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科学不属于真理科学只是不断的求知的过程,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 有人说,好奇心比较强烈的孩子都比较聪明,这是真的吗
- 你是为了求知而求知的吗
- 有人说戒尺的威力时限已过,当今教育应审时度势,让学生享受追求知识的快乐,你怎么看
- 木心说,爱情,亦三种境界: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你觉得对吗
科学不属于真理科学只是不断的求知的过程,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科学应该不属于真理。科学是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探索真理的基本工具。人们只有通过科学的认知和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才可以称之为真理。
有人说,好奇心比较强烈的孩子都比较聪明,这是真的吗
上周认识一个早早培班(也就是一年级天才班)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智商140+,现在一年级已经学完了三年级的奥数,5岁过英语ket,语文我看朋友圈发了一个孩子写的作文,有四五百字吧,字迹工整,难得的是字非常漂亮。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光这个字体就让不少妈惊呼了。
我问这个妈妈:天哪,你这孩子咋培养的啊?
她妈妈说:就是从小觉得数学天赋高,开始培养,其他的我也没干什么。他们全班的智商都在140-160之间,都是什么都特别厉害的孩子,我们这不算啥。
话是这么说,但我不觉得她没怎么管,因为她是在我分享了一个数学天赋极高,致力于孩子数学学习的女性朋友之后,第一个跳出来加我,问我如何能请到这位朋友见个面,她想要请教。
这哪里是不管,分明是超级重视教育的妈妈。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孩子勤学好问,求知欲强,会不会是一个学霸?这真的不确定,如果放在以前,可能父母都不是特别管学习,但现在不同了。新一代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极大,也非常重视。单纯靠孩子聪明好学,肯定有,但我更觉得如今是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的时代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些年也见过不少身边的牛娃,而我认为的牛娃,不仅仅是成绩好,而且多方面都特别好。
比如说我开头说的“数学天赋极高,致力于孩子数学学习的女性朋友”马老师,大学老师+科学家+两个自学成才的天才娃!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成天吃喝玩乐买买买的四口之家,但高知家庭的与众不同的带娃方法,才是最吸引我这个普二大学毕业的妈。
先说说马老师的背景吧:东北地区数学女王,从小不学习,数学奥数拿第一。当地理科实验班争抢对象。高中天天谈恋爱,考试回回都第一。你说气不气!
我就说说她在教育方面的与众不同,或者说在人人都说自己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我觉得马老师的“付出”才是真正有用的:
1 “懂”教育、“重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可能你会说,现在哪个家长不重视教育?这还算什么特征呢?
我这里说的“懂”,不是指看了多少育儿文章,读了多少养孩子的书,而是真正参透教育这件事,能更好的引导,给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记得有个报道说,现在的高考状元里,40%孩子的父母都是教师,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印证了这件事。
我就说马老师一点,就能让你立刻感受到自己与她的差距:马老师是个孩子上网课都要做笔记的家长。
正常人一看,上个网课25分钟都要记录,这家长真闲啊!
不正常的人一看,天,这才是人家高知的与众不同
孩子每天学了啥,掌握了啥,还没掌握啥,啥还没整明白,15分钟的课都要详细记录。还是用笔写,不是用电脑和手机写。每一个知识点的透彻掌握,稳扎稳打。
所以,人家孩子上一节网课,真的能把教学大纲的每个知识点都落实了,还经常能发散思维!从小养成学习闭环思维:预习-学习-复习-练习
咱孩子上一节网课,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学啥了?不知道!
孩子四岁就给讲明白鸡兔同笼的问题了
普通家庭只会说:奥数不是早取消了吗?学会这个以后买菜能用上吗?没用!
孩子学习生活日常表现有什么问题,普通家庭鸡飞狗跳互相抱怨一口一个:都怪你!
马老师不一样,两口子从智商、人文、科学、生物角度分析,孩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改善。
这高度,看一眼就心服口服,自叹不如。
以前总觉得学问高没啥用,现在知道了,不是学问没用,是自己没用。
2 学习重视方法和探索式学习方法,而非报多少个班
马老师家老大5岁了,从小到大就上了一个2000块钱一年的英语网课,现在啥效果呢?拿起一篇1000字的英文长文,blabla一口气流畅的读完。重点不在网课,而在于孩子妈妈爸爸姥姥的教学方法和引导。
马老师每天晚上下班回家,老大已经把该上的网课自己都学完了,就剩下马老师回家检查作业做上课笔记。
在我看来,马老师的教育非常重视方法、过程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结果,或者花了多少钱报了多少个兴趣班。
举个例子,有一次马老师给孩子煮了个鸡蛋,教会了一大堆衍生单词,把我们都看懵了。
还有一次,马老师家老大提出了一个关于骨头的问题,全家翻箱倒柜找资料,从文字到视频,从绘本到跳舞,能找到的都找到。
普通人一提探索式教育就激动,很有高级感,说起理论来侃侃而谈,
自己孩子一发问一句话就把孩子打发了,生怕耽误了自己刷手机。
马老师的教育方法告诉我们:想要探索式教育,爹妈必须有探索性思维啊!
3 重视教育资源的投入,高质量高水准陪伴
虽然马老师不怎么买兴趣班,但是她买书啊!
给孩子们买的学习的书,平均每星期买个大几百上千,完全不眨眼的买,经常买的我们都很错愕,跟都跟不上。
马老师周围都是跟她一样的大学老师和科学家环境,因此他们家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经常是周围的大学老师组一个小班,几家的孩子一起学习。都是邻居,时间自由,不用跑远,就连打篮球,都是外国帅哥教,顺便教了英语。
此外,马老师和老公每天陪伴孩子特别高质量,晚上20点之后陪娃时间,一起探索,跳舞,做实验等等。而且他们玩的方法都很高级,绝不是简单的读读绘本之类的就觉得自己陪伴很高效了。
也因此,孩子们都像一个小博物馆,啥都知道,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很多细节,像个百科全书。就连出门意外抓个虫,都能学习一堆专业的生物学知识。有时候我们在户外看到不认识的虫子,都要拍照发给马老师,问问那是啥?毕竟自己才疏学浅,都不知道怎么查。
4 下得了“狠”心,全家都有超强的执行力
四五岁的孩子家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想学就玩儿吧,没事儿,以后有的是时间学习。
或者爸妈看到别人孩子优秀赶紧回家抓紧两天,过几天又放羊了。
就说这次疫情假期这么长,有多少家长主动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了?有的跟学校都累的人仰马翻,有的直接放了羊。
而马老师孩子,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都送回东北老家姥姥姥爷带,两个孩子每天学什么做什么运动都安排的妥妥的,每天发短信检查学习效果,全家都有超强的执行力,绝对不会说什么“孩子太累了,赶集休息吧”之类的话。
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晚上爸妈下班后陪娃,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真的是全家总动员的一起探索学习,而不是爸爸看电视妈妈刷手机,孩子自己不干坐着不说话的状态。每次看到马老师发的家庭照片,都深深地觉得,人家买书都是看,咱家买书都是摆着!
5 父母的以身作则
这点真的是特别重要。马老师两个月前开始减肥,每天写减肥日记。在我们看来减肥这事儿就是说说,说两天就过去了。但马老师不,冷不丁的一看,马老师的减肥日记已经写了70多天。70多天,每天5公里跑步,一小时跳操,健身三餐。时间白驹过隙一般过去,令人惊讶的不是马老师减了10斤,而是她居然坚持了这么久,连我们自己都感到惊讶!
而在学习上,马老师和老公每天都会读书,疯狂买书,对孩子教育舍得,对自己更舍得。全家最惬意的时候,就是一家四口各自都在读书,而不是看电视打游戏。
有时候我们看学霸,总觉得是他们天资过人,为啥什么方面都那么好呢?好像也没怎么刷过题,怎么什么都会呢?其实学霸真正掌握的,不是哪道题,是解题思路,是学习方法,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及对世界的探索,而不仅仅是好奇。
我在另一个回答中讲过,我们80后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不学习不读书,而是:
1 不想让孩子辛苦,但幻想孩子未来能是天才
2 孩子学不好,是老师学校不够好,从不找自身原因
3 一年花几十万给孩子报兴趣班,起早贪黑的陪读就觉得自己付出很大
4 孩子遇到困难不帮着解决,想着法的帮孩子放弃
5 由着孩子性子胡来,美其名曰“自由开放的教育”
6 过度的表扬,让孩子耐挫力极度脆弱。
还是那句话:作为家长,我们读了很多育儿书,看了很多先进理念,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是失败在我们固有的,陈旧的,溺爱的思维方式上。
同理,孩子能不能成为学霸,天资固然重要,但家长未来的教育方式与思维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方向。
你是为了求知而求知的吗
为了平天下,所以要能治国,为了治国,所以先要能够家齐,为了能够齐家,所以修身,为了修身所以致知,而致知在格物
有人说戒尺的威力时限已过,当今教育应审时度势,让学生享受追求知识的快乐,你怎么看
戒尺的威力时限已过,当今教育应审时度势,让学生享受追求知识的快乐。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先说戒尺,现在各级文件都明文规定,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教师的底线,谁如果触碰了这根红线,“戒尺”会打向谁!可能有些老师会反驳,现在学校中屡教不改的学生怎么办?耐心劝说,苦口婆心的教育,就是不听甚至与教师为敌怎么办?我想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呢?现在从小学直到高中,都在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而现实中有的学生,实在对学习书本提不起兴趣,这样的学生你只给他分数、升学一条路,他自然不会听你的,而且会同你拼命!当然,制度有了,真正的教育却滞后,这是教师同学生的矛盾根源,也是教育与社会、家长的矛盾根源,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不会与教师为敌的。
教育就得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让学生享受追求知识的快乐,这是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里“追求知识”不单纯是书本知识,不单纯为了分数、升学!是想,从小学生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爱好,分别投入到自己有兴趣的知识追求之中,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认为这话有理!
木心说,爱情,亦三种境界: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你觉得对吗
关于爱情:少年出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认为说对了一半。
在当下由于互联思维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不断的发展直接导致人们的思想划分不同。而这种不同并不是因年龄的分布而分布,只因为思想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对于思想上的认知,少年可能并非少年,青年可能并非青年,中年可能未必中年。
而关乎于爱情,每个阶段的确有他自己的特征。就如木心所言,少年出乎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然而无论处于人生的那个阶段,人们对于爱情都只是简单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反而他囊括了一个人的多种情愫。而这些情愫不外乎就是另一半未知世界的好奇,对于另一半的颜值长相,以及另一半的性格特征。只是不同年龄阶段对于这种情愫的层次和比例不尽相同罢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进,此话一半对。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分享。但美好的文字,未必符合逻辑这也是文学的常态。
祝君好运。我是火耳兔。一个历经十年,颠沛流离逃离北上广而选择静心下来写写东西的人。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留言,讨论。希望借用互联网的力量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孤单,不迷失方向。我是火耳兔。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