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和复社大佬张博,真的可以以布衣之身而遥控朝政吗
顾宪成理论上操控是做不到,但影响国家政策还是可以的,而张溥就很复杂了,他更像是江南官绅勋贵的总代言人。
顾宪成遭革职后回无锡讲学,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书院之名开始名声大噪,当时的顾宪成是大儒,因为当过官,所以清议朝政提出的观点得到江南士林学子们的支持,所以民间学子舆论方面东林书院是当时的导向标,弄的很多文人士子都慕名而来,在那时文化没有全面普及的情况下读书人的话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真理了,尤其是东林书院还是有很多有功名有官职的人组成的。所以民间舆论导向东林书院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呼百应,但是掌权者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前期东林书院受到了很多打压。
至于张溥,他是后辈,自己创立了应社,但这个应社刚开始更多的是被朝中党派利用攻击政敌的一种工具而已,张溥出名的时候东林党已经不是顾宪成那时期的东林党了,虽然还是有很多正直的人,但大部分东林党成员已经变成了为争而争了,几乎就是不同于自己就要斗的理念了。从泰昌帝的红丸案斗浙党领袖方从哲,天启帝移宫案斗阉党魏忠贤,天启元年辽东大败和盟友楚党熊廷弼内讧,崇祯元年斗倒魏忠贤后又制造了所谓阉党余孽一直斗到崇祯五年王化贞处死,然后又和首辅温体仁一直斗到崇祯十年斗死温体仁后朝中基本上已经没有对手了,但是明朝那时候也已经积重难返。
张溥的出头更多的是东林党人士背后支持,用来和魏忠贤争斗。看上去全国各地书社遍地,其实就是江南世家大族反抗魏忠贤执政的政策而已,虽然阉党确实做了很多坏事,但还是有些政策是不错的,就像天启五年提出的暂复榷税,这些是加收官绅勋贵手里的商业税的,可惜被东林党利用王恭厂大爆炸加上民间团体的舆论给逼停了。斗败魏忠贤张溥名声在崇祯年间更加壮大,甚至比当年顾宪成还厉害。
这时候不论东林还是复社全部都是为了党争而党争,温体仁、张至发、薛国观这些内阁大臣全部被斗倒,还把张溥座师周延儒推上首辅之位,已经没有当年顾宪成拨乱反正的本意了,简直是为了斗争而生,不管东林党是为国还是为己,明朝从万历末期到崇祯这最后的20多年时间里面,东林党几乎是与所有党派斗了一遍,对于明朝最终灭亡也是负上很大责任的。
顾宪成是什么朝代的人
顾宪成,是明朝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万历四年在北京应天府的“乡试”中名列第一,是“南闱解元”。万历八年,顾宪成中了进士。这个时候的顾宪成已过而立,算不上太年轻,所以没能留在翰林院为庶吉士,而是直接做了户部主事。
《明史》对于顾宪成入仕之前的简历记载十分简略,但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却对入仕之前顾宪成的事迹有更多的记叙,这是一位从小就认真、执着因而有点认死理的年轻人。但对于一位思想领袖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而顾宪成进入仕途之后,处处表现出来的,正是他的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而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导致顾宪成毕生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而奋斗,毕生向他所认定的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
被顾宪成锁定的第一个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顾宪成为户部主事不久,正赶上全国人民为张居正的健康进行祈祷的事情。万历皇帝在宫中,文武百官到东岳庙,各地官员在辖区内,都要为张居正设立祭坛,联名进行祈祷。但有三个新科进士上书给内阁大学士申时行,对这个事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三个新科进士就是顾宪成和他的两个“同志”。十分凑巧的是,顾宪成是南直隶的解元,另外两位则分别是北直隶和福建的解元,平时就“风期相许”即以气节相激励,决心为国家树立正气,所以人们把三人称为“三解元”,把三人的聚会称为“三元会”。三个解元对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权威进行批评,对张居正构不成任何损害,无非是“蚍蜉撼大树,可惜不自量”。但顾宪成不是这样看,他认为,如果所有的蚍蜉都行动起来,也许大树就被撼动了。当时所有的官员都以衙门为单位,为张居正祈祷,顾宪成坚决不在吏部祷文上签名。好心同事为其代签,顾宪成得知后,“驰往削去”。一两个人不签名,也根本改变不了全民祈祷的大局,张居正根本不知道哪些人签了名哪些人没有签名,但顾宪成认为他是在用自己的行为与不良现象作斗争。“三解元”中的另外一位,也在本衙门集体前往东岳庙进行祈祷时拒绝出席。
为什么现在偶像剧的男主角都姓顾
顾是上海本土的姓,顾姓基本都集中在长三角,一般偶像剧都是上海的富家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