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赎命

买房付定金和首付,只签认购书但没签买卖合同,想退首付,开发商有权利先收回认购书吗?未来3年买房人和未买房人幸福指数一样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31 16:52:17 浏览4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买房付定金和首付,只签认购书但没签买卖合同,想退首付,开发商有权利先收回认购书吗

买房付了定金和首付后,开发商退了首付款,开发商是否有权收回《认购书》,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答案是当然有权收回,即使不收回也有权作废,变为废纸一张。

认购书作为买房前的一种约定,表示购房者有权可以按定购书的条件向开发商购房,购房者已付了购房定金和首付款,说明购房者己按定购书完成了购房,开发商按定购书完成了卖房,定购书因双方履行完毕失效,不再具有执行意义。因此,开发商作为定购书履行的义务人可以收回,也可以不收回但己失效。

未来3年买房人和未买房人幸福指数一样吗

这20年,说句不好听的话。对中国普通人而言,最稳当的升值手段,绝不是炒股,做生意,一定是买房。。。那么,未来三年,房能不能买呢?个人认为,能买,无论是自住或炒房。。。为什么?举一例,假如你现在有现金100万,如何使其不贬值呢?炒股?做生意?开厂?或民间放贷?存银行?。。。你可以看到,除了炒房和存银行,哪一项都是风险大过收益的,甚至有可能是血本无归。而存银行,虽然说利息稳当,但其实收益是负的。。。当然,许多人会讲,现在房价这么高,万一买后下跌了怎么办?这种可能性有没有,有。。。但是,概率不大,同理,如果涨了呢?尤其对刚需,自己可以琢磨琢磨。。。

第五人格中为什么有人会有医生的赎命皮肤

医生的赎命皮肤,这个皮肤本来说要出的,后来细心的玩法发现基本没人抽到这个皮肤。

这个是第三赛季精华2中列表有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玩家在游戏中见到这个皮肤,对于皮肤收藏癖好极强的玩家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了!

南宋比南明更耐打为何南宋能延续150年而南明却撑不过20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南宋和南明不是同一个概念。

南宋主要是北宋被金国占领首都开封以后,建立的南方政权。

北宋之所以灭亡,根本上是在于北方的防御存在问题。

北宋将首都建立在开封,本来就是一个昏招。

因为当时燕云十六州控制在契丹人手中,后来又被女真人占领。

而燕云十六州已经进入了华北大平原,游牧民族骑兵根本不需要突破以往的长城防线。

从燕云十六州出发,如果没有军队拦截,游牧骑兵数日就可以沿着平原攻打到开封城下。

而北宋的灭亡,主要还是军事战略的失败。

在夹击打垮辽国时,北宋尚且有一定军事实力,但面对强悍的女真人是打不过的。

随后,女真在2年内连续两次南下围攻开封,第一次勉强守住,第二次开封被攻破,这就是靖康耻。

但北宋灭亡,只是宣布宋朝北方领土大体沦陷,南方地盘却完好无损,并没有遭到战火波及。

而北宋和汉代不用,此时国家的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已经在之前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逐步转移到南方。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南宋有人口3000多万,金国则只有2000万人口。

南宋仍然保持很大人口数量以及经济上的优势,具备长期抵抗能力。

而且,由于南宋基本没有遭遇大规模战火的破坏,国家比较完整,还保住了四川、陕西等地,一度地盘推进到淮河以北。

相反,金国虽兵力强大,但长于平原野战,对于山地战、水战、丛林战则并不擅长,导致始终无法攻占南宋。

而蒙古人进攻以后,面对的也不是四分五裂的宋朝,而是完整的南宋政权。

所以,南宋可以抵抗蒙古人40多年时间。

但南明就完全不同。

明末由于国家常年遭遇各种天灾、人祸、农民叛乱、外敌入侵,全国都很残破,国家经济崩溃。

当时明军主力在关外对付满清,但挡不住,松锦会战洪承畴主力被歼灭,导致辽东明军主力其实已经大体覆灭。

而孙传庭在汝州被李自成打败,主力被歼灭,也就意味着明军最后一支关内野战部队覆灭。

由此,南明时期其实并没有像样的军队。最强的左良玉,表面上有十多万人马,其实之前被李自成击溃,战斗力很弱,类似于武装难民,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不堪一击。

所以清军南下以后,左良玉儿子左梦庚将 清军击溃李自成部,知道自己不是对手,直接率部投降。

除了没有像样的军事力量以外,南明也没有统一的领袖,各地四分五裂,各路王爷就有好几个人。这些南明军阀之间,还有互相内讧行为,不能统一。

而且很重要的是,南宋时期国家经济发达,国力昌盛,人口众多,处于王朝中期的枪声时期,所以可以御敌。

但南明是王朝灭亡时期,国家各部分都已经腐败、混乱,官僚机构崩溃、军队崩溃、财政崩溃,是改朝换代到了,无法抵御外敌。

徐世绩愿以官爵赎命,李世民对降将历来宽仁,为何留不下单雄信

徐世绩愿以官爵赎命,李世民对降将历来宽仁,为何留不下单雄信?

历来新上位者,杀降将和不杀降将,都要有一定的理由,或者说有他需要的利益,没有例外,李世民对单雄信,也一样。

徐世绩愿以官爵赎单雄信的命的事情,在《旧唐书》里讲到“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后来,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把高祖不许,改成了李世民不许。改动的合适与否,咱们也不深究。如果那会儿,真是李世民主事,李世民容得下单吗?

留不下。李世民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对于降将,他算得上是宽仁,为什么就留不下单雄信呢?单雄信无疑是个人才,留着他有利,但是单雄信也很危险,留着他,风险也高,权衡再三后,李世民必然会下杀手。

一是单雄信的人品堪忧。

单雄信在瓦岗,是翟让的心腹。李密杀翟让时,李绩(即徐世绩,李勣)逃跑,单雄信跪地求饶,后来跟了李密。李密和王世充决战前,单雄信怂恿李密干,结果决战时,单雄信不出兵,李密败后,单雄信跟了王世充。王世充败后,全军投降,单雄信在列。

这么看来,这个人很危险,他是典型的自私自利型人物,大局观什么的,全都没有,有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哪里有利益,他就往哪里去。

二是单雄信的影响力很大。

单雄信固然是个贪婪自私的人,他的人品不咋地,但是他出道早,武力值也高,是最早一批造反派,在瓦岗军中威望高得可以,和李绩不相上下。他投降后,跟随他的人算谁的?算得上是李世民的吗?未必。大唐初建,李渊和李建成,哪个不比李世民条件好可以给更多好处给他单雄信?这样的人,不可留,因为他不讲义,只讲利。

何况,李世民这样的政治家,从来都不会是温情派,他能留下的,能重用的,都是对他有大好处的人,别说单雄信这样的不能留,就是李绩这样死心塌地的,李世民也在临死前给他下了个绊,要不是李绩狡猾,估计当时就被李治给喀了。

伴君如伴虎啊。

居然菩萨是桩官,是两句对联前面的忘了

经忏可起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何不将手双垂下,抹得人间一样平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奉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我听到过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源于佛教。

意思是说,上香的目的,是供养佛菩萨或神灵。手持香炉,焚香礼敬。香烟袅袅,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道后,即会降福。

也就是说,“香”,是弟子把自己的虔诚向佛之心转达给佛。这里的“香”就成为“信使”。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因为按照佛教说法,香是传递真诚的媒介。焚香中会产生一种清净、虔诚、忘我的状态。看着一缕缕清香的烟,袅袅上升直达天庭,自己的意念也会升华在忘我的境界中。

佛家认为,香和上香人的智慧、德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教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

故此,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特定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上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隆重的上香仪式过后,法事才算正式开始。

另外一种说法源于道教。

据说道教敬香有两种:

一是殿主烧香,一般用立香,以三炷香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的距离,也有讲究。三炷平列以不过一寸宽为标准,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的说法。

这三炷香,据传都有名称,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  

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主。敬拈檀香,非常讲究,每炷檀香长短粗细都有规定。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第一炷香插入香炉中间,第二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左边,第三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右边,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据传,道教许多法事里,也是以敬香仪式为先导。

比如在道教经典《万法归宗》“请仙法”里,就有一个专门的“焚香咒”:请仙时,先摆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咒语曰:道由心合,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注仙愿。真灵下降,仙佩临轩。今臣关告,迳达九天。所启所愿,感赐如言。

可见,上香焚香,既是佛家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民间,老百姓认为神灵和鬼魂都是以香为食物的,因此供养神灵、鬼魂也都是用上香。

当然,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有精华,也不乏糟粕。在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应该兼收并蓄。

另外,也有人认为,上香敬神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神佛初衷的。神佛不可能像人世间的贪官污吏一样,喜欢受贿的。这世界上假如真有神仙,他们肯定是最主持公道,也最讲究公平的,不可能因为某些人烧香拜佛,就会得到善果;也不可能因为有些穷人没有能力供奉神仙,就得不到好结果。

我个人认为,民间这些习俗,应该是来源于佛教、道教传统,受佛、道影响,加上老百姓自己的理解、想法在里面。不管神仙喜欢不喜欢受贿,但老百姓宁愿相信上香就是一种敬仰的做法。

当然,在焚香祷告的同时,还有烧纸的习俗,据说这习俗从汉朝就开始了。一是寄托我们对故去先人的哀思,二是希望逝去的先人们在另外那个世界上吃喝不愁,衣食无忧。

烧纸主要有黄表纸、金箔纸、元宝纸等。

所谓黄表纸,是一种专业术语,意思是指用来敬神或祭祀死者的黄纸。

既然是习俗,那就肯定多少得有些讲究。黄表纸,其实在任何的宗教信仰里,都是首选。黄表纸的黄色,和“皇”同音,代表着大吉大利的意思。自古以来,黄色那就是尊贵之色,古来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或者皇族才可以专享黄色,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黄表纸之所以受青睐,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或许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黄表纸制作流程比较复杂:每年端午节,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时,砍下划片打捆,投入石灰塘子里揽制,使其纤维溶融。然后清洗、储藏等。二是黄表纸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姜黄粉,遇到碱水会变红。一般烧纸则没有这个特征。故此,比较讲究的人家,一般都用黄表纸。
假如是遥寄,按照传统就要写名字。就像给活着的亲友邮寄书信一样。上首写遥寄的地址、中间是逝者姓名,下面是孝子的落款。

至于逝去的先人能不能收到,这些烧化的纸能不能真的如传说一样,变成他们可以在那个世界花的钱,这就没有人知道的事了。不过,老百姓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既是祭祀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当然,你如果觉得这都什么时代了,还讲究这些封建迷信?那就可以不理它。见仁见智吧。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该怎么做,那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念、习惯、想法做的事了。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负担太重,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先人去世,或许他们觉得自己彻底解脱了,高兴还来不及呢,自然不会去烧香,也不可能去烧纸。

我觉得,如果家里有老人,还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吧,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多陪他们说说话,做做家务,让他们尽量开心一点,这是我们应该也必须做的。至于他们走后,人死如灯灭。你想经常去看,就去看看;烧香也好,烧纸也罢,都可以。如果你认为是迷信,不值得相信,就可以不理会。随意吧。

马邑之围,大行令王恢真的该杀吗

引言:

阴暗的监狱里,空气中弥漫着酸臭的气味,只能透过墙上的窗户射进一缕微弱的阳光,证明那里的人还生活在人间。“儿啊,为父吩咐你的事情做了吗?田蚡大人向陛下求情了吗?”一处牢房里,衣着破烂的中年男子正抓着青年的衣领,他用的力气太大了,手上的青筋显露的很明显。青年噗通跪在了地上,一个劲的磕头,哭个不停:“父亲,陛下,陛下他这次非常的生气,田蚡大人找了太后求情也没有办法,您这次怕是凶多吉少了,儿不孝啊!”青年哽咽着看着自己的父亲。囚犯松开了抓着儿子的手,软软的瘫坐在地上,仰天长叹:“天啊,老夫苦思冥想之计策,本渴望一战功成,无奈人算不如天算,冤杀老夫啊!”说罢将那颗头颅猛地往墙面撞去,鲜血染红了他破旧的囚衣。

大行令王恢剧照

这个在监狱中自尽的囚犯叫做王恢,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行,也是武帝执政前期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筹谋下,汉武帝力排众议,一改汉朝推行了七十多年的和亲政策,安排三十万汉军出击,策划了对匈奴的第一次作战行动——马邑之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近乎完美的计划却意外的破产了,作为这个计划的筹划者,王恢遭到了汉武帝的问罪,并最终因罪自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完美”的马邑之谋破产,作为这一计划的构想者和执行者的王恢真的该杀吗?

一·马邑之谋——不完美的“完美”计划

实际上,说起马邑之谋,还要追溯到两年前(建元6年)的一次辩论会上,匈奴派遣使者要求汉朝按惯例进行和亲,而汉武帝早已对汉匈双方的关系非常不满,针对匈奴的这一提议,汉朝中央形成了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以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双方辩论的最后是韩安国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虽然汉武帝最终选择了和亲,但他内心的愤怒也更加强烈。

王恢虽然初战失败,但他非常清楚汉武帝内心是渴望逆转汉匈关系的,刚好,边境小城马邑的商人聂壹向王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聂壹凭借在匈奴做生意积攒的人脉劝说大单于,以马邑作为诱饵,由聂壹杀死马邑县令,匈奴单于带领大军洗劫马邑城。实际上是充当卧底,汉朝的军队早已埋伏在马邑附近,待匈奴大军到达马邑再突然杀出,击杀匈奴单于,全歼匈奴主力。

聂壹带领匈奴人进入包围圈

汉使马邑下人聂翁壹奸兰出物与匈奴交,详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单于信之,而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馀万马邑旁,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护四将军以伏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很快王恢就把这个建议上报给了汉武帝,武帝非常重视,因为这一计划堪称完美,他解决了韩安国提出来的找不到匈奴主力,远距离作战风险太大等问题,虽然这一次以韩安国为首的众多大臣依然不赞同出兵,但汉武帝力排众议,由韩安国挂帅带着三十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

计划在前期进行的非常顺利,聂壹得到了匈奴单于的信任,由匈奴单于亲自率领十万精锐准备血洗马邑,聂壹也提前从死囚牢里寻得一囚犯作为县令的人头悬挂城楼迷惑单于,而汉军也早已到达指定位置,只等匈奴单于到来。但意外却发生了,单于在距离马邑一百里时发现附近由很多牛羊却没有牧民,觉得非常的怪异,于是攻打了附近汉军的一个要塞,刚好那个要塞里有一个准备巡查马邑的校尉知晓汉军的计划,因为匈奴的进攻成为俘虏,将汉军的计划和盘托出,单于大惊,急忙率领部队撤退,“完美”的马邑之谋在此刻宣告破产。

其实,这个看似完美的马邑之谋实际上并不完美。

1.戏演的太假:既然是奇袭马邑,为什么牛羊成群却没有牧民,汉朝政府事先已经告知牧民们匈奴会来,所以牧民为了活命全都躲了起来,急得牛羊都不要了,反而成为一大破绽。

匈奴单于发现问题

2.执行力太差:汉朝连牧民都可以通知的到,却没有通知地方官员?以至于有知晓整个计划的校尉出现在要塞中,对边境官吏的管理和执行力太差。

3.太过于乐观:汉武帝的目标是彻底的击败匈奴,但马邑之谋只是诱导匈奴单于和匈奴主力进入包围圈,即使马邑之谋最后成功了,匈奴损失了的也只是单于和一部分部队,没有了这个单于还可以再选一个,没有了部队还可以再训练,无法彻底解决汉匈之间的关系。

所以,马邑之谋是个不错的计划,但也仅限于不错,至少他对汉朝军队的风险程度是最低的,最后虽然破产了,但汉朝的军队并没有损失,说到底,只是汉武帝做的一个美梦罢了。

二·王恢该杀——贻误战机在前,勾结外戚在后

从某些方面来说,马邑之谋的失败,王恢是要负一定的责任的,他的死亡是咎由自取。

1.王恢是马邑之谋的总策划者

作为总策划人,王恢应该对整个计划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都做好事先的安排和预计,固然单于攻打要塞中刚好有一个人知晓整个计划是个意外,但如果王恢能够在执行这个计划之前就考虑过发生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马邑之谋的结局或许不会以不了了之而告终。马邑之谋的失败,王恢的考虑不周是要负责任的

春,诏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曼,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议宜击。
——《汉书.武帝纪》

2.王恢是最早知道匈奴单于撤退的人

在匈奴单于知道了这件事情是一个陷阱之后选择撤退,此时汉军主力还傻傻的在马邑附近等待匈奴部队呢,所有的汉军将领中只有王恢知道匈奴单于已经撤退,汉武帝交给王恢的任务就是伺机打击匈奴的后勤部队,面对匈奴单于的撤军,王恢没有及时的出击,贻误战机,致使汉军三十万人无功而返。

3.王恢勾结田蚡触碰汉武帝禁脔

当汉武帝因为王恢贻误战机迁怒于他而将王恢下了大狱之后,王恢觉得自己很冤枉,于是让儿子贿赂丞相田蚡一千金,希望能保住自己一条命。田蚡也知道汉武帝此时很生气,但已经收了钱也不好不帮忙,就把自己的看法告诉了姐姐王太后,由王太后出面劝说汉武帝。没想到这恰恰触碰了汉武帝的禁脔,武帝一直对外戚干政深恶痛绝,当初自己苦心经营的建元新政就是因为太皇太后的干预而破产,如今自己的母亲又来干涉,反而让汉武帝更加生气,抱定了杀死王恢的决心。

王恢找田蚡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王恢不该杀——一颗忠心,为国为民

当我们纵观整个马邑之谋前后的经过时,王恢在整个过程中固然有错误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大的问题,他所做的事情完全是为了汉武帝,为了大汉王朝着想,王恢在某些方面来说也不该杀。

1.王恢是铁杆的主战派

汉初自刘邦与匈奴达成和亲协定后已经执行这一协定达七十年时间,汉朝对待匈奴一直采取的都是消极防御的策略。在汉初经济水平低下的年代,这种行为也是无奈之举,和亲只能避免大的流血冲突,匈奴依然不断的骚扰汉朝边疆,对汉朝的也越来越轻视。所以,王恢力主对匈奴作战,他希望通过战争改变两国之间的对峙关系,使汉朝能够不仅富起来,还可以站起来。

2.王恢不出兵属无奈之举

虽然王恢最早知道了单于撤退的消息,但是我们要知道,王恢的手里只有三万人马,而匈奴方面则有十万精锐,彼时汉军的作战能力与匈奴尚有差距,以三万部队攻打十万匈奴无异于以卵击石,王恢是再明白不过了。因此王恢纵然知道匈奴撤退也没有追赶,保留了汉朝的三万部队,为后续打击匈奴留下了力量。

西汉骑兵还原图

四·汉武帝杀王恢,是私心更是公义

王恢被杀,最后拍板的人是汉武帝,在这起事件中,汉武帝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他拍板施行马邑之谋,由他部署部队的具体情况,也是他决定杀死王恢的。

汉武帝给王恢安排的罪名是没有及时的出兵攻打匈奴的后勤部队,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情况下是不能打的,打了之后全军覆没同样是死,王恢选择不打实际上是明智之举。但正是因为王恢没有出兵,使这场战役汉军没有真正打过一点仗,要知道,这是汉武帝期盼已久的事情,最后却像旅游一样什么也没做就回来了,汉武帝的面子上挂不住的,这无疑是让韩安国等主和派抓住了把柄。可皇帝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所以必须由一个人来承担所有的罪过,那么这个计划的策划者王恢就是最佳人选。

汉武帝刘彻剧照

同时,汉武帝杀死王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恢复士气,这次出征没有一点收获,汉朝军队本就有些惧怕匈奴,马邑之谋的破产更加深了这一想法,所以必须有人能站出来承担所有的问题,告诉士兵们这次的失败并不是天注定的,而是人为的,汉武帝很清楚,汉军的士气和一个王恢比起来,孰轻孰重,汉武帝拎得清。杀死王恢也是给那些将军们看的,王恢纵然保留了三万部队,但只要他不出兵同样是死罪,所以后面汉朝对匈奴作战即使明知是死也得出击,李广这样做了,结果一万部队全军覆没,自己也差点做了俘虏;后来,李陵也这样做了,结果成了俘虏。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五·王恢之死——汉匈关系的分界点

随着王恢的去世,马邑之谋也彻底结束,但这场不完美的开局却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汉武帝并没有因为马邑之谋的失败而放弃对匈奴的打击,匈奴也不再相信汉朝人的话,汉匈关系由此为分界点,开始了新的一轮博弈。

1.汉朝开始主动打击匈奴

在马邑之谋前,汉武帝在对外战争上相对还比较保守,虽然他一早就抱定了对匈奴作战的想法,但对汉朝他并没有信心,毕竟白登之围是前车之鉴,文景之治时靠和亲也发展的不错。因此汉武帝在前期还是以稳健为主,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以达到南北夹攻匈奴的态势;同意马邑之谋是因为汉武帝对汉朝的军队没有信心,主动出击风险太大。

但马邑之谋后,汉武帝放弃了与大月氏的联合,也不再选择积极防御,而是要主动出击,这才有了后来的漠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三大战役的由来。

汉朝对匈奴的三大战役

设马邑之权,欲诱匈奴,徒费财劳师,一虏不可得见,况单于之面乎!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於是浮西河,绝大幕,破窴颜,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以临瀚海,虏名王、贵人以百数;自是之后,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
——《资治通鉴》

2.汉武帝开始培养新一批的将领

让我们看下马邑之谋中汉武帝的安排,韩安国是主帅,副将公孙贺,李广,李息,王恢等。韩安国当年七国之乱中面对数十万叛军坚守睢阳数月,是一个出色的帅才,但彼时韩安国岁数已经不小了,李广等人也都是文景时期留下的旧将,作战方式和思维过于老化。

为了更好的打击匈奴,汉武帝必须培养出一批新式将领,我们参考下汉武帝后面几次的部署,马邑之战后,汉武帝四路出兵,领兵的是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除了李广之外都是年轻的将领,并成功发掘出卫青这一军事大才,因为卫青,又找到了霍去病,包括后期的张骞,路博德,苏建,李广利等人都是汉武帝不断发掘出来的新人将领,他们为汉朝打击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卫青为首的年轻将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结语:

马邑之谋虽然并不完美,但却是年轻的汉武帝第一次尝试对匈奴作战,使汉武帝积累了对匈奴作战的经验,为后期汉朝与匈奴的作战奠定了基础。王恢的死固然有可惜之处,但他却用他的死告诉世人和匈奴人,汉朝的臣民没有忘记匈奴给予的耻辱和压迫,汉朝还有一批有血性的人存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苦痛的时刻,最好去做什么事才会解脱

上头条,选新闻,看故事,听歌,看八卦。评论区的八卦五花八门让人大开脑洞,或嗤之以鼻或直接笑喷或读出人生大智慧。人生最苦痛的时候,莫过于你看的最起劲,网络却在不停的转圈圈,以前的苦痛又算的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