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兵败如山倒,人多也无用,闯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被清军打趴的
-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愿意与闯王李自成议和
- 闯王李自成为何仅仅在北京城当了一天皇帝就黯然离京了呢
- 闯王李自成,灭了大明朝,后来怎么会败给清王朝
- 如果闯王李自成打进京城后与边关的吴三桂联合,能否坐稳天下
- 闯王李自成为何成为令人耻笑千古的统治者
- 有人说闯王李自成打得过明军却战不过清军,是什么原因对此你怎么看
- 闯王李自成建立的朝代是什么,如果能统治下去还会有清朝吗
- 李自成的功与过分别是什么
兵败如山倒,人多也无用,闯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被清军打趴的
李自成攻克北京以后派出居庸关投降的唐通去招降山海关吴三桂、高第,许诺父子封侯,吴三桂便将山海关交给唐通镇守,自己奉命带兵去北京朝见新天子,但路上听闻北京有变,传言说其父亲被索饷等原因,吴三桂怀疑李自成是赚他入京,便反回山海关,将唐通击败。
南方此时的局势是,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左良玉便攻打湖北,顺军在湖北有七万军队由白旺率领,无法抵挡左良玉的兵峰,便求援,李自成派遣主力由袁宗第率领去击败左良玉,然后北上河南平定当地的局面,因此左良玉牵制住了李自成的一大部分兵力。
李自成在此时并未对满洲重视,因为皇太极新死,满洲内部权力不稳定,他命令唐通率部接管吴三桂的山海关,并从北京周边抽调兵马去征讨四川,唐通被吴三桂叛乱击败,李自成得知以后便亲自率领军队带着崇祯太子朱慈烺和永定晋秦等王爵还有吴襄去迫降吴三桂,希望不必开战。
但吴三桂此时已经向清军借兵,清摄政王多尔衮动员了满蒙汉几乎所有军队前来征讨明朝,半路碰见吴三桂的副将杨坤求援,说借兵之事,李自成的军队此时也在向山海关进发,半路也碰到了吴三桂的使者,谎称愿意投降,请求李自成停止进军,李自成因此放慢速度,开始与吴三桂谈判。
直到李自成军队到达山海关附近才知道高第、吴三桂已经布防备战,便决心全歼吴三桂部,激战一天以后吴三桂阵营面临崩溃,北翼城一支吴三桂部队向顺军投降,吴三桂亲自前往清军中催促参战,清军急行军后加入战场,顺军开始不能支持,李自成便保存实力收兵撤退,在路上杀死吴三桂全家三十四口。
回到北京时一开始由过据守想法,并拆毁了城外的一些房屋备战,但最终决定放弃北京,带领文武百官向西进发,清军在蓟县得知顺军离开北京的消息,急忙追击,在河北望都县追到顺军,大顺蕲侯谷英带兵阻击战死,在真定清军再次追上顺军,李自成再次兵败进入山西,清军便作罢。
顺军被击败的消息传开以后,各地士绅纷纷造反,山东乡绅和明朝官僚在山东发起叛乱,连同北直隶的许多城池都宣布背叛李自成,推举出来一个济王。
李自成进入山西后继续前往西安,在山西固关留下马崇喜镇守,大同由制将军张天琳镇守,长治由刘忠镇守,太原由刘永福镇守,保德由唐通镇守,临汾由袁宗第镇守,兵力可观但似乎没有统一指挥,向来担任元帅的刘宗敏也返回了西安。
不久后大同姜襄叛变,投靠清朝,唐通也在陕西边界叛乱,并袭击镇守陕北的李过,李过因事发突然而损失惨重,唐通随后投降清朝,与姜襄一同把防御清军的前线山西给搞乱了,李自成大怒将唐通的母亲和儿子杀死。
此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召集军队北上勤王,但后来传说朱慈烺南逃成功,便作罢在南方等待太子,后来得知太子没有南逃,便准备另立新君,随后陷入内斗没能有什么作为。
北方同时发生了清军剃发令的事情,河北大片城池反对剃发而起义抗清,清军屠杀了一些县,最终宣布暂缓剃发令,山东、河南等地也出现了大群起义军反顺又反清。但总体来说这些地方顺军官员纷纷被杀或者起义宣布支持明朝,或者投降清朝,中立的义军被清军一个一个的驱赶和招降。弘光朝廷此时没能及时对中原起义的乡绅提供支援,导致这些人孤立无援被迫投靠清朝或是兵败被杀。
史可法甚至要求中原乡绅们南渡,准备建成南北朝局面,许多官僚也认为应当放弃北方,这使大量汉人豪杰扼腕叹息,认为如果弘光能够经略北方则山东等地决不可能落入清朝之手,放弃北方的这些说法被称为“捐燕之议”。史可法后来又提出“借虏平寇”,希望放弃北方来换取清军攻打大顺,明朝保住江南乐土即可。此举正中多尔衮下怀,他公开宣布不忘大明者可以去南方共保江左朝廷,清军只要求长江以北的土地。
但同时北京朝廷中许多官员极力向多尔衮献策劝其取得江南,加上弘光朝廷过于弱小腐败,使多尔衮不久后便决定出兵两路一方面攻打李自成一方面攻打史可法。
与此同时,大顺军自山西东征,攻克井陉口县城。史可法则龟缩江南如同睡着,复书多尔衮称“愿效玄宗幸蜀故事”保住江左便心满意足,建议双方共同西征李自成,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并派出使者团体前往北方朝见多尔衮,到了北京以后被清内院学士刚林指责弘光不合法,弘光使者左懋第回答称福王为神宗后代很合法,刚林便大呼曰“何须多言?北方大兵已下江南!”左懋第回称“江南尚大,兵马尚多!”
清廷拒绝收纳弘光国书,不承认弘光朝廷合法,备极屈辱之事,吴三桂等人也拒绝收取弘光及南明官僚的书信拜帖,不久后刚林称多尔衮命令左懋第等人离去,大兵已经准备南下,左懋第请求临行之前祭拜崇祯皇帝,刚林大骂称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拜,不久后左懋第等人被清军逼迫投降,只有陈洪范逃回南方。
顺治元年十月,清军平定京畿、山东,并攻克太原,陈永福战败,但突围成功,河南顺军固守在河南西部,吴三桂、阿济格、尚可喜取道山西、内蒙古突入陕北,南征西安,清廷传檄天下称南方诸臣国破家亡之际不遣一兵,如鼠藏穴,又擅立福王,不征李自成,罪大恶极,宣布将征讨江南。
陕北李过、高一功请援,李自成带兵亲征,准备在陕北与清军决战,此时临汾的顺军和河南的顺军发起东征,声势浩大,准备渡河攻打河南重镇怀庆,取得多次胜利,清兵连失数城,河南各地清军守将纷纷向北京求援,这使多尔衮把本来预备进攻南明的兵力都抽调回来,全力进攻大顺。
原本进攻南明的是多铎,此时多铎援助怀庆,并从河南向西征讨,配合陕北的阿济格两面夹击陕西,李自成则停留在陕西中部的洛川,考虑防守北方还是防守东方。南明方面一些官僚侦知中原清军大多前去围攻李自成,守备空虚,建议史可法北伐,与李自成夹击清军,江西总督袁继咸称“虏未及谋我者因闯在耳,闯灭则江南危”,但史可法等人拒绝北伐,错过了这一大好良机。
多铎、孔有德等人在怀庆击败东征的大顺兵马以后向陕西进发,灵宝县顺军大将张有曾寡不敌众兵败,随后多铎进抵潼关,李自成见多铎先到,便前往潼关支援。
潼关大战开始,刘宗敏出兵野战失利收兵,五天后刘芳亮率兵出关又被清军击败,李自成再次率领主力出关,与多铎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潼关前双方前后激战十三天,清军炮队抵达,顺军建造了大量工事防御,并派遣骑兵在各处突击,均被击败,整体战况不利于李自成的情况下,阿济格在陕北出现。
与潼关大战同时开始了陕北大战,姜襄等明朝降兵围攻榆林,阿济格率领主力攻打延安,李过据守延安,与清军激战七场,又夜间发动两次奇袭,但均未能有大成功,李过便放弃了延安向西撤退。榆林由高一功镇守,姜襄等人久攻不下,半个月后高一功趁夜撤出榆林,经宁夏、甘肃、青海等地,收集了路上的顺军,然后向南追随李自成。
西安只有一万余守军,比较空虚,李自成无法解潼关之围,死守西安又担心万一兵败将面临东、北两面夹击,无法突围,便主张放弃西安。
于是率军自潼关返回西安,带领文武百官向商洛准备进入河南,潼关顺军投降,被清军屠杀。
清军攻克西安以后,多铎按原计划返回河南并南征明朝,阿济格则追击李自成,大顺军因被清军分割,导致南下时分为了两大集团,一个是东路的李自成、刘宗敏等,一个是陕北的李过、高一功等人,因西安被攻克,无法南撤,被迫向四川撤退。
高一功李过等人计划经汉中南下,但汉中顺军将领贺珍等人降清,并且攻打李过部,经过激战顺军才得以突破汉中,经夔州顺江抵达湖北,李自成的东路军则由蓝田、商洛进入河南,然后前往湖北,和原本镇守湖北的白旺汇合,白旺原有七万兵马,与李自成汇合以后有二十万众,声言欲取南京。
白旺认为襄阳等地经略一年有余,可以作为根据地,但李自成认为襄阳四面受敌,无法长久支持,因此放弃襄阳,前往南京,武昌左良玉与李自成交战以后大败,部下议论纷纷,军心大动,于是放火焚毁武昌,宣布清君侧,向南京逃跑。
李自成进入武昌后被阿济格围攻,出战兵败后放弃武昌追着左良玉而去,但已经方寸大乱,没有根据地,陷入流窜,后勤无着,是孤注一掷的去打南京,但缺乏足够的船只,明军抵抗阻滞了他的速度,清军在后夹击导致他又无法整顿补给。被阿济格在江西攻入大营,刘宗敏、宋献策和大批文武被俘,牛金星也逃跑,准备攻打南京的数万条船只也损失掉了,自此李自成便一蹶不振,准备前往湖南,南明在湖南的何腾蛟比较软弱可欺。
此时他部下还有数万精兵强将,能够轻易割据一方,但在率领轻兵侦查地形时于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死,跟随他的军官们都死掉了,只有两人逃出,其余顺军得知噩耗以后军心崩溃,数万人前往九宫山附近大肆屠杀以报复。
东路军此时还有袁宗第、刘芳亮、皇后高氏等人领导,西路军由李过高一功等人领导,李过后来与南明联合继续抗清,改名为李赤心,清朝招降他六次,使者被杀、并且没有回复。李过病死以后,李来亨等人继续抗清,康熙三年顺军余部力不可支,李来亨自焚而死。
《顾诚南明史》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愿意与闯王李自成议和
战事正进行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李自成,眼看着攻入北京城下,胜利在望,却为何主动找崇祯议和?难道李自成脑袋被大明红夷大炮震傻了么?这其中缘由,我们需要了解这次议和的背景。
这里不得不讲一讲晋北的三大古代场之一的宁武关之战,宁武关背靠芦芽山,东南为忻州盆地,北为朔州盆地,西为晋西高原,作为太原和大同的重要门户,同时为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宁武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元1644年,陕西战场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在宁武关遭受重挫,时任山西总兵周遇吉率几千士兵死守宁武关,重创李自成十余万人,虽最后人海战术攻下此关,却极大的打击了李自成的信心。
《明季北略》记载:“闯贼集头目计曰:宁武虽破,受创已深,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个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了遗哉?不若回陕休息,另走他途。”直至攻下北京城,李自成尚心有余悸:“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
李自成主动找崇祯议和一事在明史中确有记载,李自成在攻至北京城下时,寻得太监杜勋主动找崇祯,建议大明与李自成分封而治,划山西、陕西一带归李自成所有,其他疆域依然归大明掌控。李自成不傻,自己虽能拿下北京城,此时关外与后金军战事正是吃紧时候,端掉明朝,也等于接过了替明朝廷防御关外后金军的任务,自己手底下这伙胜利后只知享乐的游兵散将农民军,虽然能打的过崇祯,却不一定能打过精明且善于骑射的皇太极部队,于是小农思想的李自成一拍大腿,唉,不如退而求其次,我还是回我那旮旯,做一个土皇帝得了。
没想到崇祯一口回绝。自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宗旨定: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也算是有气节之帝,李自成无奈已经骑虎难下,干脆直接把明显干翻吧,这江山是否能坐稳,后话再讲!
闯王李自成为何仅仅在北京城当了一天皇帝就黯然离京了呢
谢邀!
一个新生的政权,问题很多。
但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吴三桂,酿成大错!
闯王李自成,灭了大明朝,后来怎么会败给清王朝
具有远大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才能谋定而后动,才能把要做的事情做好。闯王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却败给了满清,就在于他缺乏远大的战略眼光,是个不合格的政治家。
一是没有远景规划。李自成攻下西安,建立大顺后,就整备军马北上,向明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进发。在这期间,李自成丝毫没有考虑打下北京该怎么做,怎样管理国家,怎样管理军队,怎样安抚人民,怎样处置明王室的皇亲国戚和旧官僚,怎样对付关外的满清?等等吧。所有建立一个新朝代的事情,这时他都应该由自己或安排下属好好谋划考虑周全了,但闯王这时只知一个劲地往北京打,没想那么多那么周全。甚至他都没想到能打下北京,在进攻北京时他还给崇祯帝提要求,望能封个王爷什么的,没想到自己会打下北京当皇帝。二是犯流寇主义。闯王李自成每打下一个地方,招补些兵马,收集些军需,出榜安下民就撒手而去,带领军队开始转攻另一个地方,这些占领区则弃之不惜,不知道巩固加强,为己所用,成为支援自己的根据地。三是腐化堕落。起义军攻下北京后,上自李自成下至普通士兵,都觉得打下了天下,推翻了明朝,可该享乐一下了,因此就思想腐化,没了积极进取之心,李自成沉眄宫庭享乐,对部下和士兵不严加约束,以致纵兵抢掠,搞得京城人心惶惶。四是没有很好对待投降过来的明朝官僚及家属。向已归降的明朝官吏,横加勒索,逼迫捐出自己的钱财,更为坏事的,是大将刘宗敏霸占把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致使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本来欲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竟投降了满清,引导满清军队入关,成了灭亡李自成农民军的急先锋。五是农民军仓促应战。吴三桂叛投满清,显然出乎李自成意外,还没到上登基的李自成,对吴三桂联合的清兵没做充分的应战准备,正沉浸在胜利享乐中的农民军,斗志大减,刘宗敏为首的大将不愿出战,李自成只好仓促御驾亲征。一向没有与清军交战的农军,意志涣散,哪里能抵抗得住如狼似虎的清兵,结果一败涂地,李自成只好退回北京,草草登基称帝后,仓惶退出北京。六是缺乏出谋划策的高端人才。李自成手下的那些谋士,都是些目光短的泛泛之辈,小计小谋小聪明还可以,对于治国平天下,则是一无所长了。本来有一个尚有眼光谋略的李岩,也遭那些小谋士嫉忌诋毁,引起李自成的猜疑而被害。
李自成从一个小小的驿卒,最后几经波折,竟成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还推翻了明王朝,其烈烈功业必将永载史册,但他最终的失败,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沧沧东流,人世几变。其失败的原因也一直昭示警醒着后人,作为无限感叹悲怨而死的李自成,也当有所告慰了吧。
如果闯王李自成打进京城后与边关的吴三桂联合,能否坐稳天下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李自成打进京城后如果能把吴三桂争取过来,让吴三桂佩服他,死心塌地为李自成尽职尽责,李自成极有可能坐稳天下,既使不能统一全国,也可能割据一方,不至于失败而亡或隐居。一种说法李自成39岁,在湖北九宫山被民团乡勇乡民所杀;一种说法,死者为李自成替身,真正李自成出家隐居。
李自成以前是高大尚形象,那时候歌颂农民起义,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也把李自成形象描写很完美。现在对农民起义及李自成有了比较客观的看法。
吴三桂以前似乎是卖国贼代名词,现在对他也有比较客观看法,对吴三桂评价存在争议,吴三桂能力还是有的,在明末清初也是佼佼者,有目共睹,但是有许多致命缺点。
明末清初是风云动荡年代,个人命运都很难把握好。李自成本是明政府基层公务员,驿站驿卒,由于弄丢文件,再加上政府财政困难,驿站解散裁人,李自成丢了工作。李自成老婆韩金儿又跟别人私通,李自成欠钱又有了官司,总之诸多原因导致李自成杀仇人和妻子,逃到甘肃参军,后来闹粮饷,杀榆中县令和参将王国,参加了陕北民变运动。闯王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由闯将成为闯王。
李自成有一定军事、政治才能,在起义军荥阳大会上他提出了分兵定向战略打破了官兵围剿,攻占了朱元璋老乡安徽凤阳,烧了朱家皇陵。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领袖,但是也存在许多缺点不足,没有刘邦、朱元璋那样能力水平,没有成为军事家、政治家。
李自成起义军号称百万,但是有突发性,素质不高,一生也是败仗连连,没有明孙传庭、洪承畴等人智谋高,进入河南,饥民猛增而导致军队庞大。李自成定都西安进攻北京,以及与满清山海关之战,攻打怀庆之战等等许多作法存在不足。李自成集团除李岩外几乎没有萧何、张良、韩信那样人才,李自成还把李岩给杀了,许多迹象表明李自成在当时复杂情况下很难承担起建立长久稳定的政权责任,很难控制好当时局势。
吴三桂是将门之后,考中过武举。 率关宁铁骑镇守山海关使满清善战的八旗军过不了关。崇祯皇帝自缢,李自成攻占北京,多尔衮率清军计划绕过山海关向关内进发,是吴三桂投奔多尔衮引清军入关的。当初吴三桂是想借师助剿还是投降满清存在争议,不管怎样说,吴三桂和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农民军,李自成生气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家人三、四十口,后来康熙帝时期吴三桂反清又导致儿子及家人被杀。这些应对吴三桂造成很大的心理打击。吴三桂从东北打到云南证明还是有能力的。只是杀永历帝等一些作法让许多世人难以接受。
李自成如果和吴三桂联合,在练兵,培养精锐之师,提高部队战斗力,恢复经济,医治战后创伤,安置明朝遗臣遗将,重建平安社会秩序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做稳天下。李自成本身能力有限,吴三桂军事能力可以,政治方面安抚百姓等方面能力一般。李自成集团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刘宗敏、李过、田见秀、郝摇旗、刘芳亮等等许多文臣武将似乎没有萧何、张良、韩信、陆贾、彭越、李善长、朱升、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等等刘邦军政集团和朱元璋军政集团文臣武将那么厉害。这是李自成和吴三桂联合做不稳天下原因之一,在人员能力方面李自成和吴三桂有待提高。
当时天下局势基本有关外满清和蒙古、江南南明和四川张献忠大西政权。李自成和吴三桂占据西北华北中原地区等。如果管理到位,政通人和,军队再善战是有可能有发展的,当年西汉和唐朝都是占据关中的西安从而一统天下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能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能得人心。
闯王李自成为何成为令人耻笑千古的统治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自成毫无战略远见,档次太低。
一般认为,李自成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视野很窄,他最初的目的不过是能够做个明朝的藩王而已。
然而没想到越打越好,最终竟然占领北京,摧垮了大明王朝,逼死了崇祯皇帝。
这完全是意外的收获,李自成一下子冲昏了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正常来说,无论古今中外,军阀想要成功,身边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幕僚集团,尤其是要有很多谋士。
比如曹操身边的谋士团,朱元璋身边的谋士团。
但李自成身边的谋士档次太低,牛金星、宋献策、李岩之流都是民间低层次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军政经验。
所以,李自成稍后昏招迭出。
称帝以后,李自成最需要做的应该是建立自己的稳定根据地,以此为基础逐步扫平全国其他割据力量,然后对付强敌满清。
毕竟李自成的大顺国,当时只控制中国北方一部分而已,远远没有统一全国。
当时李自成的实力还比较虚弱,客观来说不具备和满清对抗的实力,只能统一全国以后再做打算。
但李自成非常搞笑,一不建立根据地,二不去统一全国。
直接派兵北上攻打吴三桂!
稍有智商的人都知道,吴三桂一旦遭遇重压,就很可能投靠满清。
然而,李自成不顾自己实力不足,擅自北上进行战略决战。
李自成北上山海关的军队只有6万人(还有数万民夫),是他麾下战斗力较强的主力。
在李自成看来,这支部队击溃吴三桂的二三万人没有问题。
但此时吴三桂已经投靠满清,满清出动了8万精兵助战。
这样一来,双方兵力是6:11,几乎差了一倍。
结果一片石大战中,李自成当然惨败,所部逃回北京包括民夫只剩3万人,主力精锐被消灭大半。
而李自成又没有稳定的根据地,这种毁灭性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而清军也明白这点,尾随李自成连续追击,让他站不住脚。
李自成几乎一瞬间就完蛋了。
说白了,土包子一个。
有人说闯王李自成打得过明军却战不过清军,是什么原因对此你怎么看
兵家有言“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决定李自成胜败的只有山海关一战,所以,李自成败给了清军并不复杂。打仗归打仗,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取胜的关键在于主帅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和对战场上时机的准确把握。如果扯上老李的人品问题,那就有点儿扯远了。
李自成能打败明朝的原因也不复杂,俗话说,双拳难抵四腿,好汉架不人多。因为,明朝始终面临的是双线作战,而穷于应对,按下葫芦又起了瓢。更何况,明朝从万历后期已经成为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妪,而且病入膏肓,那能经得住这么折腾。
李自成山海关之败,完全是受了清军的偷袭。当时李自成把大顺军分三路列阵:一路在一片石围堵吴三桂,一路在清河正面迎敌,一路进攻山海关。吴三桂连续两天都没有突围,而且死亡无数,眼看就要败下阵来,养精蓄锐的清军突然从一片石包抄大顺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人困马乏的大顺军马上乱了阵脚,最终一溃千里。
所以说,并不是李自成的军队没有战斗力,也不是只会挑软柿子捏,而是清军在背后给了他致命的一击。而且至始至终多尔衮都没有小觑过李自成,因为皇太极攻不下北京城,李自成轻松攻克,冲这一点儿就不能轻敌。所以吴三桂再三请求多尔衮出兵,而多尔衮始终在观望,因为他必需寻找最佳的时机。
不得不承认,多尔衮是一位很富有谋略的将领,冷静而且睿智,既不轻敌也不冒进。而李自成却表现的很轻率,在得知吴三桂不归顺自己的时候,马上举兵讨伐,但又不对当前形势采取全面的应对措施。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最大的敌人不是吴三桂,而是满清多尔衮,所以最终必然会败的一塌糊涂。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闯王李自成建立的朝代是什么,如果能统治下去还会有清朝吗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这就意味着中原大地出现了一个新的汉人政权,即将取代明王朝的统治。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李自成迅速败亡,大顺政权很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取而代之的是清朝。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大顺政权能够统治下去,那清朝还会存在吗?我觉得这种情况下,清朝想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存在,依然有很大的可能。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大顺政权没有完成向封建政权的转变
众所周知,李自成是从农民起义军发展壮大的,在起义过程中也就是创业阶段,农民起义军代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消灭贪官地主这种老百姓痛恨的阶级,可以迅速聚拢人心,从而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但是当时掌握社会资源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地主和士绅阶级,新的政权建立后,还是要取得这个阶级的衷心拥护,从而达到政权的稳定。而李自成选择了继续对明朝宗室、王公大臣、地主富户进行压榨,勒索,不给就大刑伺候甚至抄家灭族。这种情况下,逼的这部分掌握资源和话语权的人不得以去支持满清政权。
大顺没有重视满清的威胁
李自成从起义以来,开始只是想裂土封疆,做一个土皇帝。后来随着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才把推翻明朝,建立新政权作为重要目标。也就是说李自成始终把明朝作为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对关外的满清政权并没有重视。这种不重视,必然导致清军一旦入关,在上面说的心向清朝的地主阶级的配合下,那大顺军是难以抵挡的,溃败成了大概率的事情。
大顺政权从上而下的腐化堕落
大顺政权继续统治的话,从占领北京就开始有苗头的腐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这种贪图享乐,贪污腐化的行为不但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同时也会让统治阶级内部失去凝聚力,军队失去战斗力。尤其是投降或依附过来的前明势力,本就是墙头草,当满清打过来,没有一个统一信仰的大顺集团马上分崩离析,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大顺军必然失败,政权败亡也是早晚的事情。
以上几个方面,我觉得在不考虑南明能否中兴因素的情况下(这是另一个话题),清朝击败大顺,继而建立全国性政权是大概率事件。
大家可以给我点赞,留言,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历史问题。谢谢。
李自成的功与过分别是什么
功: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制,免除了百姓的赋税,减轻了人民的压力。
过 :起义进入阶段性胜利后,沾沾自喜,忽略了加强管理,继续扩大胜利成果,大搞内部斗争,致使队伍焕散,最终导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