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人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是病句,乌鸦怎么会在晚上蹄叫,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满天你怎么看
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在当代成为绝唱之一。这首诗的孤独和寂寞伤感的意境现代人看懂了,但是这首诗所写的环境至少题主没看懂。
《枫桥夜泊》总共四句,每一句看起来都是在“写景”,但全诗的意境却是展现出浓浓的“孤寂”和“伤感”。其中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是全诗的核心。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本身的时空关系其实确实是颠倒的。但第一句说的肯定不是“晚上”,而是“清晨”。
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说的是“天将明”的时候,月落之后就是清晨,天之将明,东方露出鱼肚白。乌啼(鸟叫)也是在清晨,月落之后鸟儿清醒(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深秋时节也是在太阳出来之前才有“霜满天的现象”。因此这一句说的是“清晨”,应该是作者一夜无眠之后的满目凄凉。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说的肯定是江桥和枫桥之间的渔船上的灯火在寂静的深夜还有微弱的亮光,在阴冷的渔船上,伴着微弱的灯光和无尽的愁绪(无法入眠)。这一句说的应该是作者失眠的后半夜。(当然也有可能是早起的船家点起的渔火,但是不符合“对愁眠”的意境)。
第三句比较简单,应该和第四局句一起理解才有意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应该是在“江枫渔火”的客船上,隐约可以听到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个时候应该是“半夜”。
所以,这首诗应该算是用“倒叙”的手法,对自己一夜无眠之后的思绪和伤感感慨了一番。
《塞下曲》的人都在干什么
花拾间文化来回答这个问题
《塞下曲》属于唐乐府,出自唐代诗人卢纶,一共有两首
其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一首是这首诗是改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小段而来的时,讲的是汉朝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
01
《史记》的原文是这么写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简单两句说出了时间地点人物氛围,时间:一个夜晚。地点:野外树林里。人物:一个将军。事件:出外打猎归来。
天色已晚,四处一片漆黑,打猎而归的将军穿梭于树林里。忽然一阵风来,草丛摇晃,露出一个模糊的影子。
这是什么东西潜伏在那里,这大半夜的深山老林中出来百兽之王老虎还会是谁呢?
饶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也暗暗吃了一惊。可是,将军毕竟是将军,无论何时都不会乱了方寸,只听“嗖”的一声,箭镞已经射向草丛。
这就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整个事件过程了。
02
第二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箭射出去了,接下来呢?等到第二天早晨,将军记挂着昨晚那次惊魂事件,也想看看自己那支箭到底有没有射中老虎,于是又回到原地寻找。
这才吃惊地发现,哪里有什么老虎,只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草丛之中。
那箭呢?一支白羽箭,直插在巨石的棱角之中,不仅仅是箭头,而且整个箭身都深深地插了进去,外面只露出箭尾的羽毛。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二首诗讲的是敌军的单于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在飞驰中,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01
首二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月黑”。即是没有月亮的夜晚;雁飞高,表示出夜晚应该是寂静无声的,大雁被惊扰。
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
原来是敌军的首领趁着月黑风高夜要逃跑,那是不是要去追击啊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02
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逃走,将军轻骑追击,读到这里,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
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由此也可见唐朝军队的英勇威武。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大雪满弓刀”一句,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