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年

如何评价万历皇帝的48年?明朝万历在位48年,如果这48年换成崇祯,后面会怎么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1 06:46:30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万历皇帝的48年

明神宗朱翊钧是大明王朝第13位皇帝,为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他10岁登基(1572年),年号万历,在位48年,为明朝皇帝之最,驾崩于1620年。庙号明神宗,谥号明显帝。对于明神宗一生的功过是非,我觉得应该分万历前15年和万历后33年两段时期,这两段时期又经历了三个渐进的过程,即万历前10年励精图治、中间10年由勤变懒、最后近30年百事不管。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两段时期万历皇帝功过。

(朝鲜之战)

一、万历前十五年(公元1572-1587年)

明神宗10岁登基,是乘着“隆庆新政”上位的,在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的辅佐下开始他的执政。

  • 内阁首辅之争:嘉靖一朝的顽疾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彻底的清除。在明神宗即位后,内阁首辅高拱与太监冯保关于掌印太监职位空缺一事开始了明争暗斗。在这场角逐中张居正明帮高拱,实则联合冯保拉高拱下马,最终明神宗在1572年将高拱免职,张居正代之。明神宗践行了他“若用舍予夺,不由朝廷,朕何以治天下”的这句话。

  • 万历新政施行: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后,在明神宗及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开始推行新政。在政治改革方面推行“考成法”,打击官僚作风,提高朝廷办事效率;经济领域主要是施行“一条鞭法”,丈量土地,制定制度。新政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转了前两朝以来的颓势,史称“万历中兴”。1582年,张居正病逝,万历亲政。

  • 清算张居正:在张居正病逝两年后(1584年),明神宗对弹劾张居正的奏折作出批示,大意是说“张居正无视皇权,压制言官,擅权乱政等,本来要掘棺戮尸,念其有功,免去全法追责”。张居正全家被查抄,闭门饿死10余口。这种态度的大转变,既是树立权威,又是自由后的发泄。

这一时期,明神宗在张居正的改革新政下,取得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巨大成就,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是明后期政治、经济关系新变动的深刻反映。

(张居正)

二、万历后33年(公元1578-1620年)

  • 万历三大征:万历亲政后,在公元1573-1600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和朝鲜展开的3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以及播州之役,三场战役均以明军胜利而告终,巩固了大明疆土。由于巨额的战争消耗,加剧了明朝的财政紧张。

  • 国本之争:自1586年起,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争夺太子之位的两股势力开始了长达15年的争斗。最后太后出面,皇长子朱常洛被册立为太子。但国本争夺还没有彻底结束,直到1614年,梃击案后,在大臣们的压力下,福王就位封国,国本之争才结束。在这期间,明朝内耗加大,朝政荒废,明神宗赌气30年不出宫门。

  • 征收矿税银:在张居正去世后,明神宗通过向各地征收矿税银的方式,增加内库的内帑。矿税银除补贴内帑用于宫廷开支外,主要用于国家开支,尤其是边防和赈灾。

  • 萨尔浒之战: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明军死4万余人,开原、铁岭沦陷。此次战役直接导致后金的崛起,明军再无优势,为明朝的覆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万历的用人不当,其不上朝导致兵部全员空缺,无法运行,也间接的为这场战争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总结:

明神宗在位期间,有过奋发图强、有过懒政怠政、有过万事不理,史书说他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特”,说明他不是一个庸人,但又缺乏太祖、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在他那个时期,整个世界在发生巨变的前夜,但他却没有使中国跟上巨变,反而将明朝逼入绝境,这是历史的最直接反映。但他为什么会发生突变?是斗气?还身体不适(考古说是有脚疾)?还是厌倦了权力争斗,这又与史学家们说他贪权格格不入。到底是啥原因导致不理朝政,我也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的那个时代是个辉煌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一个巨变的时代。我也想知道明神宗为什么慢慢不理朝政了,史料给不出答案,因为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

明朝万历在位48年,如果这48年换成崇祯,后面会怎么样

万历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48年近半个世纪之久。

如果将万历帝换成崇祯帝,明朝又会如何呢?

其实还真的不好说,曾经有小伙伴给宋安之这样形容过这两位皇帝,万历帝是泉水挂机,所以明朝好歹拖延了几十年,而崇祯帝则是疯狂送人头,本来说不定还有几十年,结果就这样玩完了。

这个比喻虽然不是很恰当,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反应出万历帝虽然偷懒,但是不至于搞的是乱七八糟的;而崇祯帝是勤政,但勤不到地方,搞得下面忠君爱国的反倒死不少。

如果将万历帝换成崇祯帝的话,宋安之个人认为,有可能到了万历三大征,崇祯帝生性多疑的性子一暴露出来,那么有可能演变成亡国之战…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其实看看明朝历史,就是皇权与文臣集团的抗衡,到了万历时,文臣集团开始出现朋党,并且开始一家独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与万历帝的怠政肯定脱不了干系。

还有就是任何王朝越到后期,庞大的官僚机构会越腐朽,皇帝对于其把控力也越来越弱,甚至会出现朋党,比如说晚明的东林党。

都说崇祯帝打烂了一手好牌,其实万历帝更是如此,在位前十年有张居正改革,给垂垂老矣的晚明打了一剂强心针,本来这个底子打的不错,万历帝亲政以后,励精图治之下,成就肯定会更大。

结果万历帝太偷懒,打烂了一手好牌,使帝国庞大的官僚机构腐朽至极,乃至出现东林党一家独大,所以万历帝使帝国腐烂到极点,所以万历帝死后24年明朝便亡国了。

如果将万历帝换成崇祯帝,反正都是打烂一手好牌的人,说不定崇祯帝在张居正改革的基础上,或许也有一番成就了。

当然这只是假设,具体如何,就不知道了,还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假设万历年明军不出兵救助朝鲜,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大家好,我是麻花,我来分享。


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但既然有这样的问题,麻花就来分享下我的个人观点。

我们先来看下战争的背景

万历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由于国内武士阶级的力量过于壮大,同时日本的土地完全不够分封,使得当时的日本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这也是日本为什么一旦稍微强大一点就要对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万历朝鲜战争(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丰臣秀吉为了缓解内部矛盾,不得不将矛盾转移向外部,同时也可以解决土地不够分的问题,而秀吉则看中了中原大地的明朝,明朝地大物博,如果能占领不管是对他个人的名望还是对矛盾的处理都将迎刃而解。

丰臣秀吉(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而朝鲜当时正处于朋党之争,根本无力阻挡如日中天的日本,随即秀吉就威胁李昖让其一起攻打明朝,李氏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自然不会统一,秀吉就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著名的万历朝鲜战争。

李昖剧照(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而战争的结果自然是中朝联军战胜了日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从影响上来看,三国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接下来麻花就来分析下朱翊钧为什么要出兵救援朝鲜。

唇亡齿寒

朱翊钧听说朝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朝鲜近乎全境占领,考虑到可能日军的战斗力比较强悍,生怕朝鲜亡国以后要直面日军的兵锋。本着能将敌人消灭在别人家绝不能让敌人糟蹋自己百姓的原则,朱翊钧出兵了。

宗属关系

这个观点麻花比较认同,我国自古就是以大国自居,对于自己的藩属国那叫一个好,为了彰显我大国的风范,小弟被别人打了,那不就是打自己脸吗,这场子自然是要找回来的。

彰显大国之威

这个观点麻花也比较认同。借用拿破仑的一句话来说,东方有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苏醒,或许将改变世界。(大概意思是这样,记不太清了)确实,自元朝以后,东方的这个大国在世界上沉寂了300多年,是不是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朱翊钧这样想着。那就是时候露露头,让大家看看这头雄狮还不是一个小岛国可以惹的。果不其然,一战之后吓得德川幕府锁国了。

东方的雄狮(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综上,就是麻花想到的出兵原因了。那不出兵会怎样呢?我们往下看,麻花继续分析。

如果不出兵会怎样

以当时的日本国力来看,对明朝而言是完全没有威胁的。看看下面的地图,日本拿什么和明朝打?虽然丰臣秀吉信心满满,但那是因为他无知,借着自己统一日本,力量异常强大的错觉,以为同样可以轻而易举的扫平中原。但他不知道东方的这头雄狮到底有多凶猛,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明朝军队不远万里来到不熟悉的朝鲜战场,虽然一开始战况不利,但在适应了以后基本都是压着日军打,何况是来到熟悉的中原大地。要不是朝鲜这群猪队友,这场战争根本不需要打7年之久,硬生生把三个国家都拖垮了。

明朝时期版图(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若不出兵,从战局上来看,日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几乎占领朝鲜全境,但不管从兵力还是从补给上来看,日军已经达到极限了,根本无力再对明朝发动有威胁的进攻,而且越是深入,日军的补给压力就越大,在冷兵器时代最后被拖垮的只会是日军。到时候在挥军朝鲜半岛,岂不是轻而易举。

部分韩国人眼中唐朝时期的朝鲜版图(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总之,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和假设。如果有,那么结果很有可能就会出现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也就不存在朱元璋是韩国人吗、韩国是历史上丧失领土最多的国家、宇宙到底是不是韩国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了。


好了,以上就是麻花的观点。希望大家喜欢,有不同意见的朋友欢迎评论区交流。喜欢和赞成的朋友欢迎点赞加关注,以后还有更多的历史话题和大家分享。谢谢。

《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都讲了什么

把以前写的文章拿来一用。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最爱的书籍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早想给这本书做书评了,没有时间,所以,今天谈谈《人民的名义》里寓意深刻的《万历十五年》一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是学术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很好的书。最早看见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有人觉得历史入门看此书很好。的确,书中的充满了各种相对严谨的历史考证,可读性又不差,而且本书受到了法国年鉴派的影响很深。我也看过批评这本书的人,历史圈子内的(明史研究会会长商传),圈子外的(王小波)都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并评价这本书呢?

一.学术上看本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好像很多历史民科挺喜欢,中国历史学术界似乎没有多大关注,其实不然,商传先生就在讲座《谁误读了晚明史?》谈过黄仁宇先生。

商传先生对《万历十五年》学术评价是中肯的,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但是也隐晦的指出了黄仁宇的问题。商传先生说了一个故事,大致意思就是黄仁宇先生和大陆教授开会,结果,黄先生和大陆学者怼起来了,最后黄先生说自己当年是国民党的兵,大陆学者说自己当过共产党的兵,所以,最后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商传先生说这些话,也就是论证黄仁宇认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事实上,黄仁宇先生学术界最出名的不是他的《万历十五年》,而是他对于明代经济财政的研究。他的经济史的研究,我们这里不作深入探讨。

二.高育良与《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让高育良如此热爱呢?我们看看《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的生平经历。黄仁宇先生的父亲黄震白曾加入同盟会当基金成员,但并不是核心人物。黄仁宇早年在家乡生活,在长沙市第一中学毕业后,1936年入读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1938年)。抗战时期弃笔从戎,在中国远征军当兵。后来来到美国学习历史。

从他的身份和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于国民党官场关系与传统管理那一套相当熟悉,可以说他本身就是民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又不是简简单单用理论做研究,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去书写历史。历史其实很依赖研究者对于社会阅历,黄仁宇先生的阅历足够丰富,但黄仁宇的作品估计有种从历史角度反思国民党失败的历史吧!高育良书记也是精通官场的一个老油条,最后怎么能不失败?

我们大部分阅读《万历十五年》的读者多半不是明史研究者,黄仁宇把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比喻成 “潜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组织,乃成千上万的农民。而基本的组织原则,即尊卑男女老幼,没有一个涉及经济及法治和人权。高育良书记代表的就是上面的文官,是一个有学识的学者,又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官僚。

我猜高育良书记对《万历十五年》里面最爱的人物一定是申时行,申时行打太极,揣摩上意,和稀泥都是一流的。高育良书记这些方面也是手段奇高,申时行喜欢用儒家那一套打太极,高育良则是用喜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打太极。这时候,总会想到一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申时行在明代尚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高育良书记面对的是21世纪的新时代,所以高书记失败也是毫无疑问的。毕竟,我们的党不是旧官僚,党员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老官僚岂能长久?

其实不仅仅高书记爱《万历十五年》,很多人也谈过《万历十五年》, 而黄仁宇真正擅长的是经济史,学术界对他的大历史评价不高。更多喜欢黄仁宇的恰恰是学术圈外的人,这一点很有趣。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语言白话文,而且通俗易懂,用一个个故事来分析中国明代社会与中国式管理,带着探讨问题的角度深入。一方面西方学者汉学家史景迁的作品也是立足于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史料,用人物命运经历剖析社会,也就是说西方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但是中国很少有人这么创作,而黄仁宇又是一个有西方教育经历与中国社会经验的人。所以,这本书当年在中国火起来也实属正常。普通人也会看的下去,高书记爱读也很正常。

高书记与其说是爱历史,倒不如说是对于旧官僚的生活状态心有所感,而且高书记深知权力高高在上的人反而不好做,哪怕你是万历皇帝,当文官集团抱成团,你去应付很棘手。李达康为例子,他在京州一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为什么京州还会有丁义珍,陈清泉这些的官员存在呢?说到底有些人抱成团,不好对付。

三.《万历十五年》本书

万历十五年用了七个人的故事,串起来了万历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等等。而且背后还有作者查阅史料与考证的功底,不能不说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七个人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这一点不禁让人深思原因。而我联想到了孔飞力《叫魂》也是用故事展开一个社会的面貌。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倒不如说在还原一个,明代官僚体系与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年份本身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普通的一切背后反映的东西。黄仁宇就是带着解密的心态,解答“李约瑟的疑问”,解答“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些问题,所以黄仁宇先生所选取的历史上面的例子有取舍,这种取舍是好是坏不好说,但是至少做到了最基本的有明确的出处。

真正想学习历史,入门阶段看看这本书还是可以的,深入研究还是需要自己去阅读一手史料和学术著作,但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则是非学术性的,即使距离明代已经有了几百年, 我们会看见一些精英阶层的文人官吏如何治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

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万历不再上朝

万历十五年,看似平静,实则波澜诡异。

一、万历与张居正的恩怨。万历一朝,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名相张居正改革,但是在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胃病突发,不久逝世。张居正死后,所有的改革被废除,明朝经过短暂的中兴之后有陷入了停滞当中。在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申时行任内阁首辅,而申时行完全是一个和稀泥的主,只想着混到退休完事。

万历十五年,正是张居正死后的第五个年头,也是申时行入阁的第四个年头;在这一年抗倭英雄、蓟州总兵戚继光病危,于次年一月去世;这一年,南京督察院督御史海瑞逝世,代表着一代清流文官集团陨落;也正是在这一年,辽东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的哲陈部,距离统一女真只有一年。

重点说一下张居正。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自幼聪慧过人,号称“神童”。嘉靖二十年进士,二十八年入职翰林院编修,主修《承天大志》,只用八个月时间脱稿,给嘉靖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推荐给了儿子裕王朱后堂当老师。裕王继位后,是为穆宗,穆宗对张居正大加提拔,隆庆元年任礼部尚书,隆庆五年穆宗驾崩,万历皇帝继位,隆庆六年高拱罢官,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主管一切内政大权。

万历帝9岁继位,按照祖制,新皇帝继位,前朝皇后尊皇太后,当朝皇后尊称太后,张居正联合秉笔太监馮保上书尊称穆宗的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万历母亲李氏为慈圣皇太后,这就消弥了尊位差别,这让李太后甚为高兴,因为自己本是宫女出身。李太后把教导万历皇帝和改革内政的重任都交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开始了,他推行“一条鞭法”。统一丈量了全国土地,结果多出两百多万公顷,把田赋、徭役、杂税统一到货币交付。简化了交税流程,减少了中间偦吏从中作梗。

内政上设立六科,内阁管理六科,六科下设六部,简化管理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边防上重在北方防务,把防御后金女真列为重中之重,重用戚继光为蓟州总兵,重用李成梁组建辽东铁骑,对女真进行有效管控。

至万历十年,成果丰硕,据记载“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四百万两。”这也为后来的万历三大征的胜利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可惜,随着张居正的离世,这一切都遭到了万历皇帝清算,良好的势头淹没在了最后的辉煌之中。

二、党争。起源于国本之争,也就是立太子之争。万历的长子朱常洛是万历和宫女一夜情之后所生,而三子朱常洵是万历最喜爱的郑贵妃所生,神宗对这个三皇子格外器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封建社会坚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万历帝想立朱常洵为太子,而多数大臣坚持祖宗之法,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孤身与朝臣对抗,令明神宗苦不堪言。朝堂之不久后传到了深宫内院。李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拍案对神宗说:“废长立爱,不合祖制,难道你不是都人之子!”李太后也是由宫人得宠,因此才说出这样的话。神宗越发感觉到长子在太后心中的地位,再也不敢提“废长立爱”这件事。

神宗自幼深得张居正教育,张居正亲自为神宗编写《皇帝启蒙读本》,有古代圣贤故事,有插图,堪称皇帝教育完美教材。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严格教导下,本希望神宗能成为一代圣君,谁知第一次和朝臣对抗就败下阵来,他无法和强大的文官集团、言官集团抗衡,除非他想做一个暴君,一个昏君,不然,就要受到封建价值观的束缚,就要接受制度的约束,神宗深感无奈,再加上自身患有腿疾,一条腿短,一条腿长,顾及皇帝颜面,干脆躲入深宫三十年不上朝。

张居正在位时,能够压制住文官集团、宦官集团。而申时行入阁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朝堂上党派淋漓,东林党、浙党、昆党、齐党、楚党、阉党成井喷之势。而无休止的党争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决策的效率和边关用人制度的延续性,它就像一颗毒瘤不断蚕食着大明王朝的躯体。

三、中西差距,放眼欧洲。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的时期正好是西方的文艺复兴达到顶峰的时期,披着宗教合法外衣的文艺复兴,促进了数学、物理、天文、航海等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出现,证明了自郑和下西洋时代的先进文明已经被西方超越。

四、辽东局势。也正是在万历十五年前后,东北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迅速崛起,成为明朝得巨大威胁。在接下来的万历二十年和万历二十七年,虽然明朝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但连年征战掏空了大明王朝的国力,在接下来的萨尔浒之战,明朝精锐损失殆尽。在满心的无奈和国事堪忧的局势中万历驾崩。明朝真正的敌人来了!

万历近三十年不上朝,为何大明王朝没出乱子还进行了万历三大征

首先我们要知道万历皇帝为什么30年不上朝。

原因一万历足疾。二君臣矛盾 党争不断。文官集团抱成一团,导致万历皇帝感觉自己。不能准确地发出命令。于是便大失所望,不再上朝,企图来抗议文官集团。

1.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其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有的。而且万历皇帝。是处理政务的。这些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

2.明朝的制度是皇帝的抓大放小,不影响日常政务的处理。明朝的内阁一套班子,正常运转,有难题让皇帝决策而已。

3.明中后期是明朝乃至历朝历代经济,有文化,艺术,科技,思想都活跃的时期。不可否认,这个时期的强大,侧面反映出万历本身的帝王才能,还是有一定水平的。而且明晚期皇帝没有那么专制,官僚系统用,成熟,所以万历虽然不上朝,但是。整个国家依然在运转。

4.万历皇帝之前,明朝由张居正进行了改革。国力进行了一定的回复。所以在对外战争中才会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