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1.女儿国是否存在2.东女国是否存在
- 历史上真的有女儿国吗在什么地方
- 《西游记》中,到西梁女国时,写唐僧师徒怀孕,吴承恩是有从现实生活的灵感来源吗,还是纯粹的杜撰
-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是否真的存在
- 《西游记》中女儿国里真没有男人吗有何依据
- 《旧唐书》记载的东女国以女人当国王为传统,这是不是女儿国的原型
- 西游记里面的女儿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1.女儿国是否存在2.东女国是否存在
西遊记里女儿国虽是虚构的,但真实社会中确实存在女权族群。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族长及成员清一色女人当家,男人走婚。这和象群生活状态差不多。女人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男人。
历史上真的有女儿国吗在什么地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关于女儿国有很多种说法。
我简单的说几个:
第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附近。
这里是藏区,一些地方相当落后,还停留在母系氏族时代。
女性是家庭的中心,掌管财产的分配和其他家庭事务,有的家庭有30多个人,大家都不结婚。男性是家中的舅舅,女性是家中的母亲,最高的老母亲主宰家中的一切。
他们的婚姻方式是走婚,通过男女的集会,男方如果看上了女方,就从女方身上抢来一样东西,比如手帕、坠子等,如果女方不要回信物,就表示同意了。
这里人口稀少,少数部落以女性为核心,部落的最高领袖也是女人。
母系氏族的存在在这个区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这里自然条件太差,母系社会可以形成一个以女性为核心的很大家庭。
奶奶、妈妈和女孩都可以生育很多孩子,血缘纽带导致他们结合紧密。
在恶劣的条件下,如果传统的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如果再说通俗点,就是几个男人有一个女人,只要的大家庭才能够在恶劣条件的藏区生存。
当时,这里不是真的像女儿国一样没有男人,也是有很多一些男人的。
只是家族以女性为核心而已。
因西游记的女儿国在西凉,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在丹巴县
第二,泸沽湖的摩梭人。
摩梭人和上边丹巴县古代大同小异,也是母系氏族社会。
因为摩梭人是藏族的一个分支而已。
大家看看杨二车娜姆的访谈,她曾经一心想建立一个母系的大家庭,其乐融融。
《西游记》中,到西梁女国时,写唐僧师徒怀孕,吴承恩是有从现实生活的灵感来源吗,还是纯粹的杜撰
虚构的成分多一些。考虑到“杜撰”的字眼有些贬义,出于对作者的尊重,我用了“虚构”来代替。虚构的说法相对中性一些。
说到虚构,作家们真是再擅长不过了。任何一位作家几乎都是天才的设计师,想象力丰富,思路天马行空,语句信手拈来,几乎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境,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作家的自由和快乐较之常人是无与伦比的,非常人所能体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浮想联翩可以说是作家的基本功。自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不例外,而且凭他的才干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在整体设计了《西游记》的章回体结构的框架后,就要对81难进行逐个地细分设计描述。而西凉女儿国男人怀孕作为其中一难,早已在作者吴承恩计划之内了。我们知道,现实中男人自然是不会生孩子的,否则该是多么大的磨难啊。因为是神话传说小说,作者就可以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根据故事的发展需要,来虚构出相关的情节来。因此为了制造出这一难,就让唐僧和八戒怀孕了,从而把故事的进展推向了高潮,引出了后续的连环情节。根据需要,就是让八戒长出两个脑袋来都可以。所以写小说就像揉面团,揉成一只猫,团成一条狗都可能,全凭作家意愿,管你实际生活中存在不存在呢。这就是作家的看家本领之一:虚构。
个人拙见,谢谢阅读!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是否真的存在
《西游记》故事脱胎于唐玄奘曾经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许多经历都可以在里面找到痕迹。那么,女儿国能不能找到?还真有!唐玄奘记述了一个“大雪山中”的“东女国”,并说在这个国家“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
从记载来看,玄奘并没有到过东女国,而是到了这个国家的附近,听到很多关于这个国家的传说。
具体的记载是这样的:此国境北大雪山中,有苏伐剌拿瞿呾罗国(唐言金氏)。出上黄金,故以名焉。东西长,南北狭,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土宜宿麦,多蓄羊马。气候寒烈,人性躁暴。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
(也就是玄奘记载说:这个国家(婆罗吸摩补罗国)以北的大雪山里,有个苏伐剌拿瞿呾罗国,这个名字是梵文,意思是金氏,因为这个国家出产上等的黄金而得名。他们世代以女性为王,尽管女王的丈夫也是王,但是这个王不知政事,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个国家的男子地位低下,只管种地和打仗。)
女子操持家业,男子下地种田,这样的生活小编也是羡慕的!
虽然唐三藏没有去过,但绝对不等于说这个东女国是子虚乌有的。众多的历史资料充分地表明,这个东女国在现实历史中确实存在。
慧超是唐玄宗时的西行求法高僧,也到过印度,他有部书叫《往五天竺国传》,里面也提到了这个国家,除了强调他们是以女为王以外,还说“属吐蕃国所管,衣着与北天相似,言音即别,土地极寒也”(这个国家是归吐蕃管的,语言文字和北印度很相似,但是语音不同,这个地方极其寒冷)。
《新唐书·西域传》则记载得很详细,说他们是“羌别种也,西海亦有女自王,故以东别之”。也就是说,这个女儿国的居民是羌族,而且在这个国家的西边还有以女性为王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西域和中亚的史料很贫乏,用当地的语言文字保留的史籍很少,而恰恰在这个女儿国的问题上,出现了个例外。
迦湿弥罗国的古籍中也提到,这里附近有个国家叫Strirajya,意思就是女子的王国。
因此大致可以确定,这个东女国确实是存在的,它是古代西藏西北部山区靠近印度的一个小国家,应该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新疆和田以南,拉达克以东,正处于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就像我国的摩梭人一样。
《西游记》中女儿国里真没有男人吗有何依据
《西游记》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中讲到,唐僧一班人马受困于通天河,在陈家庄救了童男童女,打伤了鱼精。鱼精设计冻住河水,并让小妖们化装成行人在冰面上走来走去以诱使唐僧过冰以便捉之。这时候唐僧与陈家老人有一段问话:
三藏问道:“施主,那些人上冰往那里去?”陈老道:“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设想,若有男人们经常去西凉国通商,面对如此众多的“人种”前来,该国“无一个男子”的局面应该早就被打破,以下的情节大家“脑补”吧。
《旧唐书》记载的东女国以女人当国王为传统,这是不是女儿国的原型
《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
意思是说,东女国是西羌的别称,因为是西海中有女果,就称为东女国,世代以女人为王。
历史上女儿国竟是这样繁衍后代:女儿国的原型(图)
《旧唐书》《隋书》里面记载东女国是公元六、七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及地方政权,是川西及整个藏族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是她最为特色的文化。主要的活动范围在四川阿坝州、甘孜州丹巴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等地区。
女儿国的原型是东女国无疑。
东女国就是西羌
同样,《四夷传》里面记载,西羌本自三苗,舜徙之三危……显而易见,东女国不仅与女儿国一定有关系,可能就是来源于西羌。
从《四夷传》的记载来看,西羌是出自三苗别支的部落族群,夏商周三代以后居于河西、赐支河和湟河之间。到了战国时代,羌族兴盛,有蓖中种(即越锚羌)、白马种(即广汉羌)和参良种(即武郡羌)等等。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女儿国的原型是东女国,而东女国来源于陕西四川塞外的西羌
但,同样困惑我们的问题来了。我们可以自唐朝向前追随女儿国的渊源,但自唐以后,史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就中断了。
女儿国(东女国)去了哪里?
东女国自唐以后记载中断,难道东女国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
历史确实又留给了我们一个谜团。
东女国是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女性掌握着经济大权和话语权,是保持了母系氏族制度。
我们发现,现在雅砻江支流鲜水河下游两岸狭长的河谷地带居住着一个具有自己独有民俗民风、语言文化的古老藏族部落。
有着奇特的婚俗,保持着“男不娶,女不嫁”的习俗,走婚制是他们的一大特色。
他们就是扎坝娃(人),生长繁衍的地方被称为“扎坝 ”。
外间传言,这个神秘的走婚大峡谷-,被称为中国第二个女儿国。
根据它的特色文化,地理位置,我们推测扎坝极有可能是东女国残余部落之一。
如果说女儿国还在哪里的话,笔者认为依然实行走婚的扎坝人,或许可算其一吧!
西游记里面的女儿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西游记》中的描述并非完全虚构――― 一位美丽痴情的女王、一条喝了其中的水就能生孩子的子母河,《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曾经留给人无数的幻想。“女儿国”究竟是吴承恩全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虚构出来的理想乐园,还是历史上果真有过这样一个“女儿国”呢? 史书中记载的东女国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女儿国”呢? “‘女儿国’在历史上的的确确存在过,而且现在有一些村寨一直将‘女儿国’的古老习俗留存至今。”任新建说。任新建是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四川康藏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经过长期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今天四川甘孜州的丹巴县至道孚县一带就是《旧唐书》中记载的东女国的中心。 东女国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女儿国”呢?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22行。有大小八十余城。” 据任新建解释,按照《旧唐书》的记载,东女国南北长22天的行程,东西长9天的行程,如果按照过去一天骑马40公里或者步行20公里,那么东女国应该南北覆盖400公里到800公里,东西覆盖180公里到360公里。 据史书记载,东女国建筑都是碉楼,女王住在九层的碉楼上,一般老百姓住四五层的碉楼。女王穿的是青布毛领的绸缎长裙,裙摆拖地,贴上金花。东女国最大的特点是重妇女、轻男人,国王和官吏都是女人,男人不能在朝廷做官,只能在外面服兵役。宫中女王的旨意,通过女官传达到外面。东女国设有女王和副女王,在族群内部推举有才能的人担当,女王去世后,由副女王继位。一般家庭中也是以女性为主导,不存在夫妻关系,家庭中以母亲为尊,掌管家庭财产的分配,主导一切家中事务。 历史上的东女国后来难道已经消失了? 《旧唐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是十分详细的,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史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几乎就中断了。难道东女国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吗? 任新建说,唐玄宗时期,唐朝和土藩关系较好,土藩从雅鲁藏布江东扩到大渡河一带。可是到了唐代中期的时候,唐朝和土藩关系变得紧张,打了一百多年仗,唐朝逐步招降一部分土藩统治区的少数民族到内地,当时唐朝把8个少数民族部落从岷山峡谷迁移到大渡河边定居,这8个部落里面就有东女国的女王所率领的部落。 当时东女国女王到朝廷朝见,被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虽然是虚衔,但是品级很高,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官员。后来到了唐晚期,土藩势力逐渐强大,多次入侵到大渡河东边,唐朝组织兵力反击,在犬牙交错的战争中,东女国的这些遗留部落,为了自保就采取两面讨好的态度。 后来,唐逐渐衰落直至分裂,土藩也渐渐灭亡。土藩崩溃后,曾经被他们统治的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部落时代,唐代分裂后,也没有力量统一管理,到了后来的宋元明三代,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统治很薄弱,因此基本没有史料记载,一直到清代才把土司制度健全。而东女国的遗留部落有些由于靠近交通要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女王死后没有保留传统习俗,逐渐演变成父系社会,而有一些部落依旧生活在深山峡谷,保留了母系社会的痕迹。 为什么东女国的习俗能够保留到今天呢? 任新建认为,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这个地区至今仍旧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痕迹,是适应当地生产环境的需要,这个地区处于高山峡谷之中,生产条件差,土地、物产稀少,如果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子娶妻结婚后要分家,重新建立一个小家庭,以当地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承受,生产资料分配不过来。而且地处封闭的深山峡谷,和外界交流几乎隔绝,不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家万建忠教授也认为,一定的生产力,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与之相配,在这种生产能力比较落后,相对封闭的地方,劳动强度不大,居民自给自足,男性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显示,女性掌握着经济大权和话语权。另外还有一种深层的社会心理因素,保持母系氏族制度,表明了人们对过去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一种追念。 扎坝依旧保留着东女国的古老习俗 根据任新建的考察,历史上的东女国就处在今天川、滇、藏交汇的雅砻江和大渡河的支流大、小金川一带,也是现在有名的女性文化带。“而扎坝极有可能是东女国残余部落之一,至今保留着很多东女国母系社会的特点。”任新建说。 扎坝过去是一个区,现在有7个乡,5个乡在道孚县境内,2个乡在雅江县境内,一共生活着将近一万人。任新建在扎坝调查时发现,女性是家庭的中心,掌管财产的分配和其他家庭事务,与东女国“以女为王”相似,有的家庭有30多个人,大家都不结婚,男性是家中的舅舅,女性是家中的母亲,最高的老母亲主宰家中的一切。“很明显是母系社会的残余,经过现代社会的冲击,已经和原始的母系社会不完全一样,只是保留了一些基本特点。”任新建说。 扎坝人依然实行走婚,通过男女的集会,男方如果看上了女方,就从女方身上抢来一样东西,比如手帕、坠子等,如果女方不要回信物,就表示同意了。到了晚上,女方会在窗户边点一盏灯,等待男方出现。扎坝人住的都是碉楼,大概有十多米高,小伙子必须用手指头插在石头缝中,一步一步爬上碉楼。此外,房间的窗户都非常小,中间还竖着一根横梁,小伙子就算爬上了碉楼也要侧着身子才能钻进去,就好像表演杂技一样,这个过程要求体力好,身体灵活,这其实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第二天鸡叫的时候,小伙子就会离开,从此两人互相没有任何关系。男方可以天天来,也可以几个月来一次,也可以从此就不来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叫做“甲依”,就是伴侣的意思。女方可以同时有很多“甲依”,但也有极少数姑娘一辈子只有一个“甲依”,两个人走婚走到老。 女方生小孩后,“甲依”一般都不去认养,也不用负任何责任,小孩由女方的家庭抚养。但奇怪的是,当地的小孩一般都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