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勒

五胡乱华时,石勒如此残暴,号称十六国第一流谋士的张宾为何还愿意辅佐他?刘曜是如何被石勒打败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1 04:08:49 浏览1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五胡乱华时,石勒如此残暴,号称十六国第一流谋士的张宾为何还愿意辅佐他

早年张宾也向其他人效力过,但屡屡不受重用。而石勒虽然残暴,但对待知识分子还是相当礼遇的。可以说在五胡十六国那个人吃人的年代,能碰上石勒这种尊敬文化人的雄主你就烧高香了。他和他君子营在那个年代就是一种标志!而且张宾向石勒提的建议多大都被其悉心采纳。石勒对张宾也是极为礼敬,总亲切称其右侯,这样主公谁都会效命!

刘曜是如何被石勒打败的

刘聪死后,汉赵分裂成了三部分,分别是关中的刘曜,河北的石勒,平阳老巢的刘粲。

刘粲是刘聪的儿子,是汉赵的正统皇帝,名义上是刘曜和石勒的头儿。但是刘粲这个人太不成器,当了皇帝没几天,就把刘聪草草安葬,然后就把主要心思都花在他爹那些妃子身上。至于朝政,刘粲没当回事。

当时汉赵的司空靳准见刘粲昏庸,就设计把他杀了,顺带着把包括刘曜的母亲和兄长等在内的一票汉赵刘氏宗亲也杀了。

惹了天大的麻烦,靳准自知这件事无法蒙混过关。于是他就睁眼说瞎话,说自己杀得都是匈奴人,号召汉人老百姓跟随他赶走匈奴人,并且他向东晋上书请求庇护。(靳准自己也是匈奴人)

靳准的举动,东晋朝廷当然不信了。为了表决心,靳准就亲自率领大军征讨石勒。

刘曜听说靳准杀了刘粲以及自己的母兄,就出兵讨伐靳准,并且他还自立为帝,以汉赵皇帝自居。当时靳准正在打石勒,刘曜在西面抄他老巢,他被两面夹击,被打的很惨。

不久后,靳准的几个弟弟为了保命,就把靳准给卖了,并且还把传国玉玺送给刘曜,开城投降了刘曜。

石勒听到这个消息,气炸了。他一向对刘曜不服气,就命令侄儿石虎为先锋,猛攻汉赵都城平阳,最后一把火把平阳给烧了。

刘曜听说石勒居然把首都烧了,当时也是急眼了。就派人骂石勒,说现在朕是皇帝,你烧了皇宫,朕住哪?

石勒表面上赔不是,但心里很不爽,大骂刘曜算哪门子皇帝?反正他不承认。从这个时候开始,刘曜和石勒的关系就从一开始的面和,心不和变成了面不和,心也不和。

之后,刘曜还想拉拢一下石勒,就遥封他为藩王。石勒本来就是割据一方的实权派,刘曜封不封他,他都是事实上的藩王,所以对于刘曜的册封,他心里很不满。不过,既然刘曜主动给脸,他也不能不兜着,所以他还是派了使者去长安恭贺刘曜即位,并给刘曜献上很多珍贵礼物。

事情到这里,大家假模假样的恭维一番,本来就完事了。然而石勒派去的使者团中有个叫曹平乐的门客,贪图富贵,偷偷的对刘曜说,石勒派我们来这里,表面上是来给陛下道贺,其实是让我们当间谍的。待我们摸清楚了关中的虚实后,石勒就会来打您!

刘曜听了这话,勃然大怒,然后下旨把石勒派来的使团一齐斩首,只有一个叫刘茂的人逃了回去。   

刘茂逃回去后,向石勒哭告刘曜屠杀使团的情况,石勒大怒,命令杀死叛徒曹平乐的三族,停止对刘曜的进贡。

之后石勒干脆就召集部将,表示自己想单干,自立为王。大家是个什么意见?

众人一听,您要称王啊?那好啊!您称王了我们都是开国元勋,我们都同意。

于是石勒就在襄国自立为王,也把国号叫做赵国。为了和刘曜的赵国区分,这个赵国被史学家叫做“后赵”。刘曜的则是“前赵”。

石勒和刘曜翻脸后,并没有马上开战,而是采取了大力发展经济的策略,先防守,后进攻。所以前几年都是风平浪静。

刘曜看石勒没来打自己,就把注意力放到了陇西一带,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横征暴敛。激起民众的反抗。虽然这些反抗后来都被平定了,但这给前赵后来的灭亡埋了一个坑。

公元325年,居住在河套地区的原来依附石勒的北羌王盆句除投靠刘曜,石勒的部将石佗发兵雁门关征讨,俘虏了三千多人准备回国。刘曜听说后,下令追击,在追击中击败石佗,并杀掉了六千多后赵军队。

至此,前赵和后赵终于是结了仇,石勒决定跟刘曜干到底。

石勒刚和刘曜结仇的时候形势十分不妙。南面和东晋有着漫长的边境线,祖逖的北伐军不断壮大,势头咄咄逼人。山东的原汉国大将曹嶷被石勒封锁后也就地称王,对石勒早就不怀好意。北方状况更糟,有鲜卑三虎之称的辽西慕容氏、幽州段氏、代国拓拔氏对石勒的领地不断蚕食。当时的后赵可谓是四面受敌,所以石勒不敢跟刘曜硬钢。

不过,此时情况不一样了。祖逖死后(就是闻鸡起舞的那位),东晋压力解除;北方段氏打内战,对石勒没有威胁;至于青州的曹嶷在发现周围的反赵势力都被平定后,其部将就把他绑了送给石勒当了投名状。(石勒把曹嶷以及其部将全杀了,一共三万人)

所以此时的石勒没有任何外患,他唯一的敌人就是刘曜。

325年6月,刘曜感觉石勒要来打自己,就先发制人,派遣重甲士兵五千,精兵一万进攻河东重镇孟津。石勒早就等这个机会了,遂即就让石虎领四万骑兵增援,把刘曜的部队杀了个精光。 

刘曜听到前线大败的消息后,亲自率领部队援救。石虎听说,也率三万骑兵前来厮杀。

不过刘曜的亲兵战斗力很强,来势汹汹,石虎的先锋一见到刘曜的先锋就被吓跑了。石虎也感觉这一仗毫无胜算,正准备撤退回襄国。可谁知道,刘曜的部队晚上驻扎后突然炸营,士兵逃跑了一大半。刘曜只好退到渑池,石虎不战而胜。(所谓炸营,就是士气溃散了,大家趁机自相残杀,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杀完了趁夜逃跑)

更搞笑的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刘曜的部队居然又炸营了,上下一片混乱,于是刘曜只好率领昏昏沉沉的残部逃到长安。让石虎白捡个大便宜。

此一战,前赵军未战先乱,莫名其妙的发生两次炸营,损失惨重,可谓是元气大伤。

刘曜退回长安后,决定重整旗鼓,待整顿部队后再反击。不过他还没动,陇右被他欺负的少数民族和前凉国主张骏就来报复了。这帮人趁刘曜虚弱之际,纷纷独立,又给刘曜的后背捅了一刀子。

公元326年,石虎带领四万精锐趁势进攻前赵的河东(今山西南部)一带。河东五十多座县城守将看到刘曜打败仗了,都纷纷投降石虎。这时轮到刘曜陷入危机了,西北的张骏、西方的杨难敌、西南的李雄都开始在边境囤积重兵,准备趁石虎进攻关中时分上一杯羹。

刘曜知道形势不妙,就仔细研究了一下边境形势。他认为目前的颓势都是石虎那个杀千刀的导致的,只要赶跑了石虎,别人就不怕了。于是刘曜集结了关中全部可以调动的兵力,除了留一部分防卫陇西外,其余全部派出去进攻石虎。

这一战刘曜十万大军,士气虽然不高,但人多势众。石虎碰到这十万多人的部队,根本就抵挡不住,被连续追杀了二百里。

石虎惨败,他先前攻克的前赵府县又纷纷投降了刘曜。石勒听说前线惨败,只好宣布襄国戒严。然后他集结了六万多步兵和四万骑兵,亲自率领,与刘曜决战。

当时,刘曜把部队都集结到了洛阳。石勒的谋士对他讲:刘曜深入我境内千里,必定支持不了多久,大王最好不要亲自动手。

石勒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刘曜军队的士气还是有的,只不过刘曜在士气高涨时没有尽快进攻,现在竟然停在了洛阳。如果他在成皋驻扎,利用关口消磨我的士气,那是上策;在洛水驻扎,利用洛水与我对峙,消磨我的锐气,是中策,可现如今他却在洛阳坐守,坐等我跟他对攻,这就是下策了。他在等我,而我方部队已经养好精神。现在我就是要一股锐气杀过去,一战干掉他。

之后,石勒兵分三路进攻成皋。当后赵的十万大军抵达成皋关时,竟然发现关上真的无人防守,石勒听说后,喜出望外,拍着脑袋大叫:“这是天意啊!”

再之后,石勒催动部队急行军到洛阳城扎寨。等他看到洛阳西连绵十几里的刘曜大营的时候,便胸有成竹地对部下说:“你们可以提前祝贺我了!”

石勒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决战时,刘曜却昏庸到了顶峰,他在洛阳天天就是喝酒,部将劝谏他,他就把提意见的部将一律斩首。后来他的前锋部队和石勒的小股兵力作战,活捉了几个俘虏,俘虏说:“大王亲自来了,人很多啊。”

刘曜顿时吓得变了脸色,命令部队收缩,打算抱团应战。

过了两天,石勒命令石虎率领三万步兵从北面出城往西进攻刘曜的中军,部将石堪、石聪率领八千骑兵从西面出城往北进攻刘曜的前锋。这时的刘曜居然还在喝酒,听说石勒出兵进攻,他为了表示自己的镇定,就又喝了几大斗酒,方才迎战。

混战开始后,双方的部队浴血搏斗,刘曜看着双方厮杀,感觉很过瘾,然后他就喝干了手中的酒,率领亲兵居然就冲入了战团。

由于刘曜是皇帝,他亲自出战必然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所以很快,石勒的部队就看到了刘曜的御旗,知道刘曜亲自上阵。然后石勒大军立即围了上去——不打杂兵,专门攻刘曜的御驾。

古代的军队,阵型一乱,必然要溃散。后赵的军队专攻刘曜御驾,所以前赵的军队立刻就大乱。刘曜被乱兵裹走,战马掉到附近河里的冰窟窿里,转眼间就冻住了,连人带马都动弹不得。

一会时间,后赵的追兵杀过来,追兵一看水里面的就是刘曜,然后就把他活捉了。

刘曜被活捉后,石勒停止追击,他派医生给刘曜治伤,并带回襄国软禁了起来。

石勒暂时没杀刘曜,当然不是因为他心慈手软,而是他想让刘曜写信给长安守军,让前赵的残部投降。

刘曜虽然昏庸了一点,但还算个爷们。他拒绝了石勒的要求,惹得石勒非常不满。不久后,石勒下令将刘曜处死,并派兵攻打长安。   

当时守长安的是刘曜的小儿子刘熙,他没有刘曜的本事,把所有工作都交给他的哥哥刘胤来代劳。然而刘胤比刘熙还无能,当石勒的军队打过来时,刘胤就撺掇刘熙赶紧迁都天水,凡是出言劝阻的大臣一律斩首。

等石勒军队不费吹灰之力进驻长安后,刘胤却突发奇想,纠集了几万人要反攻长安。石勒听说这事,就让石虎率他的四万常胜军增援,石虎揪着刘胤就打,把从没指挥过军队打仗的刘胤都吓傻了,扔下部队就跑。

最后,刘熙、刘胤等前赵贵族百官约三千多人全部被活捉,并活埋。历时二十五年的汉赵政权自此灭亡。

汉赵灭亡后,石虎带着传国玉玺回到襄国向石勒请功。石勒收到传国玉玺,群臣向他请求进帝位。石勒再三谦让,先自称天王,到了第二年才称帝,封儿子石弘为太子,侄子石虎为太尉,大封群臣。自此,石勒这个奴隶出身的羯族人终于成了中原的皇帝。

石勒为何评价曹操和司马懿“狐媚取天下”

石勒(公元274年一公元333年),字世龙,羯人,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年六十而卒,谥号明皇帝,庙号高祖。石勒在评论历史上开国皇帝功绩时,有一句千古名言:“朕若遇汉高祖,当北面事之。与韩信,彭越比肩,若遇光武,当并马驱中原,末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宜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放曹孟德,司马仲达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其实,此乃一家之言,并不公允,而是他根据本朝形势有感而发的。

石勒虽出于羯胡,本身还曾是一个奴隶,目不识丁,但善于骑射,雄豪有大略,凭自己能力一刀一枪打下地盘,当时的英雄豪杰,没有几个达到他这个高度。石勒年轻时被买做奴隶,偿尽人间疾苦,天下大乱时召集几个哥儿打家劫舍为生。

在动乱年代,他那点势力分分秒秒会被淹没了。守着大树好乘凉,石勒非常有眼光,先投到司马氏部将公师藩帐下,南征北战段练了军事才干。

后来,石勒又投奔前赵皇帝刘渊门下。石勒重用汉人谋士张宾,以襄国为根据地,开始卓越的军事生涯。召勒灭了刘琨,打败幽州王浚,冀州邵宾,辽西段匹單,同北伐的东晋名将祖逖相抗衡,成为北方最大割据势力。

太和三年(公元330年)石勒称帝,他执法严格,整顿吏治,喜欢儒家文化,还发明了考试选拨官吏制度,隋唐时期演化成为科举制度。石勒一个大字不识,非常喜欢历史,办公之余让儒生念史书,因此,历史人物尽知之。

在一次宴会上,石勒问众大臣,自己向历史上哪些开国皇帝。文武大臣难勉给他戴高帽子,不过,石勒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于是才有一段“弧媚之论。”其实此乃一家之言,不必当真。

石勒出身于奴隶,身份比汉高祖刘邦还低,英雄惺惺相惜,当然把自己和刘邦归为一类,并拨高,实际上,光武帝刘秀的文韬武略,远在汉高祖刘邦之上。石勒瞧不上曹操和司马懿孤媚取天下的手段是有感而发的

石勒称帝时,立二十岁的石弘(公元314年一公元335年)为太子,石弘喜欢和儒生交往,能力和石勒没法比。此时,石勒的侄子石虎位居太尉,尚书令掌握着军政大权。

石虎能征贯战,战功卓著,性格残暴,野心勃勃。自已年事已高,将来,石弘根本无法驾御朝政。因此,召勒借古喻今,含沙射影的敲打石虎等人,将来不要作篡逆之事。事情还是被石勒言中啦!

公元333年,石勒病重,石虎进宫侍事,不让石勒和大臣见面,还把有能力的宗室子弟发配到襄城。石勒死后,太子石勒继位。石虎很快露出燎牙,杀死石弘,自已取己代之,做了后赵第三任皇帝。

石虎五十四岁时驾崩,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子孙为了帝位互相残杀。冉魏皇帝冉闵趁机起兵,杀尽石氏子孙,又颁布杀胡令,把进入中原的二十多万羯人杀光。石勒九泉之下知道此事,一定追悔莫及,当初没有除掉石虎。

如何评价石勒

石勒出身于一个羯族贫苦家庭,14岁随乡人行贩洛阳,20岁被晋官吏“两胡一枷”掠卖山东为奴,受尽欺压。

然而,石勒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数年间,就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后赵政权,从一个奴隶成长一代君王。范文澜称之为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军事家、政治家。

光靠武力得天下者,在世界历史舞台估计也找不出来几个,所以有武略,也必须有文韬,而石勒的成功很大一个原因是,是他勤于学史和善于用史。

石勒是不识字的,那他怎么学史呢?用现在的话,就是听有声读物,他常常要人给他读《左传》《史记》《汉书》等史书,即便行军打仗,他也要随身的儒生为他读各种史书。

当然,石勒学史,不是为了做文史问答达人,而是为了联系现实,总结历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以借昔鉴今,察往知来。

《世说新语》就记载,石勒“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这个名字很不好念)劝(汉高祖)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张良)谏,乃曰:‘赖有此耳。’”

石勒视刘邦为偶像,他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信)、彭(越)竟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

如果能穿越的话,石勒肯定会去三国一展身手的,如果真的那样的话,恐怕他能成功搅局。

石勒羽毛未丰时,部属劝他称帝,他也搬出了历史故事,推辞说:“昔周文以三分之重,犹服事殷朝,小白居一匡之盛,而尊崇周室。况国家道隆殷周,孤德卑二伯哉!其亟止斯议,勿复纷纭。”

而当石勒功成名就、忘乎所以、要大兴土木之时,廷尉续咸上书劝谏,石勒大怒,要杀续咸。此时中书令徐光用夏桀、殷纣王作为鉴诫规劝,石勒大悟,不仅没杀续咸,而且还给予重赏。

石勒尊史,由此可见。

学习历史的大智慧给石勒的影响,最突出的例子还是他对汉人态度的转变。众所周知,石勒曾备受民族歧视,又曾被汉族官吏掠卖为奴,因此,他在起兵之初,出于复仇心理,对汉人滥捕滥杀,甚至规定凡捉到二千石以上的汉族官吏皆格杀勿论。

但不久之后,石勒的态度就有了大变化,转而对汉族士子学人采取拉拢、利用、甚至优容政策。如他在扩张战争中,曾将当地汉族“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作为他的参谋部,为他出谋划策;当政之后,他任用“博涉经史”的汉族失意士人张宾为其谋主,总管朝政;他明令“重其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不少汉族世家大族都受到石勒的重用。

石勒的谋士张宾有什么突出的事迹他能和诸葛亮、王猛相媲美吗

这个提问确实有点意思,张宾确实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大谋士,可能是因为大家对十六国后赵的那一段历史不太熟悉,所以对张宾也了解不多,其实,古代历史学家已经注意到了张宾,比如,唐朝大臣、史学家朱敬则(635年—709年)曾说:“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于周隋。”这里是把张宾与陈平、荀彧、贾诩、郭嘉等列在一起,称为“天下之菁英”,如果就其历史功绩来讲,与诸葛亮、王猛确实可以放在一起比,但张宾的名气确实没有诸葛亮、王猛大,诸葛亮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夸大塑造并传播广所致,而王猛辅助的苻坚与东晋碰撞比较多,且王猛比张宾年轻,王猛出生时,后赵政权已席卷中原,兵锋南向,与东晋夹淮水对峙。有淝水之战等的影响,王猛也被比较多的人知道。

其实,张宾是值得关注的一位大谋士。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龄说:“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这是对张宾比较准确的评价。

概括起来,张宾为后十六国赵王(后赵)石勒的首席谋士,他献计助石勒伏杀王弥,为石勒筹划经略河北,设计帮石勒攻灭王浚,为后赵政权的建立做出极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张宾,也就没有石勒的霸业。所以,张宾去世后,石勒感叹地说:“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夺吾右侯之早也!”

具体看,张宾在一些关键的时刻辅助石勒获取胜利:

第一,建议北还,进攻许昌。永嘉四年(310年),石勒率军进军江、汉,取得小胜之后,想算长期据守江、汉。张宾刚任石勒的谋士不久,他感到留下对石勒不利,随建议石勒北还,但石勒没有接受建议,继续留在江、汉,结果,石勒不但没有打胜仗,而且,由于军中缺粮,士气低落,遭到王导所率领的晋军精锐的攻击,损失惨重。石勒此时才意识到张宾的建议是对的,于是,他接受建议,率军北还。永嘉五年(311年)正月,石勒率军渡过沔水,攻占新蔡,并进攻许昌,在北方作战,石勒的军队有优势,所以,攻许昌给晋军很大打击。北还后此战的胜利,让石勒对张宾刮目相看,从此对张宾言听计从,张宾也从此成了石勒的第一谋士。

第二,设计除王弥,助石勒扩大势力。

石勒在扩大势力的途中,遇到了汉赵国另一位大将王弥,而王弥是个人才,张宾了解王弥是个厉害角色,主张尽快除掉他,以免以后成为石勒的麻烦。机会来了,有一次,王弥率军正与晋军刘瑞相持,形势危急。而当时石勒正在进攻陈午,王弥请求石勒增援,石勒感到自己还在战斗,不想答应王弥的要求。而张宾认为机会来了,便对石勒说:“明公常担心没有机会算计王弥,今日即是好机会。陈午这小贼,能什么威胁?王弥是人杰,如若不除,将来一定是个祸害!”石勒听从张宾的建议,亲自率军支援王弥,击败晋军并斩了刘瑞。王弥以为石勒真心帮他,是真诚盟友,不存疑了。之后,石勒请王弥赴宴,部下劝王弥不要出席,王弥不听,前往赴宴。席间石勒发伏兵杀了王弥,并率军收了王弥的部众。石勒上表奏报汉国皇帝刘聪,称王弥因叛逆被杀。皇帝虽然知道石勒是故意杀了王弥,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地加封石勒为镇东大将军,督并、幽二州诸军事,领并州刺史。

第三,反对投降,献计经营北方。

石勒的势力不断增大,永嘉六年(312年)二月,石勒军拟率军攻建业。镇守建业的司马睿会集江南兵力于寿春,派扬威将军纪瞻都督诸军防备石勒。当时,不巧遇江淮地区连降大雨,军队饥饿,疾病传染,死伤增多,形势危急。石勒的部下,特别是右长史刁膺主张投降,待晋军南撤后再伺机而动,石勒却果断建议不要投降,张宾对石勒说:“将军攻陷帝都,囚执天子,杀害王侯,妻略妃主,擢将军之发不足以数将军之罪,奈何复还相臣奉乎!去年诛王弥之后,不宜于此营建。天降霖雨方数百里中,示将军不应留也。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宜北徙据之。伐叛怀服,河朔既定,莫有处将军之右者。晋之保寿春,惧将军之往击尔,今卒闻回军,必欣于敌去,未遑奇兵掎击也。辎重迳从北道,大军向寿春,辎重既过,大军徐回,何惧进退无地乎。”这是在关键时刻为石勒提出了奠基北华的战略决策,张宾认为投降是送死,而后撤晋军因自求自保不会来追,只有率军北还才是良策,经营北方是战略要策。张宾为石勒制定了建立稳固基地的战略决策。

第四,献奇计,破幽城,杀王浚。

石勒在继续扩张的路上,遇到的另一个强敌是晋幽州刺史王浚。王浚也是有野心的,他派了段氏鲜卑军团段匹磾、段文鸯、段末柸等人率五万兵将进攻石勒的根据地 襄国。石勒一时比较被动。石勒部下主张固守疲敌,张宾却不同意固守疲敌。他认为,敌军看到我军不出战,一定会懈怠,敌军的战斗力主要依靠段末柸。如能挖暗道趁敌军攻城时偷袭段末柸,将其俘虏,其余敌军就不足为惧。石勒依计而行,果然俘虏了段末柸,敌军兵败如山倒,石勒大获全胜石勒放还段末坯,并与之结盟,实力大增。而王浚依然很骄傲,石勒想除掉王浚,张宾献计:“王浚虽为晋朝将领,实有篡逆之心,望得主公支持。主公不如先称臣,使其失去戒备,再趁机偷袭。”石勒接受了计策,向王浚献厚礼,拥戴其称帝。永嘉二年(314年),石勒先隐藏其精兵,假称将于三月中旬亲自去幽州祝王浚称帝。王浚越发骄傲,毫无戒备,二月,石勒实施计策,欲偷袭幽州,张宾建议:“偷袭敌国,应出其不意。”“王浚占据幽州,只是仰仗三部。现皆已背叛,已无外援,幽州饥荒,众叛亲离,部队弱小,已无强兵防御。如我大军凸现其城外,敌军必瓦解。”他建议用轻骑突袭幽城。三月,石勒军至易水,王浚毫无戒备。石勒到达蓟城后,先驱牛羊数千头入城,塞住街巷,声言献礼,使幽州兵不能出战,随即率军入城,杀幽州兵万余人,俘虏王浚,将其斩首。自此,石勒势不可挡。

太兴二年(319年),在张宾与石虎等人的奏请下,石勒正式称帝,建立后赵政权。张宾被加封为大执法。张宾作为石勒的大谋士,确实与诸葛亮、王猛一样,是值得注意的,他也算是古代最杰出的谋士之一。

奴隶皇帝石勒他是如何成为天命之子的他是怎样奋斗的

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奴隶皇帝石勒正是如此。他的奋斗史可以总结如下:

1.奴隶出生,身份低微

石勒出身于匈奴别部羌渠部落,当时的晋王朝为了充实军饷,就把像石勒这种胡人抓起来买卖赚钱用来招兵买马。石勒就这样被买卖过多次。

2.第一次奋斗:相马之术,成自由身

有一次,石勒被并州刺史司马腾抓住,卖到了茌平人师欢家中为奴,石勒相马之术了得,师欢非常喜欢他的才能,便赐给他自由之身。后来因为能力出众,身边有人愿意追随他,组成团伙劫掠来往行人客商。

3.第二次奋斗:寻找组织,壮大人马

石勒胸怀天下,不甘心只做一个山贼,于是投奔了牧马帅汲桑。汲桑在当时算是一个造反晋朝的小型团队,人最多的时候有近万人。石勒在来回征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人马。

据说当时汲桑有一老对头,是乌丸人,叫伏利度,有两千人马。汲桑屡次招降都没用,伏利度就是不正眼看他。石勒主动请缨,以卧底身份投奔了伏利度,策反了伏利度的手下多员大将。然后联合他们,把伏利度踢走,给汲桑带回两千兵马。

4.第三次奋斗:顺应时势,重新选择团队

跟着汲桑杀了并州刺史司马腾,连“石勒”这个汉化的名字,都是汲桑起的。不过后来被兖州刺史苟晞、将军王讃所败,汲桑逃在乐陵县时被杀。此时,匈奴人刘渊趁机起兵,自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来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但这是很久之后的事情)。石勒看到了机会,认为投奔刘渊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石勒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一支许久不愿意归顺刘渊的人马一起来投。

5.第四次奋斗:率领团队,打下基业

刘渊给石勒封了官,让石勒统领投顺人马。于是石勒终于有了自己的团队,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的割据势力,一举占据了幽并冀数州之地,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6.第五次奋斗:等待时机,成就帝业

在石勒杀掉“幽州王”王浚之时,他的实力已经比整个前赵集团都要强大了。前赵在刘聪(刘渊的弟弟)当皇帝时,就数次想除掉石勒。后来,前赵皇帝变成了刘曜,石勒感觉时机成熟,与其激战四年,最终刘曜被石勒俘虏杀之。石勒称帝,建国号为赵,史称后赵。

综上,石勒出身卑微,是我国唯一的“奴隶皇帝”,后来抓住机遇,通过自己的奋斗,终于成就一番霸业。

为什么石勒认为刘邦比刘秀、曹操强

谢邀!石勒何许人也,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刘邦的确比刘秀、曹操强。

作为大汉高祖,刘邦无疑是大汉文化和民族的奠基者。没有他建立的大汉王朝,就没有后来的大汉民族和大汉文化,当我们以汉文化和汉民族引以骄傲和自傲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是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当个别人大骂刘邦流氓、混混和无赖的时候,请不要忘了你在谩骂和诋毁自己的先贤和祖宗。

刘秀和曹操确实在历史上很强,一个是东汉王朝的开创者,一个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但和刘邦相比,刘秀不但没有超越刘邦,而且还沾了刘邦不少光,若非刘秀打着刘氏宗亲的旗号,他能否号令天下、恢复大汉基业的确还应该画个问号。至于曹操,在事业和影响上更没有超越刘邦,尽管魏武挥鞭响彻千古,但怎及高祖之大风歌气势磅礴?三分天下更不及天下一统。

无知的人总以为刘邦用下三滥的手段战胜了光明正大的项羽,他们哪里知道对待项羽这样的角色,必须用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办法来对付?做人固然要光明磊落,但都象楚霸王项羽那样烧杀抢掠和刚愎自用,谁跟着他能成就大业和光宗耀祖?老天是公平的,他之所以选中刘邦和抛弃项羽,在于项羽冒天下之大不韪,没有人道,嗜杀成性,逆天而行。

刘邦和项羽相比,虽然没有项羽的英勇善战和英雄气概,但刘邦身上却有许多项羽身上没有的东西,他的政治智慧和知人善任,他的宽大胸怀和隐忍仁厚,他的百折不挠和秋毫无犯,等等所有这一切,正是项羽和我们现在很多人身上所不具备和缺乏的优秀品质,刘邦的大智如愚,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吗?

刘秀和曹操就更不用比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白了还在打着刘邦的旗号,他由于奸诈而不得人心,所以曹操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如果说刘邦是一个小人,我相信老天也不会选择他,所以,那些大骂刘邦的人,应该多看看自己的不是了。

对于石勒,你有哪些认识

在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大分裂时期里,出现过相当多的“底层逆袭、攫取高位”的个人奋斗励志事例,其中要数后赵和刘宋王朝的开国之主——石勒与刘裕的经历最为传奇。

可能与大家想象的有点不同,沦为奴隶、给地主家做过小雇工的石勒,其实出身于羯族部落首领家庭,但因西晋地方官吏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其幼年即丧失了父母双亲,并被像牲畜一般被官府戴枷贩卖,因此石勒的底层被欺压者的阶级性,(而不是当下被有些文章人为扩大的民族性),决定了他必将投身到八王之乱后,北方各族势力发动的反抗西晋王朝统治的斗争中去。

石勒从早期组织十八骑的劫匪武装,到追随公师籓、汲桑的起义,再到投奔汉赵匈奴政权的刘渊,再到纵横燕赵、独当一面、连续破灭司马腾、司马越、苟晞、王弥、王浚、刘琨、段匹磾、徐龛、曹嶷、刘矅等竞争对手,统一北方,创造了“从奴隶到将军、再到帝王”的奇迹。

在石勒不可思议的军事强人诞生过程中,有几个特点我们必须注意:

1.对西晋王朝原有国家体系残酷而彻底的粉碎,对官吏及大部分士绅阶层进行了大规模、持久性的屠杀和掠夺,这些都表明了在石勒身上,体现出的底层流氓无产者政权对社会原有体制的仇恨和巨大的破坏性,它导致了后赵王朝建立后,内部始终存在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2.在战争过程及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石勒本人逐渐意识到了汉族文化和文人谋士的重要性,因此他不拘一格地在军中设立了“君子营”,重用了张宾、程瑕、徐光等汉族知识分子,这在同时期北方虎狼般的游牧民族政权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外,石勒虽然自身文化知识贫乏,但其却对历史、文学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使在行军打仗的间隙,也常常让人给你朗读、解释古人史籍,从中不断得到学习、提高。

可以说,我们如果抛开石勒因阶级属性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而给社会大众带来惨重伤害的这一污点,究其本人而言,是超越于他那个时代的其他政权统治者的。但石勒毕竟受时代及所属集团利益所限,他最终没有改变或缓和后赵政权的顽疾,在其后石虎残暴而昏聩的统治下,一度几乎统一北方的后赵王朝终于崩溃,给北方各族民众再一次带来了更为苦难的岁月。。。。

《三国演义》里几次提到张飞被十八燕骑保护,他们是什么样的呢

十八燕骑,骑神骏马,持丈八矛,背日月箭,袖夺命镖,蒙熟铁面,武功绝代卓越,皆为护主死士。系刘关张桃园结义以后,刘备提议,张飞出资,关羽秘训而成。

“华夏”这一词因何而来

我们祖国在古代有很多称号,如:中华、中原等,而较著名、较有意思的,要数“华夏”了。中国为何称华夏呢,这不仅是现在而且在几千年前就杂说纷陈、相持不下了。

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疏曰:“华夏为中国也。”《说文解字》则这么解释:华,意为荣(华部);夏,意为中国之人(夂部),古时华夏族居于中央之一也,故习称中国。《左传》云:“中闰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而《尚书》“华夏蛮貊”注释曰:“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又是一种解释。

怎么看待上述纷歧杂立的说法,又怎么解释华夏二字?有人从《左传》定公十年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话里,认为夏常与蛮夷相对,华与夷相对。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里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夏从夏水(即汉水)而得名,华以华山而产生。但是,查《汉书.地理志》,夏水只是江汉的一个小支汊。一条小小支流,怎能得到如此厚爱,竞成为一族的代称?华山,在《尚书.禹贡》里只作为梁州北界出现,在古书中常与别的山岳相提并论,无甚独特之处。《尔雅》有“华山有三”、“华山为西岳”等几条材料,都说明华山的地位并不算高,似很难成为一国全境的名称。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里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还含有雅、正、大等意思。比如,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就是用西方人的声音歌唱的诗篇。东方齐鲁等国,本从西方迁来,所以东方诸国称东夏,西方诸国称西夏,东西合称诸夏。

总之,随着“中国”范围的扩大,华夏文化也随着发展、扩大,凡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族,大体上都纳入了华夏族的范畴。华夏,遂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