日来复指的是周朝的记日法则,其是按照月亮的盈亏来计算的,小月里七日,大月里八日,这里的七日只是忽略八日的情况而单纯写七日而已,自然,这句话还有其他几种解释,但是也不外乎是阴阳易像、八卦卦理的解说。但是总的来说,各家都认为七日来复指的是一个周期。
民间里,为什么人死后是头七,而不是头六头八
因为“七”这个数字就代表了天道…
《易经•复卦》的彖辞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就是说“七是阴阳反复之道,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为天地自然之理。”
“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孔颖达疏》
七日来复
为什么七日来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年十二个月从正月开始算。
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
从正月寅到七月申,刚好是七个数:寅、卯、辰、巳、午、未、申;
从七月申到正月寅刚好也是七个数:申、酉、戌、亥、子、丑、寅;
十二地支的的方位排列寅在东北,申在西南。所以孔子说:“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壳。”
那么为什么一岁之始在东北而成于西南?
这又是从天文学的角度得来的,不信每个月傍晚你去看看北斗七星。
正月的时候斗柄指的正是东北;七月的时候指的肯定是西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就是这个道理。
有诗为正,诗云: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因此《淮南子》说:“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
那位说不对啊,《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你怎么又说立春才阳气复生?
确实冬至已经有阳气了,但万物还没有生长,直到立春时万物才开始萌芽。所以立春是一岁之始。
因此康节先生才说冬至是“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复垢交融,否极泰来
所谓一阳初动,这得结合易学当中的十二辟卦来看。
十二辟卦又被称之为十二消息卦。
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
所以称之为十二消息卦,十二卦分别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对应下如。
复卦 一阳息阴 建子 十一月;临卦 二阳息阴 建丑 十二月;泰卦 三阳息阴 建寅 正月;大壮卦 四阳息阴 建卯 二月;夬卦 五阳息阴 建辰 三月;乾卦 六阳息阴 建巳 四月;姤卦 一阴消阳 建午 五月;遁卦 二阴消阳 建未 六月;否卦 三阴消阳 建申 七月;观卦 四阴消阳 建酉 八月;剥卦 五阴消阳 建戌 九月;坤卦 六阴消阳 建亥 十月;
冬至的时候一阳初动,是复卦;夏至的时候一阴初动,是姤卦。
冬至到夏至: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
夏至到冬至:午(姤)、未(遁)、申(否)、酉(观)、戌(剥)、亥(坤)、子(复)。
又是七这个数…
在十二消息卦中正月对应泰卦,七月对应否卦。
这就是所谓的“复垢交融”或“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所以说,“七”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代表了天道…
七日节律
正因为阴阳往复之数为七,比如七天、七月、七年等等。
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般的感冒、头疼、发烧等病,如果不去看他,不交叉感染,一般七天就会自愈。
而且七天之后,要痊愈的那个时候差不多也在七个小时以内。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这个时间段一般就会愈合。
有没有道理呢?是有的…
只是我们现在一般感冒什么的,等不了七天就会吃药,因此抵抗力反而下降了…
人一般不吃不喝七天就会饿死,这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得出的经验。
《难经》第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就是说,人的胃里面只能留存七天的营养,这些营养包括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
健康人每日大便两次,每一次排便量是二升半,一天中就要排出五升,七天合计五七三斗五升,使胃中所有存留的饮食物便逐渐排泄净尽。
所以健康的人,七天不进饮食而趋于死亡。
原因是,七天之后胃中营养物质以及所化生的津液都已尽竭,所以就会死亡。
头七
七这个数就是阴阳之极,就是天道,就是规律。
因此后来的道家才会认为:“人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
正是中国有七日来复的观念,因此才有头七的说法。
来复又能理解为回来,久而久之就有了七天回魂的传说。
有人说头七的习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这其实是不对的,早在先秦时期的丧葬仪式中,很多仪式就已经跟七挂上勾了。
比如夫子说:“孝子之祭也,散斋七日,慎思其事,三日致斋而一用之,犹恐其不敬也,而二日伐鼓何居焉?”
就是说,人死后的前七日不能乐,不能御…要好好地怀念一下过世的人;
还有天子七日而殡的规矩,就是说天子死了以后要放七日才能入棺等。
最后:
总的来说,头七的“七”肯定不是外来货,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慢慢变化来的。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在中国神话中是“混沌七日开”,为什么在西方《圣经》中也是“上帝七天创世”
中华人的上帝是帝俊,相同西方上帝。
圣经有七日创世说,中国浑沌七日说起源于庄子,成型于西汉。
下面详述: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在西极,对照少昊在东极孺颛顼,日月出入之暗喻.”日月神教”与黄帝无关,少昊与颛顼又如何是黄帝子孙?在涿鹿之战中,也无二人身影,这让我们不得不质疑司马迁所创的黄帝家谱!
对照《山海经》说帝俊与舜比邻而居,《尚书·舜典》讲舜“类于上帝”,可不是说帝俊是天帝?殷商甲骨文中的“帝”、“上帝”与《周礼》、《诗经》的“昊天上帝”,也是如此了。
可见,春秋战国之前,上古祭天,是以帝俊为偶像。《山海经》写黄帝,也多以人的视角来写,人文主义的雏形已现,譬如虽然说黄帝生了东北二海神,但在涿鹿之战中,是九天玄女与应龙作为战神出现。
《周礼·天官冢宰·大宰》:“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拒”亦作“矩”.
《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屈原在《九歌》中歌颂太阳神东皇太一,来源于《山海经》里的《九歌》,可见东皇太一之说,由来已久。
所以,唐代杜佑在《通典·礼典》中说:“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中国上帝之说,历史悠久,这名头居然被洋上帝霸占了,归根结底,是中国人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帝俊!俄滴个天啊!
王国维考证,帝与蒂通,那么,华夏之华可不是花吗?有了蒂,才有鲜花盛开!
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祭司而已,因为名字为王母而被后人吹捧为王母娘娘;女娲也只是生十巫而已,而帝俊夫妻生十日与十二月,才是衍生中华人的始祖。女娲造人是后人造神,伏羲与女娲故事的原型,则是帝俊夫妻而已,可惜后人无知了。
这大概是后人索引乃至创造盘古的源头了,但作者写作,并不明显并且有南北之分。《周书·周祝》有云:天为古。也有天帝之意,如:古帝(指天帝);古后(先王)。
联想诺亚方舟与盘古(另作瓠,即葫芦,庄子所言葫芦、混沌之意,中国版诺亚方舟)开天,都与舟有关,洪荒之后人群生,那斧子则是后人想象附会,其实,斧子在上古是工具,也被用作帝王象征物.后人也用,例如赵匡胤用玉斧来做镇纸物.
《《山海经》》里西王母是穴居,作者重点提及,可见黄帝时期,有居室已经很正常了.这当然要感谢有巢氏,而蚩尤可能就是有巢氏部落末代首领。
黄帝东进,也许以前住窑洞,后来才学会住进房子呢!
《《山海经》》不提有巢氏,和不提燧人氏一样,因为是商周合创,还没有达到系列分工造神的地步. 希腊神话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后来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再后来才被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分为神的故事(《《伊利亚特》》,可比帝俊传说)和英雄传说(《《奥德赛》》可比黄帝传说)两部分。这也是司马迁写黄帝,删去帝俊的人类文明群体无意识。
由此可见,中国上古神话,远超希腊神话,不能因为没有系统故事就说明中国神话没有希腊神话精彩,因为诞生太早了啊!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帝俊夫妻创造日月,这比西方的创世说同步而不落后.
从创作角度而言,中国人喜欢散点透视,不喜欢主题编剧,表现手法不同,并无优劣之分,例如《《庄子》》与《《水浒传》》》与《《红楼梦》》,形散神凝,西方作家望尘莫及,只有少数如普鲁斯特与卡夫卡等可以并称。
所谓的好莱坞大片,只是主题有创意,而写作手法却属于传统的讲故事,单线条。
伏羲女娲故事,在《山海经》里不仅没有爱情,竟然没有伏羲的名字,有“羲和”与“常羲”则是帝俊之妻。
难道作者不知吗?其实是换了名字,且看《海内经》云:有九丘。。。。。。大【白皋】(太昊)爰过,黄帝所为。(封狼居胥,勒石记之.九丘为多丘,如同九天即九层天,同理,九凤为多头凤或长尾凤,九尾狐为多尾狐或长尾狐.太昊是否来过,是否以黄花啊记之,黄帝知道,呵呵)
有【上穴下契】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
西南有巴国。【白大皋】 (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皞之墟也,那么黄帝源于西部之说,就可质疑,难道黄帝也出自中原,为避洪水而上黄土高原?)
这里不仅说太昊即伏羲游历五岳四海,黄帝接着筑丘记之,如同后人圈地运动,“封狼居胥,燕然勒石”,还重点提及了三星堆。
西方大多一神论,东方则是多神论,例如上帝只有一个,中国神则有三山五岳,例如西方只有一个太阳神阿波罗,而中国上古太阳神则有很多:太昊,少昊,帝俊与羲和(东皇太一)。这是东方哲学比西方哲学智慧的一个例证。
死去的老人为什么过七天为一七
“七”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可以说人的一生,与七都是分不开的。既然谈到“七”,就要涉及一些非主流的话题,这些话题可能会颠覆您的三观,所以请路过的朋友高抬贵手,不喜勿喷!
“七”与人生
《易经·复卦》中有“七日来复”的说法,意思是说,七天代表着一个轮回,或者说是一个周期。一个人从入住母亲子宫的当天起,就与“七”结下了缘,胎儿的发育,以七天为一个阶段,总共三十八个七天,胎儿发育成熟,然后再过四天,胎儿出生,这个周期相当于是一个定数。
一个人出生以后,仍然离不开“七”,从大的方面讲,七年一个周期,比如女人,二七年龄,也就是十四岁,开始来月例,三七发育完全成熟,四七达到巅峰,这是生儿育女的最佳年龄,过了这个年龄,基本上就算是大龄产妇了。
五七年龄,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身体各项机能开始下行,过六七,到七七时,进入更年期,各方面开始变的古怪,月例也慢慢停了,然后就是退休,慢慢静候死神的亲吻。象这些数字,几乎就是一个定数,误差非常小,至于为什么这样,谁也说不清楚。
“七”与轮回
人死以后,民间盛传会有灵魂离开,其实按正统的经典记载,灵魂之说是不靠谱的,你越是信有灵魂,就越是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所以象佛家的经典,就告诉我们,不要相信灵魂,他们有一个说法叫“中阴身”。
按照三世轮回的原则,一个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他就和这一生的所有一切说拜拜了,不会再产生任何的联系,因为这一生的报应已经受完了,所以不存在人死后灵魂再回来这一说法。
人死后它下一生是什么样子,他的“中阴身”也会是什么样子,比如一个人死了,他来生该做一只狗,那么他的“中阴身”就是狗的样子,只不过身形会略小一些。我们平时看到的所谓某个人的灵魂,其实并不是他的,只是一些鬼道众生变成他的样子来偷吃供品罢了。
“中阴身”同样是七天一个轮回,七天内如果不能投生,就死了,然后再生一次,还是七天,这样反复最多七次,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就必须要投生,这也是个定数,所以民间才会有从头七开始,一直要过完七七这样的一个传统。
“七”与修行
这是讲的普通人,圣贤修行的过程,也离不开“七”,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就是坐了六天六夜,一直到第七天早上才睹明星而悟道,从此大彻大悟,修行圆满而成佛。
所以在佛教界,至今一直流行着一个“打七”的传统,修禅宗的叫“打禅七”,修净土的叫“打佛七”,等等等等。总之就是效法释迦牟尼佛七天证道的公案,通过七天的集中修行,希望在境界上能得到大的突破。
其实不只是我们东方文化中这样讲,在西方文化体系中也是一样的,比如《圣经》中也提到了上帝七天创世界的说法,而且我们现在用的一周七天这个习惯,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因为他们每七天就要到教堂礼拜一次,所以我们也把一周称为一个礼拜。
总结
总之,“七日来复”这个规律,并不是谁发明创造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人们只不过是发现了它而已,“七”的秘密还有多少,目前还不能得知,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我们捕捉到,一直到“七”的秘密彻底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