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一鸣惊人”的齐威王为啥要“烹”杀自己的大臣
- “不自见也,故明”,是什么意思
- “田氏代齐”的记载,为什么有人说被太史公司马迁欺骗了2000多年
- 战国中期为什么秦昭襄王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一鸣惊人”的齐威王为啥要“烹”杀自己的大臣
齐威王自继位以来,不理国政,政事交付给卿相大夫,九年之中,诸侯都来攻打齐国,使齐国民不聊生。此时齐威王召来即墨(今山东平度)大夫而对他说:“自从您作即墨大夫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说您的坏话。但是我派人去巡视即墨,田地都已开垦,百姓衣食丰足,官府中没有堆积滞留的公务,东方因而得以安定。这是因为您不会讨好我左右身边的人以博求名誉的缘故啊。”封给他一万户的食邑。齐威王又召来阿城大夫而对他说:“自从您治理阿城以来,赞誉您的话每天都能听到。然而我派人去视察阿城,田野没被垦治,百姓生活贫苦。往日赵国进攻甄城,您不去救援。卫国攻取薛城,您不闻不问。这是因为您用钱重贿我左右身边的人以索取名誉的缘故啊!”当天,齐威王烹杀阿城大夫,齐威王身边曾经赞誉过阿城大夫的人都一并烹杀。于是,齐威王发兵向西攻打赵国、卫国,在浊泽打败魏军并包围魏惠王。魏惠王请求献上观城以求和解,赵国也归还齐国长城。于是齐国百姓大为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尽力表现出忠诚。齐国得到大治,诸侯闻讯,二十多年没有人敢于出兵侵犯齐国。
“不自见也,故明”,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应是不过多的表现自己,反而能是自己突出明显。
在现实生活不过分的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应有聆听别人意见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目空一切。
对不同的事物,看法,观点,角度,各不相同。你的观点,言词说多了,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认可。
不自以为是,能聆听别人的意见,从对方处境,角度去理解别人,是至关重要地。能与别人打成一片,处以不争,才能明见事理,突显自我,明见得失!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行为都能体现德的本质,常以处下,与人为善。不知道德是道的体现,只知表现自已,也是最不自明智地表现,更不能彰显自已的高大。
“田氏代齐”的记载,为什么有人说被太史公司马迁欺骗了2000多年
公园前1044年,姜太公因为辅佐周武王夺得商纣王的天下,建立了周王朝而受封齐国,成为了齐国开国君主,所以齐国的国姓是“姜”。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大名就是“姜小白”。齐国通过煮盐垦地,开疆扩土,一度兵强马壮,不可一世。周王室能够成就八百年江山的神话,也与齐桓公首倡的“尊王攘夷”政治主张有着很大关系。
- 影视剧中的姜子牙
齐国成国大约600年后,国姓竟然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突然变成了“田”。更惊奇的是,齐国国民似乎并不抵制这种变化,理所当然,周天子也觉得毫不违和,最终还从法理上为其正了名。新上位的田氏君王田和不仅继续延用“齐”作为自己的国号,其后世诸王甚至将齐国发扬光大,成为最终的战国七雄中少有的可以与秦国匹敌的大帝国。
- 田忌(陈完后人)赛马中的?出战顺序
这一政权更迭,明明是田氏历代家主图谋已久,田成子处心积虑,田恒专权,田和乘周天子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因势利导的一次成功谋朝篡位。但是太史公却在《史记》中给出了一个,天道轮回,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说法。
史书记载,齐国的田氏的始祖是由于国内动乱,逃到齐国的陈完。陈完是春秋时陈国贵族,陈厉公妫跃的儿子。据说,当时“陈”和“田”在发音上都读dien(跟殿这个音类似)。陈完跑到齐国后为了融入当地百姓,改姓为同音的“田”。所以,“田氏代齐”又被成为“陈田篡齐”,齐国的田氏也是可以称为陈氏的。
- 影视剧《钟无艳》中扮演齐宣王的梅姑
之所以说太史公有误导之嫌,是因为《史记陈杞世家第六》记载“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後。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翻译过来,就是“陈厉公继位第二年,生了个儿子叫陈完,字敬仲。正赶上周太史路过陈国,厉公就请他为儿子算了一卦。得到的卦象是观卦变否卦,周太史的解释是“陈完将是国家的骄傲,将来可为诸侯。难道是说他会取代陈国而拥有自己的国家吗?如果不在陈,会在其他国家吗?这不是他这一辈能实现的,会发生在他子孙身上,如发生在别国,一定是在姜姓国家(显然就是齐国)。但是这种好事是不会两头都占的,所以等到陈国衰亡的时候,他的后代才能成事,昌盛起来”。
《左传》中也有类似预言的记载,说的是陈完成年时,陈国的大夫懿氏想把女儿嫁给他,所以未来丈母娘也占卜了一下,结果显示为“吉”,说他将在姜姓之国发展壮大,子孙到第五代开始昌盛,地位及于正卿,到家族第八代就没有人能比得上了。原文为“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问卜之事,真真假假,也是说不清的。不过如果是真的,姜小白就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他在世的时候,可是八合诸侯,可谓是齐国王室跟周王室过从最密切的时候。不过这个故事,多少比后期“青帝转世,斩白蛇”,“出生的当夜,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什么的听起来更可信些。
- 齐桓公和管仲
战国中期为什么秦昭襄王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这是秦国的阴谋,是齐秦争霸过程中的一个片段,秦国在给齐国挖坑设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强弱兼并,经过一百多年的较量,到了战国中后期,七雄当中最强大的莫过于秦齐两国,秦在西边,打败了韩赵魏楚,蚕食了四国很多领土,自然有点飘了,齐在东边,联合韩赵魏楚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宋国,瓜分了宋国土地,更是飘飘然了,这两国都想称霸,齐闵王与秦昭王一个称东帝,一个称西帝,毕竟两巨头只有一方称帝,当然会不好意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在战国初期各国虽然实力强大,但天下共主周天子尚在,虽然只是个摆设,大家名义上还得对周天子有所顾忌,毕竟天下舆论会影响人心向背,所以经常有诸侯国搬出周天子这块招牌来攻击打压其他诸侯国,以争取天下人的支持,从而占据政治的主动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称帝,也就是称天子了,竟敢与周天子平起平坐,那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帝是高于诸侯王的,各国肯定心里不爽,谁称帝,谁就会与诸侯树敌,就会招来各国的联合讨伐,毕竟这两个强国谁也没有能力独自招架其他六国的群殴,在这时候,有大臣就劝秦昭王不称帝,让齐闵王一个人称帝,这样秦国就可以联合各国对付齐国,所以秦昭王才向齐王表态,愿立齐齐闵王为帝,其实是让齐闵王得虚名而受实祸。后来齐闵王也觉察到了秦国的阴谋,也就取消了帝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